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1年度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1年12月01日 15:51

 

大家知道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情: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只有十年的时间,期间还发生了五四运动,这个十年实际上是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发展过程。毛主席在1942年所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里提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应该把党建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发展。所以今天我要讲三个问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辛亥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报告,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个报告把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摆在一起,认为是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每一次变化我们中国就向前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事实上也就解决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问题。

(一)以往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以前很长时间里边,我们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很不够,对它的历史意义认识很不足。在194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领导陕甘宁边区的主席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他说,对于没有经历过帝王管理的青年人来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往往是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要推翻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专制政体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句话是在70年前讲的,那时的青年尚且认识不足,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没有经历过几千年专制政体的人,要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二)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辛亥革命不光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我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那种悲惨的境遇。所以在那个时候,不光是共产党,孙中山也是一再的强调这个问题。他的遗嘱里有两句著名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于共产党来讲,更是要认识到:辛亥革命毕竟还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以此鼓励大家,我们还要努力,要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倒,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三)辛亥革命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于辛亥革命的问题我要稍微多讲几句。因为生活在今天的年轻同志可能很难体会到,一百年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在辛亥革命前的1894年到1895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中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还要赔款白银两万万三千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个时候清朝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稳定在八千万两银子,两万万三千万两白银等于政府三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迅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得到了那么大一笔的赔款。革命前辈吴玉章同志在回忆录里面曾经讲:《马关条约》是空前未有的亡国的条约,全国都为之震动。以前我们败给西方的大国,现在我们败给了东方的一个小国,而且败得那么惨,条约又是那么的苛刻,这是空前未有的耻辱。当这个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四川的容县(这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家人都痛哭不止,心情悲痛的程度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

 

事情还没有完,从1897年底开始,西方列强在中国纷纷的划分势力范围,强占了中国的很多重要的口岸。这里面包括大家现在所熟悉的香港。那时候叫新界,包括香港土地的90%。

到1900年中国进入20世纪的时候,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世界上所有的强国联合起来向一个国家发动进攻,这在以往的历史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八国联军两万人占领了我们的首都北京,并且在北京进行分区统治。那时候在内城(北京调整以前的东城区加上西城区那时候叫内城)以故宫为中心,东边是沙俄的占领区,西边是英美的占领区,北边是日本的占领区。占领者强迫北京的家家户户门口要悬挂他们国家的国旗,他们的士兵可以随便闯到北京老百姓家里为所欲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一年。今天我们真的很难想象那时的状况。此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

沙俄在那个时候出兵占领了中国的整个东北,而且一直到1903年。后来他跟日本发生了矛盾。因为日本也要占领东北,所以1904年到1905年,日俄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战场就在中国的东北。可是清朝政府竟然宣布说两国都是我们的友邦,我们保持中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国的军队进攻西藏,占领了拉萨。

1910年日本并吞了朝鲜,这对中国人也是很大的刺激。中国跟朝鲜是唇齿相依的邻邦,看到朝鲜人成了亡国奴,立刻就想到下一步等着中国的是什么了。所以那个时候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会不会灭亡。但是清朝政府自《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一切都是听从外国的支配。很难想象,自己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一切都要听从外国列强任意的摆布,任意的宰割,是一个怎样的局面。甚至连地方官的任命,譬如说东北要任命地方官员,要得到沙俄的同意。山东要任命地方官员,要得到德国的同意。所以陈天华有句话讲到:你们认为今天的政府还是满洲的政府吗,他早就是洋人的朝廷了!当时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谁能够领导人民来抵抗外来的侵略。

(四)为什么辛亥革命把矛头指向清朝政府

首先,清朝政府已经把自己的命运跟外国侵略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要得到民族的独立,要反抗外国的侵略,很自然要和推翻清朝政府联结在一起。

