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鲁迅文学奖” 评选不容有猫腻

2014年06月09日 11:25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湖北作协主席称鲁迅文学奖参评诗作存猫腻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

26日,方方对新京报记者确认该微博系她所发,她表示“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

26日晚,柳忠秧向记者称:“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让方方拿出证据,他“到底搞定了谁”。

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26日称,从地方推荐到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品正在公示期,入选作品如有问题,评奖办公室将会调查。

据其介绍,鲁迅文学奖是和茅盾文学奖齐名的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

举报

方方:曾接到托人转达的说情电话

5月15日,方方微博称,“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作协方面态度明朗。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评委多是高校教授。教授们重人情而轻文学。无奈。”

方方在微博中没有公开该诗人名字,但贴出了该作者创作的诗歌:“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并指出:“我真的觉得省作协不能推荐这类作品去中国作协参评鲁奖。”

记者检索发现,方方贴出的该首诗歌出自柳忠秧的《岭南歌》,柳忠秧的微博实名认证为“著名诗人,文化学者”。

据中国作家网5月16日公示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第100号作品《自由天下骑黄鹤》作者柳忠秧,推荐单位为湖北作协;第101号作品《楚歌·柳忠秧古体诗选》作者亦为柳忠秧,推荐单位为长江文艺出版社。

26日,新京报记者向方方确认她微博中所指之人是否是柳忠秧,方方没有否认。

据方方介绍,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推荐作品有一套程序,先由作者个人申报,湖北省作协从专家库中摇号摇出评委,评委匿名评选申报作品,省作协根据评委评定结果上报中国作协。“省作协尊重评委会决定,评委投票决定的结果,省作协一律不干涉。”

方方说,在省作协评委会评选前,方方曾接到柳忠秧托人转达的说情电话,并也得知,他也邀请作协党组成员和相关部分负责人吃饭,但遭省作协拒绝。方方认为“柳的作品入围很丢湖北作协的脸”。

 

回应

柳忠秧: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

26日晚,新京报记者电话联系上柳忠秧,柳忠秧对记者说:“根本不知道评委是谁,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女士的指控是根据她个人推理判断,站不住脚的。”

柳忠秧说,他和方方并没有个人恩怨,也没有私交,方方用湖北省作协主席身份公开指责他,给他个人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柳忠秧说考虑打官司告方方,让方方拿出人证、物证,“到底谁是评委,我到底搞定了谁,这个不能由她瞎猜测,法院要讲证据。”

柳忠秧说他目前户籍在湖北,个人申报,通过评委会投票选举,由湖北省作协上报中国作协,这套程序是符合参评作品推荐程序的,“我完全按照程序来,是否合法不能由方方个人说了算。”

针对方方在微博中贴出来的那组诗歌,柳忠秧认为方方没有理解他的诗,“断章取义,用心险恶。”柳忠秧介绍,该组诗取自于他的长篇诗《岭南歌》,有著名诗评家评论其诗作《岭南歌》是“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填补了史诗抒写岭南文化的空白”。

柳忠秧指出,方方是小说作家,并不擅长古体诗,“她读不懂我的诗,就没有资格评论我的诗歌。个人评论可以,但不能用省作协主席的身份评论我的诗差。她不懂。”

柳忠秧博客自爆曾经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他撰文称,“《岭南歌》落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并称“作为诗人,我则具备强大而厚实的文化自信,诗学自信、创作自信。”

“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事情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还无法给出最终评定。令人惊诧的是这位柳姓作家的愤怒,让我想起方方在答“如何看待有人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批评”时的一段话,“写作是极个人化的,而阅读也是如此。人和人的差异很大,有些人体会世界的方式跟写作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尊重读者和评论者任何批评,这是他们的权利。”在此事件中,重要的显然不是参评诗歌的质量问题,而是是否存在不正当的竞争,但这些都被柳姓作家含糊以对了。作为三年评选一次的严肃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正向价值毋庸置疑,但经过舆论的发酵与放大,越过“方方之怒”,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现时代的微妙命运,这让追问鲁迅文学奖评选的公平性更成为某种必需。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公开披露的载体。作为一省作协主席的方方,她本该有着其他的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去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又试图经由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去让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事实上,鲁迅文学奖所引发的风波并非始于今日。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就被爆出有数名评委成为最终获奖者。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竟然凭借“羊羔体”获得诗歌奖。

