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天津:读书与践行

2014年06月19日 10:38

 

■ 本期主讲嘉宾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阎崇年  教授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读书与践行》,主要讲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读书与践行的关系,特别讲践行的重要性。为了强调既读书又践行,送诸位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宁肯践行一尺,决不空说一丈。下面分三个题目,同各位进行交流。

■ 珠玑妙语

★要进德修业、完善人性,应当从读书、学习做起。

★一个现代的家庭,应当是一个书香家庭。自己的读书修养,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素养,并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下二代,甚至于下三代。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要想把事业做好、做出色,一靠修德,二靠智慧,这都需要读书、学习。

★官员治国,重在读书,学习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增加智慧,自身醇正,有益治国。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存储知识,而是一为知识,二为智慧,三为顿悟,四为圆通。

★成绩愈大愈谦,地位愈高愈谦,进步愈快愈谦,荣誉愈多愈谦。

★我们读书,切勿空谈,学以致用,认真读书,切实践行。

读 书 四 宜

读书,这既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很现实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要读书呢?我认为读书有“四宜”:一宜修己,二宜齐家,三宜治业,四宜天下。下面分开来说。

一宜修己。

读书为什么要同修心相结合呢?原因之一是人性存在弱点。儒家对人性存在“性善”与“性恶”两种观点:前者,《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所以《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即使“性善”,也需要学习,因为人的善德,被蒙上尘埃,所以《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者,《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为什么“性恶”呢?荀子认为人生而有“五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五好”都是人性邪恶的根源。要使人性由性恶向性善转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所以,儒家的无论是“性善”或“性恶”说,都主张通过读书、学习来修身修心,达到人性完善。

要进德修业、完善人性,应当从读书、学习做起。康熙帝说:“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所以,读书对于个人有着向善抑恶、克己修心的作用。

 

二宜齐家。

读书既宜修身,读书更宜齐家。读书不仅为自己,而且为家庭。一个现代的家庭,应当是一个书香家庭。而成为书香家庭,首先应从父母做起。做父母的,做祖父母的,做外公外婆的,自己的读书修养,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素养,并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下二代,甚至于下三代。

我讲一个古代读书教子齐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代浙江秀水人陈氏,她嫁给同省嘉兴人钱纶光为妻。陈氏,名书,父母希望她喜爱读书,以书为伴,故以“书”字为名。陈氏幼年,不负父望,喜爱读书,端庄娴静,教养很好,深通大义。结婚不久,丈夫和公爹外出上坟,陈氏从楼上望见有一少年,在殴打佃户,被打佃户,流淌鲜血,衣服染红。被打者的家人及其族人,气势汹汹,群聚楼下,声责钱家。陈氏问:打人者是谁?回答是自家的从子(从子有两解:其一为侄子,其二为姨母之子)。她吩咐家人将受伤的佃户抬到宅院室内,招来医生,看医敷药,又给受伤者的母亲银子和稻米,并命人当众将其从子用木棍杖打。愤怒乡民,怨气缓解,散去回家。她公爹和丈夫回家后,称赞她处理得体。陈氏孝敬公婆,侍奉丈夫,款待宾客,和善邻里,受到称赞。丈夫病死,儿子钱陈群年幼,她夜间纺织,授经教子。陈氏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赋诗作画,画的山水、人物、花草,功力深厚,清逸高秀。由于陈氏严于律己,重于身教,其子钱陈群康熙时中进士,入翰林院。钱陈群既是一位仁者,又是一位智者,享年八十九岁。他获尚书衔、加太傅、入祀贤良祠。陈氏的孙子钱汝诚,也是进士,在南书房行走,官侍郎;重孙钱臻,官江西、山东巡抚。其家一门四代,家风淳朴,读书明理,是个书香门第。