另外,当时中国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清朝政府的手里。一切权力都在皇帝一个人手里。甚至到1908年,清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情况之下,他对自己手里的权力还是一点都不肯向人民放手。先后搞了《钦定宪法大纲》和内阁制度等一系列闹剧。人民极为不满,认为这样一个政府不推翻,那中国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中国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了。所以在当时来说,革命确实是不可避免的。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人在饱受列强的侵略,饱受专制势力的压迫下长期郁积起来的那种愤怒,那种仇恨的一个大爆发。它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1、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从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这个民族,曾经进行过很多次的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能给中国指出一条新的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同盟会,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作用,就是他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我记得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总是讲要改革开放,振兴中华。曾经有人问过我,这个口号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出来的。我当时查了一下,最早是孙中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的宣言里面提出来的。同时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主义。这三大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所有这些怎么来实现呢?要靠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千头万绪,孙中山提纲挈领地把近代中国面对的种种矛盾里面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来了,就是我们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当然我们可以说,当时孙中山讲的这三条跟我们今天的理解也并不完全相同。他提出这个目标以后,怎么来实现这些目标,他也没有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具体的道路。而且他也没有提出更长远的目标,这些都是他的不足。但是我认为能为中国人民提出这三大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所以我们今天总是把自己称为孙中山开创事业的继承者,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事实上今天我们也还是在追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孙中山提出的但是还没有能够完成的事业会由我们来继续完成,而且在内容上将比以前有更新的发展。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2、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大家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世界上来讲可以说是很发达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在意识形态上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一套思想的网络,把人们的头脑牢牢地锁住。过去一进堂屋,里面那个牌位是天地君亲师。你要到学校里面,也先要给天地君亲师磕头。皇上被称为天子,他是代表了上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的。有一句话叫“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意思是那个时候你如果想把皇帝拉下马,你要准备舍得一身剐。剐是指“剐刑”,是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直到死。可见反抗皇帝是件多么可怕的事。而且一般人不要说不敢起来反抗,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对皇上有怀疑呀。中国的封建时代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统治网络。这个统治网络的中心就是皇帝。辛亥革命一下子把这个“头”砍掉了,那整个旧的社会统治就乱了套。所以清朝政府推倒了以后,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来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了。这为以后的革命发展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3、带来了民主精神的高涨和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在封建时代,国家的事情只有皇帝才能作主,老百姓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很有名的“公车上书”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发生的,上书的人都是有功名的一些举人。当时举人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是他们还不能直接向皇上上书,要交给督察院,由督察院转呈皇帝。督察院不给他们转呈,所以“上书”也没有能到皇上那里去。封建社会老百姓被称为子民,也就是你只能象儿子一样乖乖的听话,国家的事情根本轮不上你们来插嘴。

在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曾经讲过: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下对每一个老百姓来讲,就感觉到我已经不是子民,而是国家的主人了。虽然那时讲民国只不过是一个招牌,但是有这块招牌跟没有这块招牌还是大不一样的。他虽然没有真正做到成为国家的主人,至少他们明白我应该是国家的主人。所以辛亥革命以后,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敢于发表各种议论。

五四运动的发生离辛亥革命只有七年多,可以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以后造成的那么一种社会的氛围和民众的心理,五四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带来的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带来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大家知道五四运动的时候,陈独秀曾经在《新青年》上面写过一篇文章,叫《偶像破坏论》。文章提到:皇帝其实没有什么神气、出众的地方,不过是因为人们迷信他,尊重他,所以他才能成为元首,号令全国。一旦被打倒了,就像俄罗斯的尼古拉二世一样,他还有什么?他比平常人甚至还更可怜。这里说的“可怜”当然不是同情的意思。他就好像一个菩萨被搬下来扔进粪坑里面,拿出来他还有什么神气之处呢。在过去长时间里,皇上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连皇上都可以打倒,那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抛弃、不能改变的呢。所以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辛亥革命时候的那些思想是在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大家看我们中国共产党老一辈的革命家,譬如说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甚至朱德,他们都参加过同盟会,在同盟会的旗号下进行革命。比他们年轻的多的革命者大多也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的。比如毛泽东,他第一次发表政见就是在学校墙上贴了一个大字报,主张要兴共和国,应该以孙中山做大总统。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湖南的新军当了半年的兵。后来大多数革命者,比如周恩来、刘少奇,他们也都是经过了辛亥革命后,才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他们后来又觉得仅仅停在这个程度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又继续往前进。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转折点。

