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3年度

对中印关系的若干思考

2013年06月01日 14:52

 

                          中印关系的解构与评估

这两年,大家对于印度的关注确实比以前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是我们的邻居,这些年它的变化很大,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相对提升。过去我们国内对印度的报道相对较少,使得现在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这个国家。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假如印度明年就垮了,那么我们就用不着应对所谓印度的挑战。所以,我们在谈论中印关系的时候,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是正确评估印度的未来,然后才会谈到怎么去和印度打交道这样一个涉我性的命题。

我们说金砖国家,其中有三个国家是彼此相邻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对于俄罗斯,中国人一般是有幻想的。一是众所周知,中苏之间曾有特殊的关系;二是现在中俄都不太喜欢美国,美国也不太喜欢中俄。对于印度,我们的看法是喜忧参半。中国对印度进行学术研究或政策研究的学者们基本上持两种观点,一派人认为中印必须友好,因为两个大国人口加在一起占全球人口的1/3,这要是不友好还了得吗?另一派认为印度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没有必要搭理它。

一般来说,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我们把国家间关系分成4C状态: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冲突(Conflict)、协调(Coordination)。中国和印度之间显然不需要考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很特殊,涉及到国家间关系的所有状态,所以,我们称之为“4C并存的复合型国家关系”。而且中印关系有国际因素,有地区因素,有双边因素。

(一)国际层面

在国际层面上,中印在大国地位上是有冲突的。谁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谁是发展中国家的后起之秀?谁代表了世界新兴工业国家的前进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所处的位置是冲突的。冲突的焦点,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问题。因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已经谈了多年了,始终谈不动。客观地说,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本来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些嚷嚷着要改革的安理会成员国也不见得是真要改的,比如说美国。美国非常高调地支持印度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但那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印度不会接受的条件。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不明确表态支持印度入常,但是美国等其他四个国家,对于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支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先决条件,就是印度可以在这个屋子里找把椅子,但不能说话。也就是说,美国只支持印度成为一个没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当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条件的。在印度看来,要么是同样资格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要么就根本不是。

中印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也是竞争关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联合国有非常大的差别,联合国是一国一票,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外,其他189个国家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在联合国大会上都是一票,与人口、规模都没有关系。但是,金融体系的国际机构不是这样的,它是股权制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占了16%左右的份额,也就是说美国一国是拥有否决权的。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85%的赞同票才能够通过一项重大决议。美国有16%,就意味着:美国同意,这事不一定办得成;但美国不同意,肯定什么事都办不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印都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大国,面对所谓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改革,我们有很多共识,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原因就在于所有权利的最上限是100%,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扩权,必然就有人要减少权利。关键问题是减谁?第一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减的是欧洲国家,就是他们的资本下降,其实也不是什么资本下降,而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出资比例增加,所以我们实际上扩权了。2007年第二轮改革的时候,不只是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财力状况也是不一样的,中国能够承担的经费更高,出的钱更多,那么我们的相对权重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大。大的结果就是,尽管印度的投票份额也在涨,但现实是中国涨到了6%,印度仍然在2%。实际上这是一个相互抵消的过程,我们的扩权并不完全是从发达国家手里得来的,也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这时候,中印双方是有竞争关系的,这不能说是一个冲突,因为这与面对面直接博弈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中印在金砖机制中处于协调关系。这一次在南非德班的峰会上,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那里抢来抢去改变不了基本的格局。以IMF为例,美国绝不肯把出资份额降到16%以下,也就是不管怎么调整,美国都有否决权。面对一个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改变它,扩权。但人家凭什么让你扩权。二是另起炉灶。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办法就是,除了争取扩权之外,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小的全球金融体系,即金砖国家应急储备,以及虽然没有通过但是取得重大进展的金砖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就是金砖国家的IMF。金砖银行,就是金砖国家的世界银行。在这个关系中,中印关系是需要协调的。因为金砖国家应急储备一共1000多亿美元,中国一家就占了40%,毫无疑问有否决权。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很清楚,我不能强迫你做什么,但我要保证你不能强迫我做任何事情。

在国际层面,中印之间在气候、新能源等领域都有合作。

 

