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3年度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1月01日 21:54

 

中国梦,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第一次提出的。在“两会”特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把中国梦作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个总的纲领鲜明地提了出来。

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第二,什么是中国梦。第三,怎样实现中国梦。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

我们党有一个光荣的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会围绕我们的远大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提出鼓舞人心的口号。

在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我们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创建中央苏区的时候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凝聚了多少人的梦想,那么多农家子弟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奋斗。到了解放战争决战的关键时候提出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是“一定要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到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是沿着这样的目标走了30多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现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信心具体体现在“三个自信”上。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从提出以后到现在,不但使中国人振奋,而且在世界上引起了友好人士非常好的反响。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来看,中国梦是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中国梦。

从更远一点来看,中国梦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文明的持续。今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前,在面临和平与发展重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前,使中华民族振奋起来,真正走出当年苦难的阴影,重新铸就我们的辉煌,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为了应对这难得的机遇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是非常能够鼓舞人心的。

另外,现在许多人感觉到改革开放凝聚共识的任务非常重。回想一下30多年前,那个时候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虽然对改革开放这条路如何走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以前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去探索一条发展中国之路。那么为什么说现在关于改革开放的共识不足呢?就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究竟在哪个地方、怎么样把改革开放继续往前推进,这一方面我们的共识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动改革的需要。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紧紧把握国情、世情、党情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讲话里面反复强调的。这里有几个问题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关于国情的不变和变。我们经常讲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是始终没有变的。但是不等于说我们的国情始终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拿现在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状况跟1956年相比的话,虽然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如果我们拿现在和3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综合国力相比,那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怎样更加科学地把握我们的基本国情,在不变和变之间把握好这个度,做好文章,是十八大后给我们提出的重大的研究课题。

现在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成就和问题同时存在。举个例子:就拿现在大家广泛关注的房价问题来说,房价居高不下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也引出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上世纪90年代之初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有没有房价问题?房地产市场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巨大的历史进步,也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现在的问题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的同时需要把它规范好、引导好,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要的住房供应体系。我们会在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上、实践上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还有雾霾,它是工业化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虽然说要避免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污染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说明我们的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解决它又是一个挑战。成就和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以后我们就会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个特点就是老问题和新问题同时存在。因为不发展而带来的老问题依然存在,但毕竟我们发展起来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讲到,过去看我们中国的问题在于不发展,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现在看起来,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比不发展出现的问题更大更复杂,解决起来要更困难。果不其然,又过了20年的发展,现在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包括产能相对过剩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企业生产成本过高问题,都是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新问题。然而,现在问题的复杂性还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一点是以发展起来的新问题挑战性很强,但是老问题同时存在。而且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现在这个时候,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有定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需要领导者有一种哲学的头脑,解决问题又要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功夫,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具体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说来说去,大家可能会问,这与中国梦的提出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关系非常密切。现在中国的问题这么多,解决问题光靠领导者的积极性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最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之所以能够开拓出一条新路来,就是因为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现在中国梦的提出也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方面我们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同时我们要给不同的群体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搭建一个施展自己才华才干的平台,这样把党的奋斗目标,把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每一个人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人心齐泰山移,这是新一代的愚公移山。如果中国共产党人是先锋队,带领全体人民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去奋斗,那么有什么山是我们搬不平的?这是不变的真理。当年抗日战争能够胜利也是因为我们打了一场人民战争。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要靠人民,只有真心依靠人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什么是中国梦

按照习总书记的阐述我概括了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梦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位一体的紧密结合。

第二,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中国梦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和政府一切的目标都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就像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带领常委见中外记者时所讲得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三,中国梦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两个:一个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另一个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两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不可分割。爱国主义凝聚人心,在当代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体现在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当然,我们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更广大的目标,一方面要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同时还要团结那些虽然对社会主义不赞同但对祖国怀有感情的爱国者。但是,作为中国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在爱国的基础上必然会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要把一般的爱国主义升华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理想的话,我们的中国梦不可能成为整个全民族之梦,这就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在这一方面作出很好的诠释。

