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3年度

天佑苍生创岐黄

2013年05月01日 11:35

 

一般而言,国外只有西医一门医学;我国则既有中医学,又有西医学。自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庇佑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使中国华民族能够战胜各种疾患与灾难,绵延至今。后世有将“岐黄”代称中医之说,因此就有了“天佑苍生创岐黄”之美誉。关于《黄帝内经》,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黄帝内经》一书的由来;第二,《内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特点;第三,《内经》诊疗原则与方法;第四,《内经》养生之道。

一、《黄帝内经》一书的由来

通常,我们将《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代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 卷,其中包括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七部有关解剖、生理、 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著作。在《黄帝内经》以外的其他六部医书失传之后,方将《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内经》由《素问》与《灵枢》两部书构成。

(一)《素问》、《灵枢》

至汉代,《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共计十八卷。《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成书之后,其名称一直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说法一:平素之问答。说法二:素为白丝绸,是写到白丝绸上的文本。说法三:素就是法,《素问》就是《法问》,即是问治疗之方法。说法四:太素之问。《易纬·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即是说,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大小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

《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于唐代学者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一则,马翃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即是形象地比喻,针灸时,手越巧越好,正如门轴,越灵活越好。二则,张介宾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这些说法都是以枢机之玄奥为依据的。

 

(二)《素问》、《灵枢》之传本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待传到唐代之时,学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形成了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掌握之《素问》版本,不仅有一般之通行本,且有诸多古传别本,又得张公秘本及师氏所授第七卷运气七大论文本。为后来次注《素问》一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北宋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校注《素问》称《灵枢》已经残缺不全。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在王冰和史崧手上都成二十四卷。

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也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

(三)《内经》究竟出自谁之手

相传《黄帝内经》是华夏始祖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岐伯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岐伯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求索医药知识治病方法,刻苦钻研,使他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歧伯为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从而有了《黄帝内经》之作。还有说,《内经》是后世人听了黄帝的介绍,加以编撰而成的,史称“三坟之书”。另有说《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是受西汉初年黄老学派的影响。

现在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为,《内经》是历代积累,不断充实的作品,即是古今合说之作。《内经》中有些音韵完全是先秦时代的,书中的一些表述方式在《周礼》、《吕氏春秋》中依稀可见;《内经》中也有秦代的历法,秦代的称呼,比如,黔首就是秦代的称呼;《内经》中还有汉代时期,甚至有东汉更晚时期的语言印记,其中《素问》的《七篇大论》的内容当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还有更晚一点的,六朝以后的印记,《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中提到的“州都之官”,是在六朝以后才有的说法。

综上所述,可以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到现在,《内经》有几十种版本,其中最早的版本是金刻本的《素问》,今存十三卷,其虽仅及王冰本二分之一,然其价值在《素问》版本学、校勘学及《素问》释音之研究上,价值连城。

二、《内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特点

(一)《内经》的研究方法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素问》王冰序)。正因为《内经》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自其成书以来,历代均有研究,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内经》成书久远,“文义高古渊微”(明张介宾《类经·序》),加之流传转抄过程中造成讹、脱、衍、倒等问题,所以历代医家、学者在对《内经》发掘、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其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证源流,力求恢复或接近《内经》之原貌。

《内经》专业性强,语言文字的时代特征浓郁,不注不释,后人难以读懂。不懂不通,则无从谈及研究应用。所以,注释法又成为研究《内经》的一种重要方法。《内经》成书不久,西晋皇甫谧在其所著的《皇帝针灸甲乙经》中就首开注释法研究之先河。此后,全元起(梁)、杨上善(随)、王冰(唐)、林忆(北宋)、马莳、吴菎、张介宾(明)、张志聪、高士宗、姚止庵等(清),都对《内经》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释。归纳起来,其注释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运用不同篇章经文互释;二是引用前人旧注作注;三是引用文史书籍作注;四是证引医学典籍作注;五是运用医理注释经义。可见,《内经》的注释是非常丰富的,分有诸多学习研究体系。至今,关于《内经》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内经》的理论特点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经》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脏象有三种:一是直观所看之象;二是心中所营构之象;三是取法于天地自然之象。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体;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对此,在《内经》的“六竹脏象论”、“五脏别论”、“五脏生成论”、“灵兰秘典论”等篇章中均载有丰富的内容。《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第二,《内经》注重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中国古代的文化讲究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也是我国的医学观、医学方法论。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第三,《内经》关注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内经》讲:“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即是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内经》治病原则与方法

(一)《内经》“治病求本”的治则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中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简称治则)。《内经》在治病本于“阴阳”这个最高层次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又分别提出了以病因、病人、体质、病机、症候、先病、正气等为本。后经历代医家对治病求本理论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病求本思想体系。

(二)《内经》“按时诊治”的思想

《内经》对人的定义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从“天人相应观”出发,对人体年、月、日、时、四季等生理、病理节律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且依据病理情况下人体生命节律的紊乱与否来诊断疾病。

例一:同一个病,一年四季所开药方却不一样。比如说同样是感冒,中医还要看看时令。春天多风,在药方子中加上防风、荆芥;夏天热湿,则加有藿香、佩兰等;秋天多燥,放入桑叶、菊花;冬天寒冷,加上紫苏、苏梗等有温性的药。

例二:《内经》讲“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认为生命没有可逆性,生命是不断地运动,而不断地生老病死,这与自然界四季的生、长、化、收、藏相联系。中医学认为,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是不一样的;治病在早晨、晚上也不一样,特别是“二分二至”,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尤其需要注意。冬至、夏至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有经验的心血管大夫会在这时提醒值班大夫,一定要格外留心,看住重症病人。

