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大学生当高考“枪手”之警示
2014年06月20日 14:13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山东济南18名大学生跨省当高考“枪手”被抓
高考是输是赢,这关系考生们一生的命运,有些考生奋发图强备战高考,有些人就耍起了小伎俩,想通过非法的途径,花点钱就能考上理想大学。在高考前夕,有这么一帮人就开始活动了,从各个高校内招募枪手,秘密转移到外地替考,没料到,刚准备动身就被警方给抓获了。
近二十名大学生,有序地坐在教室内,看到警察的到来,大家都慌了神,还没动手,这秘密竟然泄露了。历城网警大队一中队李强介绍:“除了送朋友的,18名学生是到达河南在高考期间帮助别人作弊。”
民警将18名大学生带回派出所,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当“枪手”的嫌疑人王某也被民警当场控制。嫌疑人说:“他们只让我把人集合起来,说好时间地点,他们来接人就可以了。”民警说,他们在网上巡查时看到王某发布招募枪手信息,“得到消息是6月5号在驻济某高校集合统一乘车,到达河南某地,准备帮别人高考舞弊。”
得知消息,民警立即埋伏在现场,当嫌疑人及大学生准备乘车时,将他们及时控制。历城网警大队一中队李强介绍,嫌疑人王某和河南的张某联系比较密切,张某通过王某招募枪手后,准备到河南进行高考舞弊。18名“枪手”到达河南后,会有专人接手,并根据考生需求让枪手为他们服务。
“作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线器材,考生带入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通过信号发到外边来,外边有接收器,再组织这些枪手,把试题做出答案之后,通过无线设备传到考场里。”“另一种是伪造考生的准考证,事先准备指模,高考开考后由枪手冒充考生进入考场。”然而,这些所谓的“枪手”都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
“高考枪手”铤而走险为哪般?
毋庸置疑,能够充当“高考枪手”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智商颇高、成绩优异,要不也干不了这个活。因此,他们对于充当“枪手”万一事发的后果也必定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又是为哪般呢?
金钱的诱惑使之难以自拔,这是大学生充当“枪手”的最原始动力。笔者以为,这些大学生或者是家境比较困难,想捞点外快减轻家庭负担,贴补自己的生活学习开支,或者就是虚荣心较强,开支较大,不得不想此下策赚钱以弥补经费不足。“一本是4万,重点名校是6万,二本大约是两三万,即便考不上,也可以拿到3000元的辛苦费。”要知道,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在这样的酬劳面前确实是难以拒绝的。所谓利令智昏,不外如是,其实他们绝大部分应当都明白如此做法的不对甚至是犯罪,但是在巨大的回报面前,还是无法控制地失去了自我,令人嗟叹!
侥幸心理也使得“枪手们”愿意冒险一试。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枪手”侥幸成功的事例,无形中也为这些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有收益必然有风险”,“风险有多大,收益就有多大”,正是因为这种侥幸的心理,也让他们敢于冒险一搏,甚至还带着一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不高也为“枪手”盛行埋下了祸根。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破坏国家法律法规,破坏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虽不排除个别大学生确实存在法制意识淡薄,但更多的却还是道德素质不高造成的。要知道,他们的行为必然会对另外一个接近高考分数线的高中生群体带来莫大的伤害,更是让高考制度、政策令人质疑、批判,带来极大的副作用。
高考的监管漏洞和执法不力也为“枪手们”铤而走险留下了一道缝。为什么“诚招高考助考人员数名,事成之后,负责你三年大学学费”并且“上面留有手机号和QQ号”的广告敢于明目张胆地在大学校园里张贴?这不值得我们反思么?还有他们能凭借伪造的考生准考证,事先准备的指模堂而皇之的冒充考生进入考场也让人不得不怀疑高考的监管工作和措施的完善度。
其实,“高考枪手”代考舞弊现象早已有之,几乎每年高考期间各地都要爆出此类新闻,各地相关机构也在想方设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只是效果一直不佳。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要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教育,做到断绝代考源。
遏制“枪手”代考舞弊,还高考一个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健康环境,希望相关各部门、各学校多措并举,早日取得成功。
枪手替考,本事大还是漏洞大
高考是我国组织最严密、考纪最严格的考试,仅报名就要经过学校、招办等几个环节的重重验证,而近年来频频发生替考事件,如安徽砀山、河南郸城、云南宣威、陕西洋县、甘肃天水替考案,问题多出在高考报名操作环节,没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的参与,不可能被苍蝇叮上。
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高考7日开考,济南的大学生“枪手”5日、6日才集体出发,这意味着,“枪手”抵达河南目的地之前,幕后运作的大网早已铺开,要么替考报名操作程序已完成,要么考点监考环节已沦陷,枪手可以直接进入考点替考。总之,在金钱攻势下,堪称考试之最的高考,“枪手”频现,不是他们的本事有多大,而是高考组织过程中有纰漏之处,让不法分子伺机捡漏。如果不是考前济南警方截住19名替考的“枪手”,谁能保证一起舞弊事件不会发生?