 

对五四运动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就是广义一点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一直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狭义的来讲,就是指1919年5月4日因为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引起的五四爱国运动。

(一)初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确实是一个前后呼应的过程。我想应该要注意到1919年5月4号以前跟以后,中国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现在先说第一个阶段。早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为起点的,也可以说是一次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补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头人陈独秀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是一个坚决的革命派。他也是留日学生。回国以后在安徽成立了一个岳王会。在安徽、南京都有成立分会。他还领导了1908年在安庆的新军的起义。辛亥革命之后他当了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所以说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创建者。但是辛亥革命以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人民的生活,国家的状况还是那么黑暗。大家就考虑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当时陈独秀就提出来一个重要的看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政治,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面,没有一场彻底的扫荡那些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运动,所以人们的头脑还是牢牢的被这些思想所捕捉,这样的话共和政体就不能得到巩固。所以他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所谓民主,它的对立面就是专制。所谓科学,它的对立面就是迷信和愚昧。他是想用这个口号来彻底扫荡旧的思想、文化。 

五四时期白话文也兴起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用白话文写成的文学作品,影响很大的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书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个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上面都歪歪斜斜的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面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那些话真的是很容易懂的,这对新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应该给他一个非常高的历史评价。但是初期新文化运动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这个范畴的。胡适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易卜生主义》。他说,我写《易卜生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易卜生有一个剧本叫《娜拉》,这个《娜拉》在中国也上演,换了一个名字叫《玩偶之家》,讲的是娜拉这个人在家庭里面实际上是丈夫的奴隶,后来娜拉就觉醒了,于是离家出走。新文化运动的初期把这个剧本是捧得高得不得了的,认为这是代表了妇女的觉醒。那个时候鲁迅先生很是了不得,他做了一篇演讲叫《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他说按照实际来推想的话,娜拉出走以后无非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堕落,一条是回来。因为娜拉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面的小鸟,很不自由。但是你如果把他放出来的话,外面还有老鹰啊还有猫啊,还有其他什么之类的东西啊,他确实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但是还有一种就是饿死,饿死就离开了生活,也就不能算是一条路。鲁迅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既使妇女觉醒了,离家出走了,就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了吗?就解决妇女的问题了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口号就是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到后来慢慢地被另外一个口号所取代,就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

 

怎么改造社会,改造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了,他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理论变成了生活中的现实,有一些先进分子受到了影响。首先就是李大钊,他写了两篇很有名的文章,一篇叫《庶民之胜利》,一篇叫《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宣扬我们要讲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在初期新文化运动及五四之前,思想界还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还并不处在一个主流的地位。

(二)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号称是参战国。当时中国确实也派了劳工到法国去,我们没有派军队。而德国是战败国,他在山东控制的权益当然应该归还给中国。但是巴黎和会最后的决定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日本。原来中国人对这个事是抱了很大希望的,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但是现在巴黎和会有一个十人小组,是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每个国家两个人,十人小组,关着门来商量做决定。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权益的剥夺使得国人原来对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公理所抱的希望一下破灭。此外更是感到中国的民族危机是更加深重了。所以这样才会发生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规模巨大的群众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很多积极分子,他们改变了以前的心态,开始在一起研究今后中国该怎么办?比如瞿秋白,五四之前他身体不好,患有肺病,所以他的思想曾非常消极。鲁迅更因为辛亥革命以后那个局面很苦闷,天天在庙里面抄碑帖。经过五四运动以后,人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越来越感觉到现在我们要走十月革命走过的道路,我们中国需要走这样一条路。

 

那么这样是不是就要抛弃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呢?不是,相反的是要把这个口号的内容更加深刻化,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了。所谓民主那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要求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民主。所谓科学也不是仅仅反对迷信和愚昧,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观察和分析我们面对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这时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是把新文化运动初期所提的口号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比原来更加深刻化了。

