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3年度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政策
2013年09月01日 16: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要召开了,当前经济形势和改革方向是比较热的话题。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关系;二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存在问题;三是未来的政策方向,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的选择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关系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要解决供求关系的均衡问题。
第一,供给
供给,实际上是当年各个经济主体新创造的价值。只有新创造的价值才能用来分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税费收缴等形式成为政府的收入;另一部分,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居民个人的收入、企业主的收入。我国的特殊情况是有不少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有一部分最后可能还会归入财政。但是不管怎么说,形成了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两部分。
供给,从价值的表现形式来说就是钱,就是数字,但从实物上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产品。不同的主体拿到收入以后要用,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需求的过程。所谓价值的使用,或是被政府花出去了,或是被居民花出去了,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支出。支出,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市场的需求。使用就是供给转化为需求的一个过程。如果当年支出超过了收入,就形成了赤字。出现赤字,或是用以后的收入来抵,或是用别人的收入来抵,这就会形成不同的债务。如果支出比收入少,就形成了储蓄。有些国家,政府支出较多,居民支出较少,那么政府财政是赤字,但居民有较多的储蓄,就像我国或亚洲的一些国家。有些国家,政府花得多,居民也花得多,那么居民和政府都出现赤字,就像欧美一些国家。如果赤字长期通过债务来解决,债务越借越多,就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就像现在欧洲的一些国家。
第二,需求
需求,一部分是政府和居民拿到了收入后要维持政府正常运行。我们通常把这一部分支出叫做消费性支出。另一部分是企业当年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的投资性支出。这两部分加起来构成了对市场的总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研究的总内容就是研究供给和需求之间怎样能够平衡。收入部分完全转化为消费的部分就平衡了。下来就是居民、政府收入的剩余部分,与企业当年要进行投资的部分,这两部分能否平衡,这是整个经济运行中能否实现平衡的关键。所以我们说,市场经济能不能正常运营的核心条件就是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投资,但两者之间的这个简单的等号,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相等的。因为储蓄和投资完全是两拨人做的决策。储蓄的决策是由千千万万的居民来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的收支情况来决定存多少钱、花多少钱。而投资的决策是由企业来做的,企业根据产品销路、市场情况、产品市场增长速度等来决定是否扩大再生产,要增加多少投资等。所以储蓄与投资两者相等的情况是偶然的,不相等的情况是必然的。
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就可能会出现供求不均衡。如果不均衡比较轻微,有一部分库存或有一部分不足,可以通过进出口来调节,那不会成为问题。如果不均衡太大或总是不均衡,就会出现所谓的资源浪费或者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有些产品长期堆在仓库里头没有人去用,最后就变成了废品;或长期处于投资过旺的状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为了能够让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就要有一个社会机制,即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就是一个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储蓄平稳、高效转化为投资的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构成的核心是两部分:一是间接融资,二是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顾名思义是要经过中间某一个环节完成融资。中间环节就是商业银行所做的事情,把别人的钱,通过吸收储蓄或别的方式,变成银行的钱,然后再贷款给企业,让企业进行投资。中间环节除了商业银行以外,别的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方式、手段有所差异。
直接融资,就是不需要经过金融媒介来融资。需要资金的企业、机构直接到市场上筹集资金。比较典型的是企业内部集资。如果所需资金不多,内部集资是可以的。但要大量集资,要用于大的投资项目而连续集资,光靠内部集资很难实现,就有了对应的公开募集。公开募集就是公司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的公众投资者、大众投资者来募集资金。这个过程虽说不需要通过第三方,但实际上光靠企业自己去推销股票、推销债券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企业是卖产品的,不是卖股票的,那么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即聘请证券公司帮助企业来推销、承销股票,完成融资的过程。但总的来讲,企业还是在市场上面完成了交易,直接把股票卖给了投资者,然后获得了资金。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比较传统的分类。现在,这两种方式的界限有一些模糊,或者说这两种方式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情况多了起来。有一些投资项目会有贷款、募集和别的一些方式,经常呈现出结构性的融资方式。
对于这两种融资方式,不同国家的具体用法是不同的。有些国家运用银行比较多,有些国家运用市场比较多。在我国,市场也发挥作用,而且作用越来越大,但总的来讲在社会融资过程中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何种方式占主导更合适一些?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比较,但结果不清晰。有4个美国学者研究究竟是市场融资主导好,还是银行融资主导好。他们比较了60个国家,至于哪种方式效率更高,没有明确的结论。两种融资方式各有特点,最好是能发挥各自特点来完成整个社会的融资,使其较高效运行。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不完全是货币方面的政策,因为我国除了货币手段外,还有别的一些手段,所以我称其为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涉及到货币的实际上有两块: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价格和数量以外的行政性工具也有调节作用,我们把它叫做金融方面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这些政策和工具来影响储蓄向投资进行转化的节奏、规模和速度。这些政策和工具影响三部分:或是影响居民储蓄,或影响投资者投资的意愿、积极性,或是影响中间负责转化的银行、金融机构等。