(二)地区层面

在地区层面,中印冲突的焦点是巴基斯坦。在2010年以前,印度人与中国人接触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干嘛要支持巴基斯坦。印度永远把巴基斯坦当作自己最大的威胁。这两年巴基斯坦的情况不太乐观,而印度的发展态势又很好,一些印度人开始认为巴基斯坦不值一提

1995年,中国的印巴政策是希望印巴脱钩,我们既不想支持巴基斯坦,也不想反对印度,也不想扶植印度,也不想疏远巴基斯坦,希望印巴能够接受中巴关系与中印关系无关。结果没有成功。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让中国人非常没面子,因为印度说做试验就是因为中国。中国在这个时候不可能站出来表示,还要跟印度友好,所以我们当时就停止了高层来往,一直拖到了21世纪初。2006年,胡锦涛主席去了印度,中国希望在不破坏中巴关系的情况下,发展和印度的合作。2008年、2009年以后,中国慢慢觉得不对头,觉得印度要的太多。印度要的是:中国必须疏远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但是我不用给你回报,因为这是你应该干的。这让中国觉得不太好接受。

过去看巴基斯坦,很多人都觉得巴基斯坦就是平衡印度的一个筹码或一个战略棋子,但我们慢慢认识到它不是这样子的,新疆“七·五事件”以后,我们看到巴基斯坦对中国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作用跟印度无关。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中唯一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使中国不能再用印巴中三边框架来看待巴基斯坦,这个时候巴基斯坦的价值就上升了。我们也就不可能因为印度的要求,而疏远巴基斯坦。尽管中国要发展中印关系,但不能以损害中巴关系为代价。所以,中国不可能放弃巴基斯坦,已成定论,那么这一来中印之间肯定有冲突。

我们看到在整个中国周边地区,已经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做中国的敌人,比做中国的朋友划算。像菲律宾、越南。第一,中国并没有把它们怎么样;第二,有些中国人主张安抚一下它们,给点钱,防止它们跑到美国那边去。而做中国的朋友,从我们这似乎得不到什么。如果这种看法成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对于我们的周边外交是很糟糕的。

在地区的一体化机制中,中印是有竞争的。比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印度一直想把中国排斥出去,但它又阻止不了,中国现在是南盟的观察员国。在东盟,中国有10+1、10+3,那么印度有10+6,包括印度和东盟也在谈自贸区,而我们和东盟的自贸区已经谈成了,这是一种竞争关系,就是看在竞争中谁的影响力更大。在中亚,印度和中亚之间是有历史渊源的,而我们和中亚之间缺乏这种历史关系。在汉唐以来,我们和中亚的突厥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是什么关系?是联姻吗?是文化交流吗?多是战争。然而,印度和突厥人关系不一样,印度的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就是由突厥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巴布尔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所以,中亚突厥各民族和印度的文化渊源是相当深的。在中亚,中印有影响力竞争的问题,而且中国不占优势。

我们要看到,在区域层面,中印是有竞争的,但没有演化为冲突,主要因为我们都不是主宰者,不管是东盟,还是南盟,还是中亚地区,中国和印度都不是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所以,中印虽然竞争,但还不至于翻脸。

中印之间在印度洋秩序、非洲等问题上相互协调。在印度洋秩序中,中印两国是可以协调的,要协调就因为有矛盾,但是不至于爆发公开的冲突,因为两个国家的海上力量都很弱。在非洲,中印既存在影响力的竞争,又可以找到一些合作的空间。这一次德班会议上提出非洲的工业化问题。显然,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是有一定的资源、一定的优势的。印度在非洲是文化输出国家,非洲的很多国家是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特别是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地的很多文化带有印度印记。而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基本没有影响。

在地区层面,中印在一些新领域存在合作关系。比如油气管道TAPI项目的合作,途经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还有中缅油气管线,除了中国、缅甸、印度以外,还有韩国、加拿大、日本参加。在这些领域中,中印是有合作的。

