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1年度

两伊与阿富汗对当今大国战略的影响

2011年02月01日 13:39

 

在奥巴马上台之前,我就曾经预言,中美关系一定会恶化。小布什政府是比较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自由主义就是说比较倾向于容忍不同的观点、文化、政治体制;理想主义就是说小布什政府比较看重通过中美合作来实现全球治理,如果美国把自己的战略重心放在反对恐怖主义上,就比较需要中国的合作。相对而言,奥巴马政府是更加现实主义的,他们认为恐怖主义、伊拉克、阿富汗、朝鲜等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问题,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在可见的将来,能对美国构成真正挑战的是拥有13亿人口,正在进行战略转型的中国。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如果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能够完成的话,那么在未来15一20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一个国家。面临这样的形势,奥巴马政府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和中国相关的周边地区,如阿富汗、巴基斯坦。今天给大家汇报的是伊拉克、阿富汗和伊朗三国的国内形势及其对当今大国战略的影响,我主要讲一些主流媒体很少关注的信息。

伊拉克国内形势分析

美国在伊拉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为什么它要在2010年8月31日宣布撤军?这个撤军意味着什么?伊拉克战争开始于2003年3月20日,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到4月9日,在大家的一片诧异之中,美军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就进入了巴格达地区,原来伊拉克的军队已经自动解体了。美国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死亡人数不过100多人。从2003年到2010年8月31日这七年多的时间里,伊拉克战场总的来说,经历了两大阶段,2003年到2005年是稳定局势时期,2005年到2010年是伊拉克国家重建时期。

我们在主流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消息是,伊拉克很不平静。事实确实如此,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这一段时间。大家知道,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教派,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等,什叶派是逊尼派主流之外最大支派。但逊尼派在伊拉克人口中只占40%,60%是什叶派。由于萨达姆是逊尼派人,所以当美军进入伊拉克后对逊尼派采取了排斥态度。这样一种错误的战略,使当时的逊尼派更加恐惧,也就是说萨达姆被推翻以后,他们作为少数派非常担心,如果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以什叶派为主的新政府,可能会对他们进行报复。受这种心态的驱使,在最开始的几年里,针对美军的袭击比较多。从2003年到2010年,美军在战后的伊拉克大概伤亡了4400人,总的来说,伤亡人数从2007年开始逐月下降,伊拉克的安全形势是一个逐步好转的状态。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析两个事实。

第一,关于平民的伤亡。到目前为止,根据我们已经统计的资料,伊拉克的平民真正因为美军的误伤、误炸而死亡的人数大概在500人左右。但在2003年至2010年间,伊拉克伤亡的平民是非常多的,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激进分子、激进组织造成的,并不是由美军造成的,一些恐怖分子居然使用儿童炸弹,极大地破坏了他们在伊拉克民众中的形象,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反感。即使如此,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也呈现出一个逐年下降的状态。2003年伊拉克的平民死亡人数超过了12000人,2009年伊拉克的平民死亡人数是1951人。

如果我们去看有关伊拉克的游记、访谈,就会发现虽然伊拉克老百姓对于各种各样的袭击依然心怀恐惧,但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是敢于上街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的运转是正常的。一个中国记者到伊拉克后说,巴格达的夜晚和其他世界大城市的夜晚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一个安全局势的出现是美军决定在2010年8月31日撤军的主要原因。

伊拉克已经建立了一支总数大约为75万人的武装队伍,其中比较精锐的是由美军直接训练出来的装备精良的25万安全部队。巴格达原来直接由美军负责安全的区域,已经交给伊拉克的安全部队负责。伊拉克已经在它长达3600公里的边境线上设立了700个检查站,开始有效控制其边境。