金融政策使用的第一个类型是价格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主要是利率。利率在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操作起来是不一样的。一般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央银行调节的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利率,我们有时叫再贷款或再贴现,这调节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资金往来的成本,实际影响到的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吸收存款时,根据中央银行提供资金成本的高低和吸收的现有资金成本的高低以及资金的宽松与紧张程度、客户风险程度来定利率。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一套定价机制。我国的做法是,中央银行确定两个层次的利率:一是确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再贷款、再贴现的利率,这与西方差不多;二是直接规定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的利率,称为金融机构的市场基准利率。我国中央银行通过两个利率控制了商业银行的利差,商业银行不需再考虑定价问题。我国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资金的成本和放贷款资金的回报,同时调节了储蓄者储蓄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但不幸的是,我国有些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对这个利率价格敏感性较差,政策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价格型工具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我国更多用的是第二类工具:数量型工具。数量型工具种类较多,常规分为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这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西方的中央银行用的比较多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制度,调节得较少,所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西方的中央银行调节市场流动性或资金宽松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票、逆回购或卖出外汇等,增加或收缩人民币资金。调节市场头寸,使商业银行存贷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投资和储蓄。另外是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用的较多一些。存款准备金率直接针对商业银行,直接影响到资金松紧程度。
除了以上两种工具之外,还有行政性的工具。我国央行对银行信贷规模有限制。1998年以前我们叫信贷计划,1998年之后取消信贷计划,变成了每年规定贷款规模,甚至有的时候会安排每个季度或每个月的规模。这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另外,还有窗口指导。别的国家也有窗口指导,一般是指导哪些行业、产业需要控制放贷,哪些需要支持放贷。具体在我国就体现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做法。
我们经常讨论美国的量化宽松。量化宽松,实际上是数量型的工具,但它的基础是价格型工具已经没有再大的操作余地了,才不得不通过扩大数量来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国的做法比较典型,因为美国的利率在金融危机后已经降到很低了,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降到了0到0.25%。在商业银行从美联储贷款的利率非常低的情况下,还希望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那就要扩大供应量。美国扩大供应量的做法和我国不一样。我国是通过回收减少央票的发行、正回购的增加、扩大外汇账款等手段。美国是通过财政部来进行的。美联储通过购买财政部债券,让钱到财政部,由财政部把钱花出去。那么,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就是每个月美联储要向财政部以及一些美国政府机构购买大概850亿美元的债券,相当于每个月要多投放850亿美元资金给财政部,通过财政部用到市场上面去。这个850亿折合成人民币约为5000亿元左右。
政策工具怎么用,要看中央银行对于经济的判断以及要实现的目标。通常情况下目的有两个。一是刺激经济增长。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有宽松的政策。二是控制经济增长,实施稳健的政策。在价格型工具方面,提高利率;在数量型工具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投放,减少流动性等。麻烦的是,经济情况比较复杂,判断不清楚,有些指标显示出经济过热或是有价格上升的倾向,有些指标却显示经济放缓。在复杂的情况下,政策争论就非常大。现在,我们正好面临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很难判断清楚。
不同的政策会对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价格型工具影响资金的成本,宏观上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微观上影响企业的投融资的成本、居民投资储蓄的回报等,短期会影响市场流动性,长期会影响资本的形成。此外,货币政策或金融政策会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尤其,与实体经济不同,金融市场更多的是靠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的信心来维持的。而预期会影响对未来的判断,会影响到现在的决策,如果预期比较明朗,即便目前的环境不是很理想,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决策,所做的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考虑。如果预期不明朗,那么很多投资决策就会变成短期的决策,市场的投机性就越来越强,导致金融风险加大。
另外,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也就是说,想要刺激经济,中央银行政策很宽松,但经济就是上不来。比如,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间的美国、目前欧洲一些国家,银行利率非常低,但投资和消费刺激不起来。这些流动性就掉到陷阱里,不能发挥作用。
