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如何看待艾滋病纳入高校新生体检

2014年06月12日 14:40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艾滋病纳入高校新生体检 河南称坚持自愿保密原则

据新华社电 河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工作的通知》,其中“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体检范围”引发网友热议。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哲3日告诉记者,该文件主要目的是利用新生入学的机会集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检测将严格坚持“自愿、保密”原则。

“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体检范围”在网上传播后,一些人产生了质疑,认为这样会侵犯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进而产生歧视;同时也有一些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控。

该《通知》称,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病人4万余人,每年新报告感染人数4000例左右。据王哲介绍,近年来,性传播已经成为河南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且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报告增多,尤其是男男同性恋之间的传播呈上升趋势,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工作亟须加强。

王哲说,好多学生不知道艾滋病在学生中的传播状况,认为都是同学哪有艾滋病呀,所以新生入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而且现在网络、社会上各种诱惑比较多,非常有必要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果哪些学生愿意检测,我们给他提供一个免费检测的机会。

王哲表示,一旦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会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告知,再做进一步的检测。这个信息绝对保密,只有特定人才知道,包括本人无关亲属都不会知道,这在法律上是有规定的。《通知》中也特别强调了各学校不得拒绝感染艾滋病学生入学,并保护他们的隐私。

给大学新生查艾滋太简单粗暴

河南教育部门打着关爱学生,让学生早发现、早治疗的旗号,在新生入学体检中检测艾滋病,按照这种逻辑,接下来就会在全体初高中学生中推行艾滋病检测了,这不更是“早发现、早治疗”吗?不管教育部门有多么良好的初衷,这都是与我国国家政策背离的——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在新生入学体检中检测艾滋病,就是一种强制检测。对于检测结果,河南省卫生厅艾防办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所有的感染者个人隐私只是掌握在跟这个工作相关的人手中,其他的人员是不知道的。”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跟这个工作相关的人”有哪些?是否只是医务工作人员和当事学生本人?检测结果会不会让学生所在学校、老师、同学知道?高校会否以各种名义让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学生休学、退学?

卫生部门的人士称,国家规定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检测结果不影响其求学、就业,可问题是,强制检测已经违背国家规定在先,接下来其他机构根据违规强制检测的结果,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歧视性对待,有谁来保障这些学生的权利?

 

其实,将艾滋病纳入强制体检范畴,就是强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这把我国政府多年对防艾的教育、宣传成果付之东流。连我国国家领导人都主动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告诉大家,不必谈艾色变,过度恐慌,他们却把艾滋病纳入强制检测范畴。这是加剧社会对此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行为。

这和防艾部门的职责是背道而驰的。针对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这次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通知》显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病人4万余人,每年新报告感染人数4000例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疫情监测分析显示,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报告增多”——防艾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切实纳入教育体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制方式。

尊重公民的权利,这是政府出台政策的前提,在任何可能侵犯公民基本受教育权的政策出台之前,必须审视其是否违背上位法,甚至可以说,这类政策都不适宜采取听取公众意见,民主决策的方式,因为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议题,不属于可以采取所谓“民主方式”决策的范畴,就如以同学投票方式决定让某学生退学一样。网上也有不少意见赞成将艾滋病纳入强制检测,这种意见并不足取,持这些意见者,本就有对艾滋病的严重歧视,同时也并不清楚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别对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口诛笔伐

一石激起千层浪,“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反对意见也蜂拥而至,认为此举会侵犯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进而产生歧视。这些怀疑意见有一定合理性,但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新闻内容,还没搞清情况就妄下结论。

一方面,河南这次把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实行的“自愿、保密”原则,而不是强制性的必检项目。正如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哲所说,如果有同学愿意,将提供免费检测机会。表达很明确,一是自愿,二是免费,而不想检查的同学则完全无须理会,也就是说,所谓侵犯隐私的质疑根本不能成立。

另一方面,艾滋病的危害无须赘述,虽说正常的社交活动不会传染,但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愈发严峻,对疾病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提防总不会错。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与尊重艾滋病人的隐私并不冲突,社会上理解艾滋病人,与艾滋病人正常交往的观念也日益普及,而与此同时,非艾滋病人的健康权也理应得到尊重。