第二,关于伊拉克的国家建设进程。2003年伊拉克成立了一个过渡政府,后来有一次更迭。2005年是伊拉克局势转变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因为这是伊拉克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新开始,一年举行了三次大的选举,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走向,在这三次选举中,参加选举的公民人数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2005年初的过渡议会选举的投票率是59%,考虑到当时伊拉克的安全情况,能有这么多人上街选举是很不简单的,将近60%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当时的逊尼派部族采取抵制的立场,很多逊尼族人并没有参加选举。到10月份的那一次宪法公决,登记选民的数字上升到64%。年底进行的正式议会选举,登记选民的数字达到70%—72%,这样的投票率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高的。伊拉克的老百姓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不能选出自己的领导人,现在好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机会,为什么不珍惜手中的权利呢?即使是面对恐怖分子、基地组织的威胁,民众参加选举的情况还是非常好的,在选举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重大伤亡事件。

那么这些选举到底是不是公开、公正的呢?美国是不是在伊拉克扶持了一个亲美的傀儡政权?这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这关系到伊拉克未来的政治走向。

从2003年到2010年伊拉克的政治局势发展来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朝着美国的设想发展进行的过程。在2005年选举时,什叶派参加选举的人比较多,实力也比较强大,他们联合了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库尔德人组织里有一个非常有魅力的领导人叫萨德尔,这个人是强烈反美的。他们联合在一起,在2005年的伊拉克国家政治之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这显然使美国政府感到非常忧虑,因为伊朗也是一个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伊朗一直在试图对伊拉克的什叶派施加影响,而且确确实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伊拉克第一任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曾经被萨达姆判处死刑,后来流亡国外,在伊朗待了将近10年,许许多多的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都深受伊朗的影响,现任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也是什叶派。

伊拉克政府的选举其实就是议会选举,因为它是议会制,由在议会中居多数的、超过半数的多数党来组阁。今年的选举形势跟2005年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阿拉维卷土重来,跟以往显著不同的是,这次他是跟逊尼派联合在一起的。美国人是比较喜欢阿拉维的,在美国人的支持之下,自身是什叶派的阿拉维联合了一部分逊尼派和一部分什叶派,获得了90票。现任总理马利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倾向于种族和解。他希望,自己领导的阵营不仅代表什叶派,同时也代表逊尼派,他最终获得了89个议席。

从2010年最终选举结果来看,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主张两派和解是伊拉克的主流。阿拉维和马利基联合起来近180票,超过了总数325票的半数,但阿拉维和马利基两人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双方都希望自己成为伊拉克新的领导人,所以这导致伊拉克新一届政府的组阁陷入了长期僵局,大概僵持了半年之久。根据2010年11月的境况,马利基和阿拉维双方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分权协议,马利基仍然出任总理,阿拉维出任一个叫国家安全与战略政策委员会的委员长,这个机构的职权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可能成为伊拉克政局中重要的机构。

 

伊拉克整个国家政治架构的建设,已经开始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看到伊拉克议会在2008年通过了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提案,这有助于今后伊拉克的政治发展。一是大赦法案。一大批由于安全原因被拘押但没有遭到起诉的伊拉克人将被释放。在萨达姆时代,伊拉克的军队军官绝大多数都是逊尼派人,什叶派极少,他们肯定犯下过不少的错误和罪行,这样一个法案的通过推动了两族和解。二是省级选举法案。伊拉克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各个省具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较接近,什叶派是比较希望实现自治的,因为什叶派的人比较多,省份也比较多,如果实行自治,他们将会在新的全国政治格局中具有优势。

一个全国性的和解的政治框架正在伊拉克逐步建立起来,这为伊拉克的政治发展、制度成熟奠定了一个极好的基础。伊拉克的新政府在政治体制上和美国的愿望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伊拉克政府就一定是亲美的。我们看到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和其他许多领导人的表态,他们当然要美国的支持,但他们更强调伊拉克自己的主权和独立。

2004年由美国主导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授予在伊拉克的外国承包商豁免权的法令,我们看到在伊拉克的各国雇佣本国的保安或者军队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伊拉克当局是没有权力逮捕这些保安的。这一法令在一定时间内给伊拉克带来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从2008年开始,伊拉克和驻伊美军当局达成了协议,以后除外交人员外,其他外国人包括美国公司的承包商不再享有豁免权,在此伊拉克亮出了它希望平等和独立的姿态。

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看到塔拉巴尼、马利基、阿拉维频繁地去阿联酋、伊朗、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进行访问,他们希望把自己标榜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从而获得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力,这样一种形势显然不是美国所乐见的。但我认为,伊拉克在独立以后重新回归伊斯兰世界,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但它会成为一个比较世俗的、建立在民主体系基础之上的伊斯兰国家。

很多国家都认为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获得伊拉克的石油,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说法。具体情况怎么样呢?

