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1年度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解读及预测
2011年02月01日 13:28
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全年可能达到9.9%左右,其中第一产业4.4%、第二产业10.7%、第三产业10.31%。第二产业增长比较快,11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3%,比10月份加快了0.2%,1—11月份达到15.8%,比1—10月份回落了0.3%。
2011年经济增长会怎么样?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没问题,能达到10%、11%的增长速度;但有一些学者比较担心,因为控制通货膨胀、控制贷款量,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可能有变数等都将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明年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我认为,中国经济2011年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在9%—10%的增长范围内。
2010年1—10月份投资增长了24.9%,固定资产投资比原来预计的23.4%要高一些,其中房地产投资数额仍然挺大。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力度很大,但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大概在30%以上。一方面是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和按揭贷款还是挺多的,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企业买地的投入。全年土地收入估计在2万亿以上。利用外资在增长,2010年一直是上升态势。
物价走向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在消费方面,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11个月同比增长了18.4%,全年可能增长18.5%左右,共有约15万亿的消费零售额。出口全年可能增长30%以上。
人们关注较多的是物价问题。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5.1%,1—10月平均上涨了3.2%,估计全年在3.3%—3.4%左右,所以2011年要严防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速度从2010年10月份呈现往上爬行的态势。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5.5%,涨幅与1—10月份持平。
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物价下一步怎么走?通货膨胀压力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近几年放出去的贷款特别多。2009年本外币贷款是10.5万亿,原来估计2010年全年贷款7.5万亿,但到11月底已经贷了7.5万亿元,全年可能是8万亿。2009年和2010年就贷了18万亿多,而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8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才30多万亿,可见这两年流动性压力太大。
二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2010年10月份、11月份莫名其妙涌进我国很多钱。外汇有两种钱:一种是外贸顺差,是结余的外汇;另一种是通过各种渠道进来的热钱较多,这主要受到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三是今年我国灾情重又多,国际粮价上涨,导致蔬菜、肉类价格上升。还有国内一些资金从煤矿上出来,跑到房子上,房子被调控后,又跑到粮食上。所以,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把物价的控制目标放在4%上。
对于现在物价的控制,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手段。其一,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其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了19%。其三,提高存贷款利息。现在存贷款利率没有市场化,提高存款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央行处在两难状态,提高利率国外热钱进来得更多,不提高利率国内通货膨胀压不下去。
2011年贷款形势相当紧张,如果贷款总量被控制,中小企业贷款将受较大影响。我估计2010年底就开始进行控制了,2011年1月份可能会比较紧。2010年12月、2011年1、2月过后,加上国家调控,物价能够下降一些,全年可控制在4%左右。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及控制房价的对策
几家单位对2010年房价的统计出现了不一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全国上涨了10.5%,但2010年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中关于房地产的部分是我写的,我按照1—8月份商品房的销售额刨去预售款后除以销售面积计算,全国房价比去年大概上涨15%,2009年的涨幅为25%。也就是在国家调控下,2010年的涨幅比2009年下降10%,但房价收入比继续恶化。
