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之反思
2014年06月03日 14:45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北京日均70万外地患者看病被指成全国看病中心
一面是,北京年诊疗近2.2亿人次,日均70万外地患者看病;另一面是,每年河北700万人次、甚至感冒发烧赶赴北京就医,而距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医院病床闲置率高达70%
日前,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量外地人口进京看病就医,使北京三级医院不堪重负,也加剧了城市人口和交通负担,甚至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
有关人士建议,应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资源疏解、合作办医、完善医保等措施,加快提升河北等周边省市医疗服务水平,缓解首都就医压力。
日均70万外地人来京就医
北京作为全国的医疗中心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地,长期以来对外地病人有强劲的吸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北京城市人口和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北京的三级医院基本是“满场”状态,其中外来病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外地病人比例更高。北京儿童医院负责人介绍,儿童医院的急诊科是个苦差事,每天急诊量300多人次,医生都高负荷运转,医院广招儿科急诊科医生,很少有医生来应聘。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医疗机构门诊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几乎“不堪重负”。2013年末,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29.4万人,比上年增长6.3%,然而医疗服务量的增长更多。全年医疗机构诊疗数约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9%,出院数增长8.3%。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介绍,北京市三级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5年来持续增长,住院服务进一步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住院服务压力不断增大。
相比之下,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省因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大量病人涌入北京。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报告,北京外来就医人员中数量最多的是河北省,约占23%。河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新建说,河北省环首都的市、县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显著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低,可以说“翻过一座山,实力翻三番”。2011~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转诊病种,仅三级医院和环首都市、县二级医院,每年转诊就达万人次以上,几乎全部流向京津。
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并存
记者采访了解到,京冀地区医疗资源布局严重不均衡,医疗秩序不够合理。一方面,北京、河北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大量河北病人到北京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医疗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杨新建介绍,与北京相比,河北省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够等问题突出,总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偏低,缺乏优势专科和特色学科。2013年,全省每千人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量分别为4.2张、2.1人、1.5人,三项数据远低于北京市的5.2张、3.7人、4人。尤其是医学大家、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导致病人疑难杂症必须到北京就医。
“在北京市内,则存在医疗资源紧张和浪费并存的现象。”方来英说,具体表现为著名医院挂号难和部分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效率较低,医院内部特色和知名专家门诊挂号难和普通门诊利用效率低,住院床位从部分医院的部分专业超100%的床位使用率到一些医院70%左右的使用率并存,无序就医现象突出,系统运行效率不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尚未实现。
方来英认为,目前北京看病难的主要是三级医院,同时二级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吃不饱”,病人少。在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起码有30%~40%并非疑难杂症,不应到三级甲等医院来就诊,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河北一些家庭孩子患感冒都跑到北京儿童医院来看,这实际是一种资源浪费。
此外,医保异地报销系统不完善,也成为京津冀地区就医的一大难题。地处河北燕郊的燕达国际医院是一家民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距离北京市中心仅30公里,但这里床位闲置率高达70%。多位住在附近的“北漂”人士表示,异地看病存在报销手续繁琐、报销周期长等问题,所以燕郊的医院无论多方便,都很少去。
燕达医院副院长周怀龙表示,北京的患者到这里看病,需要先到北京市卫生局走程序审批,需要来回跑好几个地方。到燕郊看病时,需要患者先垫付现金结算费用,然后再把报销单据拿到北京报销。患者报销时,北京市有些部门还不承认燕达这种民营医院的检查报告,报销比例偏低。
优化资源布局极为紧迫
有关人士建议,应在明确首都医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推进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省市疏解,切实提升河北及周边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通过推进分级诊疗、医保跨省转移等措施,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标本兼治缓解北京就医难。
其一,科学定位加强统筹,疏解首都医疗功能。方来英建议,应从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医疗资源,比如将全国分成若干区域,分区域建一些国家级医疗中心,让全国卫生资源更加平衡,缓解首都就医压力。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志坚等人士提出,北京可以是医学中心,但未必要成为医疗中心,全国人民都到北京来看病,从医疗成本、城市压力等方面都不合理。他建议河北等地可以利用土地等优势,建设老年病治疗机构,可以分流北京大量的病人,也能带动当地的医疗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加强区域协作,加快提升河北医疗服务水平。杨新建说,目前北京市在医疗方面有疏解的需求和外溢空间,而河北省有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支持驻京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合作办医、设立分院、整体搬迁、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帮助河北省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北京分流外地就医人群。
其三,推进分级诊疗,改善就医秩序。方来英等人士认为,通过完善医保政策加强病人流向管理,是改善北京就医秩序、缓解三级医院压力的有效举措。要制定完善的分级转诊制度,引导病人到社区医院首诊,社区医院解决不了的病再向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流,逐步减少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使三级医院专心致力于疑难病例和科研攻关等。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医保政策规定家庭医生首诊后转诊到大医院,医保才给报销。类似的政策我国也可以借鉴,引导病人合理流向。
北京成“全国看病中心”折射出啥
北京日均70万外地患者看病,这样的数字让人倍感错愕。为什么患者纷纷涌向北京?因为技术手段先进和技术力量雄厚的权威性,相对的是地方技术手段的落后和技术力量的薄弱。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正是这种医疗资源结构的失衡,让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
自医改启动以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弱的步伐,未曾停歇过。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京冀地区医疗资源布局严重不均衡,医疗秩序不够合理。原因在于:一方面,医疗资源质量地区差距较大,导致大量外地病人到北京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医疗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对此,笔者为医疗资源结构失衡开出几道“药方”:一是加快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二是政府应适度控制大型医院扩张,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基层医院和基本医疗,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让更多病人放心地在基层医院看病。三是要改变卫生投入结构,重点向与北京毗邻的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倾斜。四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医疗体系,建立新型医疗体系,从体制上、从行业管理上重新整合新的医疗机制。
说到底,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不论是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而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基于此,推进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省市疏解,切实提升河北及周边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已显得刻不容缓。
北京成“全国看病中心”并非美誉
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贬义词,还是美誉?