以上这些原理将为我们后面看政策和看经济提供一个基础。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对于宏观经济,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词是不确定。这个不确定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在国际方面,总体的经济增长不太理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调低了对于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贸易摩擦越来越厉害,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以及美国的债务问题等。我国国内,经济增速在放缓,投资、消费也是不太稳定,出口除了4月份以外,其他几个月份都不是太理想,总的来说是不明朗、不清楚,就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带来的是等待或短期行为。
世界经济低速增长。4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又调低了增速,前几天发布的第二季度经济展望又调低增长速度。一再调低经济增速。第一,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全球经济的判断;第二,全球的信心也会受影响。但这两次调低增速的原因与前面几次不一样。前面几次或是因为美国经济不行、或是因为日本经济不行,或是因为欧洲经济不行。而4月份和7月份的调低,更多的是因为新兴市场不行了。新兴市场主要是指金砖国家。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受影响比较小,增长较为平稳快速,全球经济增长很大部分是由新兴市场来拉动。现在这个预测对全球经济冲击比较大,而且受冲击更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
增长的风险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现在,最大的增长风险是债务危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另外,今年以来,日本加入了量化宽松的政策,新一轮的宽松政策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大。在日本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之前,美国经济表现比较好。在今年日本量化宽松以后,日本的经济好转了,但美国经济开始受影响,逆差又开始扩大。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可忽视。
乐观的展望的话,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美国和日本经济复苏得更加明显一些。欧洲在今年通过了流动性的支持计划以后,至少在金融市场上把债务问题稳定住了,但未来究竟恢复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我国经济一直到2012年的上半年,大家预期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2012年年中发生了一些变化。1978年到2011年,我国平均经济增速达到10.2%,我们习惯了高的增长速度,形成了一个思维的惯性,认为高的增长速度是理所当然的,是会给中国带来比较多的好处的。大家都认为,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较乐观的一种看法是:我国到2020年经济总规模就可以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经济体。但是现在情况有些变化,这个变化在2012年开始出现。2012年,我们发现经济增速开始下行,原来价格上升的压力开始缓解,政策方面也有了一些调整。2012年我国GDP约52万亿元,增长速度是7.8%,比2011年下降了不少。如果按季度来看,除了第四季度以外,增速是逐步下降的,第三季度下降到7.4%,与2009年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候处于一样的水平。所以,去年第三季度时,大家都判断,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暂时的,过了这段时间,到了下一个周期就会恢复过来。那么,这个判断一直延续到现在。然而,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恐怕不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就意味着只要结构没有调好,矛盾继续存在,经济发展速度就会一直是这样。甚至更加悲观的来看,如果结构不但没有调好,还向坏的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就还会往下降。
从周期性增速下降到结构性问题,到现在是不是还会继续往下走,这个判断在发生变化,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争论的。所以,对于经济的判断和下一步的预期,现在还有很大的分歧。
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投资、消费、外贸、物价等各项宏观和微观的指标也在发生变化。这在后面我会继续给大家介绍。
从2011年和2012年经济增速、投资、消费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对比,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变化。
第一,经济增速。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都是下滑的、下行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从9%到10%之间跳到了7%到8%之间之后,能不能站稳,到下一年会不会继续往下跳。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且不说2010年的时候,由于4万亿刺激方案,投资增速在30%以上。2011年属于相对比较正常的情况,在25%左右。但到了2012年,是20%多一点。投资增速回落了4到5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是不是一个长期趋势,现在还不太好说。但从目前情况来讲,如果政府不再大量去做投资项目,投资增速甚至可能出现低于20%的情况。
第三,消费。消费比投资略微好一些。现在我国外贸相对弱一些,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2012年投资的贡献率在50%以上,消费的贡献率也在50%以上,而且投资和消费的基数都非常大,三五个百分点的规模是相当大的。
第四,工业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了3.9个百分点,跟制造业有关系。另外出现一种情况:在工业增速回落的同时,成本在上升,效益在下降。通常情况下,增速回落,就是少干活,那成本投入也就少了,效益当然会下降。现在的问题是,少干了活,成本反而增加,效益当然是下降的。2012年,按照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每百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达到84.77元,比2011年提高6分钱; 2012年主营业务利润是6.07%,比2011年下降0.6%。
以上是宏观指标。我们再看一个微观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这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调查测算的一个数字。据统计局数字显示,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总的指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在50%以上一点。作为企业来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的话,就是生产规模不扩张也不收缩,维持原规模的状态;50%以上,说明生产规模有扩张,这个数字越大,说明扩张得越厉害;低于50%,说明生产规模在收缩,达不到原来的规模。2012年的8月和9月是低于50%的,后来开始逐步恢复,但都不到51%。目前最高是今年3月份的50.9%,到了6月份又开始下降为50.1%。像这样一直在枯荣线的边缘地带波动,从微观层面来判断,企业的状况是不稳定的。