从近年各地公安、教育部门打击查处高考舞弊案件来看,高科技舞弊渐成主体,随着各地教育考试部门不断升级舞弊防控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高考舞弊和反舞弊就如同斗法的过程,重心放在技防上,舞弊人员就吃起了“回头草”,打起替考的主意。至于此次“枪手”替考未遂案有没有当地教育系统人员参与,参与程度有多深,还需要警方进一步调查,但这说明技防升级的同时,对教育系统人员防范也需要强化,堵上内部腐败的漏洞。
纵观近些年诸多高考替考案,“枪手”多系在校生大学生或高中生。在高中生没有校方组织参与替考的背景下,“枪手”越来越多地由在校大学生充当,尽管考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会下发通知,严格在校大学生考勤,但一纸通知能发挥多大效力,取决于高校是否严格落实通知,是否平时依规严格管理。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充当“枪手”的大学生也经历过高考搏杀,才进入象牙塔,如果当年的考场上混进来一些替考“枪手”,挤占自己上大学的机会,那公平吗?还能考得上大学吗?
其实,今年年初曝出哈尔滨理工大学MBA招生考试中作弊事件后,社会上关于考试立法的声音再起,认为有必要重视对考试舞弊现象的司法治理。现在,作为人才选拔机制的主要考试如高考、研考、公考都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但舞弊事件仍不时发生,单靠个人诚信显然难以保证考试的程序公平,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考试各个环节的公平,以遏制和杜绝舞弊行为。
高考不相信“枪手”,堵上舞弊的漏洞,技防、人防、制度防范需要多管齐下,否则,难保“枪手”不会有捡漏破门的时候。
整治高考枪手需要多管齐下
小林的退出可谓人生正确的选择,而退出与替考仅仅是一步之遥。当然,人们会禁不住问,以小林为代表的这4名替考者退出,是否还有更多的人“潜伏”在高考的队伍中呢?对于高考枪手的整治,法律不可谓不严格,但为什么每年都会出现,且呈现出不能根治的特征呢?其实,对于高考枪手现象来说,仅仅严惩枪手或者寻找枪手的人并不能标本兼治,更应该找寻到高考枪手背后的动因,尤其是从需求方面来考虑,多管齐下,方能对高考枪手形成高压态势,也才能最终让高考枪手退出历史的舞台。
对于高考枪手的法律严惩其实已经非常严格。按照教育部33号令,涉及代考替考的内容就有3条:一是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停考1-3年的处理;二是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的在校学生或在职教师,将由学校开除学籍或解聘;三是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难看出,对于枪手和寻找枪手的考生来说已经非常严格,但为何还是不能禁止,这是应该思考的地方。
按理说,严厉的法律能够阻止人们违法行为的冲动。高考枪手也是如此。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之所以愿意当枪手,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诱惑。小林的例子中,一本报酬五万,二本是两万。如此高额的报酬,往往会诱惑在校大学生,在利益平衡面前,有的人自然就会铤而走险。而这样的铤而走险显然也是教育本身的失败,因为作为在校大学生不会不晓得替考的后果。而在利益的诱惑下,再抱着侥幸心理,于是就踏上这条不归路。而在替考的诸多环节中,所谓的零风险往往被多次提及,而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猫腻更应该清理干净,即对于高考从报名到进入考场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梳理清晰。
在高考枪手的事件中,枪手、中介、被替考的考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对于替考学生和被替考的学生的惩罚已经明晰,而对于那些中介,尤其是中学的教师,他们在牵线搭桥的过程中也有着很多推波助澜作用。所以,对于他们更应该做到严厉的惩罚。可以说,禁绝高考枪手,需要从制度上规范起来。对替考者,对被替考者,对参与整个事件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强有力的措施,让他们不敢顶风作案。只有这样,才能以儆效尤,归还高考本身一个清朗环境。
大学生“枪手”给准大学生警示
在校大学生参与高考作弊,已不是新闻,舆论多将之归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淡漠和受金钱利益的驱使。这当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大学生进大学后失去理想,陷入迷茫,无所事事,于是很容易受外界诱惑而误入歧途——他们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却以这种方式“退出”大学,令人唏嘘不已。这给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们提出了警示。
