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1年度

中东北非变局及对中国战略机遇的影响

2011年04月01日 14:04

 

首先声明一点,我个人反对用“茉莉花革命”这个词来概括当前中东北非的问题,使用这个概念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西方媒体,我们国内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是有一些问题的。中东北非的政局变更能不能被称为革命,现在还不能定论。所谓革命是用一种政治制度取代另一种政治制度,比如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民主斗争是革命,而清朝取代明朝不是革命。22个阿拉伯国家中差不多有一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形势比较稳定的是一些比较边缘化的阿拉伯国家,或者是一些已经乱得没法再乱的阿拉伯国家。那些曾经被人们认为在阿拉伯世界中状况比较好的国家,现在纷纷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中东北非变局的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先梳理一下中东和北非阿拉伯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怎样,中东和北非形势的发展将对全球秩序产生怎样的影响。

目前,我们国内主要还是从民生的视角去看突尼斯,比如谈到突尼斯发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说失业率很高,贫富差距很大,官僚腐败很严重,城管执法粗暴等。突尼斯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止这些。

首先要明确一点,突尼斯的变乱跟其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经济问题。长期以来突尼斯的经济主要依附欧盟,突尼斯是欧盟的度假村或游艇集散地。突尼斯的港口停满了白色的小游艇,上面插着各种各样的国旗,欧洲很多中产阶级在本国养不起游艇,就跑到北非买一个,夏天他们就到突尼斯度假。突尼斯的经济基本上是度假经济,它是个600万人口的国家,每年的游客超过600万人,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很多年。突尼斯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靠旅游经济带来欧元的流入,国内14%的人口从事直接为欧洲人提供服务的行业,而不去工厂和政府机关,因为在服务业工作待遇更高。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不行了,那些游艇纷纷开始掉漆、腐烂。

突尼斯看似一夜之间发生的变乱实际上经历了两年时间的累积,欧洲人不来了,失业率就上来了,依附经济的模式一旦不能持续,人们的不满不是指向欧洲,而是指向了在突尼斯统治了20年的本·阿里。突尼斯的公民教育水平非常高,城市化水平也非常高,大批的大学生失业后就变成了城市贫民,他们无事可做,就形成了这一轮的动荡。这次动荡实际上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一个600多万人的国家,又是这样一个依附经济的水平,无法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办法形成一套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经济避险机制,最后出现了问题。

突尼斯出现变乱后,很快就通过互联网传导到了埃及等别的地方。   

埃及的问题主要不是由金融危机造成的,它的社会问题以前就有。金融危机期间埃及经济受到的损伤并不大,因为埃及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苏伊士运河的过河费。这笔收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因为在金融危机中受伤害的主要不是实体经济,船上装载的货物穿越苏伊士运河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埃及这部分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二是侨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埃及白领在阿拉伯世界其他国家工作,特别是在沙特、科威特当家庭老师、工程师甚至是城市管理者,他们的外汇支撑了埃及的国民经济运行。三是美国的贷款,就是美国的援助。这三部分收入的减少幅度都不是特别明显的,埃及的银行系统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也是相当稳定的,没有遭遇特别强大的冲击。

但是埃及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隐患,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在广义的中东有4种政权。一是君主制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这些国家是王权政体,不承认人民主权,要想使这样的政权发生变动,就必须发动一场革命,这需要非常大的社会成本,这在阿拉伯世界时机还不成熟,想推翻阿卜杜拉在沙特的统治是不太容易的。那么反过来讲,像沙特这样的国家镇压反对派,心里也没有什么负担,因为国王的警察要效忠于王权。

二是军人统治的国家,以埃及为代表。这些国家名义上是民主的,实际上却是强权主义的国家,统治者全是军人出身,名义上实行的是民主制度,这些国家的问题就是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不足。这些国家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政府的效率,就是说政府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实惠,政府能够让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百姓就不去讨论为什么一个领导人30年都不下台。但作为民主国家,其宪法规定了政府不能反对主权在民,那么穆巴拉克作为埃及人民敬爱的领袖既不是国王也不是宗教领袖,凭什么统治埃及30年?而且统治了30年之后,还要把政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这就立刻造成了埃及政权信用体系的崩溃。