这种情况下,以李大钊为首在北京成立了一个马克思学术研究会。那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最早翻译成中文的,是1920年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当时列宁的文章一篇都没有翻译成中文。那时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因为李大钊做图书馆馆长,有很多英文书,北大的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英文。而在上海,陈独秀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所以说五四运动的后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都做了准备。思想上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的传播,干部上的准备是聚集了一大批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

刚才说五四运动分成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是一个转折点。这两个阶段前后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但是这两个阶段在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期在反封建主义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产物。而后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个转折使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主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前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经是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最早的是1920年5月在上海,由陈独秀发起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然后李大钊在北京也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以后陆陆续续在山东、在湖北武汉、在湖南、在广东甚至在海外日本、法国都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这是一个趋势。吴玉章同志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讲到“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年代,我的思想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他说当时我的感觉就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革命的办法是要改变”。他说“虽然我对中国的革命还不能立即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新见解,但是我已经感到必须是依靠下层的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路”。他说“这种思想在我的头脑里面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确了”。

 

当时虽然建立了党的早期的组织,但是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国的组织,也没有中央的机构。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举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

在党的建立这件事情上,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最重要的两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最早的是李大钊,而且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论述也比当时其他人都更深刻。他接触马克思主义至少要比陈独秀早半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比陈独秀要深刻得多。但是陈独秀确实也有一个长处,他那个性格,别人形容他是火一样。他一旦接触了一个新的东西,尽管他对它本身的理解还并不能那么深刻、那么准确,但是他立刻就要付之于行动。所以李大钊在更深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陈独秀就更积极地把力量放在推动各地建立党的组织。所以毛主席讲过,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而建立党的组织陈独秀的功劳就更是不可不谈。他能够从中共一大到五大一直是党的主要领导人,这是不奇怪的。过去我们对陈独秀的批判确实是有过分的地方。因为我们把很多不是仅仅属于他个人的错误都归为他个人的责任了。比如说在大革命时期有很多错误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但那个时候都集中批评陈独秀。另外有很多的说法过分了。比如说他是什么汉奸啊之类的话。其实陈独秀一直到死都主张反对国民党的统治,主张民主。这些他都没有变,所以对陈独秀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但现在出现另外一个情况,好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搞得陈独秀一切都好,一切都对,这恐怕也过分了。大革命失败里面的责任首先是共产国际,但是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也有他的责任,而且他确实也说过一些并不正确的话。为什么要把他开除出党呢?因为大革命失败以后,是国民党极端残酷的白色恐怖。党在上海的很多优秀领导人像陈延年、赵世炎等等都被杀害了。在那么一个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另外搞小组反对中央,搞党内分裂,这个确实是不能容许的,所以被开除出党。

共产党的建立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那个时候蔡和森在法国写信给毛泽东,他信里面就讲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党,就是共产党。恽代英在武汉以书社为基础,成立了一个“波社”,“波”是波浪的“波”。那个时候“布尔什维克”的“布”有的是翻译成一块布的布,有的就是翻译成波浪的波。吴玉章在四川成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这些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经过了辛亥革命,又经过了五四运动,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二)共产党吸取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尽管起了那么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为什么没有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呢,它的教训主要有三条。

1、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

在当时很多人头脑里面直接的最强烈的一个革命目标就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当然那些人有着很强烈的爱国心,感到中国为什么这么落后,为什么那么受人欺负呢?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之下,只要把这个政府推倒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民族独立。而且很多人对西方的民主那一套是很崇拜的。他们怕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造成革命的失败。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把清朝政府推倒了,革命的目的就实现了,于是推翻清政府后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家也就各奔前程了。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2、没有能够依靠和发动全国最广大的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起来革命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发动了群众的。秋瑾、徐锡麟的牺牲,特别是黄花岗72烈士起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做到依靠社会底层的最广大的劳苦民众,没有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这就是失败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不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要推翻封建势力是很难的。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跟封建势力面前就会觉得自己力量单薄,孤立无援,所以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后他就容易走向妥协。

3、没有建立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领导核心

在中国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没有一个领导核心,要能够把革命坚持到底是很困难的。所以清朝推翻了,好像革命就已经完成了。而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党内部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各种各样的看法都有,甚至于要建立独立的地方政权。没有一个全国的领导核心,怎么能够把革命推向前进?

