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化解官员形象危机 为政府公信力加分

2014年06月11日 14:13

 

【执政为民】

【事件介绍】

 

官员五大形象危机:“贪渎色假枉”

5月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贪腐问题)、“渎”(失职渎职)、“色”(性丑闻、强奸)、“假”(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枉”(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官员形象危机事件不断增多,但从相对数量看,问题官员仅是少数,从严、从快查处问题官员也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坚定态度。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困难、焦躁的社会心态,客观上也成为官员形象问题的环境变量;与此同时,法制环境、民主环境和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官员也因此而患上了‘转型期不适应综合症’。因此,塑造中国官员新形象,要‘内外联动’,强化制度建设,规避形象风险,提升群众好感度。”

 群众力挺“从严查处”、爱“务实官员”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狠抓顶风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官员作风建设收到的实效。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显示,“官员形象已改观程度”平均为51.7%,表明群众普遍认为官员形象有改观;而“官员形象待改观程度”平均为73.2%,表明群众认为官员形象需进一步改善,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观空间,力挺“从严查处”。

该调查还从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偏好进行了排名。排名显示,当前群众“爱才喜惠”,更加偏好“能力本位”和“惠民导向”的官员,因此官员形象需“才德兼备”。而无论是“能力”型官员还是“惠民”型官员均属于实务型官员,说明群众最为期待的是官员专注于实事,真正让社会获益。

 群众厌“贪渎”、喜“服务”

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群众更加厌恶“贪”和“渎”的官员。

在“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的厌恶排名”中,“贪”(30.7%)、“渎”(24.8%)和“假”(17.4%)位列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厌恶排名的前三位,“色”(16.6%)和“枉”(10.5%)次之。而“贪”和“渎”都属于对“公权力”的滥用,说明群众普遍认为“公权力”应合法、合理使用。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还显示,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报告指出,城管属于执法类官员,执法不当往往造成恶劣影响。在2013年问题官员典型案例库中,“暴力执法”典型案例就有20起;同时,执法作为一种“管制”行为,极易引起执法相对人的差评和公众的不理解。

根据该调查,群众对民政干部等服务类官员的评价明显高于城管等执法类的官员,这反映了群众“喜服务、烦管制”的倾向,偏好于官员更多地提供服务,而不是进行管制。

 

 官员形象“破多立少”,重塑需“内外兼修”

报告认为,当前官员形象整体上呈现“破多立少”的格局,官员的负面评价较多,而正面形象塑造较少。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指出,官员形象“立少”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各级官员开始不约而同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努力塑造其公众形象。然而,群众对这些做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和质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塑造官员形象的做法还是太少,另一方面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

官员为什么会有形象危机?唐钧认为除了官员自身素质之外,内部制度设计和外部群众预期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随着民主法制的进步和信息的扁平化,公众对官员形象的内外多元评价的格局已出现。

“我们对官员的定位曾经是要带领大家致富;现在到了转型期,每个部门和官员的形象应该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官员形象的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根据群众需求动态调整等精细化、人性化的官员形象管理创新有待研究和尝试。”唐钧说。

报告认为,塑造官员新形象,一是要从内部健全反腐体制机制,提升官员素质;二是要了解群众需求,将亲民惠民行为常态化、制度化,树立能干、惠民、不贪、不渎的新形象。

官员形象危机也是“三观”问题

蓝皮书描绘的“风险地图”,是在对去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量化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不难得出类似感受。官员贪污腐败、失职渎职、性丑闻、履历造假、火箭提拔及作风粗暴、暴力执法等事例层出不穷,舆论时有曝光。这不仅拉低了官员形象,也在损害着政府公信力,动摇着执政根基。

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总的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官员自身而言,则是由灵魂沉沦而形象破灭的嬗变过程。官员精神层次停留在什么境界,总是会从行为上表现出来。那些“满嘴马列、满腹盗娼”的官员,就算演技再高,难免有一天会露出马脚。如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免职的前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又如平时衣着简朴、家中却存放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莫不如此。

