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话语要走向生活
2014年06月20日 10:05中南财大副校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刘可风
讨论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它基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但是自信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觉与自省。
必须承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话语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概念本身的模糊性,许多话语表述从不同角度解释都是正确的,导致我们理解和行动上的偏差甚至混乱。对这个缺陷不自省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文风问题是一个严重问题,关系到党风和学风。当前许多中国学者特别是年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将西方话语作为圭臬,食洋不化的现象堪忧。但是这不能怪他们,主要原因至少有下面几点:最普遍的直接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更年轻的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情境,与我们的前辈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前辈主要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担当来研究,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功利。
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信仰问题。如果没有普遍的真诚信仰,那么中国实践和中国话语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而且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只能变成在少数学者圈子内的自说自话。在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我们的信仰是非常坚定的,我们是为了关心国家大事,抱着为全人类解放、为真理而献身的热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但是现在在许多人那里信仰却迷失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0/7719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