三是基本上建立了民主制度,民主的价值观念不怎么遭遇挑战,大家轮流坐庄,如土耳其,可是这样的国家的稳定和效率都很成问题。这类国家在中东特别少,从广义的穆斯林世界来看,这类国家也不多。

四是神权政治国家,伊朗就是这样的国家。伊朗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真主,不用多商量,那是神决定的。在所有政权的合法性中由神决定的政权合法性的自身逻辑最强。伊朗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双重的少数派政权。第一个少数派是指伊朗不是阿拉伯人国家,而是中东唯一的波斯人国家,所以它相当孤单,这种孤单就使它有一种非常强的防卫心理。伊朗从立国到现在6000年来,一直在跟周围的国家打仗。它必须是特殊的,才能生存,如果很一般,这个国家的生存就会存在问题,这是它的民族问题。第二个少数派是指伊朗是全世界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这两个少数派的身份就使得它对自身道路的坚持是超越一切的,伊朗如果是一个世俗的、民主的走西方道路的国家,它就什么都不是,这一点伊朗人想得很明白,所以伊朗的神权体制很稳定。

 

政权体制最不稳定的就是埃及那种强人政府,埃及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穆巴拉克政权合法性真正匮乏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对外政策出了问题,在整个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埃及和约旦两个国家承认以色列,但约旦是国王政权,穆巴拉克统治的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如果是阿拉伯人,就必须支持阿拉伯人的事业。埃及的问题恰恰在这里,它是阿拉伯人的国家,但不支持巴勒斯坦,而是支持以色列。   

对于埃及的公民来说,自己首先是阿拉伯人,然后才是埃及人,可是穆巴拉克的政策是首先要埃及公民承认自己是埃及人,至于是不是阿拉伯人他就不管了。假如穆巴拉克用30年的时间把这个道理给老百姓讲清楚,那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问题是用了30年的时间也讲不清楚,因为还有一个宗教的因素在那里,被压迫的巴勒斯坦就在它的门口。所以埃及始终处于这样一种逻辑上和情绪上都自我矛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控制得很严格,也不会出问题,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穆巴拉克政府的合法性就立即被质疑,这就是此次埃及出现动乱的深层次原因。

穆巴拉克政府是怎么倒的呢?这里我们要说到美国因素。美国在出现动乱的第一时间做了什么呢?什么都没做!美国寄希望于穆巴拉克自己解决问题,因为美国知道自己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不得人心,所以不愿意在动乱一开始就表态。但美国犯了一个战术性的错误,美国可以不公开表态支持穆巴拉克,但应该派一个特使去见穆巴拉克,让埃及的执政集团认为美国是支持穆巴拉克的。美国是否这样做,对街头的穆斯林兄弟会和反政府民众来说是没有影响的,但美国没有采取动作对于穆巴拉克周围的军官却是有影响的,他们意识到原来美国不是一定要支持穆巴拉克的,于是他们就会想自己能不能取而代之。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军方很快就公开表示绝不向民众开枪,从那一刻起穆巴拉克就完了。他的军队公开说绝不会为了政府向人民开枪,就是在告诉反对穆巴拉克的人可以随便闹,穆巴拉克最后只能下台,因为他失去了最有利的一个屏障——军队。

 

按照穆巴拉克的想法,他显然是想开枪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没有派人去支持穆巴拉克的原因。因为美国也想到了这一点,如果美国表示了对穆巴拉克的支持,穆巴拉克一定敢开枪,一旦枪声响了以后美国怎么办?美国不可能公开支持一个向示威者开枪的政府。如果奥巴马政府这么做了,奥巴马自己在国内就将面临很大的问题,这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需求,而不是说美国人有多高尚。现在卡扎菲再给美国送多少礼物,美国政府也不敢支持卡扎菲了,因为卡扎菲已经开枪了,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政治姿态。美国这时候必须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去牺牲自己的利益。全阿拉伯世界的人看到,穆巴拉克都能下台,那他们国家的统治者也不怎么样,所以就起来闹吧。