提升官员总体形象,需加大反腐力度,铲除害群之马。十八大以来,中央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不少贪腐高官应声落马。事实证明,反腐之风刮得越猛烈,腐败官员越无立足之地,民众对政府也就越有信心。提升官员形象,更要从制度构建入手,对官员行为形成硬约束。制度或监督缺失,就会给官员留下违法违纪空间,法纪严明,才能让官员有所遵循,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无论是反腐震慑还是制度约束,最终都要触及官员灵魂深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官员形象,扭转官场风气。否则哪怕反腐之风刮得再猛烈,制度监督再严厉,也难免有利欲熏心或心怀侥幸的官员顶风作案。衣俊卿是马列主义理论家,在现实中却成了情色俘虏,魏鹏远何尝不知受贿的后果,却遏制不住强烈的贪欲。诸多案例表明,除了严格的外在约束,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才能使官员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

官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模式。那些跌入贪、渎、色、假、枉等高危地带的官员,多数是“三观”尽毁的精神失足者。因此,除了由外而内加强制度监督,还应由内而外实施精神疗法,强化官员的精神信念,改造被权力扭曲的“三观”。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官员须先正“三观”,才能重塑形象。

 

提升官员形象,不能只做好“面子”

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让官员形象频频受损,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年代,官员形象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乎官员个人命运,更关系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极少数事件查处速度偏慢,惩治力度不足;极少数机关对官员考核不严,存在着少数“边腐边升、边升边腐”等问题;个别地方或为了“面子”、或为了保护官员,消极作为,罔顾民意,总是试图把大事拖小、小事拖无,即时性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出现这些现象,从官员形象到官场形象,自然都会受损。

面对一系列的官员形象危机事件,严惩问题官员,做好“面子活”,固然是重中之重,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官民间的信任度、提升陷于高危状态的官员群体形象,最终还需制度发力。

严惩被曝光的问题官员,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的作用,但如果“曝光”和严惩,只是促使那些处于隐藏状态的问题官员,更多小心翼翼、低调谦卑,问题不是一样存在吗?这些人一旦“潜伏”失败,成为“边腐边升”的典型,不是一样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损害官员群体的形象吗?

在这个语境下,用严惩问题官员,来提升陷于颇有争议的官员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做好了“面子活”。公众固然能从“从快从重”的严惩中获得一时的快慰,看见相关方面的决心,但若无细致严苛的制度兜底,公众习惯性的质疑并不会就此终结,更愿意相信“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官员的群体形象,并不只是在这些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中呈现出来,普通公众更是能在耳濡目染、切身经历中深刻感知。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在做硬“里子”,让严密的制度约束那些恣意妄为的官员,比如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等等。

【启示与思考】

5月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当前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渎、色、假、枉。其实,即便不借助严肃的学术报告,仅靠平时浏览新闻也能得出类似的印象。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表叔”、“房叔”、雷政富视频事件等,不停地在社会新闻领域制造出一个个新热点。而发生在这些官员身上的丑闻,又大多与情色、权钱交易等联系在一起。有些重大的非法集资案件背后,也有官员的身影在徘徊。加上某些官员特权意识浓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此,民众怨言很大,官员整体形象受到损害。

政府是个抽象的概念,政府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公务人员组成。官员形象出现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政府的形象,继而伤害政府公信力。由此来看,官员形象绝不是一个公务人员自己的私事,而是具有公共性。如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形象危机,则后果可以想见。化解官员形象危机,就是在为政府公信力加分,其意义显而易见。

官员形象危机必须得到化解,这是一个共识。如何化解?答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抓住问题的症结入手,方可对症除病。对于那些问题官员,该惩就惩,绝不犹豫,以显决心。“刮骨疗伤”,或是化解危机的一剂妙方。除此之外,一是要借中央革新政风之机,各地政府、部门也要让人看到新风气,官员也要展现新形象;二是遏制官员的特权行为,消除那些“刺眼的景象”;三是约束官员权力,避免腐败乱象高发。

政风问题不只关乎官员道德,比如“三公消费”,就不只是个道德问题。若官员出行不是警车开道、耀武扬威,而是低调出行,展现谦卑姿态,定更能赢得人心,有助于修复形象。革除特权思想,杜绝特权现象,则对于拉近政府官员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大有裨益。此外,严重的腐败形势必须得到抑制,这对于官员形象的修复,是又一大福音。倘若上述三个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那么类似个别官员言语不当之类的举动,更易于得到民众的谅解,或者不至于成为舆论焦点。

今天的中国,正行走在复杂而又艰辛的复兴之路上。愿景很美好,过程不轻松。上上下下,都在希望建设一个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看起来,这样一个廉洁、高效政府的建成,首先得从化解官员形象危机开始。这件事情,很迫切,刻不容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1/7713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