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1年度

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低碳社会

2011年10月01日 15:26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我国的发展主要靠基础建设投入来拉动,中国生产了世界上60%的水泥,47%的钢铁,30%多的有色金属,但GDP只占世界的6%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接近40万亿,仅次于美国,但人均GDP只有4283美元,在世界180个有统计数据的国家里面,仅占100位左右。100位左右是什么概念?海地大地震后比我国的人均GDP还高一点,打得一塌糊涂的利比亚的人均GDP还6000多美元。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经济起飞,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增长持续超过3%达十年以上,称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了。我们看几个典型的案例。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的43年间人均GDP增长都超过3%,尽管其间人口增加了一倍,当时美国经济起飞的目标是追赶英国,超过西欧,因为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的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用了23年时间,在美国的帮助下赶超西欧,还逼近美国,成了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1978年到2008年,持续三十年人均GDP增长接近6%,因为我国人口从不到10亿增加到13亿,但我们的经济起飞只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我查了一下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变化,17世纪以前中国人口不到一个亿,所以那个时候说中国地大物博,天朝什么都有,中国什么都不求人。19世纪初,我国人口达到2个亿,20世纪初激增到4亿,1949年解放以后突破了5亿5千万。1954年第一次进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通过选举人口得到比较确切的数字是6亿。到1964年增加了1亿,达到7亿,到1974年增加了两亿,到了9亿,到1981年就是10亿了。这时候,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计划生育, 1974年的计划生育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不要”,1984年的口号就成了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农村生两个。尽管这样,到1995年人口增加了1个亿,到2005年又增加了1个亿,这次人口普查的数字是13.4亿。

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是什么?我觉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说得很清楚:一是人口多,二是底子薄。我们的起点是三百美元左右,当时全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还不到6年。虽然战后日本人均GDP和我们差得不远,也就是三百多美元,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义务教育年限达到了12年。我国不但人口多,而且素质低,这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温家宝总理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改革开放以后,除了经济建设的成绩以外,我们城市化的进展也是很快的。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12%,北京市不到50万人口。解放初到1957年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接近了20%。后来三年灾害,城市化大起大落,工人回乡、干部下放。十年文化大革命是城市化停止的阶段,一直在18%左右,因为当时城市里18岁以上的(后来改为17岁以上)的知识青年都到农村去,新增的青年人口都到农村去了,城市人口当然就不增长。1978年到1984年知识青年回城、下放干部回城,是城市化恢复阶段,增长到了25%左右。后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概每年增长1.5%。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是46.4%,接近一半的人在城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生活改善、收入增加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工程院2002年为国家做过一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预测,当时城市人口只有5亿,农村人口是7.8亿,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可以达到8.4亿。这就是说,除了城市自然增长3800万人,农村自然增长1.5亿人以外,最重要的是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OECD国家整个城市化人口还不到3亿人,咱们一个国家在十几年里有3亿人要从农村转向城市。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绩就是基础设施取得显著的成果。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和民航货运量现在都是世界第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没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2006年,工程院召开过一次国际桥梁大会,与会的外国人都目瞪口呆,因为最近15年,我国平均每年修一万座桥,数量和长度都是世界第一。在四川宜宾以下长江主干流现在已经有69座大型桥梁。1957年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时候,看到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毛主席非常感慨,诗兴大发:“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他老人家想不到的是现在我们架了69座桥了,光武汉就已经在建第九桥了。当时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总设计师是苏联专家,现场的总指挥也是苏联的工程师,桥的钢梁我们一直用到现在,那是苏联的钢铁厂生产的,水泥是塔什干水泥厂生产的,我国当时还生产不了600标号以上的水泥,那时需要650标号的水泥。但是现在我们不但在长江上架桥,还在杭州湾建立了跨海大桥,在舟山群岛和宁波之间建立了跨海大桥,而且桥梁的形式更加新颖,一般是斜拉桥,桥梁很轻、薄,材料用得少,稳定性也比较好,最为让我们高兴的是,现在所有的材料都是国产的,设计师和总工程师都是中国人。