中东很多王权国家的政治形态没有任何吸引力,没有人喜欢他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统治方式不足以平衡伊朗的影响,逊尼派穆斯林就希望用埃及的强人政治来平衡伊朗的神权政治。突尼斯、埃及出现动乱后,伊朗很高兴,他小心翼翼地在各个地方鼓动什叶派穆斯林起来闹事。所以我们看到继埃及之后连续几个闹事的地方就不再是民众和政府之间的问题,而是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

比如巴林75%的人口是什叶派穆斯林,但统治巴林的国王家族是逊尼派穆斯林。也门北部的一大片什叶派穆斯林控制区也在闹事。在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制造骚乱的那些人就是什叶派。这些冲突不再是街头的民众和警察的问题,而是两支军队动枪动炮,这就不再是内乱,而是内战。

在穆巴拉克逃离首都不久,伊朗派了两艘军舰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到以色列家门口摆威风。这是30年来的第一次。伊朗这样做就是在示威,一是鼓舞了所有的什叶派穆斯林,二是对逊尼派穆斯林产生了一种极强大的心理效应,这对后来形势的影响就非常大。以现在的情况看,中东变局特别有利于伊朗。

中东变局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美国没有策划这件事情,从突尼斯开始,到巴林、利比亚,没有一件事是美国策划的。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表现出太强大的干预能力,它想做的事也做不到,比如在埃及的问题上,它最初想保穆巴拉克,没有做到。现在退而求其次,美国希望保留一个没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政权,能不能做得到?要到9月份之后才知道结果。

根据美国的利益要求,在中东绝对不能出现一个民主国家,因为美国非常清楚中东的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真正的民主国家一定是反以色列的国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可能出现一个阿拉伯人民投票选出的政府亲以色列,所以美国才想办法去延长穆巴拉克政权。

 

利比亚曾经是一个反美反得很强烈的国家,但2003年美国打伊拉克以后,把利比亚给吓坏了,利比亚把自己的核反应堆拆了去乞求美国不要打它。卡扎菲如果跟美国硬顶到底,利比亚就是阿拉伯世界或北非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政权,它一旦屈服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如果一个国家足够强大,可以选择成为美国的盟友或是美国的敌人,如果足够弱小,只有选择成为美国的敌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为人所重视,否则就会被彻底边缘化,这就是现实政治的逻辑。对美国来说,在朝鲜半岛上朝鲜是重要的,在加勒比上只有古巴是重要的,其他国家都不重要,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对美国来说,如果卡扎菲垮了,新上来的政权不见得比卡扎菲更坏,如果新上来一个坚定反美的利比亚政权,特别是勾结了基地组织的,美国刚好在中东找到一个真的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美国一直需要一个这样的敌人。如果利比亚的反对派没有上台,卡扎菲把骚乱压下去了,美国刚好借机打击卡扎菲,孤立利比亚。下一步,西方强权很可能打卡扎非,事态会更复杂。

但由于美国没有挑头干预利比亚,使整个中东地区看到了美国力量的有限,这就会有无数的人被激励起来。如果美国第一时间把利比亚的事情压下去,或者把埃及的事情压下去,那大家可能都不敢动了。美国不怕出现另外一个帝国挑战自己,因为可以动员国内的全部力量跟它打。美国怕边缘地带的这种捣乱,一打就服,一走就乱,不断地去消耗美国的力量,而且挑战美国的尊严。美国现在中东真正的考验就是威信的考验,1990年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敢跟美国人说“不”,因为美国在打伊拉克,2003年也没有人敢。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敢了?

