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云南:选准明镜知得失
2014年06月13日 14:18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 治治病”。其中的“照镜子”,是“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得以实现和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
照镜子首先得挑选镜子。有这样一件轶事,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家商铺,看到陈列着十面镜子,其中九面照看时如隔了一层雾,只有一面能够完全看清。刘禹锡向店主请教缘由,店主说:“并不是不愿意制成明镜,只是因为买镜者择适而要。明镜连小小污点也难隐,貌丑者感到不适,所以愿买明镜者只十占其一。” 刘禹锡听后很有感触,写了一篇《昏镜词》,感叹“昏镜”大行于世,是因为“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照什么样的镜子,确实关乎一个人的思想善恶、心灵美丑、品格高低。唐太宗重视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才开创了“贞观之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需要选好镜子选准镜子。当前,要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推动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整治行动,就必须以人民群众为镜,以先进模范为镜,照好为政之镜、为民之镜、务实之镜、清廉之镜。应该积极主动地站在这些明镜前,认真审视察看自己究竟能力够不够、作风正不正、工作实不实、业绩好不好。只有让瑕疵和不足清晰地展现出来,才能知道应该如何“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作者单位: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3/7716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