房价收入比是什么?根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城镇居民每人30平方米以及城镇居民每户有3口人进行计算,用每户住房总价除以每户家庭年总收入得出该比值【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这个比值代表一个家庭花几年时间能买一套房。按照房价与收入的关系及家庭负债破产风险性考虑,房价收入比保持在3-6较为合适,最高不宜超过7。房价收入超过7,这个家庭就还不起贷款了,就存在家庭财务的破产风险。超过8,很多人就买不起房子了。而现在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大概是8.76,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方更高了,有的地方达到20了。房价收入比继续恶化的原因是,房价的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85%的人买不起房子,这对中央政府是一个很大压力。有些学者说得挺好,买不起就租,但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一辈子一个梦:买个自己的房子。
2010年虽然花了大力气,但国家还是没有把房价控制下去,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中央想把房价降下来,但房价降下来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马上减少,因为地方政府50%-60%的钱是从房地产业来的,所以各地政府都不愿意降低地价。2010年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比2009年多得多,2009年大概是1.5万亿,2010年将达到2万多亿。
土地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供应方面的行政控制,政府囤积、政府储备,然后开发商二次垄断和囤积。实际上,土地不像鸡蛋,有100个养鸡场卖鸡蛋,这是竞争性供给。土地只在政府手里,想要地只能到政府那里买,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垄断性供给。二是土地市场是政府一家卖地,千百家房地产商买地,通过招拍挂,价高者得。三是70年的卖地收入一年收取,一年内花掉。四是没有房地产税。办个小企业不如买20套房,没有劳动纠纷,没有五险支出,没有找市场的风险,房子的持有成本为零。现在我们的税收是鼓励倒房子,不鼓励创业。土地出让金制度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一种制度,一方面从农民手中低价把地征过来,另一方面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五是土地供应不足。现在中国的地是拿出来种粮食吃饭,还是拿出来盖房子居住,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要保住18亿亩耕地就要减少建筑用地,但不提供更多的建筑用地房价就要涨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矛盾。
到底怎样才能把房价控制下来?房价的年增长速度不能超过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否则很多人永远买不起房子。一定要把房价收入比压到7以下,宏观调控主要是看这两个指标。现在难就难在中央要调控物价,而地方要获得财政收入。那要怎么改呢?我的看法是:
首先,不管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不管法人手里的土地,还是自然人手里的土地,都平等入市。
其次,延长土地使用年期,让它接近于近似物权或近似产权。按照现有土地制度,等50年、70年使用期到期时,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比如,一个企业从政府那里花15万买了一亩地,拥有这亩地50年产权,在会计账目上将15万的土地款按50年摊销。但50年后,地价可能还是15万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企业再使用,必须再进入土地出让程序,再缴纳土地出让金。如果不缴土地出让金,企业就得关闭,实际上这个土地出让金企业是交不起的,于是企业会大规模破产、倒闭。另外,如果50年到期后,企业交不起款,那企业在银行的土地质押贷款怎么办,银行的钱不成坏账了吗?
居民住宅到时候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其实居民现在买的不叫房子,只是使用权,由于是土地开发商交的土地出让金,不可能回过头来再交一次出让金,那么50年或70年后只能自己交,可是这地价会涨,到时候居民能交得起吗?而且这些房子里有一些退休的、失业的、生活困难的人,他们怎么交那么大一笔钱?如果国家强制执行,就会使大量居民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如果国家让居民先暂时住着,那么只能住着,但它将不能抵押贷款、典当、继承。
目前土地国有的有关条款,到50年或70年的时候可能成为一纸废文,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会形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危机。怎么改革呢?我认为,在保持土地国有和集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延长土地使用权,林地、耕地、改造过的沙漠盐碱滩涂地,其使用权定为1000年,农民宅基地、居民住宅用地500年,工商金融等企业用地300年,形成近似土地财产权。这样,开征房产税就有道理了。
再次,确定权利,对长期使用年期进行确权发证,使其有继承权、交易权、抵押权、入股权、出租权等权利。
最后,废除政府招拍挂制度,政府不再收取土地出让金,并取消在土地开发和商品住宅方面的各种费项,改为征收土地房屋交易增值税和房产税。土地房屋交易增值的部分,按照协商比例收税,像台湾就是这样,土地增值100%收40%,增值200%收50%,增值300%收6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2011年主要是稳定物价,一个是消费价格、一个是房价。现在从货币政策来看,除了控制贷款总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可能有一两次加息。对于房价,现在没什么太大的办法,就看能不能开征房产税。
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扩大就业的对策
2010年1—9月份全国城镇就业931万人,全年要就业1200万人。实际失业率要比城镇登记失业率高,有的人没去登记,或者政府没登记。现在,全国每年大概有20万复转军人、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2010年据说落实去向的有415万,加上前年没有就业的30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压力大是什么原因?