 

伊拉克的石油储量非常大,伊拉克石油部长说,现在已探明的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是1431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已经超过了伊朗和委内瑞拉。长期以来,伊拉克的石油输出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最重要部分,大概占到了95%左右。在萨达姆时期主要是以石油换食品,石油对当时伊拉克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现在的伊拉克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提高石油产量,特别是炼化技术,如何生产成品油,而不是仅仅出口原油,伊拉克这方面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

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如何分配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美国一直积极推动新的石油法案,希望为美国的石油公司进入伊拉克创造条件。最开始的石油法案是美国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引入外国投资者开采伊拉克的石油。这个法案提出后,在伊拉克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如果石油归地方所有的话,逊尼派所在的那些省区可能因为缺乏石油而导致今后经济发展困难。经过长期的争论,这个方案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正式出台,虽然内阁已经通过,但国会并没有通过。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目前看,进入伊拉克的美国石油公司非常少。从2008年开始,伊拉克政府开始大规模对外招商,大概有30多家大的石油公司获得竞标权利,最终获得较大份额的是中国和英国。中石油联合在美国墨西哥湾造成巨大麻烦的BP英国石油,拍得了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这个项目的投资将超过150亿美元,开采期是20年。根据已经起草好的石油法案和伊拉克政府现在的态度,石油不归地方归国有,伊拉克将要建立国家石油公司,负责这些油田的开采。中石油和BP赚的是技术费和服务费,帮助伊拉克把石油采出来,提高其采油能力。BP和中石油组成的联合竞标体承诺,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从目前的110万桶提高到280万桶,每桶石油英国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公司提取2美元,石油销售的财富归伊拉克政府所有。

在过去两年伊拉克的11份产油合约中,中国企业赢得了3份。美国的投资非常少,伊拉克工业部长抱怨说,美国企业对伊拉克的投资反应让人感到意外,美国企业不太愿意进入伊拉克投资。中国政府和伊拉克当地有合作传统,所以合作起来没有太大难度。由于美军占领了伊拉克,伊拉克人民对美国人的仇视情绪等不安全因素,使美国公司在伊拉克做生意的成本比较高,美国人害怕恐怖分子袭击他们的工厂,到目前为止美国公司不太愿意进入伊拉克市场。在伊拉克投资最多的主要是阿联酋、韩国、法国,韩国所占的份量也是比较大的。

 

如果说美国是为了石油而发动伊拉克战争,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美国可能还是从战略层面考虑这个问题的,而不是仅仅从石油利益的角度考虑的。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学到了很多的教训,这也是值得我国军队和政府借鉴的。在反恐战争中,美国军方提出的新战略是灵活反应战略,也就是说装备要轻,能够迅速打击和突进。但美国的这一战略在伊拉克战争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挑战,如果美军的装备是简单、轻型武器,恐怖分子甚至伊拉克的民兵、游击队利用简单的武器,就可以对美军构成威胁。2005年美国任命彼得雷乌斯为伊拉克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他研究汲取之前的教训,调整了战略,取得了成效。

奥巴马担任总统后,研究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撤换了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把彼得雷乌斯从伊拉克战场调到阿富汗战场担任最高指挥官。伊拉克战场从2005年到2010年安全形势的变化是直接和彼得雷乌斯联系在一起的,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崛起的美军将领。彼得雷乌斯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怎么做能解决问题他就怎么做。在伊拉克的时候,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收买逊尼族的部族领袖,减少逊尼族人进入基地游击队恐怖组织的可能性。第二,采取灵活打击的方式,直接暗杀一些恐怖分子的领导人。他的这一套新战略正在目前的阿富汗实施,美国军方现在在其他国家作战采取的是一种更现实主义的战略。

