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城管小贩互换角色”是一次有益尝试

2014年06月23日 10:46

 

【网络热点】

【事件介绍】

 

洛阳:商贩与城管互换角色 一个焦躁一个被撵

进入夏季,瓜果摊儿、烧烤摊多了起来,这些摊点为市民带来了便利,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而对于城管和小贩来说,又到了各自最忙碌的季节。6月8日,洛阳市西工区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涧西区城管局开展“小贩与城管换角色”活动,两名体验者分别是“小贩界”和“城管界”的“佼佼者”:小贩是从业十几年、躲城管非常有经验的西工区永红巷“资深”水果商贩马永会,城管是涧西区城管局与小贩打了三年交道的退伍军人李高攀,他俩互换身份之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记者全程记录了他们的体验之旅。

在电影桥段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贩喊道:“城管来了。”紧接着,周围的小贩着急忙慌地收拾好东西,开启“狂奔”模式。小贩最怕见到的人莫过于城管,那么,让小贩来当城管管理小贩,又会有怎样的场景呢?

新奇第一次穿城管制服,有点“小兴奋”

马永会今年35岁,外号“猴子”。是西工区一名“资深”水果小贩。从业十几年来,他躲城管都总结出经验来了。听说自己被随机选作“小贩代表”体验城管的生活,马永会一口答应了下来。“好活动,得支持,小贩不容易、城管也不容易,双方得换位思考。”马永会说,多年和城管“打交道”,他也理解城管的不易。

8日上午,马永会来到西工区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四中队,穿上城管制服后,他感觉有些别扭。“猴子,衣服扣子扣错了,整理一下。”一名队员提醒道。马永会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整理了衣服,和队员们一起坐上了执法车。

“咱们现在是要去‘撵摊儿’了吗?”坐上车后马永会有些兴奋。哭笑不得的城管队员立即“纠正”道:“不是‘撵摊儿’,是执法。”

羞涩遇到熟人,不好意思执法

由于和辖区的水果商贩都很熟悉,马永会每次“执法”,商贩们会反过来开他的玩笑:“猴子,你咋成城管了?”、“猴子,你坐人家城管的车上干啥,快下来。”“你在哪儿弄了这么一身衣服”?

面对大家的“起哄”,马永会很不好意思,到后来,他不愿意再下车了,遇到熟人就把头埋在胳膊里。“都认识,没法开这个口啊。”马永会为难地说。

“人情归人情,工作是工作,现在你就是一名城管队员。”西工区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四中队中队长郜飞发现马永会出了状况,对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在辖区工作多年了,和很多小贩都很熟悉,大家没仇没怨的,见面还打个招呼,但该管理的时候,我们不照样得管吗,执法最重要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不能偏心。”在郜队长的劝说下,马永会点了点头,轻声说:“也是,也是。”

在随后跟随西工区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二中队执法时,马永会变得积极起来了。“执法”碰到老熟人时,他就主动上去打招呼:“伙计,今天我体验当城管,你给个面子,别在这儿摆了。”商贩也很给面子,边跟他开着玩笑边推着水果车离开了。

 

苦恼城管前脚走,小贩后脚就回来了

下午6时,临涧路菜市场附近围了许多水果和蔬菜摊位,马永会和队员们开始对商户苦口婆心地劝说起来。“走了,现在就走了。”商贩们纷纷推车离开。

商贩们离开后,马永会和队员们换了个地方执勤,可是15分钟以后再回来看时,发现商贩们又回来了。“动一动、动一动。”马永会和队员们重复着相同的话,商贩们推着车,再次挪到其他地段。“没办法,不让在这儿待,他们也没地方去,我们只能将他们疏散开,别影响人车通行。”一名城管队员说。

又过了10分钟,马永会和队员们再次回到原地,发现商贩们又回到了这里。“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解决,我最了解,这就是一场小贩和城管之间的‘游击战’,小贩们做个生意不容易,而且周围的老百姓也有买菜、买水果的需求,能咋办?”马永会说,无论作为小贩还是城管,这样的难题都让他“头疼”。“就城管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游击战’很枯燥,而且很多是在做无用功,心里挺窝火的。”马永会补充道。