(三)双边层面

中印之间最大的冲突就是领土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土地是由两个国家共有的。中印的土地争端涉及到三大块区域:东段就是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我们的藏南地区;西段就是我们的阿克塞钦地区;中段就是达旺等几千平方公里区域。在领土问题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14轮会晤之后,只是确立了一个政治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双方不打。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谈。一是争端面积太大。一边说是9万平方公里,另一边说是4万平方公里。9万平方公里够一个国家了,这是没法谈的。二是双方的立场相去太远。中国和印度在领土问题上都是不愿让步的。因为两国的法律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政府无权就领土的归属问题单方面做出决定。

中印之间在防务上存在竞争。这基本上是单方面的竞争。中国的国防发展与印度无关。中国国防发展的瞄准对象不是印度,而是美国,我们所有武器装备的研发,包括国防的技术导向,一是要求对等,你有我有;二是谋求破解,你有什么我能打什么。美国有反卫星武器,那我们也有;美国部署反导,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研制能够穿透它的导弹。但是,印度的国防发展战略基本上是瞄着中国的,也是两方面:第一,中国有什么,我就要有什么;第二,你怕什么我就得研究什么,要么进口、要么自主研发。印度国防战略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中印之间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领土的问题,因为中印双方都明白,这个仗打不得,而是所谓防务的比拼心理。这事我们不要只怪印度,印度的媒体天天说中国在包围印度,其实中国的媒体也是一样的。这种竞争是有敌意的,只不过它没有恶化成冲突而已。

在协调领域中,中国和印度都重视和对方的贸易合作,但这个合作也是有问题的,印度和中国都在抱怨对方不开放市场。中国经常抱怨,印度对华歧视,比如说涉及到信息安全的,不让华为和中兴进入。印度对中国也有抱怨,比如为什么不更多地采购印度的医疗服务和药品。

在合作领域中,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文化合作。

 

                                     中印关系的基本态势判断

先看印度对华政治诉求。一是大国地位。中国承不承认印度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二是领土问题。印度希望中国在承认东段现状的基础上去解决西段的领土争端。也就是说,印度认为阿鲁纳恰尔邦是他的,在这个基础上讨论阿克赛钦是谁的。这是中国没法接受的。中国的说法是:阿克赛钦是我的,阿鲁纳恰尔邦也是我的,你要还给我。三是巴基斯坦问题。

在这几个主要的政治诉求中,印度对华的诉求都是直接利益,而且都是不可逆的,给了就没法收回去。比如,中国只要公开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没法再说不支持了。

而中国对印度的需求是什么?稳定。中国希望的是稳住中印关系,不要出乱子,不要出麻烦。“稳定”这个诉求的第一个问题是,它不是一个直接利益表述。什么是稳定?并没有清晰的定义。第二个问题是,稳定是可逆的。因为稳定是一个状态,不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不出事就是稳定,一出事稳定就没了。

中印之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印度对华的诉求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只要中国给了,就没法收回去。而印度能给予中国的,都可以收回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

(一)基本态势

中印之间可协调与可合作的领域能否平衡两者的冲突和竞争?中印的冲突和竞争的基本上是政治和安全,协调与合作的基本上是经济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高政治就是领土、主权、外交关系,低政治就是经济合作、人员往来等。显然,中印在高政治领域中处于冲突、竞争状态,在低政治领域中是属于协调、合作状态。虽然我们老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国际关系中如果国家在安全方面是敌对的,只有经济合作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印之间很难有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现阶段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我们刚才也谈到了,领土问题暂时不会失控,因为大家都明白,几万平方公里领土,要打就绝对不是小规模武装冲突,打起来就是大规模的战争,而且中印两国都是核武国家,至少没有人能保证中印只用常规武器作战。在领土问题上,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中印关系的对抗情绪还是非常强的。最明显一点就是缺乏信任。

(二)成因分析

中印两国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是什么?两个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基本上是两个:一个是有一些误会,二是没有误会但就不喜欢你。我们常听到“中美之间要避免战略误判”的说法。中美之间有误会吗?中美之间有70多个省部以上的交流机制,中美之间没有任何误会。其问题是我非常了解你,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结构性矛盾。而中印之间,一方面有误会,比如印度动不动就说中国在包围印度,这明显是一个误会;另一方面,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印之间有结构性矛盾,这个结构性矛盾就在高政治领域。

