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跨国巨头大举入华 我国种业面临挑战

2014年06月03日 09:11

 

近年来,跨国种业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联合瓜分和控制国际种业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已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目标。目前蔬菜、玉米等品种已大举进入我国北方,并开始在南方示范和推广,这对我国种业自主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跨国种业布局加快 大田作物成为新目标 

根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的数据,我国商品种子市值为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2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业内人士预计,由于我国目前部分粮食品种种子的商品化率还比较低,整个市场的潜在市值约为15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成为跨国种业公司争夺的焦点。

1

(图片说明: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5月26日在北京召开。图为5月22日,来宾在世界种子大会种业展示中心参观我国种子业发展历程展览。)

记者了解到,进入21世纪不到10年的时间,位居全球前10位的跨国种业公司已全部进入我国,并快速渗入主要农作物、林果花草、畜牧水产等种业市场,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已达25家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种业公司已控制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左右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品种;每年在我国销售蔬菜种子超过6亿元,辐射全国蔬菜面积16万公顷左右,国内的茄子、辣椒、番茄等品种几乎被挤出市场。 

在山东寿光,蔬菜种子市场年交易额6亿元以上,其中洋种子就占4亿多元。花卉种业的90%以上市场已由国外企业控制。此外,畜禽优良品种的核心群几乎也全部掌控于国外几家跨国企业手中。 

事实上,外资种业进入中国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最早进入的是蔬菜种子市场。2001年我国种业市场开放后,外资种业便逐渐进入到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市场。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说,进军我国主要粮食种业已成为跨国种业公司的下一步重点。目前大豆领域已经“失守”,对外依存度高达85%左右。 

跨国种业公司借助“先玉335”、“迪卡007”等品种开始向玉米等大田作物发展,目前已完成对我国玉米市场的第一轮布局。如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已在东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粮食主产区大面积种植,直接威胁到我国自主种业的生存和发展。

 

全方位渗透产业链 本土种业遭遇市场重压 

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认为,多元化经营的外资种业公司的目的,不仅在于垄断农业种植过程,其意图更是指向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已经长驱直入,参与到包括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的产业已完全被外资掌控。凭借技术与资金上的优势,跨国公司已逐步实现对除草剂、农药、化肥等上游产业的整合,同时还不断地向下游产业发展,如饲料与农产品加工等。 

可以预见,未来的种业竞争已经扩展为整个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我国大豆、食用油产业基本处于被外资控制的状态,2012年进口大豆已达到5838万吨,我国大豆及食用油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已下降到不足15%。 

业内人士分析,外资企业先将国外大豆低价卖给国内炼油厂,导致国内大豆难以销售,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等国外大豆大规模占领中国市场后,外资企业再大幅提高大豆价格,从而加大国内炼油厂的生产成本,当这些企业不堪重负时便极有可能被收购。 

由此可见,外资存在着控制我国粮食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等的可能性。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为了迅速占领中国种子市场,跨国公司把目光瞄准了具有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的优质民族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并购我国种子企业力度。 

2002年,美国先锋公司与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拉开了外资并购我民族种业的序幕。2006年,美国先锋公司又与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先锋海外有限公司,与敦煌种业合作为先锋在中国生产杂交玉米种子打开了大门。

2

(图片说明:甘肃河西走廊建设百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图为两位农民正在挑选晾晒好合格的玉米)

谢华安表示,目前我国一些种子产业的排头兵企业有的已被外资并购,这种趋势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中小民族种子企业将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在国际市场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记者了解到,跨国种业公司进入我国后,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技术贸易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进行直接机构扩张,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合资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进行研发布局。由于我国对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够,国内优良的种子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流失到国外,形成侵蚀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谢华安说,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中,种子资源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有基因受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我国种业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跨国种业公司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领域,跨国种业公司处于垄断地位,我国拥有的核心专利几乎为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申请的转基因技术专利总共91572件,其中美国申请57597件,占62.9%,日本7862件占9%,而我国仅有1829件,占比仅为2%。

由于跨国种业公司在基因产权、新品种权及关键专利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存在陷入“专利陷阱”隐忧,我国农业生产主导权面临严峻挑战。 

许多基层农业干部、种养殖大户纷纷表示,现在不少地方过于重视引进“洋品种”,轻视国内育种和对“洋品种”的本土化改造,导致“洋品种”对“土品种”加快替代,过去一些耳熟能详的优质本土品种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长此以往,随着国外品种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我国本土种子资源将被淘汰,国内部分品种育种能力将逐步丧失。 

任光俊表示,在加强危机意识的同时,也应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种业要尽快熟悉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制定出一整套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战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图禁止外国种子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是不现实的,国内种子企业、科研机构应学习和借鉴跨国种业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自创新能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03/7704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