例三:中国是最早发现历法的国家之一,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内经》中有一种独特的历法,叫五运六气历法,就是依照阴阳、五运(行)与六气的对应关系可大体推测出今年五运和六气的情况,由此便可预知今年可能要发生哪些疾病,哪些重大灾害,并以此作为预防以及治病的依据。

(三)《内经》特有的诊疗方法

从《内经》开始,就把我国民间各地方的经验,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方法集中了起来,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治疗方法。

例一:针灸诊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第一经典,更是针灸理论的渊薮、临床运用的规范。针灸在我国历史悠长,从石器时代开始,就开始有石针,经不断地发展,又有了骨针、陶瓷针,后又有了铜针、金针,如此不断地演化。《内经》中记载穴位名约160个,到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中国针灸第一次传到国外是于十七世纪左右传到法国。第二次传到国外,是在尼克松访华时期。当时,在尼克松的随员中有一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得了阑尾炎,住在协和医院,其人对中医有所耳闻,因此希望采用中国的针刺法进行麻醉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这位《华盛顿邮报》记者没有感觉太疼,因此就写了篇报道,将中国的针灸又一次地传到了国外。

例二:望闻问切诊法。《内经》讲,人具有天地间的信息和缩影,同时,人还有自相似性,即是说人的一个局部有全身的缩影。这就是“应同”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应同”之说,《内经》在这方面就有充分发挥。在我国封建时代,检查妇科,不可能像现在去做妇科双合诊,就仅凭看人中的大小,歪不歪,由此进行诊疗。江西曾有位老中医,其运用此法诊断的妇科疾病结果与妇科大夫用现代仪器做内诊的符合率达到87%。再有,我们为什么凭借寸关尺三部脉,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脏腑情况?其原由也是这个局部脉象具有全身五脏六腑的缩影。

四、《内经》的养生之道

(一)《内经》的养生观

中国有一部古书《尚书·洪范》,其记述周武王得天下后向前朝旧臣箕子请教治国之理,箕子则向武王系统地讲解了治理理念,其中讲到要重视五福: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富有;三曰康宁,健康没什么病;四曰攸好德,道德品质好;五曰考终命,就是善死善终。在五福里边,涉及到健康长寿的就有三个。可见,养生是人类永恒的期待。“养生”二字来自于《庄子·养生主》,其中讲到养生的四大好处,即保身、全生、养生、尽年。那么,人体究竟能活多大岁数呢?《左传》提出,上寿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内经》也认为如此。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的解释,人应该活两个五运六气的周期。60岁一花甲,即是一个周期,两个60岁的周期,即为120岁。西方人也很早对此有研究。十八世纪法国一位名叫布封的博物学家说,人的寿命应该是成长期的5-7倍。人的成长期是在20到25岁,由此推算,人的平均寿命为120岁左右。动物学家根据动物的生殖期来推算人体寿命,认为动物的年龄应该是生殖期的8-10倍。女孩子从14岁到15岁开始来月经,即为生殖期。由此推算人的寿命平均数也是120岁,如此等等。

可是,现实中人却往往难以活到120岁。一般来说,在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卫生保健条件占8%;气侯因素占7%;社会的因素,诸如穷富等占10%;生活方式占60%。《内经》就强调了抓好生活方式的60%,抓好了这60%,也就搞好了养生。

 

(二)《内经》养生的特点

《内经》养生之道的主要特点就是简易实用,它是追求保健的一种养生。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早期道家的养生习惯,当然这与后世发展的道教的炼丹又是两码事。

第一,动静结合。关于动静的理论有很多种。在中国古代强调有,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西方康德,包括更早的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中国明末清初名叫颜元的学者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其认为动是人生命的特征。《内经》提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才能长生的主张。但是《内经》更多地还是侧重于动。

第二,季节养生。《内经》讲求,上古之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传统养生学认为,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四季吃的事物也都不一样,《内经》主张吃应时的食物。春天应该吃点狗肉,夏天吃鸡肉,长夏吃牛肉,秋天吃羊肉,冬天吃猪肉;四季吃的菜也不一样。春天应该吃韭菜,夏天应该吃薤,就是小根蒜;四季吃的粮食也不一样。

《内经》认为,人应该跟随自然。人应该接受春天这个过程,同样,也应该接受冬天这个过程。而不主张夏天到北方避暑,冬天又到温暖的南方避寒。包括春捂秋冻的理念,这从养生角度并不科学。春天捂一点是可以的,但是秋天冻是不好的,因为秋天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这时候冷了,就应该穿御寒衣服。

第三,精气养生。《内经》认为,不宜劳力过度、劳神过度以及房劳过度,特别房劳过度。《内经》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第四,精神养生。《内经》的《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提出,要和喜怒。怒则伤肝,喜则伤心,七情都各有所伤,所以要和,保持平和的心态,追求和顺。另外,《内径》认为久视伤目,久坐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等。所以《内经》重视人体的时间节律,重视人的情志和生活劳作习惯。

(三)《内经》养生的核心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宝命全形,即是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宝命是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是保全形体的意思。《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其强调的是进行自身调整的养生,

就是从调动自身的能动性,调动自身的体能做起,由此来认识养生,形成养生的一些习惯。当然《内经》中也记载了诸如导引、行气、按摩等功法,我们也可依此作为养生的辅助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内经》绝没把这些养生的方法吹呼得神乎其神。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1/772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