第一,工业企业工资上涨,“五险”现在越来越完善,企业成本提高。很多企业用自动化流水线和设备机器来替代工人。
第二,对于小企业,虽然年年在呼吁,但年年没什么政策。
首先,国家政府各个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各种准入、监管、审批没有放松的迹象,而且越来越严。中小企业发展得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政府部门也少,也不怎么会管,所以中小企业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现在政府机构太多了,而且每个机构都要管,管得越来越细,很多中小企业都被管死了。
其次,收费太多。据统计,一个小企业一年赚一百块利润,其中五十多块交税,二十多块交费,即各种收费和罚款。所以,中国大学生毕业后两年内自己创业的不到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是20%。小企业几乎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国办企业,要被收取17%的增值税,5.5%的营业税,25%的所得税,还有劳动保险费,投资者年终分红45%的累进个人所得税,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款,所以说办一个企业是不合算的、不值得的,不如去倒房子。
再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大概有20%的中国小企业能得到银行贷款,80%是靠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包括地下钱庄、朋友之间的融资、货物欠款,甚至还有高利贷等。我国银行不放开,美国3亿人有8000家银行,大量的是社区银行。让大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像拿大炮打蚊子。可是,有些部门就非得用大炮去打蚊子。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给个体户、中小企业贷款。如果中小企业融不到资,难以发展,上哪儿去解决就业?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拉美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可以达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亩,美国家庭农场规模平均为3500亩,欧洲国家约为200—500亩,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农场规模约为30—50亩,而中国大陆的一个农民家庭也就10亩左右,一个农业劳动力种三五亩地,能赚什么钱,不赚钱就跑出来了,造成耕地撂荒。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作为新生的农村劳动力,百分之八九十要向城市流动,加上上了大学不回农村的,每年大概有八九百万人流向城市。
我认为解决就业的主要办法仍然是以下三点。一要加快城镇化推进。二要发展服务业。我们现在对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例如,服务业中装修等成本不能抵扣,而办工厂买机器设备可以在增值税中抵扣;商业用电八毛多,工业用电五毛多等,这些制度和规定歧视服务业发展。三要鼓励创业,发展小企业。政府要放开,少管点,少收税,少收费。
当前外贸形势分析
2010年出口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预计全年出口增速在30%左右。现在来看,中国虽然贸易成本、劳动成本在提高,但比发达国家还是便宜,出口比较强劲。2011年外贸形势,从出口和汇率上看,主要在于人民币升不升值、升多少。美国希望一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为6%、7%,在他们看来,如果能一次到位,升30%就更好了,但升幅不可能那么大。如果升幅那么大的话,很多出口企业就要倒闭了。有些出口企业的利润也就是2%、3%,特别一些玩具服装企业利润非常薄。2010年全世界80%、90%的圣诞礼物是中国义乌生产的,义乌做圣诞礼物的工厂基本上不赚钱,但银行的贷款利息得还,固定费用得分摊,只能先维持着。所以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对很多企业打击比较大。虽然人民币升值的态势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的是让它慢慢地升上去。
由于国外反倾销诉讼,我国一年损失大概500多亿美元。2011年世界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美国是借债型经济,我国是储蓄型经济,我们储蓄起来把钱借给他,他的货币一贬值,最后还钱就还得少了。美国是这样想的,而且现在大量印票子。等还钱的时候,我们拿美元到美国买东西就买不到那么多了。
积极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财政收入2010年1—11月份累计76740亿,但土地出让金、养老金、五险等都没包括进去。2009年包括土地出让金、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拍卖所得、社会保障金,加上税收和罚款,财政收入大概是11万亿多,而不是6万亿多。有些钱收上了但没反映在财政收入里,即便如此,财政收入增长也快于老百姓收入的增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上涨8%左右,而财政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幅度将在14%左右,比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高近一倍。
2010年财政赤字有可能达到九千到一万亿元,其中地方两到三千个亿,中央七千亿。一是一些借债保持不变,因为货币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紧缩,经济增长速度难免要降下来。二是结构性的减税。问题在于国家税务总局可能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地方上不执行。比如高科技企业可以税收优惠,但地方不认定。所以,我认为结构性减税比较难,大家可以关注一下2011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营业税抵扣能不能出台。
