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3年度
解析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3年09月01日 16:20
2013年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当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态势、新挑战,怎样应对?为此,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审视当前低于8%的经济增速
2012年年底,在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时,很少有人预测到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会低于8%。现在看来,经济增速低于8%已成定局。2013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只有7.7%, 远不及预期。对于如此出乎意料的数据,很多的机构、学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数据本身大大低于市场预期。我想,对于市场预期,业界还是要谦虚一点。就是说,数据一旦出来,即便可能会有失真,还是要尊重这个数据,要依托数据本身去分析一下现实情况究竟怎样,为什么数据有偏差,还有什么原因没有分析到位。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这些数据背后,分析出经济的真相。
对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低于8%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短期原因造成的。诸如,欧债危机的发酵,金融危机迟迟没有结束等,导致我国进出口面临严峻压力,以及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期原因使然。我更倾向于此观点。就是说,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低于8%,是因为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滑到了8%以下。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7%;二季度的经济增速为7.5%。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为7.6%。那么,7.6%的经济增速到底好不好?第一,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9.9%。以此来比照,7.6%的经济增速是一个很差的数据。第二,从全球来看。美国复苏不错,现在来看,2008年以来最健康的经济体是美国。欧元区负增长。日本货币大放水,日元贬值,用安倍经济学来刺激,日本2013年一季度数据特别好,经济增长3.2%,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二季度势头能不能持续?数据还没有出来。总体来讲,2013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表现相对来说比较好。在新兴市场,巴西面临严重通胀压力。俄罗斯半死不活。如果放到全球经济增长的环境里,我国7.6%的经济增长是最快的。第三,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世界首位。以此来看,我国7.6%的经济增速还是很乐观的。
反思经济增速8%的市场预期
我们从2013年上半年的一些具体经济指标,进一步反思我国经济增速8%的市场预期。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3%。以前谈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会认为在两位数以上,算是制造业比较景气;若是低于两位数,就认为不好。2011年、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9.5%;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9.3%,出现小幅下滑。总体来说,近几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表现是比较平稳的。特别要强调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是负增长。然而,2013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正增长。
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表现也是平稳的。三驾马车里面有一驾马车在2013年一季度出了新情况,那就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这是过去10年来第一次出现季度下滑。2013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57000多亿,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大家认为,这跟中央的“八项规定”有关。以此来说,“八项规定”在2013年一季度,打掉1400多亿的消费,全年预计是5000多亿。另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以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有过30%、40%的增速,过去连续多年平均增速25%,这样的速度有点过高。当前20%以上的增速保持不了多长时间,未来正常的固定资产增速能够保持在10%以上,就很好了。2012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2%。预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增长10%~15%。这个数据一下子好得不得了。因此,在三驾马车里面,数据有可能失真的就是进出口。
2013年一季度,我国大陆对台湾出口,我们自己统计超过20%,而台湾统计从大陆进口只有2%,数据相去甚远。后来,我们发现其中的假贸易非常多。一种是保税区里面一日游。另一种是企业为了从获得银行贷款,必须把产品报出口,哪怕是亏了。因为银行要看出口数据,没有出口单子是不给贷款的。企业拿到这些钱以后,并不是上项目,而是又去做理财。由此,我国从2013年5月开始打击假出口,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出口在2013年5月几近零增长。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8.6%。总体来看,这个数据没问题,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态势。
3.货币增长。2013我国年M2增长目标13%左右。事实上,我国2013年一季度M2增长15.8%,二季度增长14%。这都超过了预期的目标。对于M2的合理水平,我们有一个经验数据,就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加上CPI。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9.3%,CPI是2.4%。以此推断,我国2013年上半年M2的真实增长应为11.7%,事实上我们到14%,多出2.3个百分点,大概是105万亿。也就是说,我国2013年上半年仍然存在着货币超发的问题。另外,我国制造业景气指数50.1%。这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数据。
4.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2013年全年就业任务是900万。2013年一季度我国完成新增加就业300万,二季度我国完成新增就业400多万。2013年是被称为史上最难的就业季。现在到了沿海一带的小企业里面去看,没有怎么裁员,但是没有新增招工。2013年过完春节以后,“民工荒”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家不敢矫情,赶快找个工作再说。据统计2013年农民工的就业增加了444万人。如果今年就业形势这么好的话,那么,我国经济的状态真是太好了。所以,这个就业数字可能有点问题。由此看到,我国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长,距离8%的增长速度越来越远,可是就业却越来越好。所以,对于就业,只能讲比较平稳,而没有好到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
5.财政。在数据统计中,比较难看的数据就是财政。我国2013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连续负增长。从二季度开始,财政好一点。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5%。
从数据本身看,我国2013年上半年经济并不糟糕。我们把数据中的一些水分挤掉,再来反观这些数据,应该说,我国2013年上半年经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告别8%增速的时代
2013年以来,全球两个经济学比较火爆,即是安倍经济学与克强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是由美国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了一个新词,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简而言之,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为此,大家很担心。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了,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很大。现在中国经济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的风向标。中国经济一旦停滞增长,全球经济将一塌糊涂,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仍然是美国经济。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到3%,绝大多数人认为那将是灾难性的。