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减排形势严峻

在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有人说,多用点燃料到底有什么问题?最近100年以来,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度。过去150年的升温曲线,升温的斜率大概是15度左右,最近100年的斜度大概就变成30度左右。最近50年,就是从1960年到2010年,角度就是45度以上了。而最近20年,达到60度左右,升温速度是过去的2倍。温度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和人们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有关系。

世界是这样,中国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中国有气象统计是从19世纪末叶开始的,西方传教士当时记录温度最西到德庆藏族自治州,最南到我国和越南交界的地方,最北到齐齐哈尔,东面就在北京、上海等地。中国的温度上升是非常有意思的。特别是从1949年以后,我们热火朝天进行建设,温度都是上升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温度下来了,因为不怎么进行生产。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温度向下降,因为很多工厂都停产了。温度变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对气候是有影响的。锦涛同志说,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当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速度很慢的时候,可能影响就会小。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是火山活动、太阳黑子活动等;人类活动主要是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溶胶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所谓气溶胶就是空气里面有大量细小的微粒飘浮,就是像胶体一样。土地利用的变化是指例如本来是一块种庄稼的绿地,现在用水泥铺成大广场,这就对气候影响很大。城市化到最后都是钢筋混凝土森林,庄稼、树木都能够吸收碳,而城市建筑不但不吸收,还往外排放。现在,我国在国际上受到一定的压力,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这个压力不仅是西方国家给我们的,发展中国家对我们也有意见,特别是西南太平洋的岛国。这些岛国离海平面只有三米、五米、八米,所以他们很紧张。

但我们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大概是这么四条:第一,从工业革命1760年开始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出的二氧化碳总量占世界总量的95%,到2006年还占80%,去年还占74%,也就是说四分之三是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第二,中国在高速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排放量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现在我们人均的碳排放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第三,我们要按照《联合国气候框架变化公约》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什么叫共同的责任?大家都要减排。什么叫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是以1995年的排放标准,每年减少两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是以2002年为标准,每增加一万美元的GDP,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要减4%到5%,就是在增量过程中要减少消耗,不能剥夺我们的发展权,而生存权、发展权是人类最大的人权。第四,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节能减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走在前列的。

工业节能减耗、发展循环经济

二氧化碳的排放意味着工业发展了,很多化石能源需要增加,消耗后排放出来,所以我们要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反复利用这些能源。在世界上大家有一个共识,叫做倒U型曲线,或者叫库兹涅茨曲线,横坐标是经济繁荣的过程,纵坐标是污染程度。农业社会的时候,经济水平很低,污染也比较低,所以这个时候叫做贫穷但是干净。现在到青藏高原,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空气是干净的,水是清的,但人民比较贫困,因为他们不用化石燃料,烧的是牛粪。然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上升,污染也逐渐增加,人均8000到15000美元的时候是最高峰,就是富却脏了。在20世纪初到1920年左右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德国在战后七十年代,到处是工业污染。人均过了15000美元到20000美元以后,城市化完成了,所有的路、房子都造完,不需要很多钢铁水泥,现在的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不以消耗能源资源为主,所以慢慢地就变成富而且干净。

 

中国现在发展比较快,污染也比较严重。本来住16平米的家庭,要换成小二居室就要70、80平米,水泥钢材哪儿来?出行想从自行车换成汽车,一辆汽车要用1.6吨钢材,所以我认为既发展经济又不增加污染恐怕是很难,但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不断降低峰值。

英国经济到工业化顶峰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能源的弹性系数是1.1,就是大量地燃烧煤,因为当时用的是蒸汽机。到了美国的时候,就只有0.9,因为美国已经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节能效果提高了。到德国的时候,内燃机发明了,用内燃机效率肯定比蒸汽机要高,上个世纪法国是0.4,大家知道法国是原子核能的故乡,现在法国原子能发电还占该国总发电量的86%,所以能源消耗是很低的,日本在战后重建时基本上走了法国的道路。现在的中国不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没有其他路可走的。