这其实是我国教育病态的一种表现。无论是每个家庭,还是社会,都高度关注高考和学生高考前这段时间的学习,高考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人生的分水岭,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常常被忽视:高考不过是一扇门,学生们由此开启新的学业生涯。如果不努力奋斗,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进了名校,也一事无成。
有关调查显示,大学新生进校之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者比例极高。而我国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很快就让进校不久的大学新生,梦想破灭,从985高校到三本院校学生,都有相当数量对前途感到迷茫。这些学生中,约有20%沾染上网瘾,整天打网络游戏。学习学到高中毕业就结束,可谓他们的真实写照,这和高中阶段的“拼命”学习完全是判若两人。
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为“挣钱”而充当枪手,是顺理成章的。当枪手,不过是大学生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一个“侧面”而已。最近高考期间,网上有一则漫画,引起很多人共鸣——在高考期间,学生集体宣誓、父母烧香拜佛、全社会全面关注,可考上大学一年后,学生却在宿舍里玩游戏,地上堆满烟头和酒瓶。
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活,摧毁的不仅仅是某个学生个体,而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但似乎整个社会还没有对此高度重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高考,在对高考的畸形关注中迷失。这是教育严重功利化的后果,当升学就是求学的目的,读书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每年高考之前,都会传出高考生撕书、烧书的新闻,这是负面情绪的发泄,也是读书价值观被扭曲之后的现实表现。
很多舆论关注这些“枪手”会得到怎样的处罚,但我们更应该反思他们成为“枪手”的原因,说到底,如今的高考,就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每年上千万的高考生,在这个“产业”中只是工具,他们也许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高考很重要,而高考之后的人生呢?又有多少学生认真规划过?是到了该整体反思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了,再延续目前的高考制度和办学体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只是奢望。
当然,大学生“枪手”也给刚结束高考、等待录取的准大学生们提一个醒,要对大学生活提前做规划,不能以放纵的心态对待高考后的生活。
【启示与思考】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为了防止舞弊,全国各地依然是“奇招”频出,再创“史上最严高考”。尽管如此,高考作弊行为还是有禁不止。“枪手”替考现象,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团伙化、腐败化的趋势,尤其令人震惊。
一场高考要涉及教育、招生、公安、学校等多个部门,所以,高考也设计了很多监控的环节,体检、报名、准考证、身份证、学生档案、电子档案等等。一个“枪手”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够突破这些严密的环节,最终完成替考?事实上,“枪手”这种直接的替考形式,在手段和形式上是非常低级的、原始的,在现今各级政府越来越强调高考纪律、打击高考舞弊的情况下,它还有市场,如果没有既能一掷千金又能手眼通天的家长配合,如果没有教育、公安等部门“内部人”的一路绿灯,要想进行这样规模、程度的“枪手”替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杜绝高考替考现象,除完善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外,还应针对替考行为一查到底,拔出萝卜带出泥,将所有涉事人员绳之以法。“枪手”只是整个替考黑色产业链的末梢,如果只处理“枪手”或中介人员,未能将整个关系网连根铲除,不仅会留下隐患,也将激发“后来人”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倘若不及时清除隐身于相关部门的关键人物,替考行为就可能像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长出一茬。
济南警方在此次高考前抓获相关嫌疑人和“枪手”值得点赞,但这些人是否已与雇主达成交易,又是否能顺藤摸瓜将相关部门人员揪出来,这些问题都应调查清楚,一旦查实则应严厉惩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除恶务尽,以儆效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0/7724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