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都属于正常,但当争议一再延续,甚至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值得深深警惕。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丑闻在爆出,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逃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仍在于,当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在下降,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微博上,无数的网友在发问。“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对于柳忠秧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作出公开的回应,并公开地构建起文学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

 

被“搞定”的评委对不起“鲁迅”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诗作的评价确实有见仁见智的空间。不过,若是奖项的评选与拉关系、攀人情等潜规则扯上了关系,就不只是专业性的文学话题了。尤其对于鲁迅文学奖这样的重要奖项,唯有公平公正的评选过程,才能维护好奖项的“含金量”与公信力。

此次湖北作协主席自爆“家丑”,虽有待调查,仍引发公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类似的“跑奖”已成为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时候,一些奖项不仅肯定了获奖者的专业水平,还附加了额外的利益,比如可以作为评职称的依据,或是获奖作品热卖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等。在利益的诱惑之下,难免会有人走起“歪门邪道”,把工夫用在了创作之外。曾担任不少文学奖项评委的文学评论家吴俊,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跑奖”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不过,“跑奖”要想成功,离不开评委们的“支持”。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评判原则,让步于所谓的“讲人情”,无异于纵容了“跑奖”者。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评委面对部分作者的“上下活动”,虽心知肚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所以有不少人对柳忠秧产生质疑,与其作品在参选推荐过程中“全票通过”有很大关系。很难想象,一经公布就引来公众巨大争议的文学作品,居然有这么多评委“不约而同”地予以肯定,就连身为湖北省作协主席的方方,都只能通过微博来表示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遏制“跑奖”,成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尤其对于鲁迅文学奖这样的重量级奖项,其评选过程的公正性是奖项权威性的重要保证。设置鲁迅文学奖,就是为了把中国中短篇文学的最高水平展现给公众,评选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不仅仅是评奖条例所明文规定的原则,也影响着该奖项的含金量。若是连这样一个严肃的奖项都存在拉关系、攀人情等“猫腻”,在挫伤文学创作者信心的同时,还会加剧公众的不信任。如果连公众的信任都无法获得,奖项的级别再高,也只能成为舆论的笑柄。

看来,对于方方揭露柳忠秧“搞定评委”一事,不可等闲视之,需要通过谨慎深入的调查,回应公众的质疑。文学被视为民族的灵魂,而作家则是为民族勾勒灵魂的人,若是为了一个奖项,作家不惜拉拉扯扯,蝇营狗苟,无疑令人心寒。

【启示与思考】

所谓文学,就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作品。鲁迅文学奖是和茅盾文学奖齐名的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湖北省作协主席在鲁迅文学奖的推荐上指出有“猫腻”的一番话,引起轩然大波很正常。虽然具体的调查结果还无从得知,但是从鲁迅文学奖的卓然地位、作协主席的特殊身份来看,此事非同儿戏。鲁迅文学奖的“风波”,其实也是对当前作品评选的“透明度”的质疑。

公投环节的缺失让“暗箱操作”有了生存空间。由方方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推荐作品的程序是:作者个人申报--省作协摇出评委--评委匿名评审--上报中国作协--作家网公示。这套程序乍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评委就成了或许可以“公关”解决的变数,方方的指控不无道理。不止是鲁迅文学奖,当前整个评奖体系,很多都是选择忽视公投环节,这一大众环节的缺失,既让评奖很容易变成了“内部私人定制--外部大众无视--自我标榜宣扬”的面子工程,也容易让暗箱操作的成本变低,进而人情或者金钱压倒公平。

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并非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发争议。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曾曝出评委获奖的丑闻。而以往的评选,也出现过公关丑闻的争议。但是,在每一次的口水交战之后,该如何捍卫鲁迅文学奖的尊严,始终难以提上日程。究其缘由,文学评选的主观性是一个推责的重要理由,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经办此事的单位,对评委行为的默许,对公共舆论场的质疑声的回避。

以此而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不仅仅是一场个案的讨论,更是一封对鲁迅文学奖评选以及监督机制的举报信。相关部门应拿出足够的诚意,突破鲁迅文学奖争议的轮回宿命,启动调查,还鲁迅文学奖一个美好的评选环境,并借此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进行规则完善与公信修补。这既是对鲁迅文学奖的威名负责,也是对评委与参赛者名声的珍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09/771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