中国工程院和发改委联合设立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在热电方面,我们选了神华北京热电公司,改进原来的工艺技术,在全国一直是煤耗最低,九年时间煤耗从350克一度电降低到260多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采用了超超临界技术,也就是如果说蒸汽机的压力亚临界是常规的17个兆瓦,温度是540度,热效率只有38%,但我们现在使用超超临界,压力达到了28个兆瓦,热效率可以提高到45%,又把余热用于CBD地区冬天的采暖、夏天的空调。原来我们的工作温度、效率都比较低,现在我们后来居上,采用超超临界的发电技术,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火力发电在世界上可能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个是水泥循环经济试点。大家知道,过去水泥厂到处都是灰尘,在那里半个小时以后,汽车就是灰蒙蒙的,覆盖着细小的粉末。2006年,北京水泥厂建成了一条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的十万吨水泥生产线,把北京市的一些废弃物,包括中水分离出来的污泥都可以作为燃料,而且燃烧的非常充分,这样粉尘、烟尘大大减少。另外,把首钢搬到曹妃甸,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曹妃甸钢厂有三个功能:第一个是钢铁生产的功能,从炼焦、烧结到高炉,然后到转炉,然后连铸、热轧、冷轧,生产优质钢,整个生产水平在世界上比原来提高了至少一个半级别。现在所有的汽车钢、管线钢都能生产,同时把所有的烧结、焦炉、高炉、转炉的煤气都集中起来,建了一个120万千瓦的发电站,所以曹妃甸岛上的钢铁厂生产900万吨钢不要外面一度电,全部是自己发电,这就是循环经济。煤一方面用于还原炼钢,一方面把煤气充分燃烧。另外,发电厂的废水用于直流冷却,把海水淡化,所以这个厂在海上还不需要从外面送水过去,把海水淡化成普通的水,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冷却等生产用水。同时,还用高炉和转炉的炉渣来作为水泥的原料,有的特别大颗粒的筛出来压制成空心砖作为建筑材料。与此同时,还可以吸纳一百万吨的废钢铁,意味着京唐地区报废的汽车、家电可以再利用。同时高炉和焦炉还吸收25万吨的白色污染塑料。也就是说这个钢铁厂成为了高效的能源转化器,成为了优质钢生产的基地,同时还成了废物利用的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新日铁、京浜钢铁厂是最先进的,九十年代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是最先进的,我相信曹妃甸钢铁公司的循环经济的这条生产线目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还有很多循环经济的小例子。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有个工艺,可以把用于饮料瓶等的PET塑料进行再生。PET塑料如果拿去烧掉,就会产生二噁英;如果埋在地里,200年也分解不了。他开发了一套叫BTB(瓶子到瓶子)的再生工艺,节能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从多元化的回收到分解,到清洗到深度消毒,然后再制片,再吹瓶子,再投入市场。现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百事可乐中国公司、雀巢中国公司和中国最大的娃哈哈、汇源等公司都使用他的返回料。在北京他就回收五万吨废塑料,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节省石油30万吨,折合节省标煤6万吨,节汽油6500万升,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小项目。这个公司虽然人很少,只有几十个人,但国际奥委会对它专门进行了考察,因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运动员要喝很多的饮料,观众也要喝很多的饮料,这些饮料瓶全部由他们回收。

工程经济创新是走向绿色发展的关键

人类文明史中有几拨创新的高峰。第一拨是用水力器械,就是大的水轮,用河流的水来冲击,主要用于机械化的纺织。第二拨是蒸汽机的出现,第三拨是电力的发现,第四拨是石油化工和电子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而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主要是数字网络和生物技术。