贷款余额2010年底估计要达到47—49万亿,1949年到2008年60年里银行的贷款余额是30多万亿,2009年放了10万亿的贷款,2010年可能放出去8万亿,两年就放出去18万亿,物价怎么能不涨?2010年11月末,全年信贷总额已经超过7万5千亿,2011年预计贷款增长6.5万亿,比2009年少4万亿,但如果贷款增量太小的话,有些建设项目就可能因为没钱成为半截子工程。所以,我对明年发放贷款预计为6.5万亿表示怀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财政体制改革分为收入部分和支出部分,同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管住政府收钱和花钱。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政府到底收入多少钱,政府各部门能否减少或取消一些收费。现行体制中实行收支两条线,超出奖励,罚款分成。很多部门、很多机构、很多人员都是政府不给钱,财政不拨款。但要干事,就去收钱,财政对超收的部分给予奖励,有的地方对罚款进行分成。这些人政府财政能不能养起来,别再乱收费了。
第二,一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的利润要交财政。现在银行利润、国有企业利润都不交给财政,全变成企业自己的钱了。2009年有些开始上缴,但比例很低,只有5%。另外,可以变卖一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现在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太大,要那么多国有资产干什么,卖给社会公众,以改善分配。当然这些信息都得披露,监督力度还要更强。这涉及到国有企业、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
第三,资源价格改革和资源税的开征。现在我们对资源型产品的价格老是在控制,对电价、气价、水价都在控制。但有些属于市场调节的部分控制不住,价格越来越高。一说通货膨胀赶紧控制粮价,最后农民种粮食越来越不赚钱。电价是控制的,煤价是放开的,煤老涨价,发电企业不赚钱,所以最近有些发电企业不发电了。全国用五千七百多亿立方米水,供给需求缺口大概在一千亿到两千亿立方米,水价也总在涨。现在从南方调水每吨大概得四块多到五块钱,海水淡化每吨得五块多钱。另外在环保上污水管道、污水厂的运转经费不够,就是水费中排污费那块儿不够。所以水价不涨不行,但涨了老百姓又反对。明年控制物价和价格要求改革是一对两难问题。
再一个是资源税。许多国家资源税的税率是很高的,对石油收税最高的国家达到44%。而我们国内原先几乎不收资源税,现在才开始改革,但收得很少。除了石油以外,煤炭、电信业也应当征空间资源税,国外的移动公司每年要给国家交大量的移动频道使用税,因为它占用了空间资源。大家可以关注一下2011年能否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
第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一级政府的钱从哪里来?不卖地,不提高房价就没钱。北京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位于昌平区,这两个社区住了将近80万人,这80万人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大都交给了朝阳、海淀等昌平以外的区,也就是说他们大多在别的区工作,然后住在昌平区,昌平区要给他们提供饮水、排水、治安、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这都是需要钱的,而这些钱从哪里来呢?昌平区政府感到很头疼。
在2011年的经济预测中还涉及到北京市人口问题。本来北京市规划2020年人口达到1800万,但现在就已经达到1970万,现在该怎么办?这事我也想不出好办法,人长了两条腿,只要有个住的地方,能赚到钱,他就能在北京生活下来。韩国一共四千多万人,一半人在首都首尔生活。日本是一亿两千多万人,有三千多万人在大东京地区。我估计以后北京可能成为大北京地区,也有三四千万人住在这儿。所以我觉得北京的人口没法控制,如果太过行政的话,就不符合法律规定。
关于2011年的经济形势,GDP增长在10%左右;消费物价可能上涨3.5%-4%,如果国家控制得当,可能控制在4%以内,控制不得当可能在4%以上。投资增长率22%,消费增速14.9%,可能比2010年低一些。出口增长21%。
2011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物价,主要是对消费物价和房价的控制,城乡居民的收入、就业、人民币汇率等是比较热点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势是强劲的。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有两项: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建设,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增长来源。农村几亿人往城市里跑,就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房子,修交通,大量投资工厂,使到城里来的人有就业机会。
二是发展服务业。与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低16%左右,就业低20%—30%。
三是鼓励小企业的发展。有些政策要进一步放开,使小企业大量发展,也会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就是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是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中国不是只有制造成本低一个优势,还有一个研发成本低的优势。以移动通讯3G技术为例,我国科技部才给了3.6亿人民币,美国则花了100多亿美元。美国的卫星定位技术花了大概200多亿美元;俄罗斯用了30亿还是60亿美元,还没研发成功;中国用了6亿人民币就研发出来了。中国的科技人员吃的是草吐的是血,中国的科技人员是“白(天)+黑(夜)”、“五+二”(每周五天加双休日)地拼命工作。中国的研发成本很低,再加上产业结构的进步,这样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每年按照9%的速度增长是没问题的。
但中国问题太多,人太多,资源太少。2040年时,按照日本节水型社会的淡水消耗水平计算,中国总用水需求量为9000—12000亿立方米,但中国没那么多水,到时候即使让鸭绿江、怒江的水都只往中国流,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估计那时候必须得淡化海水了,没什么别的办法了。 2009年我国消耗了4.3亿吨石油,而现在探明的储量为28亿吨,如果中国用自己的油,7年就用光了。耕地、铁矿等资源也是如此。除了资源不足,就业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也是资源少、人口密度大,按照他们的办法,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航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201/7720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