感叹当个好城管,其实不容易

随着执法的深入,马永会也发现,城管工作其实也有许多技巧。下午,在西工区一菜市场附近的人行道上,一个商户正在卖衣服。“师傅,收一下吧,影响行人走路了。”马永会刚说完,便上前帮该商户收拾衣服。该商户也非常配合,拿着大包离开了。

城管队员将马永会叫到一边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立即上去帮商户收东西。“虽然是好心,但容易让商户误以为是要没收他们的东西,有可能引发冲突。”

在另外一名占道经营的商贩面前,无论马永会怎么软磨硬泡,对方就是不肯离开,马永会有些灰心。这时,一名城管队员走了过来,站到摊位面前一句话也不说,一直盯了十几分钟,占道的商贩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推着车子讪讪地离开了。

“原来一句话不说也能执法,对待不同的人,得用不同的方法。”马永会顿悟道,“原来,当城管也是个技术活儿啊。”

知彼了解小贩心理,灵活执法

在“执法”时,马永会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他非常了解商贩们的心理。当天下午,在一个菜市场附近,一名水果商贩正在路边给顾客挑选西瓜,马永会看到后,并没有立即走上去。“商贩正卖东西时你去赶他走他是最生气的,顾客也生气,这样一来,肯定不好执法。”马永会说。

等这名商贩做完这单生意后,马永会才走了上去。“这瓜是哪里的啊?”马永会问。“陕西的。”“陕西的啊,嗯,不错,一看这瓜就甜。”马永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商贩套起了近乎。不一会儿,两个人“熟络”起来,马永会这才切入正题,苦口劝说,商贩也很给面子,推着瓜果车离开了。

在另外一个瓜果摊前,马永会劝了很久,商贩就是不走,马永会趴到他耳朵旁边轻轻说了一句话,商贩就推着车子离开了。大家都很好奇,马永会说了什么?马永会笑着说:“我说,记者在这儿,不走就要曝光了。”一席话让大家都哭笑不得。

焦躁受不了异样眼光,提前结束体验

按照规定,城管队员要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但到了晚上7点半,马永会就有些坚持不住了。

城管执法时,会时不时地从执法车上下来,所以多数城管执法车没有安装空调,即便有,也不经常开,用一名老城管队员的话说就是“热了十几年,也就不觉得热了。”虽然马永会在路面卖水果,也经常受风吹日晒,但一天下来,狭窄的车厢、酷热的天气,还是让他有些“扛不住”。

“该结束了吧,要不就这吧?”晚上8点半,马永会已经彻底坚持不住了,反复念叨着这句话,活动只好提前结束。

在回去的路上,马永会告诉记者,做城管太枯燥了,最难受的是,每次他上去执法,商户和周围群众都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好像是他在欺负商户一样。“这样的感觉很糟糕,其他城管也和我一样,从心里不想管,但又不能不管,城管真的是不好干。”

 

“城管小贩互换”只是利益协调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不同角色的差异,就在于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存在区别。在过往的叙事中,城管通常被塑造为拥有权力身份的强者,小贩则被视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弱者,“城管小贩互换”不仅是身份和标签上的变更,也是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的更换。

城管和小贩的纠纷和冲突,说到底就是不同角色规范之间的矛盾。城管有来自行政和舆论上的压力,小贩也有被清理、被整顿的风险;城管和小贩都有各自的爱与怕、累与痛,这样的角色体验,通常不足为外人道也。“城管小贩互换”让彼此有了一个参与式观察的机会,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对方的艰辛与无奈,消除距离感和隔阂感。

这边,城管追求公共秩序;那边,小贩谋取生存机会,作为利益相关者,城管和小贩有没有可能实现良性互动?同样的工作职责,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更具使用价值、更具可操作性,将文明执法落到实处,是城管面临的一个现实考题。对于小贩而言,让利益博弈在法治框架内运行,避免过激维权离不开自我救赎。