读书明理,严于律己,在处理家庭各种关系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宜治业。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要想把事业做好、做出色,一靠修德,二靠智慧,这都需要读书、学习。讲个宋初名相、贤相赵普读书治国的故事。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早年跟随赵匡胤,颇受信任,为掌书记。赵匡胤陈桥兵变,赵普有拥戴之功。后官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普“直躬敢言”,被誉为唐太宗时的魏征。《宋史》记载:一天,他上朝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不用;第二天,又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还不用;第三天,再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大怒,将其奏章撕碎扔在地上。他颜色不变,跪在地上,捡起纸片,回家粘贴;第四天又举奏如初。宋太祖赵匡胤感悟,允其奏,用其人。另一次,有个大臣应当升官,但皇帝厌恶其人,不准;赵普坚持;宋太祖怒道:“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宋太祖生气,起驾回宫,赵普跟随,皇帝入宫后,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史书评论说:普虽“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赵普喜爱读书,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被广泛流传。

 

四宜天下。

读书宜身、宜家、宜业,更宜天下。纵览上下五千年,横观五洲八万里,酷爱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饱读诗书,胸怀宽大。官员治国,重在读书,学习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增加智慧,自身醇正,有益治国。大家知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成为千百年中国士人博大胸怀的典范。宋代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今的读书人,已经在地球村里生活,更应修炼或具有这种“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宏境界、博大胸怀。

总之,修身应当读书,修心必须学习。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嘉宾档案

阎崇年,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栏目的“开坛元勋”。

论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和《清史论集》共五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古都北京》等十六部,还有《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合著)等,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十一部。

读 书 四 忌

读书学习,不仅有“四宜”,而且要“四忌”。读书“四忌”是:一忌不选择,二忌不定时,三忌不消化,四忌不践行。

一忌不选择。

据统计,中国图书品种居世界第一位,仅2012年就出版了37万种图书。光图书目录每本按书名、作者或译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图书分类、提要等100字计算,约3700万字,每本书若37万字,需要100本,我们光看目录也看不过来,怎能不选择呢!利用较少、宝贵的时间,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这就要选择图书来读。

怎样选择呢?经史子集部分我在上一讲《读书与读心》中跟咱们天津日报的读者做过交流,有人问我现代文学作品读什么,恕我孤陋寡闻,每年如果只读一本文学书的话,就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2010年我读出生于哥伦比亚、后移居墨西哥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的《百年孤独》,2012年读莫言的《娃》,2013年读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的《逃离》等。

 

二忌不定时。

读书要定时间、定制度,才能持之以恒。我们一日三餐能够坚持,除肚子饿的因素外,六七点吃早餐,十一二点吃午餐,下午六七点吃晚餐,大体定时,家家如此,已成制度,才能坚持。读书也是一样。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早上读书如康熙。康熙帝是个喜爱读书的皇帝,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早寅时(寅正四时)起,大约读一个时辰的书。卯时(卯正六时),吃早餐,做上朝准备。辰时(辰正八时)上朝御门听政。这样,每天早上的读书基本定时,形成制度,也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晚间读书如赵普。赵普勤读书,善读书,定时间,有制度。宋制,宰相以未时(未正下午二时)下朝归第。赵普回家后主要是读书。

周末读书的人更多。许多人平时很忙,利用周末,或半天,或一天,集中读书。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三忌不消化。

读书的一个大忌是食而不化。这如同吃饭,吃的虽然很多、很好,但吃了之后不消化,也不吸收,不是等于白吃了吗?如果在脑子里存储大量没有消化、没有吸收的知识,那还不如把知识储存在电脑的硬盘里,或者U盘里。一个移动硬盘,能存储1000G,可以原样保存,既不出差错,也不会丢失。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存储知识,而是一为知识,二为智慧,三为顿悟,四为圆通。因此,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种案例,史不绝书,应引为戒。

四忌不践行。

读书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践 行 四 要

下面我以史为例,特别讲一下读书与践行的关系。

读书人往往重视“格物致知”,忽视“知行合一”;往往重想法,忽视践行。其实,知与行的关系,如智者王守仁所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人们常常犯一个毛病:只是读书不行动,学了等于没有用。只读不行,难以大成。所以,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知和行的关系,有人重知,提倡知在行之先;有人重行,提倡行在知之先。我觉得:既重知又重行,二者不可偏废。对于从事体力劳动而不读书的人,应当强调读书;对于从事脑力劳动而不践行的人,应当强调践行。

 