在2013年7月的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克强总理提出了宏观政策目标的上限和下限。也可以说,这是李克强经济学的官方解释。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个合理区间的范围内调结构、促改革。这个提法出来以后,出现了两种解读。一种解读认为,克强总理终于坐不住了,终于面对现实了,经济形势这么糟糕,不能再一味地搞改革、调结构,而不出台刺激政策。第二种解读认为,克强总理仍然在坚持搞改革、调结构,但是给出了底牌,就是上下限。
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告别8%增速的时代。
第一,中国经济的核心仍然是改革,仍然是结构调整。我国2011年、2012年、2013年遇到的难题,都是没有调结构,没有改革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没有出台刺激政策造成的。相反,由于刺激过度,出现了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认同经济下滑的原因是结构本身导致的,是产能过剩导致的,那么政府开出的政策药方就是一定要调结构,一定要压缩产能,而不应该再出台刺激政策去救落后的产能。
第二,上限与下限的合理区间。2013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定7.5%的经济增长目标,900万的就业和3.5%的通胀。由此可见,2013年我国整个经济的态势就在合理区间。如果在合理区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促改革,而不是刺激政策。我们可能还会修铁路,大家到西部去看一下,西部铁路太少了。有很多基础设施很差,该修还是要修。关键是不要搞重复建设。
第三,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不是增长问题,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的关键是30多年以来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一拖再拖,没有解决,导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所以,克强总理从2012年十八大到现在一直在讲三句话,即三个目标:其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其二,城镇化是最大内需;其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事实证明,坚持调结构是正确的。保增长留下的后遗症,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保增长只能为一时的增长而增长。
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一个新阶段了。我国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所以,我觉得克强总理2013年上半年,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就是,一直在帮助大家忘记保8%。中国经济可能事实上已经告别8%的时代了。如果中国经济本身能够维持在6%到7%的增长区间,维持十年,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中国经济即便是按照6%的速度增长,连续增长五年,我们的GDP就相当于多出一个印度;增长十年,就多出一个德国。按照6%到7%的速度增长,最晚到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肯定超过美国。所以,对于中国来讲,目前这个新的阶段,要有新思路、新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不是速度。我觉得,我国政府上半年一系列的表态,诸如不出台刺激政策,直接去捅问题等等,都在告诉大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政策,既是出于稳增长的考虑,也是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捆绑在一块了,不会为稳增长而稳增长,这是一个好的事情。
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一)在长周期里考量宏观经济
“二战”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以7%的速度增长40年。从长周期看,我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了。要维持这样的增长,结构不调整,没有创新,没有后续的人力资源,那代价就太大了。所以说,我国经济必须减速。事实上,2013年以来,中国高层释放的信号就是中国经济要减速。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明确告诉全球,中国经济的超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那么,何以判断经济是否超速增长呢?如果一个经济体实际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那么,这个经济体肯定会出两个问题:一是通胀;二是资产价格泡沫。我国过去30年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超过9.5%。但是,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是9.9%。所以,从一个长的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是超高增长,并且积累了很多的问题。
站在中国历史的长周期去看,2013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一年,2013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年。2013年中央政府做什么都会攸关中国的未来。2013年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就能为中国未来经济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就能够顺利地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的陷阱。如果2013年继续出台一些刺激政策的话,那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为什么2013年各地都在喊经济下滑,都在喊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没有出台刺激政策。
(二)经济增长的掣肘问题
从投资来看。我国的投资力度一直很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当年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差不多的,一靠投资,二靠出口。2004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40%。“二战”后,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的国家可谓是少而又少,有日本、新加坡。在少而又少的国家里面,投资占GDP的比重连续超过40%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经济体的投资占GDP比重如此之大,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是怎么活的?用于投资的那些钱是哪里来的?固定资产折旧又怎么样投资的?这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2006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50%。到2010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甚至逼近于70%。对此,美国有经济学家调侃中国经济说,中国投资占GDP比重的这个数据可以申请世界基尼斯记录了。从近十年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一直是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可是,从投资的效率来看,我国差不多是5块钱的投资拉动1块钱的GDP。有人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研究显示,东亚崩盘的一个致命原因是投资出了问题。那么,投资崩盘的标志是什么呢?其实当5块钱的投资,才能带来1块钱GDP的时候,投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消费来看。从2003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一直下降。2001年至2010年,我国消费率从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5.3%降到33.8%,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这在G20所有国家里面是最低的。令人想不清楚的是,有什么样的力量,一方面使得经济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使得老百姓越来越不敢消费。