很多人担心美国撤军后伊拉克会陷入混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小。

一是伊拉克安全部队的不断成长。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将近70万人的规模,为了取得原来在萨达姆时期服役的那些军官的支持和理解,伊拉克马利基政府又颁布了对他们的大赦令,只要他们断绝和基地组织的联系,只要支持新政府仍然可以回来做军官,但要经过三年的考验期。这样使得现在伊拉克的安全部队和社会警备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另外美国还留下了5万美军。这5万美军虽然表面上说不是从事战斗任务的,但只要美国政府一声令下,马上就可以转变成为战斗部队。而且美国在伊拉克还留下了大量退伍老兵,这些退伍老兵在伊拉克从事文职、经商等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的战斗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虽说美军从伊拉克撤出了大量战斗人员,但美国还有驻科威特部队,在巴林也有海军基地,在海湾地区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还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司令部,所以在中东地区美军仍然拥有可以迅速投放的强大的武装力量。

美国主动从伊拉克撤军,对美国有好处,美国在伊拉克花了很多钱,这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难有起色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伊拉克解脱出来,符合当前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奥巴马政府希望应和美国民意的需求。美国撤军对伊拉克的稳定也是有利的,只有美军真正完全撤走后,伊拉克才可能实现完全的民族和解,8月31日美军宣布撤军后,11月20日伊拉克内部就达成了一个分权和解协议。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伊拉克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个超脱于党派之争的政府架构,才可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所以,美国撤军是在充分估计了各种形势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决定,并不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场体面的失败”。

伊拉克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民主政权对中国在中东的利益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首先,从目前看,中国公司进入伊拉克动作快、规模大、收益也比较早。其次,从长期看,伊拉克作为一个丰富储量的石油大国,国内政治的稳定能够使它比较积极的、开放的参与国际经济,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伊拉克会倒向美国,成为美国的傀儡。其实,伊拉克当前的政府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政府,为了在民众中获得自己的合法性以及更多民众的支持,会更倾向于强调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与阿富汗正在发生的情况是类似的。

阿富汗国内形势分析

现在阿富汗的局势比起伊拉克来要糟糕的多。在2010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报告中,对阿富汗局势忧心忡忡。从2010年6月到9月,阿富汗的局势非常不太平,平民死亡人数呈上升态势,安全事件增长了69%,每周被暗杀的人数达到21人,而且妇女和儿童在冲突中越来越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为什么在2010年6月到9月阿富汗的形势出现恶化局面呢?简单分析一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卡尔扎伊政府的腐败无能。2008年8月开始的总统选举,出现了大量的舞弊行为,但联合国秘书长驻阿富汗的特别问题代表隐瞒了这些事实,使卡尔扎伊顺利连任。这样一个腐败不公平的情况,恶化了阿富汗民众对新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是美国急于从阿富汗脱身,所以想在2009年到2014年间决定性的解决阿富汗问题。从2009年开始美军在阿富汗开展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到现在仍然在持续。美国的目标是要推进到塔利班控制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南部的山区。随着美军向这些地方的推进,越来越直接、正面的与塔利班交火,伤亡人数大规模上升。

原来的联军驻阿富汗最高军事指挥官规定与塔利班作战时,不能伤害任何平民。彼得雷乌斯上任后,首先改变的就是这样一个作战规定,他说不伤害阿富汗的平民是对的,但不能以美军的生命来换阿富汗老百姓的生命,平民伤亡的增多跟这一战略是直接相关的。

彼得雷乌斯在阿富汗采取的另外一个重要战略是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部族长老的合作,建立所谓的地方警察。但卡尔扎伊认为整个阿富汗的武装力量都应该在他的领导之下,建立地方武装力量可能会影响他对地方的控制。在美军的强大压力之下,原来由塔利班控制的地方在美军占领之后开始建立地方武装力量。美国给他们钱,由他们自己抵御塔利班的骚扰。目前美军和阿富汗的安全部队主要在大城市、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很难直接伸展入山区,山区的防御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这也是塔利班能够控制阿富汗很多领土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控制的领土主要是山区。美国要利用阿富汗的地方武装力量也就是利用阿富汗人打塔利班。