况且,将艾滋纳入新生体检并不是一向仓促出台的公共政策。《通知》称,河南省现存活艾滋病人4万余人,每年新报告感染人数4000例左右。这说明,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并非空穴来风,将艾滋纳入新生体检也不是拍脑壳决定。

高校是象牙塔,也是防治艾滋病的主阵地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男男同性恋之间的传播呈上升趋势,学校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工作不得不有所加强。性取向是个敏感话题,各人自有高见,但无论如何,加强艾滋防护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纸上谈兵总是容易的,表达质疑意见也只需要敲敲键盘,而一旦疾病威胁到自身安全,保护隐私的借口就成了可笑的反讽。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跳的高的,真出了事,越是跑的远。所以说,别对艾滋纳入新生体检的政策口诛笔伐。

艾滋病纳入新生体检保障病人权利是关键

这项“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体检范围”的新规之所以能够引发网友激烈讨论,无外乎是因为两点。首先,中国人由于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谈艾色变”现象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广为流行,这种“见艾滋如见死神”的恐惧感会转化为对艾滋病人或者HIV“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在集体效应的感召下,艾滋病人或者“HIV”病毒感染者是否会因为被检测出患有艾滋病而被强迫“放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其次,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明文规定:“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此次河南各学校对新生体检艾滋,是否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艾滋病检测?

 

这一系列的追问无不是将保护艾滋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权利作为发问的出发点。之所以将艾滋病患者称之为弱势群体是因为在中国感染“HIV”病毒的人和艾滋病人的数量相对“较小”。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3万例。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声音也经常被大众人群所忽略。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不是看这个社会对强者的态度,而要看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在中国人民卯足劲构建“中国梦”,打造文明社会的时候,绝对不能将聚光灯一直投注在那些为国家贡献了GDP的强者身上,也绝对不能在强者利益与弱者利益相悖时,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无视弱者利益;也不能因为强者的嗓门够大,不给予弱者话语权。

如果将此原则具体到此次“河南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体检范围”的新规上,起码要保证那些被检测出感染“HIV”或者患有艾滋的学生可以继续上大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也要保证他们感染“HIV”或者患有艾滋的这个事实不被本人和直系亲属以外的人所知的权利。而如果将此原则具体到中国大地上40多万的“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这个较大的群体身上,国家和普通民众自当要在身体、生活、工作上予以更多的照顾与关爱。比如,公共医疗机构理应设置专门针对艾滋等传染疾病的医疗配套设施及专业医护人员,而不是逢艾滋病人就拒绝。

再比如,对防艾的宣传,不能仅仅止于发避孕套,而应该在倡导安全性行为之外,对年龄较高人士和青年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提前干预。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普通民众应该对这一特殊群体去掉有色眼镜,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们,让他们在这个社会活得更有尊严。

高校新生体检如何不再“谈艾色变”

作为防艾形式异常严峻的内陆省份,河南确定将艾滋病纳入高校新生体检项目,其从预防角度出发的初衷显然十分明确。然而,因为高校新生入学体检势必牵涉“学生高考”、“高校录取”等敏感话题,舆论在关注“高校新生艾滋体检”时候,很容易将焦点对准“入学体检”、而弱化“艾滋预防宣传教育”,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艾滋病对于中国社会语境而言早已不是新鲜或敏感话题,然而对高校新生进行艾滋项目体检,却仍需防止社会舆论及公众民意谈艾色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将艾滋监测纳入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或还需要一定的前期铺垫。比如,河南、乃至其他省市此前就艾滋检测,尤其是纳入高校入学体检范围有无相应的试点,以及试点开展情况如何,河南教育厅、卫生厅在正式下文之前,不妨都应有适当的说明;从而打消舆论及公众“利用高校入学体检”、可能衍化为对艾滋患者进行变相选择性歧视的疑虑或担忧。