如果它是刚性需求,那肯定是好事。但事实上,它并不是。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在北京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起码有30%~40%并非疑难杂症,不应到三级甲等医院来就诊,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河北一些家庭孩子患感冒都跑到北京儿童医院来看,这实际是一种资源浪费。资源的白白浪费,无必要的浪费肯定是坏结果。
医生是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就医者不惜成本代价进京,吸引力来自优质的医生资源。“全国看病中心”传递的信号是,在质量上,最好的医生北京有。在数量上,北京的好医生资源足够丰富。
当下的中国缺乏大量有资质的医生,根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结果,现在的医生总量,估计会有300万,其中估计有一半医生是本科教育以下水平。数量上来看,中国的人均医生数在世界排名也在120位之后。
在这种大家普遍吃不饱饿肚子的状况下,北京是储“粮”最丰富之地,想不成为中心都难。
更关键的是,这种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是行政垄断人为造成的。有人认为,在改革30多年来的今天,除了完全由政府行政垄断的能源、通讯等行业外,医疗成为行政化垄断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多数发达国家,医院、医生、药品和检查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大多数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可以自由执业,而非医院的雇员;住院治疗以外使用的药品由独立于医院的药房控制;大型检查设备由独立的检验中心控制。这种放开的政策,让医生资源成为社会资源,分配均等化和公平化,而不是被牢牢禁锢在寥寥可数的几家公立大医院,自然不会造成这种看病集中到变态的地步。
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不但造成就医者不满意,同样换来医者们的集体反抗,选择用脚走路。一边是社会缺乏大量的医生资源,另一边是医学生改行成为流行现象。从1998至今,医学院毕业生600多万,而医生只增加了40万。很多医学生毕业选择去做“医药代表”,而不是医生。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公布《2013级自主调整专业工作拟录取学生名单公示》,根据公示名单,共有183名同学自主调整专业,其中原专业在医学院申请调整为非医学专业者53名,而仅有2名同学申请从非医学院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
甚至在已有医生群体中,改行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相当数量有资质的医生因为对行医体制不满意,离开了医院,有脱离“苦海”之意。
破解这种集中和失序的状况,转换公众就医观念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如何推进分级诊疗,改善就医秩序。
现在,培养有资质的全科医生,已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但重视并不代表真金白银的投入。北上广还好,在不少其他城市,依然投入乏力,进展缓慢。其次,如何打破垄断,让更多公立大医院的医疗专家走出体制,带动一二级医院的发展?这是目前医改最难的一个领域。
或许只有管理者真正意识到“全国看病中心”并不是美誉,愿意结束这种混乱浪费低效的局面,改革才有可能更容易发生。改变的方法容易找,难的是有魄力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分配。改革往往就是动别人的甚至是自己的奶酪,为的是长远好处和整体利益,希望更多地方的管理者能够识别出这种“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就医者不再遭受这种没有必要的苦头。
【启示与思考】
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全国的情况而言,村里的病人往乡医院跑,乡里的病人往县里跑,县里的病人往市上跑,市里的病人往省城或更高的地方跑。北京作为首都,也就是病人们能够想象得出的最高级别的地方,最好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院在那里,这种猜想,料想也不会错。这并不是人们的心理作用问题,而是一种事实——我国几十年来以行政级别和区划作为资源配置条件的做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层级化问题十分明显。人们在患病的时候,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三甲医院里专家几分钟式的问诊方式,与社区医生的耐心诊断相比,究竟哪个更利于病情的确诊,这个还真不一定。
毕竟,大城市的所谓好医院,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承担了全国患者就诊的医疗工作,优秀的义务工作者往往是超负荷工作,这导致他们在接待患者时诊断时间有限,增加误诊概率,容易激发医患矛盾。近年来数起患者杀医事件,也大都发生在好医院。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必须改变人们心中“北京的医疗条件最好”这一定见,而要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定见,必须做大量的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要从观念上修正存在已久的医疗资源依附行政中心化的马太效应,把最好的医疗条件,送到最前沿最需要的地方。北京可以作为医疗学术和培训中心,但不必成为治病的中心。人们如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小病变大,大病变绝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医生”评选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服务的基层医生,他们在艰苦的医疗条件下的可歌可泣的种种奉献,所暴露的,恰是一线医疗资源短缺的残酷事实。近年来,虽然卫生主管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比于13亿这个庞大的分母来说,任何努力都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而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种努力本身的倾斜力度和指向性还不十分明确。
目前,包括医保的数据互通,和异地间的报销障碍,以及区域协作的不完善,分诊和双向转诊等措施还没有良性化地自然运转起来,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和公平流动。因此,医改任务,还任重而道远,而北京成为“看病中心”,不仅仅是本地医疗卫生部门和医护人员的负担,它更是一个重重的提醒,关于医疗的公平和民众的健康需求,还任重而道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03/7706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