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一向希望,通过扩大经济合作来弥补政治领域中的互相不信任所导致的问题。我们希望把买卖做好了,买卖成了交情在,买卖不成情意在。中国外交近30年来最大的毛病也就出在这儿。生意做好了,只是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且它是双向增加难度,既增加了别的国家对于中国的顾虑,也增加了中国的顾虑。中国往往是生意中的获胜一方,那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每年从中国那里赚20亿美元,但中国从它那赚100亿美元,你说是中国人更看重这个生意,还是那个国家更看重这个生意?显然会是中国。因为中国赚的钱多,赚钱的人希望继续赚钱,赔钱的人对这个买卖有那么重视吗?我们长久以来的思维误区是,认为贸易总额提上去了,合作的基础就变牢靠了。我们发现这些年以来,与我国贸易关系越紧密的,政治上的对抗情绪就越强。我们赚了人家很多钱,却没有真正让他们对我们形成依赖。印度是这样,澳大利亚也是这样。我国与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就是铁矿石,每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保证了澳大利亚人过的好日子,但澳大利亚有没有因此而对中国表示感激?完全没有!因为澳大利亚的想法是这样:我的铁矿石不卖给中国,我饿不死;中国要不从我这买铁矿石,你的钢厂就全倒霉,所以是你依赖我,不是我依赖你。而我们通常认为采购权是造成贸易依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如果我要从你手里买东西我可以说我的语言,但我要卖一个东西给你,我一定要说你的语言。但问题在于,我们从别人手里买东西,我们还得说别人的语言。因为这个依赖是不平衡的,我不能不买,人家却可以不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份额做得再大也没有用。中印之间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非常想拿下印度的市场,但印度不太愿意向我们开放市场,所以导致中印在经济上虽然合作很多,但没有能够对冲掉安全领域当中的这些冲突。

 

(三)提出问题

那么,中印之间到底能不能够消除双方的敌意,达成共识?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化为:为什么印度不信任中国?中国对印度没有任何危害,我们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伤害印度的事情,除了1962年战争。在中国看来,1962年战争我们是被迫的。实际上,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换为:为什么印度要信任中国?第一,历史因素。历史上,中国打过印度,任何人不太可能相信揍过自己的人。第二,现实原因或产业原因。印度和中国搞好关系,它能得到什么?这是两个层面的结构。第一个层面是国际关系层面,印度和中国搞好关系会不会显著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不会。就算是印度不要独立自主了,要做别人的跟班,那跟着美国是不是更好一些?从国际体系的排序来说,是做中国的盟友更有面子,还是做美国的盟友更有面子,这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层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先保留一个伏笔,下文会谈到。这就意味着印度不是非要信任中国,或非要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不可。它有别的选项,要么可以自己单干,要么可以跟着美国干。它跟着中国干能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让印度信任中国?把阿鲁纳恰尔邦给他?这事我们做不到。承认印度在印度洋是有霸权的?这事我们也不愿意,因为我们还有对巴基斯坦的责任问题。实际上,我们发现,印度没有必要去换得中国的好感,而中国如果要想让印度对中国有好感,要支付非常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我们根本付不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说,中印关系是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转机。

回到中印关系性质的分析上。定量分析做完后,现在我们可以定性了。在中印关系中,尽管中国的实力强于印度,但印度似乎更加主动,它的选项更多,我们的选项更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很自然,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体系中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中国在美国之下其他国家之上,我们外交的最核心问题是处理中美关系,在中国看来,摆平了美国,基本上就摆平世界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排名在中国之后,而且后的还不是一位两位,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印度如果想获得尊敬,不是要超过美国,而是要超过中国,就是竞争关系。在这个竞争关系中,印度可以单干,印度凭自身实力超过中国,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还可以跟着美国把中国搞垮;当然,还有一个不理性的方式就是跟着中国一块把美国搞垮。是中印合作把美国搞垮的难度大,还是印美合作把中国搞垮的难度大?所以,从印度的理性逻辑来说,对抗中国是更划算的一件事。