 

彼得雷乌斯的另外一个战略是采取一种非常强势的轰炸和打击,甚至越过阿富汗边境直接对他们认为窝藏了塔利班领导人的巴基斯坦地区进行军事打击。这一度引起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危机,巴基斯坦发出强烈的抗议,但事实上没有太大的效果。

2008年、2009年以来,通过这三管齐下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塔利班在阿富汗遭受了重挫,其二号人物巴拉达尔被捕,他是塔利班武装领导人穆罕默德·奥马尔最相信的人,控制着塔利班内所有军事、政治、宗教和财政大权。有消息称,巴拉达尔的落网对于搞清楚本·拉登的下落非常有价值。还有很多塔利班的高级将领在从2009年开始以来的美军大规模作战中被打死。由于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形势,美军想在2014年控制阿富汗绝大部分地区这样一个目标虽然有可能实现,但还是有难度的。

总的来说,美军现在阿富汗是一个大规模进攻的态势。2009年12月奥巴马下令增兵3万,现在在阿富汗的北约部队已经达到15万,美军大概是10万,已经基本上接近伊拉克战场的规模了。

阿富汗自身的安全和军事建设的形势怎么样呢?从目前看,阿富汗安全部队的人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许多阿富汗民众改变态度,愿意与美军和阿富汗安全部队配合,踊跃从军的人也比较多。阿富汗的安全部队人数已经达到24万,2011年底阿富汗安全部队将达到30万,这是一支直接由阿富汗中央政府掌控的军事力量。这里还不包括地方警察及阿富汗的国家警察部队。

现在阿富汗的民众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呢?阿富汗的赫尔曼德省一直是塔利班的粮仓,在2009年开始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中被美军、阿富汗军队占领,现在当地的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上街,以前只有1.5万名学生,现在阿富汗的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万,整个社会正在朝着一个正常国家的方向发展。

2010年9月,阿富汗进行议会投票选出国民议会,在2600名候选人中有400—500名是女性,女性在阿富汗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也开始积极地参与阿富汗的政治事务,这是当前阿富汗形势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阿富汗现在的经济形势如何?从2002年也就是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开始到现在,连续多年阿富汗的经济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06年阿富汗的经济增长是17%,2007年是14%,2009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农业灾害,经济增长大概在3%左右。2009年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腐败问题、技术设施落后的问题,但总体上看还是向前发展的。2009年阿富汗政府出台了一个振兴国家的重建战略,希望从2009年到2014年阿富汗实现经济增长率达到9%左右。

阿富汗的矿产资源丰富。根据美国地质测量局在阿富汗的测量和勘探,阿富汗的矿产资源起码有1万亿美元的价值。这让阿富汗政府感到非常兴奋,不过对阿富汗所谓矿产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总的来看,阿富汗将来的发展取决于新的美军总司令在阿富汗所采取的军事战略,以及能否决定性地打垮塔利班。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加上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选举和其他政治制度建设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阿富汗将成为中国边疆又一个值得关注的邻国。

伊朗国内形势分析

 

最近大家都觉得中美关系在恶化,这可能跟伊朗问题是直接相关的,同时还牵扯到朝鲜。此外,法国、俄罗斯跟伊朗也有扯不清的关系。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石油关系非常密切,伊朗是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从2009年底开始奥巴马希望中国政府配合美国,一起解决伊朗问题,但据内部消息特别是来自美国和英国方面的消息,伊朗现在和朝鲜走得非常近,朝鲜卖给伊朗一批先进的导弹,朝鲜的导弹又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伊朗政府这两年在开发核武器方面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2009年到2010年,伊朗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制造出自己的浓缩铀、燃料棒,这已经完成了迈向核武器的最重要部分。美国和西方大国对此非常紧张,希望在安理会得到中国的支持,但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持一种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所以从2009年底开始,美国政府表示对台湾出售武器。