历史证明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封建主义统治者是要维护皇权的,对人性有诸多束缚。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始终有一些歌颂人民性的作品,例如《诗经》里有一部分是《风》,《风》就是从老百姓的民歌里提炼出来的文艺作品。事实证明在《诗经》里面最受大家欢迎的也最有魅力的就是《风》这一部分。唐宋时期的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歌里,一方面有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也有人民情怀。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里体现人民性的内容更多。即使是封建社会里讴歌人民性的东西也是最长远的,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遗产。更不要说我们的古代哲学,都是充满了辩证法、智慧、人民性的,是对客观真理的一种追求。这是始终绵延不断的,我们如果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的话,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

第二个例子,中国共产党有一个特点:我们始终是把阶级使命和民族使命融为一体。当然,这有一个探索过程,在党的一大的时候提出一个纲领,只有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没有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但是在民主实践中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党的二大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

历史证明,我们党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什么时候我们把民族使命和阶级使命割裂开、对立起来,我们就会犯错误,尤其是“左”的错误。什么时候我们把民族使命和阶级使命结合起来,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向前发展。当年,我们很多的党员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他们首先是爱国主义者,他们是在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找到了共产主义。

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证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相通的,特别是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紧密相连的。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将之不断往前推进,就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该是统一起来的,而且就统一在中国梦之中,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过程中。

第四,中国梦代表着我们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的正确选择。一些国外学者不断在问,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样一条路?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很值得让我们深思。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而且这条道路的意义在哪个地方,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候,我们的先人们没有马上想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1840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就像一个大的试验场。从中国古代的思潮一直到当时世界上的各种思潮,都在我们的试验场上试验过: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中国不是天生来就倾向于革命,是在各种各样的路走不通以后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后面的道路是不是就是坦途了呢?也不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两个问题在失败中被重新认识、重新选择。

第一个问题是革命的道路问题。我们原来以为我们要走的就是苏联的革命道路,但是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只能走一条更为曲折的路,我们要扎根农村,好好搞根据地,建设自己的政权,一点一点扩大,一点一点积累。实际上,这个积累最后还是要等机遇,没有机遇就发展不起来。最后我们等来了两个机遇:一是抗日民族战争的机遇,使我们大发展。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心思定,希望和平。当时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毛主席征求了各个民主党派的意见,主动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放弃武装斗争这条路,我们到联合政府里来搞议会斗争。毛主席接见记者的时候也讲了,联合政府成立后他就不住在延安了,他要住在淮安。当时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做了这样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内战,丧失了人心。这样两大机遇使得我们夺取了天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毛主席是非常谨慎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很不容易,我们要有定力,要有耐心。在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前,我们党每一次作重大的决策,都要征求各个民主党派的意见。当时有一个最高国务会议,甚至有时候需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征求意见,然后才拿出我们的重大决定。但是到了1956年以后,很多事情想得比较简单了,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有点片面地追求快,体现在当时我们对现代化建设的追求过快,要在上个世纪末走到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邓小平同志说,这个目标显然过快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当时认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建设比较纯洁的社会主义。苏联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影响了我们。我们经过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时也是毛主席的一个追求,他的一个动机就是使我们国家不改变颜色,从客观来说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限制资本主义法权,铲除资本主义得以滋长的温床。最后证明这一套不行,就像民主革命时期一样,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不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过急过快也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我们才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从两个最基本的道理入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就是两个最基本的道理: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但国家要富起来,还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第二,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是初级阶段就不能搞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这个过程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相信将来我们探讨的路还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不会再走回头路。长期研究历史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历史不会重演,更不会走回头路。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头脑清醒,既防“左”又防右。

