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经济须提防新一轮全球货币战
2014年06月13日 09:05
面对挥之不去的低通胀和疲弱的经济局势,欧洲央行6月5日宣布推出一系列宽松措施,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1%,这意味着欧元区将首次步入负利率时代。分析人士称,欧元区政策的外溢效应,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全球货币政策博弈,“美紧欧松”的全球货币新格局正在浮现,可能会对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带来更多挑战。
欧洲央行出招拯救经济
6月5日,欧洲央行推出一系列宽松举措来抗击低通胀,包括将指标利率由0.25%下调至0.15%,隔夜贷款利率由0.5%下调至0.4%,隔夜存款利率由0%下调至-0.1%。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将银行存款利率下调至负数。
欧洲央行当日还决定推出一揽子增强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实行一系列有效期约4年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预计将共向市场注入4000亿欧元(约合5436亿美元)流动性;加紧筹备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购买计划,在此框架内欧洲央行将能购买私营部门证券化资产。此外,欧洲央行承诺,至少在2016年底前以固定利率全额分配资金方式完成其主要再融资操作指标。
(图片说明:欧盟旗帜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前飘扬。)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以上增强流动性的举措旨在增强银行向家庭及非金融部门的信贷,相关决议将帮助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回到接近2%的水平。
欧洲央行的这一举动符合此前市场及经济学家的预期,基于欧元区经济的疲弱状态,经合组织此前也曾表示,欧洲央行政策必须维持在非常宽松的状态,同时对实施负利率政策和资产购买表示支持。
全球货币博弈出现“美紧欧松”趋势
自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宽松政策。美联储实行了量化宽松(QE)政策,日本央行在安倍晋三当选首相后选择“开闸放水”。如今,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第六个年头,欧洲央行又成为全球第一个尝试负利率的主要央行。有分析称,欧洲央行这一大胆举动,表明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不顺利,可能出现新一轮全球货币政策博弈。
2014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不同态度,导致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出现明显分化。欧洲央行此次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针对通胀,而美国更侧重于经济增长。分析人士判断,今年是美国货币政策从高度宽松逐渐转向宽松,再转向中性,然后偏紧的一个过渡阶段。美联储去年底宣布从今年1月起每月削减100亿美元长期债券购买额,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正式拉开了退出量化宽松的序幕。有专家预测,美国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末完全退出QE。
此番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波动,也昭示着全球货币政策逐渐呈现出新格局。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近日发布报告称,欧洲央行此番宽松举措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标志着2012年末以来“美宽欧紧”的全球货币政策旧格局已临近拐点、“美紧欧松”的新格局正渐行渐近。
中国须提防新一轮全球货币战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欧盟复苏蹒跚踉跄、“安倍经济学”结果难料、新兴市场动荡加剧,就连相对稳健的美国经济今年首季也出现萎缩现象。如今,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带来新的外部风险,可能使中国面临更多挑战。
首先,从贸易角度来看,欧洲央行的决定对中国来说是有利有弊。欧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从积极方面来说,如果宽松政策奏效,欧洲经济提速,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必然增加。但如果欧元汇率因此大幅贬值,则意味着人民币相对升值,不利于中国出口。
其次从金融领域看,中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欧元区也“开闸放水”,可能导致全球流动性再度充盈,新兴市场资本进出压力加大。此外,如果欧元区政策引发各国竞相干预汇率,导致新一轮汇率博弈,则可能引发更为复杂的后果。
此外,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或有所减轻。分析人士称,欧元与美元的利差正逐渐拉大,将驱动美元兑欧元进入一轮升值周期。若美元进入一轮升值周期,则人民币中间价可能会保持弱势,从而减轻升值压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今年年末会徘徊在6.25左右。
同时,外汇占款或有所收缩。美元升值及美元利率上行,将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全球资金流向美元,届时我国的外汇占款可能出现收缩,原因是跨境资金进入国内的动力弱化。招商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刘东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外汇占款增量会徘徊在较低位置,全面降准取代定向宽松的概率可能上升。
归根结底,新兴市场自身基本面的稳健程度才是吸引资本流入的关键。汪涛分析认为,眼下新兴经济体基本面并未明显改观,欧洲央行新一轮的货币宽松叠加,近年来美国的进口系数偏弱,对新兴市场而言恐怕并非好消息。(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3/771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