另外从一些分类的指标来看,生产活动是比较正常的,都在50%以上,新的定单波动就比较大了,忽高忽低,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定单越来越少了,短定单越来越多,这对外贸来讲更明显。每年春秋两次广交会是我国出口的风向标。从今年春季广交会的情况来看,不是特别理想,而且短单很多,不稳定性很强。从目前的走势来判断,没有很明确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未来没有很好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维持现状,等待。
按照目前的判断,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6%,但是二季度是7.5%。总有人问经济增长的底线是多少?这真是不好回答。我们最担忧的是就业,在经济增速为7.5%的时候,采购经理人指数在50%以下了。如果增速再往下走0.5个百分点,就业会受到多大影响?就业受影响后,会给市场,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我们这几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一点基础,但能不能应对过去,这真是不好说。
然后,从工业增加值的情况来看,今年二季度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今年比去年同期也有回落,说明制造业还不如去年。从营业收入、利润率来看,尽管说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不明显。投资增速二季度比去年、比一季度都是有回落的。消费,二季度比一季度有所上升,但比去年有所回落,而且回落得比较多,回落了1.7%。总的来讲,尽管去年比前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回落,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比去年还要往下走了一点。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担心。
从结构来讲,上半年投资的贡献率比去年更加突出,到了53.9%。消费的贡献率降下来了,从51.8%变成了45.2%。前几年,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有很多刺激消费的措施,这些措施一旦发挥完了效用,一旦被撤除了,消费就下降。这是个大问题。调结构,不能老靠一些短期的、临时的刺激措施。目前看来,短期内消费仍然可能没有太大起色。我们现在比较担忧的是消费,因为消费与收入、就业相关,如果再继续往下滑怎么办?我们只能是回到以前的老路,加大投资是唯一的选择。因为现在出口出不去,所以政策选择是非常难做的。
从上半年的数据看,我们对价格的数据较为满意,对增长的数据有些担忧,对微观方面的数据比较不确定。我们总的判断:从目前的情况,尽管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走势呈稳中有进的状况。我认为,经济是逐步稳定、巩固,并有可能回暖,处于下行以后的触底的阶段。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如果中速增长是7.5%的话), 7.5%能不能站得住,现在还不好说。
一是投资力度会加大。投资对于经济的贡献在增长,增速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这次提高与2009年一揽子方案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强调的是用好增量。二是消费需求可能会改变持续下滑的态势,但不利因素仍然不容忽视。不利因素很多,包括收入不稳定、就业不稳定带来的影响,包括前期一些刺激增长的政策到期退出带来的影响,更不用说时不时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环境的影响。三是国际外贸形势仍然很严峻,贸易摩擦越来越大。四是工业活动逐步回升,但只是有回升态势,5月份上升一点,6月份又开始往下走。五是企业成本在上升,效益仍有待改善。六是物价尽管在上半年的走势比较平稳,但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全球的流动性那么宽松,尽管有部分资金撤离了,但随时可能杀一个回马枪。不过,总的来讲,今年物价不会有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长期看,一是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以前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内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加上比较容易从海外引进资本、技术,这些不是特别先进的技术与国内便宜的生产要素一结合可以生产出产品来,先在国内较大的市场销售,等国内饱和后走向国际市场。这种旧的模式已经不能再持续。劳动力、土地、环境、原材料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而我们需要的先进技术,别人也不会给我们了,现在都在强调产权保护。产品出口的难度更大,比如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先到美国,被美国卡;到欧洲去,欧洲也在卡。我们把光伏产业当作战略新兴产业,但出得去吗?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品,被别人封堵;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又面临着来自于印度、越南这些成本比我们更低的国家的竞争。两头被挤,这是一个长期趋势,怎么来解决?这是一个模式的问题,要找到新的模式。
二是结构调整问题。调结构已经说了很多年,2012年结构开始表现为内需拉动,然而在2013年上半年消费又降了下来。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要从追求规模、数量扩张转向讲究产品质量、提升效益、品牌效益、技术、核心竞争力、可持续性等。这些提法说归说,真正做得怎么样?看来并不理想。我们很需要发展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兴产业。每家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产品,怎么样把技术进一步往前推进,取决于研发力量的投入。
四是品牌的建设问题。品牌建设并不是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要有品牌建设的长期思路和长效机制。这不能靠国家,靠某部委去做。我去有些地方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在那儿等,等国家政策,等定单,然后再开足马力生产、卖掉产品、收拢资金,完成生产过程。