那么,为什么印度还没这么干?第一,它没这个本事;第二,它还看重一年600多亿美元的中印贸易额;第三,暂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美之间并没有翻脸。我们可以想想,中美翻脸以后,谁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去跟美国对抗?一个都没有。不是因为它们都喜欢美国,而是所有的国家都会理性地想:如果中国打垮了美国,我去讨好中国是来得及的;如果中国打不垮美国,我这个时候去讨好中国,是要倒大霉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挑战者在面对霸主的时候,绝对是孤单的,不会有任何人站在你这一边,只要你挑战成功,你立刻就朋友满天下。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印度不要有那么高的心理预期。

因此,中印关系的结构性的状态,一是中印两国的内生性结构(4C并存的复合型国家关系),二是在全球体系下不同的地位,使得中印关系有协调就不错了。为什么没有全面对抗呢?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不想和印度对抗,因为我们有美国问题。对于印度来说,第一,单独面对中国它基本上是不会赢的;第二,它不知道美国对中国什么态度,这更为重要。中美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状态,说不清是对抗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印度就不敢下注。

(四)未来趋势分析

首先,印度崛起需要中国助力吗?中国是通过工业化崛起的。印度的道路是先发展服务业,有钱以后再发展工业,那时起步也可以高一些。现在印度开始争论要不要工业化的问题。如果印度不进行工业化,印度的经济跟中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关系,形成不了产业链的配合。我们为美国人提供产品,而印度人为美国人提供服务,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情况下,印度没有必要跟中国进行太紧密的经济合作。如果印度要进行工业化,我们跟印度将是竞争关系。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在理论上是唯一有可能提供同等工业生产能力的市场。印度和我们一样有那么多的人口,而且比我们年轻。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印度绝不会向中国开放市场,开放市场等于断了它自己的财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第二,它一定要走工业化道路。现在之所以没走,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到逼着它走工业化道路的时候,但它是摆脱不了这条道路的。印度如果再靠发展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出5年就会出现重大的经济危机。它一定要发展工业,而且它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它不向中国开放是非常理性的,就是不能让中国从印度市场上占便宜,这个市场是要留给自己的,同时还要在非洲、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展开竞争。因此,对于印度来说,中国的资本不是不可替代的,而是要排斥的。那么,它肯定不会愿意和中国有太紧密的经贸合作。而中国的资本,由于技术含量问题,不可能让印度感到非中国不可。印度依赖于中印经济合作的工业集团没有那么强的游说能力,无法主导印度的政策。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官僚主导国家,不是个产业主导国家,决定印度国家命脉的是那些从尼赫鲁以来就把持国家大权的精英政客。

其次,从中国的立场来说,中国的崛起需不需要印度?我们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是需要印度的。不闹事,是我们对印度的诉求。但这个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凡是以不闹事为目标的战略,结果一定是导致你的对手天天跟你闹事。因为不闹事的潜台词就是,你添乱了,我就去安抚你。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悖论,你希望别人不跟你闹事,也就是说他闹出事来你面对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一是置之不理,置之不理的结果是利益受损;二是大动干戈,那不就变成闹事了吗?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观点,印度对于中国,它要越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力越小;它越不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力越大。我们是没有办法通过牺牲或忍让来让印度对中国保持合作的。而且,我们不具备牺牲主权来改善对印关系的国内基础。另外,我们没有实现妥协的外交资源和手段。我们前面谈过,印度对华的诉求都是刚性需求,对此,你做承诺和妥协没有意义,你要么全给它,要么不给它。更何况,我们对印度妥协会产生周边负面激励作用。

所以,中印之间的这种冷对抗局面是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于中国来说,不好去主动改善和印度的关系;而对于印度来说,也没有必要。那么我们现在说,再着眼一个更长趋势的问题,既然中印关系之间有结构性的矛盾,而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缓和,那么我们与印度的关系将取决于中印今后的崛起。