当今,教育已经大普及,从幼儿园大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硕、读博、读博士后等,一般要读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书。当然读书当中也有行,也有实践,譬如数学,学了公式要做题;又如理化,学了定律要做实验,这也是一种践行。但是,总体来说,现代的教育制度有一个特点,将学生从幼儿园就关在校园里,容易养成重知识、会考试,会动嘴、轻践行的缺憾。

儒家重视行,在《论语》中,“行”出现82次,仅次于“知”(118次)和“仁”(112次)。佛家也重视行,常说“修行”、“修行”,尤其强调行、重视行。

因此,我认为:应当把读书和践行结合,尤其应当强调践行。为此,读书践行,注意四要。

一要立志践行。

人们不仅读书立志,还要注重践行。俗话说:“宁做行动矮子,不做空话巨人。”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都是说的“行”。

老子也重视行,《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又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业从小事做起,远行由足下开始。

历史上重视行的大家举不胜举,以戚继光为例。戚继光,山东蓬莱人,著名抗倭民族英雄。著作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在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中,戚继光所著占其二。这说明戚继光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中的地位。戚继光又重训练“戚家军”,发明“鸳鸯阵”,指挥多次大战,取得抗倭胜利。戚继光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军事家、将军。在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多无兵书,兵书著者又多非名将。应当说,戚继光是知行合一的著名军事家。

二要一贯践行。

思想要约束,行为要约束,知行都要约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举一例。蒋衡,江苏金坛人,初名衡,改名振生,字拙存,号湘帆。祖、父皆精书法,幼承家学,自小临摹,尤工行楷,苦练有成。蒋衡科试不第,转意游学,浪迹江湖,寻师访友,切磋书艺,足迹半海内。他在长安观摩碑林时,痛觉唐代《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乱不齐,于是发愿重写“十三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和《尔雅》。决心下定,矢志不移。雍正四年(1726)授英山教谕,自称才疏,力辞不赴。他书成一半时,上司又催促就职,他仍以老病为由,上书求免,并抱病亲到官衙求情,终于获准。他在扬州琼花观即番釐观,专心写经,青灯相伴,中正灵静,握管不辍,笃志写经。自雍正四年(1726)至乾隆二年(1737),“键户十二年,写十三经”,62万余字,书写工整,前无古人。乾隆中,进上,后乾隆帝命刻石国学,授衡国子监学正,终不出。大成垂名,常在身后。

三要排难践行。

践行必定遭遇困难,克服困难方能前进。试举一例。海通法师,贵州人,托钵化缘,到凌云山,结草为寺,诵经修禅。凌云山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山前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山水优美,风景秀丽。临江山体,陡立如削,山水斗突,激湍触崖,雷霆哮吼,过往船只,常出事故,舟毁人亡。海通法师认为“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并以为“善因可作,重力可集”,于是发愿,“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兴工雕塑佛像,为民兴利除害。四面八方,善男信女,“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出资出力,开凿大佛。此佛为坐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颈长3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耳长7米,发髻1021个,面江端坐,慈祥庄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端坐佛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工程进行中,当地贪官,向其索贿。海通法师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就是说我的眼睛可挖,造佛钱财却不可以得。贪官依仗权势说:“尝试将来。”好吧,那就把你的眼睛挖下我看看!海通法师的做法是:“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这件事情,震动各方。海通法师圆寂后,未竟之业,后人接续,自唐开元元年(713),到贞元十九年(803),历时90年,终于完成。

四要谦逊践行。

养成谦虚的作风。子张学干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以上都是教人为人、为官,说话做事,都要谨言慎行,寡尤寡悔。

 

一个人在成绩或功绩面前,有的人成绩越大越骄傲,有的人功绩越大越谦虚。前者,多半在前进路上摔跟头;后者,大都会在行进路上步步前进。一个人既要读书,又要谦虚。我以下面话,同大家共勉:

成绩愈大愈谦,地位愈高愈谦,进步愈快愈谦,荣誉愈多愈谦。

为什么有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了呢?主要是器量小,杯水即满,斗水即溢。为此,要立经天纬地之大志,要怀五湖四海之大器。

死读书,不践行,纸上谈兵,无不失败。赵国赵括纸上谈兵、殒身败国的故事就是明证。“空言误国,实干兴邦。”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读书,切勿空谈,学以致用,认真读书,切实践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19/7717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