五是收入差距、工资增长问题也是长期要考虑的问题。2011年我国25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是22%。当然,2011年经济增速达到10%以上。如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工资增长,那么涨得高是没有问题。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六是金融体系运营风险在增加。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6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突然飙升。同业拆借市场反映的是与金融体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风险汇总到银行的一个表现,并不是银行业凭空产生的。另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共同来开发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而在管理方面没有跟上,导致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的往来,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民间机构的往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都在不断增加,还有地方融资平台等。从债权债务关系来讲,债权债务关系链条不断加长,关系越来越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资金的源头是银行,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往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往来、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都要汇总到银行来。最后表现出来的首先是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一些积极性的原因,企业交税,银监会考核,加上新的监管规定,资金就紧张了。
以后,如果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不做调整,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没有跟上,那可能就是一个长期的状态。除非是中央银行每次都出手,只要中央银行不出手,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可能就是一个随时会爆发的风险。另外,我们现在是双体系运行,就是说现在的金融体系有些完全由市场定价,有些是由政府定价。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是由政府定基准价。但企业债券、理财产品、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以及民间融资、民间借贷,这些都是市场定价。银行是在政府定价这一边,但又与市场定价的市场参与者有密切联系,这中间存在大量的套利机会,可以以政府定价的价格来弄钱,然后到市场定价的市场上放出去。那么,套利的机会越大,参与套利的机构就会越多,很多机构会找上银行要求合作。所以双体系运行也是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快一些价格的市场化,如利率的市场化,是有必要的。另外,像股市比较低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都是短期内要面临的问题。
未来的政策方向
2013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很多,我说两个。
一是稳中求进。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增长的时候要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
二是内需主导。强调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明确哪些是消费的增长点。一开始,大家说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对消费有拉动,但城镇化要拉动消费首先要进行投资。所以,在消费中找到一个对将来长期有拉动作用的点不太好找,因为消费涉及到千千万万居民个人,而居民个人哪些消费是热点?住房可能是一部分。现在住房很难做到大家满意的状态,要动的手术太大了,要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那么别的消费点,汽车下乡、家电下乡那已经做过了,不能每年做一轮。如果消费找不到增长点,拉动内需是有困难的。在现有状态下推动消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不少人提出,能否把各个领域的财政补贴、专项基金归并,因为这部分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大部分与消费相关联的。把这些资金归并,不要让地方政府、让某些部门去办理这些补贴,而是直接发到消费者的手里面,让消费者拿着消费券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哪些买得多,哪些就是增长点了,这一招是让消费者去选择。另外,有人提议,既然国人每年到海外购买的奢侈品有好几千亿元,那么把奢侈品税降一降或把那些品牌引进来,是不是就能拉动消费。这个想法是有争议的,有可能拉动的不是我们的消费,而是拉动美国欧洲的消费。另外,医疗、教育的国内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如何转化为内需,拉动消费。国内确实有很多的市场满足不了现有需求,但如何扩大供应,既增加投资,又满足消费?
2013年政策的总基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变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是预调微调恐怕还会增加一些,可能是稳中有松的预调和微调。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不要期待有大幅度放松的政策。而且今年的财政情况比较紧张,税收的增长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能够拿出来的钱也是有限度的。总的来看,信贷增长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也不是无限度的。
今年上半年的社会融资总规模比去年上涨了2.38万亿元。虽然银行信贷还是占多头,但多涨的部分不在银行信贷,而是信托贷款,同比增长8950亿元,就是理财产品成为社会融资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其次是企业委托贷款上涨较多。然后是企业债券。接下来是外币贷款、人民币贷款以及其他。股票融资增长得非常少。这是额度,再看比率。到2012年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还是52%多一点,今年上半年又降了2个百分点,变成50%,同比增长速度降低了12.4%。而涨得最快的是信托贷款,已经占到了社会融资的12.1%,比2012年高出7.8个百分点。其次是企业债券,也占到了12.1%,提高1.5个百分点。然后是委托贷款,高了4.8个百分点。这三部分占到35% 。再加上外币贷款等,已经占到半壁江山了。这还不包括央行统计不到的私募基金、民间借贷,这部分比例也不会低。如果把这部分加上,那么通过银行出去的人民币贷款,可能就低于50%了。在这种情况下,再看贷款规模,再看M2,恐怕不一定完全能够反映总的情况了。
关于新的政策。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有10条,我谈一下我的理解。10条意见有8条半是讲结构调整,分别是第二到第九条以及第一条的一部分。第一条讲了经济的总量加一些结构,第十条是讲风险控制的。根据7月1日的文件,我们得到一个判断:到目前为止,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仍然是经济工作主导中的主导,控制风险是必须跟上的工作。至于稳增长,现在正在探讨之中,估计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1/772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