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50亿残疾人保障金去哪了?

2014年06月20日 10:10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深圳残疾人保障金10年收50亿元 每年支出仅数百万

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原职工举报:该中心每年拿3000万元经费,支出仅数百万元,引发残友炮轰。

5月7日,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民爱中心)原职员黄海泉先生向记者反映,该中心每年耗资几千万残疾人保障金作为培训和活动经费(2013年为3000万元左右),而实际开支不过数百万元,所谓培训项目就是“教残疾人扫地”。

对此,华夏残疾人爱心网站长杨鸽蔚称,10年来,深圳所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已高达50亿元左右,这笔巨款的支出却很少向市民公开。

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原职工的举报是否属实?深圳市残联方面表示,民爱中心经费问题比较敏感,目前尚不能给出回应。

举报

哪要花那么多钱?

黄海泉称,自己是民爱中心员工,也是个残疾人,因看不惯中心用人唯亲,遂上网发帖揭露,因此遭到报复,被调离民爱中心,现在是民爱物业公司职员。据其介绍,民爱中心是深圳市残联下属单位,属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经费由深圳市向企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中心的财务聊天时,得知中心当年的经费预算是2500万元。当时我就纳闷,中心员工不到100人,每年除了举办一些‘嘉年华’等活动和培训课外,别无其他,为何预算如此之巨。”黄先生说,2011年民爱中心的经费为16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2012年为2500万元,2013年递增至3000万元,但实际开展的活动并无明显变化。

“每年最大的开支就是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活动,预算在40万元左右,类似活动一年在10场以内,加起来(支出)也不过几百万元。”黄海泉说,除了举办这些活动,中心还会聘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给残疾人上培训课,内容就是扫地、刺绣等,还有一些培训内容对残疾人来说根本没有价值,“除去这些活动和培训经费,民爱中心的支出剩下的主要是100多个健全员工的工资了”。

走访

据称很多项目支出

5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深圳环观南路附近的民爱中心走访。在该中心培训基地的二楼,记者看到有电脑室、图书室,但里面并无残疾人。百余名残疾人在电脑室隔壁的大厅里做手工活。记者了解到,这些手工活的货源是民爱中心从全市各工厂配送来的,残疾人手工加工后由企业付加工费。

在大厅一侧,一个“文员实务班”在开课。在培训基地一楼,记者见到了举报人所称的“扫地班”,其实是叫“清洁实务班”,记者在教室外碰到了该班的老师——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他告诉记者,清洁实务班都是智障的残疾人,教学内容为扫地、拖地和擦窗户等,“他们是智障人士,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得学,有家长向我们说,‘孩子回家知道拖地了,很高兴’。”据称,类似的培训班共有4个在开班,其中有“刺绣实务班”。

 

民爱中心职业训练部经理韦健告诉记者,该中心确实有很多项目需要经费支撑,支出主要有四大块:第一是为残疾人补贴费用,残疾人学员20人,每人每天补贴20元;庇护工厂100人,每月出勤补贴1500元;辅助就业30人,每人每月补贴1500元。第二为职康训练营和大型活动的费用,每年约有12场,如春游、学雷锋、嘉年华等,费用多少不等,嘉年华的活动经费为10多万元,并非举报人所称的40万元。第三为残疾人庇护性就业的费用,全市有55个街道职康中心,民爱中心负责将一些货源送往各街道由残疾人手工加工,“配送经费都由民爱中心承担”。第四为民爱中心50名员工的工资,“我们几年没加工资,都是按照深圳市公布的相关标准执行,年薪7万元左右”。

韦健表示,民爱中心一年的经费是否要几千万元,他并不知道,具体情况由市残联统一向记者回应。

炮轰

从未公开支出情况

华夏残疾人爱心网站长杨鸽蔚长期关注深圳残疾人的就业保障和合法权益。他说,2005年深圳出台规定,每家企业都须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标就必须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该项费用由深圳市残联通过社保局代征,名义上用于安排残疾人就业,每年向社会企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6亿—8亿元,从2005年至今,10年来累计征收近50亿元,每年仅利息就有数千万元。”