我们现在就可以说,美国在中东的窘境才刚刚开始。现在美国只是不知道怎么办,但美国可以想办法“换马”,没有穆巴拉克了,看看埃及的军政集团行不行?美国的政策还是支持现政权,去压那些反对派。美国认为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棋盘,可是也让敌对方面认为有时间慢慢跟美国磨。

美国在中东最大的一个困境就是,美国在中东不能搞民主化。因为一个民主的阿拉伯国家,一定是反以色列的国家,而美国必须保证以色列的安全,这件事情是没有办法的。

美国在全世界有四个战略目标。一是要保证美国本土的安全,所以不能再有本·拉登了。二是在全球范围内不能再出现一个像苏联那样能够直接在武力上挑战美国的军事强国,所以美国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作为安全对手,一定要遏制中国,除非中国自废武功,即使如此美国也不会放过我们,因为中国块头太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三是美国要保证自己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胁,而它很大的海外利益就是以色列,所以美国在中东有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就是在价值观念上支持民主,但在现实利益上必须捍卫以色列,这两点美国调和不了,所以美国在中东还会长期陷入这种纠葛。四是美国要在全世界输出民主,美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定,就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亲美的国家,美国人这么想,想了好几十年,直到最近中东北非出现了大问题。

前面谈这么多就为了说明一件事情,这一系列的阿拉伯世界的变乱是叫民主革命还是民族解放运动?在我看来,它更多地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就是要结束以美国为主导的中东地区政治秩序,而不是单纯向本国的统治者要权利,这是当地民众的主要诉求。

 

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取决于统治阶层是否支持它,美国在埃及支持穆巴拉克,在沙特支持阿卜杜拉,在科威特支持埃米尔,老百姓把对统治者的怨恨转移到了美国身上,这就使美国在中东非常不得人心,这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数次要从中东抽身,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西太平洋地区,但是都没有成功。只要美国在中东的压力稍一放松,那里的人就闹事,美国就不得不回到中东。1993年前后,美国忙于庆祝“冷战”的胜利,觉得天下太平了,结果伊拉克跟科威特打起来了,一下子把中东局势打乱了。2001年美国觉得中东问题基本上摆平了,准备调过头来对付中国,那几年中美之间出现了台海危机、撞机事件等问题,结果本·拉登闹了一下,来了个“9·11”,又把美国拽回到中东。2010年美国又一次把战略重心调整到西太平洋地区,打算重返亚洲,刚在黄海搞了一些联合军事演习,现在中东又乱了,美国又得回去。

美国是一个全球帝国,它要控制全世界所有地方,这是美国在“二战”以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战略,“冷战”以后达到了顶峰。但问题在于,美国的力量稍微一衰弱,美国的控制就要随之放松,那些最不稳定的地方就会“漏气儿”。如果美国是一个离岸平衡者,对全球事务的介入没有那么深,就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但美国的问题是,做为一个全球控制者,要在任何一点上都保持绝对优势,那么美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只要美国的力量下降,它的控制就会出现千疮百孔。

如果现在出现一个敢于向美国宣战的国家,美国一定能倾其全力把它打败。中东的问题是不断有一些小国家跟美国磨,即使是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时间长了也承受不起。近30年来,中东在不断地消耗美国的力量。美国在中东的真正利益是一个尊严问题,以色列对于美国很重要,但不是致命的。如果没有了以色列,美国在中东的生存空间或者回旋余地会更大,但问题是不行,这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问题,美国必须要坚持下去。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特别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长期以来都是美国的战略红利,即美国在中东有一个前沿地带,有那么一支雇佣军,以色列不断地打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打不过以色列,只好去求美国。现在阿拉伯人根本没有再去挑战美国的野心,而且苏联也不存在了,但美国不得不继续支持以色列,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憎恨,对美国来说已经成为战略负担,想摆脱还摆脱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对美国而言既不存在致命的威胁,又不能完全抽身不管,利益半径和成本半径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矛盾,投入非常大,产出非常小,这是美国在中东的窘境。

将来中东还会乱上几年,伊朗的势力会做大,我们要考虑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伊朗的核计划。如果美国再在这个问题犹豫两三年,伊朗的核问题将成为一个不可遏制的问题,因为伊朗一旦拥有了核武器,中东只会更乱。其实美国人很明白,伊朗的核武器不是瞄准美国的,而且伊朗要核武器也不是为了威胁美国,而是为了威胁那些阿拉伯人。

