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透视丹麦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上)
2014年06月07日 22:14
近年来,北欧发展模式一度成为各国舆论高谈阔论的理想模式,世界名刊《经济学人》近期也将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北欧国家奉为全球楷模。以丹麦为例,这样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北欧小国,却创造了“童话王国”的传奇,从经济竞争力到社会保障、政府廉洁度,再到国民幸福指数,均名列当今世界前茅,其成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被世人誉为“丹麦模式”,是“北欧模式”的典型代表。
(图片说明:2013年8月,人们在丹麦哥本哈根长堤公园参加小美人鱼雕像百年诞辰庆典活动。)
奠定丹麦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思想家
追根溯源,这一切美好现实和愿景的背后都与丹麦历史上一位名叫格伦特维(NikolajF.S. Grundtvig,1783–1872)的大人物密切相关。
格伦特维是一位出生于18世纪晚期的丹麦牧师、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丹麦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丹麦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丹麦社会中发挥着无人能及的巨大作用。他深信,贫富悬殊是造成当时丹麦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因此,他积极主张“自由第一,人人平等”。这不仅为丹麦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基因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也成为此后丹麦社会一直推崇的核心价值理念。
丹麦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文化与19世纪的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丹麦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格伦特维的哲学思想被奉为民族主义新形式。他倡导建立了“民间学校”,使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其追随者建立的民间学校开展社区成人教育,保护和宣扬丹麦文化,对丹麦人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尽可能地亲近自然、终生学习等观念至今仍深入人心。在格伦特维智慧的指引下,丹麦已从1813年的一个破产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丹麦研究格伦特维的权威专家亨里克·维格-保罗森评价称,“格伦特维是一位全能的天才。他一生中在政治、宗教、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创新。他对丹麦当代历史、社会文化及丹麦民族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无人能及。”
求学无忧体现教育公平
丹麦在教育上贯彻完全平等的精神,而非象牙塔似的教育模式。丹麦的教育不仅满足培育社会精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平衡社会功能,将普世价值观植入民心。丹麦学校不选模范生,十二岁以下没有成绩单,老师与家长鼓励孩子发展天赋,不鼓励相互比较。公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不仅如此,读书还有补贴。
早在1814年,丹麦便在世界上率先确立了七年国民义务教育制,领先英、法、美等国。十九世纪初,格伦特维倡导设立民间学校,主张教育的精神是要创造“自由而平等之人”,不但废除入学与毕业考试,也开放学校大门,让全民皆可入学。他认为,只有让民众受教育,使全民有文化,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实现国强民富。他推广“人生启蒙”的观念,提倡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学校,让农民在农闲时间能接受历史、人文及科技等广泛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民间学校的办学理念在丹麦全国上下得到迅速传播,并传播到挪威、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甚至远及英国和美国。如今,丹麦境内共有约100所民间学校。这些学校并不教授具体的生存技能和系统性的专业,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社会共处,如何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这些课程是人生必修而一般学校又不设置的。在这里,从青年到耄耋老者都能找到自我学习的机会。
此外,丹麦政府强调再就业培训,积极帮助和督促失业者尽快返回劳动力市场。公司职员并不是简单地在就业与失业两者间循环。一旦失业,他们往往进入再就业计划和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培训。虽然失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让人沮丧,“失业意味着失去生活来源”这是个普遍的“真理”,但丹麦人对失业无所畏惧,他们的失业津贴全球最高,能达到原工资的90%。在他们看来,失业还意味着去上学,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寻找更好的工作。
职业观念平等 贫富差距小
丹麦是全球税收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个人所得税率超过40%,最高可超过60%。与此相对应,政府向民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广泛福利,人人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公共医疗,即使是普通民众也不会因为生、老、病、残等原因而丧失正常生活水平。
(图片说明:2014年6月1日,儿童们在哥本哈根的蒂沃利游乐园内表演彩装游行。)
丹麦人相信不论士农工商,职业无贵贱之分。他们不会因为哪个职业赚钱多而去选择专业,也不会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对他们而言,工作和学习都是从个人兴趣出发,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不仅是那些有天赋的人。根据联合国2006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丹麦贫富差距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仅次于阿塞拜疆,在发达国家中是全球最低的。
除了通过赋税降低贫富差距外,丹麦还真正做到了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努力实现人人平等。尽管律师费十分高昂,但丹麦的穷人仍然可以享有免费的法律服务;生活收入较低的家庭需要缴纳的孩子的入托费用也相应较低;即使是生活在丹麦的外国人,如果是低收入人群,也可以享受免费的丹麦语教育,而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则需要正常缴纳语言学习费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丹麦的税收和福利制度,可以用“均富济贫”来概括。
记者在丹麦生活多年了解到,丹麦一名大学教授和一名清洁工人的税后工资差距并不大。有能力的人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实现更富裕的生活,再通过高税收等社会收入再分配制度,帮助低收入人群和有需要的人。在他们看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记者在丹麦的一个托儿所看到,一岁多的孩子就开始学习自己吃饭、穿衣服,轮流做值日生,用餐的时候给小朋友们分发餐具,或者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不娇气,也不自私,人人平等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可谓是从小就开始培养。
丹麦的小学与中学还经常安排孩子们参观各种行业和企业,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职业特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因为职业观念平等,孩子们有机会了解各行各业,使得因为入错行而不快乐的国民少之又少。(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07/771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