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天津:把脉传统美德的文化基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06月11日 10:31

 

近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端论坛在天津社科院召开。参加论坛的有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唐凯麟、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温克勤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近二十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伦理学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传统美德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充分肯定了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资源,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因此,研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既是重要的学术问题,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第二,传统美德是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觉,只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在传统的身上,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镌刻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们浸润其中而不自觉的第二天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可以把中华传统美德称之为“古今通理”(王夫之、严复称为“古今之通义”)。所谓“古今通理”,就是古今共通的道理,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就是说,它在现代也具有价值,即“时代价值”。它们是学者通过研究从历史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性的东西。从历史的具体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还必须赋予具体的形态,即转化成现代的现实形态,这就是根据现代的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对“古今通理”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使之变成现代的东西。优秀的文化基因并不会天然地发挥作用,其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必须与时代发展需要结合,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立足于传统美德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

第三,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梳理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把脉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牢靠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实现“源原整合”,即根据现实之“原”去发掘和发现存在于“源”中的具有时代价值对象性的东西,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具有时代价值的“古今通理”,还只是研究的发现,若要成为实存的价值,或者说要真正成为现代人们的价值观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对之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道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德目的细化、展开提供了现成的样板。核心价值观中的德目是非常有限、高度概括的,因此,只有通过细化、展开,成为有纲有目的东西,这些德目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传统道德是足资借鉴与利用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友善,儒学把它具体化为若干德目,从而使之既内涵丰满,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实现“曲通”,因此,对传统道德加以提炼,其有益成分能够促进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实践。

 

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的客观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们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面对着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我们的“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根据;而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本质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它实现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现了三个理论突破:在利益关系认识上的突破、在借鉴世界文明优秀传统上的突破和在历史观上的突破。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理论突破放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大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实践品格。

第四,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正确态度。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必然带有无法剔除的天然缺陷,其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思想高度与思想限度总是瑕瑜互见。因此,当我们一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发现中华传统美德对于西方启蒙理性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性问题具有补偏救弊之效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怀有一种深沉的文化自省精神,警惕滑落到对待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误区之中。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美德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也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对待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要注意克服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主要是:一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搞“古已有之”的一一对应。其结果,只能简单地将传统的东西生硬地“现代化”,无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二是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鉴别,其结果很可能是名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则是怂恿了其中消极的甚至是糟粕的东西。三要警惕全盘肯定的复古苗头,试图借机“恢复儒学昔日崇高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成为现代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思潮虽然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但也拒绝马克思主义。他们一味地褒扬和膨胀儒家和儒家文化,其结果,就会动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四要警惕全盘否定的新版的“全盘西化”,即用西方文化的一套术语、概念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和概念,将中国话语系统转化为西方的话语系统,其结果,也会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命脉。

(执笔人杨义芹系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1/7711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