现在先进技术发展迅速,过去设计飞机,至少要几年,而且要几百个高级的工程师,要画十几万张图才能解决,现在用计算机一两个月全都解决了。另外,传统的机械产品,像汽车已经广泛应用汽车电子技术,包括在汽车里可以直接无线上网的PC机、导航系统、车载无线通讯,汽车安全系统等。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普通的乘用车是30%,高档车要达到60%

先进制造的有些极端的例子,比如说微型直升机尺寸不到二十公分,全部用塑料做的,但上面安装有对地观测的摄像装置和传输设备,飞行高度一千到两千米,在地质勘探、救灾,包括在军事侦查上面的作用非常大,它在空中可以持续飞行一个多小时,而且雷达还探测不出它,因为第一它是飞驰性的,第二太小,像小鸟。另外,一个纳米级的齿轮比肉眼看不见的螨虫的一只脚还要小。

还有一个极端制造的例子是无人机。美国现在有无人机,在航母上装了无人机。中国也发展了无人机,有很大的创新点。如果说有事情,八百架到一千架这种飞机,全部像蝗虫一样飞出去,你说对方导弹要打谁,等导弹消耗完了,正式飞机再过去。

 

技术创新在加工方面,传统的焊接都需要火熔化焊条把金属接起来。现在的技术叫做搅拌磨擦焊,是靠高速的搅拌头把金属焊接的地方熔化,既不需要焊药,也不需要焊条,而且焊缝特别平整。这个技术现在航空工业上已经广泛使用。

最近比较热的技术是物联网,物联网是射频识别器RFID,现在已经有五代了。一个产品过去是一个条形码,用条形码识别器来看就要有接触。现在射频识别器在远距离就可以了解这个产品在哪里、干什么。现在,上海商飞要买美国GE的发动机和英国罗斯罗伊斯发动机都有射频识别器,飞机从哪飞到哪,他都知道。像沃尔玛的全部上万个供应商都使用了射频识别器,贴在产品上,每年可以节省成本84亿美元,因为库存减少,商店人力消耗减少,还增加了销售。美国沃尔玛一年的利润才160多亿美元,就这么一个小的发明,使他节约了84亿美元成本,所以物联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奥巴马在2009年就宣布美国用34亿美元发展智能电网,要建设700家自动变电站,用来替代20万台传统的变压器,安装智能电表4000万个,一个家庭如果是三个人的话,就覆盖了1亿多的人口,覆盖1/4到1/3的美国家庭。智能电网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的电网只管供电,不管消费,发电厂不知道谁家用电,谁家不用电,不知道哪个工厂开工,哪个工厂不开工。过去要检修,就要报发电厂。电发出去以后,如果不用的话,在电网上来回地走,电路损失非常大。智能电网是不断地告诉电力生产者现在总的需求是多少,什么地方要多少,按需供给就不会盲目的供应。

另外,物联网(射频识别器)在智能交通当中也可以应用。如果两个车子都有射频识别器,那么就可以知道两车距离多少,如果提前三秒钟预警,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提前1.5秒提醒驾驶人员,能够防止90%的事故,提前0.5秒刹车,能减少50%的碰撞,受伤程度可能就会减轻,车和人都比较平安。欧盟认为利用这个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17%。智能停车场在瑞典已经使用了,车一停好,就能知道这个车是谁的,他的银行账号是多少,就开始计费,不用现场缴费就进行扣款。这就是智能交通的停车。不过这项技术在美国不能使用,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侵犯了隐私。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当中应用是很重要的。因为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占GDP的 1.5%到4%,在美国每年相当于58艘超大型油轮(30万吨以上油轮)装卸的原油,折合780亿人民币。斯德哥尔摩用了这些技术以后,将交通量降低20%,等待时间减少25%,尾气排放减少12%