记者了解到,杨鸽蔚口中的规定,即《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实施办法》,于2005年10月颁布实施。其中规定,深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包括在本市登记的外地驻深单位和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同胞和华侨投资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应按不低于上一年度平均在岗职工人数0.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0.5%比例的用人单位,每少安排一名残疾人,就必须按深圳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杨鸽蔚强调,深圳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已经10年,却从未见公开过此项资金的支出情况,“民爱中心只有100多个残疾人,一年经费高达数千万元,相比之下,深圳著名的残友集团,培训了300多名残疾人,每年的支出不过五六百万元。”

杨鸽蔚表示,残疾人保障金年年征收,而对残疾人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却制定三年为限的条款,而且仅限深圳户籍的残疾人,“征收时不限户籍,扶持时就限户籍,而且设置3年限制,这明显不合理。”杨鸽蔚还说:“我多次举报市残联,遭到对方报复,在两次创业大赛中人为将我拉低名次,而且我代表市残联参加省里比赛,他们连差旅费都不报销”。

深圳50亿残保金支出未公开 回应称不属公开范畴

曝光的深圳累计征收近50亿元残保金却从未公开支出,质疑该项经费收支管理的透明度。深圳市残联回应称,残保金用途明细目前还不在规定的主动公开信息范围内,不过深圳市正推动各种专项政府性基金的公开工作,市残联会根据统一部署,及时公开其用途明细。

50亿残保金去了哪里?

有媒体报道,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原职工举报该中心每年有几千万元经费,支出仅数百万元。随后深圳市残联回应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非“三公”经费,没规定要公开,引发社会关注。

援引华夏残疾人爱心网站长杨鸽蔚的话说,深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已经10年,累计征收近50亿元,却从未公开支出情况。“十几万人,每年几个亿的残保金,花到了哪里?”报道中,杨鸽蔚对深圳市扶持残疾人就业补贴的户籍限制、年限要求提出了质疑。

残联:严格按财政部规定执行

针对《人民日报》的报道,深圳市民政局回应称正配合残联调查民爱中心被举报的情况。深圳市残联则就残保金的使用、监督等做出详细回应。

市残联表示,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而且针对征收、管理和使用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和制度。根据深圳市的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途主要在七个方面:一是就业,二是康复,三是教育,四是扶贫,五是代征费(市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征收实施办法》的规定,按市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的用于开展保障金征收工作的经费),六是社区工作(用于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缴纳),七是其他。

对于外界关心的残保金用途明细公开,市残联强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途明细,目前还不在《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主动公开信息范围内。近年来,深圳市一直在积极推动各种专项政府性基金的公开工作,深圳市残联将会根据统一部署,及时公开其用途明细。

 

残联称民爱中心制度完善

对于民爱中心如何申请、经费支出以及如何监管等情况,深圳市残联表示,民爱中心是直接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分事权、财权审批,分别授权,重大开支集体研究决定。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各项经费支出均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严格按照预算的科目开支,不得超预算,项目经费不得调剂使用,个别项目因人数变化等原因未使用完的资金全部交回市财政委。

而民爱中心的财务接受市残联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民爱中心作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单位,也接受市审计局的相关审计。

残疾人保障金到底“保障”了谁?

民爱中心是深圳市残联下属单位,经费由深圳市向企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2013年经费为3000万元左右,但按举报人的说法,其实际开支每年也就数百万元。而所谓的培训就是教会一些残疾人扫地、刺绣等,花费成本很低。黄海泉的举报是否属实,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同在深圳市,民爱中心只有100多个残疾人,一年经费高达数千万元,相比之下,深圳著名的残友集团,培训了300多名残疾人,每年的支出不过五六百万元。权衡这对数据不难发现,民爱中心的支出明显畸高。