对于关系切身利益与尊严的“准大学生”们而言,对河南教育厅、卫生厅下发公文可能心生的纠结,或还在于如何切实保障他们的“自愿”权利。就高校新生而言,所谓真正的“自愿”,就不仅在于他们能够选择是否参加入学体检、或艾滋检测项目;关键还在于无论他们是否参加了入学体检或艾滋检测项目,他们被高校录取顺利入学的程序,都不会因此而受影响。换句话说,河南或还应该对高校及招生部门打够相应的“预防针”,针对高校新生的“预防艾滋自愿体检”,才是真正自愿得坦坦荡荡而弥除疑虑。

事实上,这又提出了一个相当陈旧的新话题,那就是参加了入学体检、尤其是艾滋病检测项目的相关资料,无论他们的检测结果是否呈阳性,有谁、以及凭什么措施来担保会完全处于安全保密状态?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定人员”等知晓信息的人群范围,及“告知”、“进一步检测”等做事环节,并非一纸公文或某个口头上的承诺就能做到真正保密。只有将高校新生入学时的艾滋体检的结果用途、信息涉及人员的法律责任、防止体检信息外泄的应对预案等,都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或才能考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理解支持。

毕竟,高校新生及任何社会成员自愿参加的艾滋体检项目,其应有之义是对艾滋患者的善意提醒、及帮助他们尽早选择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而不是、也绝不可能成为甄别健康或感染群体的粗暴手段。从这一点来说,全面、特别是能够换位思考如何消除考生及舆论的顾虑阴影,比单方面费尽心思地强调“自愿”或“保密”,更能推进高校新生体检不再“谈艾色变”!

 

“艾滋病纳入高校体检”是青年成长温情伞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网络、社会上各种诱惑比较多,并且,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报告增多,尤其是男男同性恋之间的传播呈上升趋势,这是客观现实,我们无法回避,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普及相关知识,帮助青少年抵制。当然,这种普及,这种帮助,需要智慧,需要温情,不能呆板,不能冷漠,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

高校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我们有必要提供这样的免费体检机会,一方面,这是社会文明需求导致,一方面,这也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现在,一些人提出质疑,担心侵犯公民隐私,认为小题大做,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认为”是跟不上时代发展。公民隐私需要保护,公民健康同样需要保护。公民健康成长路无小事,事事关系一生幸福。作为高校,能够在新生入学做这样的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是睿智之举,是责任之举,应赞美。

其实,对于一些问题,与其遮掩躲避,不如直接面对,因为遮掩躲避,只能导致问题隐患积累,造成大的隐患;直接面对,更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而减少隐患滋生。

“艾滋病纳入高校体检”是青年成长温情伞,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温情;是对学生隐私权的温情,因为有“保密”原则;是对学生大学学习生活顺利的温情;也是对学生一生幸福的温情。

【启示与思考】

防艾是每个团体、企业和单位的共同社会责任,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个的单位或团体都必须承担起防艾方面的全部具体工作,其理应按着职能和职责不同进行划分。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的是对学生的防艾知识宣传与保护工作,告诉学生该如何避免,而不是掌握哪个学生有艾滋。

学校检测艾滋,跟近年来艾滋病在大学生中的感染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有关,因此出于对学生的保护,河南各高校开始对新生进行艾滋检测,从防止艾滋病传播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除了对新生进行艾滋检测,学校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首先学校要规范检测程序,采集血液的各项步骤绝对严格,杜绝一次性医疗设备二次使用等。其次要建立全面的保护措施,来保证学生的隐私不被侵犯。学校对新生进行艾滋检测,可以从第一时间查出病毒携带者,杜绝二次感染。然而对于被检测出艾滋病的学生,学校也必须加大对患者的保护程度,不侵犯他人隐私,不泄露他人隐私。第三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让学生懂艾滋病是什么,才可能从根本上来防患未然。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是人人都愿意被扎针抽血,既然是检测艾滋学校就要遵从相关法律规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学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新生检测艾滋会使更多人受益,学校也就要在检测艾滋一事上给学生树立一个尊重他人的榜样。

由此,我们更加希望卫生部门能够采取“自愿、保密”的原则,为更多需要防艾的群体实行免费体检政策,可以惠及更为广泛的民生,至于学校只要承担起自己的宣传教育责任,教会学生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防艾知识也就足够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2/771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