(三)共产党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一个大事件,这句话并不是夸张,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实表现出了其他政党从来没有过的一些全新的特点。

1、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提出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么一个长远的目标,还明确指出了当前时期的任务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80多年来,大家才逐步认清中国的国情,明白主要反对的目标是什么,而且明白了这个路要分两步走。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了这么一个根本问题。

2、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到社会的最底层去,做广大的工人、农民的工作,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产党一成立就说明了自己是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伍,先锋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里面,一半以上的篇幅讲的是怎么做工人工作、工人运动。最初建党的时候成员都是知识分子,每天工厂放工的时候,他们就在工厂门口演讲,告诉工友们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开始工人根本没有几个人理睬他们。后来他们就慢慢的摸索到了一些经验,就先办工人夜校,给他们教文化。另外也给他们讲这些思想,同时从中发现积极分子。以后又搞工人俱乐部,先从工人的生活福利一些不平等政策待遇着手,以后慢慢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工人运动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农民运动最早也是这样。

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大家注意的不够。就是大家都知道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能够成功,我们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他们也都是先在城市里面搞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里面去领导农民运动的。这里要明确:虽然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他们领导的农民运动并不是说用农民的意识来领导农民运动。因为农民的特点是:他是小生产者,很多又是小私有者。共产党是用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农民运动。这样他们能够有更远大的政治眼光,有更强的组织力量。用这个来改造农民的意识,这样共产党才会胜利,否则最多也只能成为太平天国这样旧式的农民战争。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不能小看的。

 

现在有很多人常常议论,说现在工人怎么能做领导,只能是知识分子做领导。尤其现在下岗工人那么多,工人怎么领导啊。我想作为工人阶级领导从根本上来讲是从整个阶级来讲的,不是指某一个人来说的。工人阶级有三个特点,一是跟现代化的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这点就和地主、农民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区别开来。二是有着高度的组织性,这就跟农民、手工业者、自由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区别开来。三是依靠劳动为生,没有剥削,这就跟资产阶级区别开来了。这个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人类发展到最后别的阶级都消灭了,就只剩下工人阶级。

3、重视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有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组织,共产党人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中央一大共12个代表,另外还有共产国际的两个人。但是这些代表以后分化得很厉害,有的一直成为党的领导人,主要是毛泽东、董必武。有的中间脱党了,脱党了他并不一定都是不好,后来他们还做了很多的工作,有的以后又重新入党了。还有一种就是牺牲了,就像陈潭秋。也还有的成了叛徒,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刚刚建立的党一定是这样的,像大浪淘沙一样,不断的分化,最后留下的是一些能够为共同理想遵守严格纪律的那些核心分子。有了这些人,才能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把我们党推向前进。

要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基本上就是这三条。如今依然实用。第一条要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第二条就是要以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特别是要想着底层的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在讲,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是为最大多数人共享,不能是少数人的。第三条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今天来讲,一个是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小平同志讲要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纪律。对青年尚且如此,对一个党组织来讲更要如此。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严密的组织,这个党是站不住的。另外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还有一个执政能力的问题。胡锦涛同志讲,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主线。这三条就是共产党能够胜利前进的保证,这三条如果丢掉了,那这个党就靠不住了,这确实是历史的经验。  

 

历史就好像是一个接力跑一样,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不断的接力跑,历史就是这么不断的前进的。有的人常常容易有一种错觉,好像历史都是从自己开始的,都是从现在开始的,而忘掉事情是那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有昨天也就没有今天和明天,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件事情是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当时说,要从110年前讲起,辛亥革命确实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华民族这100多年走过来实在不容易。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201/772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