残疾人保障金,顾名思义,是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和生存而设立的。作为资金管理者—深圳市残联,在管理这笔资金时,要公开透明,精打细算,将钱花在刀刃上,竭尽可能泽惠全市的残疾人。否则,便很难给被征收单位及残疾人群体一个交代。那么,深圳市民爱中心一年数千万元的经费去哪了?全深圳市一年6亿至8亿元的残疾人保障金去哪了?一切皆不能成谜。既然有人实名举报,有关部门就应该及早予以审计和清查,然后公布账目,给被征收单位一个说法,给公众一个知情权,给深圳市残疾人一个公道。若是有人违法挪用、滥用残疾人保障金,则必须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各地不妨以深圳为例,举一反三,及时审计残疾人保障金,看看资金去向是否合法合规,是否“保障”了一些健全人,避免给残疾人群体造成“二次伤害”。

50亿残保金花在哪了为啥不公开?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它被纳入财政预算,事关国内8296万残疾人劳动权利和生存发展。然而到目前,只有一些零星数据,可供判断残保金的规模。根据公益性网络平台——残疾人就业促进网发布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研究报告》,2006年北京征收残保金9.5亿元、上海6亿元、四川3亿元、湖南1.4亿元。由于残保金的征收主要在市区两级,即便是中国残联,也不掌握全国的残保金征收情况。

当前,深圳市残联试图以“敏感”之由拒绝公开残保金账目,只能使这一费用更加敏感,加剧民众对这一费用的“妖魔化”想象——如果经费使用没有什么问题,政府官员没有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一切能够见得了阳光,为什么该市残联会拒绝公开?这不是等于向民众承认确实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如果不公布,公众如何知道这笔钱真正有多少用在了残疾人身上?

“残保金”属于公益性资金,是国家为了保障特殊群体的利益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的运行状况以及使用情况,不仅与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公益性资金,需要把使用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将其与浪费甚至腐败等同起来。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其“公益”本质,否则空喊“保障残疾人权益”未免显得有些苍白。

根据媒体公布的情况,更尴尬的是,“残保金”每年只用去30%左右,大部分呆在国库里“休眠”,而残疾人的许多现实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一边是数额的骤然剧增,一边却是只有30%的极低使用率,一边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在资金上的捉襟见肘,一边却是有力使不出,有钱无处花。“残保金”的使用现状,既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一个独特视角,也可谓我国公益性资金管理的现实缩影。据了解,“残保金”使用率低的尴尬局面在很多地区都存在,具有普遍性。

在国外残保金使用最主要的方式,便是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既包括技能培训、综合教育,还有职业介绍、就业后的支持性服务等。政府部门更多是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效果评估,以保障资金使用的效率。显然,这些针对性的服务,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竞争性提供资源,提高效率。但现有制度下,残联这样的“准政府机构”,却垄断了包括残保金在内的大量资源。不少民间助残机构,从登记注册到筹资运营困难重重。

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残保金”之所以陷入“用不掉”,或者不知“去哪儿了”的逻辑怪圈,说来说去还是制度监督的问题,既然是公益性质的资金就应该给公众一个明白,一方面,这是接受公众监督,给自己一个约束,一个压力;一方面这是保障这些资金的运行真正用到公益事业上,也应该给公民一个交代。要不然企业怎能甘心缴纳,公众亦无法放心,长期下去必将损害残保金的信用。

 

【启示与思考】

“没规定”、“敏感”并不是残保金不公开的理由,反而是种心虚的表现,反映了残保金业已成了一笔糊涂账,可能存在账目不清、缺乏监管的问题,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利益输送、幕后交易等腐败行为。否则,就无所谓不能公开和敏感了。

为此,有专家建议,应出台“信息公开法”,要求相关社会组织定期公开有关信息。只要涉及公众利益,用的是纳税人的银子,账目必须全部公开,确保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出问题。这当然对头。问题是既往的糊涂账怎么办?

据了解,类似的糊涂账并不是深圳独一家,不过涉事金额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对此既往不咎,下不为例,显然难以服众,也可能漏网“大鱼”。因此具体到深圳民爱中心,对巨额残保金都去了哪儿的问题,还需给出全面、客观的回应。有关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出手,看看其中有无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其他地方也要引以为戒。要不然,国家的利好政策还不定是“利好”了谁!

要让残疾人保障基金不变“残”,将其公开化、透明化,让其纳入相应的监管体系是必须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晒晒才会更健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0/772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