从伊朗的内部政治角度来看,我认为伊朗的核形势暂时不会引发战争,也就是说美国没必要通过发动一场针对伊朗的战争来解决伊朗核问题。2010年6月10日安理会通过了一个对伊朗的制裁案,这个制裁是相当严厉的,不能向伊朗出售任何的重型武器、导弹技术,和伊朗发展核武器相关的企业、部门也受到制裁,中国方面也受到影响,包括我国和伊朗之间的石油贸易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伊朗国内面对这种形势分成了两派,一是改革派,一是强硬派或保守派。改革派包括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前总理穆萨维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改革力量,他们希望采取温和的对外政策;强硬派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和现任总统内贾德为代表。

在2009年的总统大选中,因为涉及所谓的舞弊问题,伊朗爆发了比较严重的国内动荡。在国内动荡中,穆萨维也就是改革派的领导人是非常强势的,他甚至不听哈梅内伊的劝告,提出重新计票,他认为有1000万张票是假票,最后哈梅内伊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立场,一方面继续支持内贾德,另一方面也同意重新计票。

 

当然伊朗的保守派对此非常不满意,他们希望对穆萨维采取司法行动,要逮捕他并判处死刑,但直到今日,穆萨维以及其他改革派领导人仍然安然无恙,也就是说伊朗政府内部可能有一支不小的政治势力在支持这些改革派领导人。我们知道,这场骚乱从2009年6月一直延续到12月,使伊朗国内的政局不太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西方大国会更希望通过一场颜色革命,也就是伊朗国内的一场和平变革推翻保守派,直接进行军事打击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伊朗本身的军事力量是比较强大的,它和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因此美国不太可能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而且美国反复劝阻以色列不要这样做,以色列在对伊朗问题上是最强硬的,坚决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伊朗本身也不想形势继续恶化,所以它也同意通过进一步举行会谈,讨论如何解决自己的核问题,但能否解决是一个未知之数。

目前中国不管在伊朗方面还是在朝鲜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境。比如联合国的制裁,联合国在2010年6月通过了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当时有两个国家投了反对票:巴西和土耳其。中国方面一直表态说,尊重安理会的决议,对伊朗进行制裁,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国的很多国家利益就不能得到实现。在朝鲜问题上,我们也是经常面临同样的困境,很多国家说中国怎么总是和所谓的无赖国家交往,因此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体系的压力。

 

我认为,今后在我国的外交工作以及我们的思维定势中,不要把意识形态和国家关系等同起来。我们一报道美国总是想找对方的负面信息,总是要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一样,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等,我们还经常说现在的国际局势中一些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的很多宣传和思维中,把自己和一种现在主流的国际体系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但同时我们又需要进行交往,所以我们经常讲保持正常的中美关系是最大的大局,一定要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中美两国虽然制度不同,仍可以发展良好的关系等。这是我们对外宣传和新闻工作中的两个极端、两个矛盾,这样一来西方大国对中国就一直不信任,总认为中国是共产党国家,中国跟伊朗、朝鲜这些国家站在一起,想要推翻现行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

其实关键在于我国和对方政府之间具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而不是说双方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如何?比如,我国支不支持伊拉克的新政府?难道因为它是在美国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就不支持它?那肯定不行,如果我们不支持伊拉克的新政府,以后我国在伊拉克的利益如何保障呢?

所以,不管美国在我国周边搞多少政变、多少重建国家,我国都不要盲目紧张,关键在于我国如何从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划为某一类国家。我国很多政策、声明、在安理会的投票是费力不讨好的,一方面基于意识形态的想法,我国要提出一些与美国、其他西方大国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到关键环节我国又不得不退后一步,这种情况就使得我国的外交总是处于一种困境中。我认为我们可以向奥巴马学习,执行一种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怎么样做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我们就应该怎么做。比如我国应该很积极很主动地去关注并且开展和伊拉克新政府、阿富汗新政府的关系,在这样的一些交往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在朝鲜问题上、伊朗问题上,中国该做的生意还跟他们照做,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对这些国家也不是盲目地支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201/7720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