物联网在智能物流当中的应用。物流的成本占GDP的比例很大,日本是11%,美国是8%,欧盟是7%,而中国要占到18%。因为中国的环节太多,国家的仓库,企业的仓库,地区的仓库,单位的仓库,单位里还有总部和分部的仓库,在仓库间倒来倒去,所以物流成本比较高。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中远物流公司采用信息化管理,把海外的分销中心数量从100个减少到40个,成本降低23%,燃料降低25%,碳排放降低10%到15%中远公司是我国碳减排在联合国示范的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

刚才我们讲用新技术节能,但能源的结构是造成污染很重要的原因。中国能源的禀赋是很特殊的,在1995年的时候煤炭还占我们总能源消耗的75%左右,现在尽管石油、天然气增加了,但煤炭还是占70%,而煤在燃烧中要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我们采用不同的能源发电,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煤是300克左右,那么石油是250克左右,太阳能是30到70克,水利则小于60克,生物质能、风能是十几克,而核能是2.5到5.7克,碳排放系数最低,且运送量也是最低的。秦山核电站发电量和石洞口发电厂发电量差不多,但石洞口的煤炭一年要接近两千万吨,秦山核电站的核原料还不到两吨。所以,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发展自主设计的百万吨级的压水堆核电站是我们当前主要的方向之一。有同志说,福岛出了这么大的事,中国是不是还要发展核电站?再发展核电站出了事故怎么办?实际上,同志们要理解这一点,福岛核电站本身并没有出事故,那是次生灾害,是地震和海啸使得核电站的设备受损,特别是海啸使得整个发电和冷却系统破坏了,然后氢气爆炸了,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已经工作了42年从来没有过事故。我们在福岛事件后进行研究和事故分析,总结了两点:第一,核电站绝对不能建在地震带上,比如说唐山到北京一直到营口的燕山地震带是不能建核电站的。上海附近有史记载的三千年以来没有过地震,那么建核电站还是可以的。再比如说从甘肃到青海到四川的龙门山断裂带也是个地震带,还有新疆喀喇昆仑山地区,西藏的西部,云南的西北部,在这些地方也是不能建的。我们国家的地震带是很明确的。当然我们国家也非常谨慎的,关于海啸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发生过海啸,也要注意防范。还有就是台风,我国台风风暴潮比较严重。我国到2007年,核电站发的电只占1.2%,到2020年要达到5%,到2030年达到10%,比例在全世界还是低的。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世界上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以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首的停止核电,现有的核电要停下来,包括北欧的一些国家,绿党执政本身就反对核。第二类就是美国和法国,美国和法国坚持认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不是核电站本身的问题,是工厂的选址和防止预案没有做好。第三类就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等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不马上表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防止发生事故,但在稳妥的基础上还要发展核电,因为这是人类最有效利用能源的一个办法。

 

当然,现在我们的核电站是核裂变,把U235变成U238。现在人类在研究核聚变堆,就是把氘变成氚,这是氢的两个同素异位元素。实际上氢弹就是核聚变,能量比原子弹大得多,太阳的能量就是氘变成氚,所以我们要研究可控的核聚变。每一升海水里面有300毫克的氘,通过聚变放出的能量,每一升海水就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把海水当中存在的45亿吨的氘用于核聚变,按照目前世界的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需求,可能释放巨大的永不枯竭的能源。有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叫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国参加了这个项目,承担10%的经费,大概是十几亿欧元,地点在法国,我们也有科学家在那进行研究,将来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专利技术。

除了原子能以外,风能也是一个清洁的能源。风能的发展速度很快。同志们可千万不要认为风能就是风车那么简单。如果说是五个兆瓦的风车风轮翼展是125米,而世界上最大的飞机A380的翼展只有80米。这么大的翼展要在空中保持稳定,同时不折断,又是个悬臂结构,所以要用高级碳复合材料。目前我们还要进口T700到T800的复合材料,而我们能做到T300、T400,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羽毛球拍,这是我们正在攻关的。风力发电最大的问题就是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转快一会转慢。只有转数一定的发电机,发出来的频率电压才能稳定,所以要有一套变速的装置,一套储能的装置。这是比较复杂的。我国风电当年新增和累计都是世界第一,现在的装机容量可以接近发电总量的2%。中国风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总量达到7到1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1.4到2.4万亿度。