                                           印度的亚太战略

关于印度的亚太战略。

第一,印度有亚太战略不假,但它的亚太战略有多重要?客观地说,印度不是亚太地区格局的塑造者,而是参与者和影响者。亚太地区格局基本上是中美关系格局,这是能力和历史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历史上,印度就不是亚洲事务的参与者,南亚次大陆基本上是隔绝于亚洲的其他部分以外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发展,和印度的发展关联性是比较差的。然而,印度是参与者,你要对他有一个态度。印度人为什么要搞一个亚太战略?是不是把国家复兴方向定为亚洲了?其实,印度更多的是在着眼于提高它的全球影响力。换句话说,它参与亚洲事务是为了获得别人对它大国地位的认可,这是它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所谓的保持行动自由的前提下,有限参与亚太事务,这是最符合印度利益的,印度绝不会把自己的命运赌在亚洲地区上,主要着眼于较小投入得到较大成果。

 

事实上,印度干了什么?一是印度加强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连接,到东南亚去进行了一些活动。二是加强与地区大国的互动,比如说和日本。三是在地区关键问题上,印度表达积极姿态。在南海问题上它有态度,在东海问题上它也有态度,此外什么都不干。

考虑印度对于中国的影响的时候,长期的影响我们前面讲过了,近期内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我们要看到,印度到亚洲了,到南海了,那么中国的态度可以是不能容忍印度介入南海事务,但这个态度的问题在于,把印度排斥出去之后,南海问题解决了吗?南海问题还在那里,还要解决与日本、菲律宾、越南和美国的关系。另一种态度是接受印度,接受印度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印度的能力有限,造不成太大影响,中国还是要跟南海沿岸的国家去解决问题。

现阶段而言,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国际层面中增大合作;在地区层面去协调,避免卷入非直接相关的冲突;在双边层面主要是防止冲突,管理中印关系比发展中印关系要重要。我们一直在说“管好”,但我们要改变一个思维方式。过去我们认为没事就叫“管好”,所以我约束我的行为,我调整我的立场,我不去给你惹麻烦,这就是所谓的“管好”。我们把两个概念给搞混淆了,安静不等于稳定,管理好不等于不出事,有的时候惹出点麻烦来,是管理对外关系非常有效的手段。以南海为例。自黄岩岛事件以来,我们在南海的问题跌宕起伏、层出不穷。如果说以平静作为衡量政策的标尺的话,那么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南海政策是相当糟糕的。但我们从实效上来看,这一年的南海政策中,我们有相当大收益。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恢复了对黄岩岛水域的实控,而且没开枪。另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树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我们把信号释放得很明确,不要越线,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行动。我们要看到,我们释放信号的时候,别的国家一定会反弹,如果我们遏止住反弹,它们就接受我们的行为规则。

我们现在跟印度之间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总是希望不同印度争吵,每一次都退让,终有一天我们将退无可退。中国处理印度问题也好,还是处理周边国家关系问题也好,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寻求稳定。以后中国要做的事情,就是谁跟中国捣乱,谁就得支付成本。

我们对外策略的重新反思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国,我们是有权重的,我们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释放出准确的信号来防止误判。利益上的冲突是没有办法的,我们现在吃亏就吃在太多所谓误判。实际上是有话不肯说清楚。中印关系的症结,其实在于双方对对方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两个人面对面,其实是四个人,就是说我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你,你眼中的我,你眼中的你,这四个人绝对是不一样的。中印两国作为大国,其实只要把话说明白,很多事情是可以安排的。比如说联合国安理会的问题,我们现在是支持印度扩大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然后就没下文了。我们应该说清楚,中国支持印度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条件是解决领土问题,你把我的土地还给我就支持你。这就把可逆的要求变成不可逆的要求。对于这个条件,印度肯定不会同意,既然不同意,我们也只能说对不起,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我没法支持你。这样话就说明白了。我们现在是既不愿意得罪印度,又不愿意许诺给印度,结果最终还是得罪印度。

中国的外交策略没有问题,但行动上有太多的短处,这是一个技巧问题。中国的问题就在于,太不愿意言利。不过,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强调,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大局。这意味着我们的利益边界很清楚,主权、领土和国家安全是不能交易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进行谈判。所以我想对于印度也是一样,要跟印度说明白,我们的边界在哪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1/7721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