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美伊直面谈“核” 效果待考

2014年06月16日 08:51

 

在伊朗核问题谈判步入“深水区”之际,伊朗与美国于6月9日在日内瓦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双边闭门会谈。国际媒体强调这是两国数十年来就伊核问题进行的首次公开直接对话。这次罕见的双边会谈对达成最终协议影响几何?伊朗与西方核问题的谈判还有多少症结待解?僵局何时才能打破?系列疑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分析指出,在距离伊核问题各方“共同行动计划”最后期限仅剩一个多月的关键时期,更需双方建立互信,做出更多让步与妥协。

美伊“私聊” 原因何在?

从去年11月以来,伊朗与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展开多轮谈判,但进展不大。今年5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第四轮谈判更是无果而终。其中,伊朗与主导西方国家对伊经济制裁的美国分歧最大,解决伊核问题已经到了美伊两国直接对话的时刻。

1

(图片说明:6月10日,美国与伊朗核问题双边会谈在瑞士日内瓦结束。图为伊朗副外长、核谈判副代表阿拉格希在结束会谈后离开酒店。)

分析人士指出,美伊此次直接会谈之所以得以举行,源于双方的实际需要和两国元首各自的施政需求。当下,叙利亚内战已持续三年,乌克兰危局又突现,外交上乏善可陈的局面,使得进入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想在伊核问题上取得积极进展;鲁哈尼担任伊朗总统一年,也希望通过解决核问题来维护国家利益,通过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来解除西方制裁从而挽救国民经济,进一步赢得伊朗国内信任。相较而言,伊朗方面更急迫些。伊朗经济因西方制裁而深受影响,鲁哈尼力图打破僵局。

去年11月,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达成了一份临时协议。按照协议,在6个月的时限内,伊朗停止部分敏感的核活动以换取西方减轻对其的经济制裁,有效期截至今年7月20日。从今年密集的谈判次数来看,伊朗和西方国家都有达成核问题最终协议的迫切需求。而且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伊核问题谈判任务也越来越紧迫。

 

顽疾尚存 效果待考

分析人士认为,伊核谈判如此之难的症结归根到底在于伊朗与美国之间长期形成的互不信任。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马兰迪表示,此次为达成最终协议,伊朗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但美国一直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伊朗做出的让步,导致双方在核心问题上迟迟难以取得进展。

此番美伊的接触向外界展示了双方希望寻求更多共识的良好愿景,但双方的直接对话低调异常,未向媒体透露会谈内容细节,甚至不愿向外界透露会谈的具体地点。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会谈涉及双方核心关切,只能在完全排除外界干扰的前提下进行。会谈结束后,伊朗核谈判代表阿拉格希表示,双方充分地交换了意见,但分歧依然存在。接下来,伊朗还将与俄罗斯、法国和德国举行直接会谈。美方事后也放话,称会谈并未“取得足够的进展”,也未看到“足够的实际效果”。

目前来看,伊朗核问题谈判在一系列焦点问题上仍难有进展:首先是在浓缩铀问题上,伊朗一直希望继续扩大浓缩铀产能,将离心机数量从目前的1.9万台增至5万台;而西方则希望伊朗仅保留数千台。其次,在制裁期限问题上,伊朗希望在四五年内完全撤销制裁,西方则表示需要将制裁延长10到15年,以确保伊朗核设施的民用性质。此外,西方还怀疑伊朗在帕尔钦军事基地试验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要求对该基地进行核查;但伊朗方面则对此强烈反对,称这是侵犯主权之举。

鉴于目前的此种情况,有分析认为,在7月20日临时协议到期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各方通过艰难会谈弥合分歧,按照原定计划达成全面协议;二是各方没能达成一致,全面解决伊核问题尚需时日,临时协议的有效期可能被延长,寻找最终解决方案需要更多时间。阿拉格希曾于近日公开表示,谈判期限可能需要再延长6个月。

2

(图片说明:6月2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出席新闻发布会。)

 

关键阶段 更需互信

目前,距离伊核问题各方“共同行动计划”最后期限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伊核问题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而随着六国与伊朗全面协议谈判步入“深水区”,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敏感。虽然各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谈判意愿和现实需求,但因谈判牵动多方利益,若治愈多年顽疾,仍需建立更多互信,并做出更多妥协。

从以往的谈判进程来看,美国和伊朗依然相互提防和戒备。美国希望确保伊朗在谈判的同时,不会像以色列、沙特等地区盟国所担心的另有所图;而鲁哈尼在谈判中也会最大化地保证伊朗的利益,太多让步或示弱不仅可能会影响伊朗的自身安全,也会引起国内强硬派反弹。

此次美伊直接对话,虽然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厘清在伊核问题上的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间的紧张和互不信任关系,但要最终解决伊核问题还需要伊核问题谈判各方共同努力。无论是美伊两国,还是其余伊核问题各方,在展现出谈判意愿的同时,都不能光说不练,需求同存异,做出艰难选择与实际妥协。如此才能有望实现突破,最终达成全面协议。(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6/7716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