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报道
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天津的位置在那儿?
2014年06月09日 08:38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环渤海120公里距离内,天津和北京遥相辉映,由于城市定位和分工始终没有非常清晰,京津协同效似乎未能完全释放。但京津冀一体化为这两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合作契机,伴随着体制机制理顺和发展思路的谋变,京津“双城记”也已经渐渐开启了新的阶段。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双子星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北京和天津的功能定位相对清晰:天津是北方的头号经济中心;北京则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但如今,北京逐渐演变成一个“大而全”的首都,雾霾、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呈现,天津在北方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及金融中心地位也被逐渐吞噬。
不过,现在,京津这两座高铁不过半小时路程的大城市如何重新校准位置坐标被摆上了台面。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5月28日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不久发改委组织各部门按照综合和专题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已形成相关的调研报告。更有有消息称,目前北京与天津和河北分别签订了十大项目的转移协议。
但转移的项目类型有所区别:转给天津的,多是教育、医疗、高科研发等技术密集型;转给河北的,则多是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实际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5月底曾指出,天津希望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重大机遇,把自身优势与天津的港口、区位、产业、政策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值得玩味的是,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军表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经济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圈内行政地位或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畸形竞争,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城市之间利益冲突。北京的经济发展未能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繁荣,加剧了首都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加重。
据悉,20世纪80年代,北京为避免对天津港口的依赖,舍弃离它最近的天津港,选择在河北投资修建自己的港口。再比如修路,据记者了解,北京曾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修筑通向河北和天津的公路和高铁。时至今日,无论在政府视线还是市场自由发展角度,京津“双子星”谱写新曲已经水到渠成,以往的明争暗斗,正演变为一个愿舍一个愿得。由于区位优势、经济体量以及行政级别与北京相当,京津两地再度携手。
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他强调,调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
而天津市市委书记孙春兰也表示,要抓好首批百项产业对接项目,依托制造业优势,突出高端化方向,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促成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需要指出的是,“天津怕被北京‘圈’进去而失去自我,将自己封闭得天衣无缝,并在封闭中与北京展开竞争。虽然天津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引进更多的企业到天津,但由于市场封闭,外地企业很难在天津长期置业。”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文显堂撰文指出。
但在国家战略与发展机遇面前,此前的观念正在被消解。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志强表示,天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将力促京津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完善口岸直通模式;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促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京津冀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很多高科技公司来自于北京,而北京和天津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双城生活’的新模式。”天津开发区投促局副局长邹芳表示。如果说北京享有技术与资金密集优势的话,那么天津自身的比较优势可以与之形成互补,这些优势可包括更低的成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独特的政府支持和高效率的服务机制。
另据天津社科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分析,天津的竞争优势一是港口,二是毗邻首都。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对于最早纳入国家战略的滨海新区来说,进入首都经济圈无异于如虎添翼。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正在制定中,滨海新区不仅会入选,而且各方均认为,其作用将不亚于北京中关村,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引擎。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09/7710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