 

美国担心的问题是,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后会在中东地区引起连锁反应。如果伊朗成为一个核武国家,土耳其、沙特和埃及很可能也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中东核扩散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美国最基本的战略安全,就是美国本土要绝对安全。如果在一两年之内阻止不了伊朗拥有核武器,那么伊朗拥有核武器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错过了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时机。

中东北非变局对中国战略机遇的影响

中东北非的变局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原本在亚丁湾水域的“徐州”号导弹护卫舰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了地中海,为运送自利比亚撤离的中国公民的中外籍商船提供护航。3万多名中国公民主要自海上撤离,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抵达第三国后将乘坐中国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返回祖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挑战,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如此多的同胞从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动荡地区撤离。从发出撤离通知、人员初步集结、制定撤退路线、登船管理、后勤保障,一直到安排航班乘坐顺序,将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厨师以及他们的妻儿老小,从陆地、空中和海上撤退,其组织难度和对技术力量的要求不亚于打击一场中等规模的低烈度武装冲突。而在此前,中国海空军事力量还从来不曾在海外大规模联合执行过非战斗军事任务。

    仅就“徐州”号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对在枪炮声中饱受煎熬的同胞所能产生的镇静作用而言,这次海空武装力量接力行动就足以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单独的一页。对于海外侨胞来说,这恐怕在仅仅数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必须承认,这次从任何标准衡量都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人道主义非战斗军事任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偶然”因素,那就是中国海军“刚好”有一支反海盗护航舰队在距离地中海不远的亚丁湾执行任务,“刚好”“徐州”号可以从护航编队中退出执行其他任务。否则如果从湛江出发,七天能到印度洋的入口,再过七天才能经印度洋的出口进入红海,半个月之后再去护航还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从这一角度观察,与其说此次军队参与撤离行动,显示出了我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如说某种程度上也突显了一些“软肋”。如果不是因为反海盗,我们的军舰就不便在印度洋活动。我国在印度洋上或者在任何一个远离中国本土的地方还没有一个海军的锚地,没有全球性的军事存在,也就无法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

 

我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将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以及技术优势。虽然中国资本输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未来一段时间以内,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仍将表现为千千万万组织严明、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走出国门,走进沙漠丛林荒原高山,去开辟通路、开发资源、开拓市场。我国的利益已经是全球性质的,并且是以人的形象体现出的,而不是以资本的形象。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在利益遭到威胁时通过现代金融网络以数字形式保住我们的资本,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国际规则确保我们的利益。维护富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利益、物质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其重要性应该不低于我们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话语能力。概言之,有大量中国公民创造财富的地方,其现代技术条件下可快捷到达的范围内,必须保持中国军事力量的有效存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要求。

当然,这种军事存在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引起一些声音的反弹,诸如中国应该“埋头把自己发展好”,再去追求海外军事部署的短视思维。实际上,以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埋头”本身就已经不可能,“埋头”还想“发展”更是一厢情愿。国际上还有所谓“中国军事扩张与威胁”的双重标准在叫嚣,难道在利比亚撤离人员问题上,中国不派出“徐州”号而向美国驻那不勒斯海军司令部求援才是“负责任地动用海军力量的做法”?恰恰相反,“徐州”号的挺进是最负责任的海军力量使用。中国租用的船只还搭载了大量第三国侨民,我国的撤侨行动不但是对自己负责的,更是履行了一支新兴海军力量对全世界的责任。

为什么这一次中东的变乱到撒哈拉沙漠就停止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没有发生变乱?因为那些国家没有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怎么去上街头去闹事?那种情况只能发生内战,而不会出现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间的街头对立冲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我国在那儿有大量的侨民,我国在海外的工业基地主要在非洲,将来怎么保卫这些海外利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派飞机把人全接回来吗?那以后的市场还开拓不开拓了?如果我国目前的政策不改变,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中东变局给中国一个提示,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全球力量的不足,而这个不足会对我国将来的经济转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问题,只有在全球背景下才能解决。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401/772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