我看了一下美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从1870年算起,那个时候开始有全球性的比较统计,美国的消费率几乎没有低过60%,唯一低于60%的一段时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但也从来没有低于50%。战争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也顺利做到了,把居民消费压到了33.8%这么一个低的水平,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没有人消费,经济怎么增长?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产业竞争力。1968年,日本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中,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标志一:美国大街上跑的车,绝大多数是日本车,不是美国车。我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汽车销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两千万辆。但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占有率不超过10%。整体来看,我国产业做到第一的,要么是给别人打工,要么是低端产业。就是说我国的制造业没有竞争力。赚不到钱。打开集装箱去看,里面所谓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要么是三星,要么是IPhone,全是在替别人出口。但是,在统计口径里面,这些出口数据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人口问题。2012年我们做了一项中国创新能力研究。我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力人口,第一次少于印度。此外,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变化,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继续增长的人口红利,基本上不存在了。随着中国“60后”这一代逐渐步入老年,中国老龄化问题比日本的情况还严重。现在去日本,一进宾馆,一个白头发的老大爷上来帮你拿箱子,吓你一跳,一问是宾馆服务员。日本包容性人均财富世界第一,日本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倍,所以其不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中国到了这么一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
另外,我国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美国现在的养老金结构已经是三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如果变成两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整个美国的养老体系就彻底崩盘了。在我国,前十年讲,养老要靠国家;过了几年讲,养老不能仅仅靠国家;又过了几年讲,养老要靠自己,并很快要变成现实。
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现在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即重工业为主的低端制造业的结构,决定了我国的碳排放量以后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国每年GDP耗能是全球最大的。有人预计,2050年,中国的能耗是全球的一半,中国的碳排放量是全球的一半。如果真如此,到那个时候,中国就要遭到全球制裁了。
(三)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我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建立了这么一种发展模式,要改变的话,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已故旅美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提出了“历史三峡论”。说中国历史一直在三峡中前行,艰难险阻,危险重重,这个时间有多长?唐德刚的观点是需要两百年,即是从1840年到2040年。唐德刚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有很多人说他太悲观。现在大家看一下,一点都不悲观。如果到2040年,中国走出“历史三峡”,回到一个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去发展的话,已经相当好了。因此,我们要对经济增长有耐心。
201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列了五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注意金融领域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事实证明,2013年二季度出现钱荒,以及接踵而来的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在解决我国经济中一些问题。未来几年可能是中国在很多领域,很痛苦的几年。所以,千万不要盲目扩张,千万不要盲目乐观。转型的年代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难过的。所以,要把企业的现金流用在刀刃儿上面。
以房地产为例,我们看中国经济的转型。我国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非常火热,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最好的一个行业,无论是投资、增速,还是新房的开工量等,都有一个很漂亮的表现。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美国房地产从来都是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在美国没有任何异议。根据我国人口结构,房地产的增长,还有我国现在的增速,城镇化的过程,以及住宅存量,包括更新率等等,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在我国是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年内不会改变。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之后,城镇住房的绝对短缺时代将宣告结束,住房供应进入平稳阶段。中国目前的城镇居民住房已经达到或接近日本、法国、德国(分别为:31平方米、37平方米、38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即使未来中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每年房地产投资只要保持15%的增速,新房竣工量只要达到5亿平方米,就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事实上,过去5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房竣工量远远高于此。
过去10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的10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住房市场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住房绝对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而到2012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这意味着,官方统计的城镇住房存量面积为234亿多平方米,这还不包括60多亿平方米小产权房以及一些单位的福利分房。如果算上小产权房和福利分房,城镇存量房面积保守估计超过300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早就超过了35平方米。
我国房地产发展到今天为止,跟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一样,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十多年的周期以后,它的自身也开始要走下坡路了。到一个边界以后,若再想像以前那样去发展,已经不可能了。我国一些四五线的城市,房子够了,甚至出现了“鬼城”这样的情况,除了像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需求跟供应之间还有巨大的矛盾以外,中国的房子总体来讲够了。我国的特殊情况是,大城市、中心城市由于拥有过多的资源,导致人口过多的流入,所以未来一线城市房子总量不缺,但是结构性的短缺仍然存在。
总体来看,未来地方财政要依靠房地产的空间已经不大,房地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可能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再去带动经济,挽救地方财政已经勉为其难了。2013年上半年我国总的社会融资额超过10万亿。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5.7万亿元,占了全社会融资额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房地产力量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所以,房地产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变局,就需要我国宏观政策进行转变,以应对诸如此类的变化。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其一,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再回到8%以上,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二,我国经济转型期会很长、很难。转型期会有很多产业、很多企业被淘汰出局。其三,一定要控制企业投资的冲动,一定要把握稳健的政策。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1/77217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