归到一点,就是中国有一套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这套发展逻辑就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到了中国以后,必然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经过了千辛万苦,经过了反反复复不断证明的,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规律。这就是习近平同志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的辩证统一。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当今还有一个意义,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来看,世界历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现代化过程中会有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过去一说现代化成功的范例就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还要向西方学习,什么时候我们盲目排斥西方这些有益的科学的东西,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同样的,我们把西方的东西照搬照抄到中国来也会犯历史性错误。实际上,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反思。西方国家在反思他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将来的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将来会越来越彰显生命力。我们这条道路的成功不但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且会改写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除了西方已经成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这条道路之外,还有一条东方发展中国家符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怎样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有一个内在的社会历史逻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毫无疑问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这三个内容。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我们的自信,就是我们讲的“三个自信”。但是这里面我觉得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戒骄戒躁,要有一种危机的认识。

当年延安整风的时候,毛主席就拿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的学习文件,而且他专门讲了李自成的失败,提醒我们全党要注意。一旦骄傲就会失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系列讲话里面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自信又不能自满。为什么要自信呢?我觉得说到根本就是要相信我们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个制度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三个自信”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坚信西方的东西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所以道路不能照搬照抄,理论不能照搬照抄,制度也不能照搬照抄。现在这方面主张道路、理论和制度照搬照抄的还大有人在,思想理论界各种各样的思潮也是错综复杂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情况下,很多东西还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想把所有的思想统一在一起,这是不行的,也不符合思想理论的发展规律。思想理论基本的发展规律还是要在不同之中来求最大的公约数。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要有自己的定力,这就是理想和信念。这个定力最根本的就是要相信西方的东西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我们跟国外的学者交谈发现,现在出现了一个很重大的转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发展,他们现在对自己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另外,他们开始承认,以前他们的能解释中国发展的那套东西已经解释不了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自信是有客观依据的。2012年11月,我见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的作者,那是我1998年就认识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学者。他在学术交流中对于扩大中国道路在美国的影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诠释我们的道路。去年他到中国社科院,我们两个人有一个交谈。他很坦率地讲,过去美国人还是有一种自信的,觉得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对他们形成挑战,现在真正开始感觉到了危机。而且他说,现在关键的挑战就是他们觉得他们那套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问题。以前美国人特别是与美国高级政要有广泛联系的智库型人物,他们认为美国的理论可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他们以为他们的东西就是普世价值,就是世界的标杆。他说现在看起来他们更要跟我们来学。他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有自信。不要因为我们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就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失去自信。而且不要把问题看成是单纯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很多问题不到一定的发展阶段是出现不了的,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标志着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再放大看的话,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能够过分自信,也就是自满。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吸收国外优秀的东西。汉代我们就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东西,唐代更是博采兼收。历史上我们之所以衰落,是因为我们吸收的能力越来越弱了,封建王朝妄自尊大的心理妨碍了我们向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学习。我们要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既要有自信,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还要善于吸收西方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划清一些界限。如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实际上它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但是,是不是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执政党执政的时候他做的事情就一无是处了呢?不是的,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很多事情都需要辩证法。过去我们因为搞大批判使我们走向极端,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中苏论战,包括“文化大革命”,我们要记住这些教训。在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认真分清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的同时,我们对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在执政期间在促进社会稳定、缩小分配差距、做好环境保护等方面创造的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措施,一定要认真学习、吸收。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吸收借鉴。

我相信在我们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同时,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中华民族一定会有一个创造的高潮、创新的高潮。同时也有一个大规模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一个高潮。如果我们是这样的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相信它一定可以证明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中有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最后,我简要讲一个体会。我感觉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上孕育了一场新的国际竞争,而且这个国际竞争在将来会更加激烈。这个国际竞争的核心问题,除了传统的经济全球化各种规则的制订、科技革命这些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竞争,现在已经初露端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都在进行下一轮的战略转型的思考,包括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甚至已经行动起来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行动还是比较快的,十六大以后很快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已经赶上了这场甚至是引领了这场国家战略的转型。但是我们不能满足,还要有一种紧迫感。我现在有一种担心,千万不要“起大早、赶晚集”,如果我们有决心来加快科学发展,哪怕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采取一些断然的措施,让我们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个牺牲是值得的。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非常重大的历史机遇。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国际眼光、战略思考、中国智慧和中国思维。这种中国思维能够把抽象的哲学和具体的行动,包括一些细节的落实统筹起来,一步一步地来抓落实。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101/7721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