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清理公众账号,保持朋友圈的纯洁性
2014年06月11日 10:23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三部门专项整治 微信将清理公众账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5月27日上午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部署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迅猛,用户突破8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成为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人借助这一平台向公众发布不良或违法有害信息。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信办、工信部、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开展此次专项治理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平台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环节,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将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三部门表示,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
对此,腾讯微信、中国电信易信、阿里巴巴来往、陌陌科技陌陌、小米米聊、新浪微米以及光明网时光谱联合发起倡议书,提出落实实名制、规范群组管理、实行绑定手机号码等方式进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群组分为团体、个人两类,严格、科学限定群组人数。
同时,严格把好公众平台入口关,重点发展公众平台的商务服务功能。对已有的公众账号作一次全面清理,关闭违法违规账号。对公众账号实行动态分级管理,确保公众平台舆论生态好转。此外,微信等企业将加强朋友圈内容审核管理,关闭通过朋友圈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账号。规范“附近的人”等有关功能,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打击淫秽色情信息能力,关闭借此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账号。
在监管盲区里微信难免成“危信”
在当今世界上,新生的信息平台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眨眼间就能形成蓬勃之势。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顶级应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即时移动通讯软件在中国迅速普及。据统计,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迅猛,目前国内用户已突破8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成为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微信几乎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为犯罪和恶意传播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一些人借助这一平台向公众发布不良或违法有害信息,对社会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形象。如今,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来造谣传谣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管是伪科学命题,还是无中生有的寻人启事,都说得有鼻子有眼,难辨真伪。微信成了“危信”,也被大家调侃为“稍微信一点儿”。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此次由国家三大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平台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环节,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将把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并且,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各大运营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严格把好公众平台入口关,重点发展公众平台的商务服务功能。还将对已有的公众账号作一次全面清理,各大微信等运营商将加强朋友圈内容审核管理,关闭通过朋友圈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账号,规范“附近的人”等有关功能,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打击淫秽色情信息能力,关闭借此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账号。此外,将要求各大运营商对公众账号实行动态分级管理,确保公众平台舆论生态出现好转。
在这一行动开始后,立刻得到了各大微信运营商的公开声明支持,包括腾讯微信、中国电信易信、阿里巴巴来往、陌陌科技陌陌、小米米聊、新浪微米以及光明网时光谱等七家联合发表声明倡议:遵守法律法规,不为恶意公众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坚持正确导向,畅通网民意见反馈和举报等渠道;履行社会责任,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移动即时通信公众平台进行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黑市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辟谣机制,及时澄清谣言;提倡公平守信,反对恶性竞争等。
也就是说,国家三大部门的治理措施出台后,立刻获得了微信主要运营商的支持与声援,并通过发布联合声明倡议来约束彼此遵守有关规定,这无疑将大幅减少有关部门的治理难度。但是,治理的对象重点是那些不法微信应用者,许多微信公众帐号被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从而造成朋友圈营销信息泛滥、营销内容刷屏等现象,给用户带来困扰。更重要的是,有些微信公众帐号参与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活动提供了便利,事实上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绝不能使之成为网络监管的盲区。所以,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监管,听任他们继续无视科学规律和国家法律,滥用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那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次专项治理行动要求除了各大微信运营商自我监管和技术约束之外,各大微信公众帐号的自觉遵纪守法同样重要。作为互联网规范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效治理微信公众账号可以还即时通讯工具一个晴朗的天,让广大微信用户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其所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便利。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治理微信公众用户,对普通网民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面对纷繁的即时通讯所带来的海量网络信息,每个网民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不伙从,坚决抵制一切网络不良因素,敢于同不良信息作斗争,切实维护网络安全与稳定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依法治理微信已成为共识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即时移动通讯软件近年来迅速普及,目前用户已突破8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成为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也有它的优点和缺陷,微信某种程度的失控逐渐显现,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缩短了交友的距离,但同时也促成诈骗等犯罪的增多。微信几乎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为犯罪和恶意传播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一些人借助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平台向公众发布不良或违法信息,严重破坏网络传播秩序并危害公共利益,引起网民的不满。
随着微信用户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用户活跃度的快速提升,许多微信公众账号运营者希望通过朋友圈分享来提升内容或商品信息的传播,造成朋友圈营销信息泛滥、营销内容刷屏等现象,给用户带来困扰。不管是伪科学命题,还是无中生有的寻人启事,都说得有鼻子有眼,难辨真伪。目前在移动社交软件平台上发生的犯罪案例,有一些是与传统的短信和电话类通讯手段相同的诈骗犯罪,另一些则是利用新通讯方式的特点进行诈骗,甚至近来出现的枪杀、爆炸、砍杀、冲撞等暴恐事件,也与疏于对微信的监控有关。
微信本是一款熟人之间小圈子交流的社交软件,却成为一些人向公众发布有害信息、破坏网络传播秩序的平台,这可能是开发者始料不及的。如果无视科学规律和国家法律,滥用技术进步的成果,那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依法整治微信平台,防止网络谣言法外传播已成共识。
一方面,切实提高公众素养与法律意识。与微博上屡见不鲜的谣言相同,微信上造谣、传谣也可能涉嫌违法。一些网民出于好奇、玩笑或泄私愤的情绪,制造或改编各种网络谣言,觉得受众只限朋友没有外人。虽然不是对外传播,但是同样不能任意捏造、传播虚假信息。另一方面,明确法律细则,各方合力治理。按照现行司法解释对于网络传播谣言采取“转发量”这一入罪标准,在微信上,一条谣言如果被转发超过500次就应承担法律责任。相比微博,微信转发量的甄别难度更高,这需要电信、公安通力合作,追根溯源,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每一个造谣者和传谣者。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对已有的公众账号做一次全面清理,关闭违法违规账号。对公众账号实行动态分级管理,确保公众平台舆论生态好转。严厉打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领域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应该说,对网络实施成熟而有效率的监控和管制措施,能够倒逼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整个社会绝大多数公众更放心、更便利地享受现代网络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成果。
【启示与思考】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根除网络不正之风的坚强决心,也为网友享有“绿色”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
当前,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迅猛,用户突破8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但一些人借助这些平台向公众发布虚假信息、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实施造谣、传谣、欺诈等违法行为,损害着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破坏了网络传播秩序并危害公共利益,违犯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于情于理于法都应重拳整治。国家有关部门此次出手整肃,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据相关调查表明,有近八成的用户对“朋友圈”、公众号等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表示强烈不满,可见,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符合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应当说明的是,法律面前无现实、虚拟之分,所有网络信息的传播对象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任何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也不能把现实与虚拟割裂开来,以此作为规避法律惩处的借口。
作为公众账号,理应守住公德。一方面,运营者要加强自律,守住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用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回馈网民的关注和信任。另一方面,监管不能搞一阵风,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打击各类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的渗透破坏活动,优化用户体验,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举报平台,拓宽用户监督渠道,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公众号,做到报必接、接必查、查必果、惩必严,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也要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1/771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