 

我国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在青藏高原和甘肃西部。假设在2%的戈壁和荒漠上面装上光伏发电,如果在城市的20%的屋顶上装了光伏发电,那么我国年发电量将达到2.9万亿千瓦。所以我们还是要走绿色能源的路。我们有一个路线图,简单来说在2010年再生能源占到10%,2020年是16%到23% ,2030年是20%到30% ,2050年1/3到1/2是绿色能源。同志们可能问,为什么给出这么大一个范围?这是因为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太阳能的储存和转变等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绿色能源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前面讲了工业要节能减排,产业要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要调整,但最终关系到全社会的是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因为能源的终端放大效应非常明显,以火力发电作为例子。煤电转化要损失很大的能量,煤要经过开采,经过运输,都要花能量,然后输配电要损失能量,最后用到用户端只有剩下1/4到1/5,所以用户节省了一度电,那就是节约四到五倍的煤。如果300克煤发一度电的话,节省一度电,就是节省一公斤多的煤。汽车也是这样,只有20%的油用于行使,其他排气损失25%,冷却损失25%,油泵损失10%,摩擦损失10%,还有齿轮等其他传动系统损失10%,所以真正用于行使的油只占20%,行使以外的损失是75%到80%所以,我们在终端少用一点汽油、少用一点电,对于整个能源来说是非常大的节省。现在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战略也是非常明确,欧盟要求到2020年,要降低41%,就是现在每公里排放160克碳要降到95克;美国准备到2016年降低27%,中国提出2015年降低29%。

现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建筑节能。现在我们国家1/3的能量是用在建筑方面,冬天的取暖,夏天的空调,白天夜晚的照明等,建筑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很多能源和技术用在了不合适的地方。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建筑是1905年设计的清华学堂,能耗非常低,每平方米一年只用34度电,十多天用一度电。第二个建筑是1995年设计的北京某委办大楼,每平方米一年的电耗是113度电,差不多三天用一度电。第三个建筑我要做自我批评,是我做市长的时候决定的,2000年由美国SOM公司设计的上海经贸大厦,每平方米一年耗电215度,一天要0.8度电。另外,2005年建成的美国宾州大学主办公楼,每平方米一年耗电356度,一天差不多耗一度电。为什么技术先进了,新建筑的能耗比老建筑要高十倍?这就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要求设计的甲方,可能看重外观形象、功能比较多,能耗考虑比较少,所以建筑节能迫在眉睫。根据建设部统计年鉴资料,到2030年我们还要再建一个中国。2005年全国城乡建筑面积是175亿平方米,到2030年要达到400亿平方米,增加300亿平方米。25年再造一个中国,如果都是耗能建筑就很可怕。现在能够采取补偿的,比如房子已经造好了,主要节能措施是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如果使用LED照明的灯占据全国照明市场的1/3,每年将节省两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北京市给市民买LED有补贴,因为LED比较贵,价钱是白炽灯的五倍到六倍。欧盟从2009年9月9日早上9点开始,所有的市场都不许卖白炽灯了,只能卖LED灯。中国怎么解决老百姓要买便宜的灯,而国家希望节能的问题?我想,路灯是一个切入点,因为路灯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而且路灯是政府财政支付的。

 

现有建筑还可以应用物联网节能。在日本有例子显示,物联网可以节省建筑能耗的29.4%。我们国家的建筑能耗是比较高的,为什么建筑能耗比较高?因为我国投资额是按规定批准的,而在固定额度里,建设单位希望平方米数要多,所以墙能薄一点就薄一点,节能措施上投入也不多。当然节能措施也不是随便用的,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很严重。

最后,我想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我们的人均排放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当承担共同的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经济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物联网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在全社会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01/7721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