在一些人看来,“城管小贩互换”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诚然,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固然有彼此了解不够的短板,但关键的是,社会治理方式的滞后,让城管和小贩处于对立两极。即使城管和小贩互相体谅,制度的“非人格化”也会让庸常之恶大行其道,从而上演城管与小贩的猫鼠之争。

可是,公共政策的尽善尽美,固然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细节推动和公众参与。“城管小贩互换”虽然不具备大面积复制的可能性,却传递出难能可贵的制度善意——在利益多元多变时代,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需要从加深了解、增强互动开始。

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设身处地的理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话语裂痕才会消弥,公共生活才会更加温暖。少一些情绪化的先入为主,多一些克制的理性思维;少一些偏见与歧视,多一些包容与接纳;尽管实现利益协调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城管小贩互换”只是第一步,却依然值得肯定。

城管小贩互换角色能改变什么?

互换角色的目的在于“换位思考”,假如小贩与城管之间没有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而是充满着隔阂、对立、对抗,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对方的苦恼是什么,对方的苦衷在哪里。结果,在执法与管理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摩擦和冲突。不仅小贩们觉得自己很受伤,被封为“黑社会”的城管们也是满腹牢骚。

所以,互换角色可以是加深理解的一个方法。它能够让本来处于对抗的双方,有一个相互认识和理解的机会。但若想以这样的方法解决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对抗,似乎有些难。一方面,互换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而已,没有多少商贩和城管可以互换角色,也不可能长久地互换角色,他们没有机会长期生活在对方的世界里,养成对对方的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起因并不是缺乏理解,就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他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于彼此的生存状态不可能所知不多,造成他们隔阂和矛盾的更主要原因,在于执法过程中管理与管制思维的摇摆——对于商贩到底应该管理还是管制?一旦管理变化为管制,就可能引发商贩的不满和对抗。

本来,管理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无论商贩有多少理由在城市谋生,他们都是需要管理的对象。如此,城市生活才能更加井然有序,而商贩们也才可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但在日常的管理中,因为对城市发展外在形象的过于看重,城管在管理过程中滋生了管制的思维,他们想的通常不是有效管理,而是有效管制。管制的结果至少是表面上看上去很美,很干净,而这显然会伤及商贩的切身利益。

在管制思维的作用下,商贩就是城市生活中脏乱差的制造者,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在给城市治理添麻烦,而城管就是喜欢打砸抢的“黑社会”,为了快速出成绩,他们通常相信拳头而不是嘴头,他们通常喜欢简单粗暴,而不是和风细雨。于是,彼此之间的刻板成见开始固化,商贩和城管成为了城市整治中的“猫和老鼠”。这种刻板成见的养成显然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了解,想以互换角色的形式,消除这种刻板成见无疑过于乐观。

 

城市管理不能止于“互换角色”

互换角色可以加深理解,提高执法过程中的相互认可度,能够让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对商贩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暴力和语言刺激;而商贩经过这么一天的执法生活,则对城管执法的不易有了更多的感触,在今后的摆摊设点过程中,也会多些考虑、多些配合。从而改变商贩与城管之间对抗的局面。

但城管与商贩毕竟不能长期互换角色,互换角色的范围也有限,互换角色过后如果引起暴力冲突更难收场。而且,城管与商贩之间之所以呈现出对立的局面,还是源于一个为生活所困得现实,一个味手中权力所迷惑的现状,这些都不是不能通过互换角色来改变的。

互换角色虽然新鲜,在某个时间段、对某些个体商贩和城管有些作用,但都只是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二者矛盾。商贩即使知道城管工作很难,单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他还是还是会照样走街串巷躲着城管摆摊;城管纵然明白小贩生存不易,但为了自身饭碗,为了凸显政绩,城管还是会现实出自身的强势,让商贩继续躲躲躲藏藏。当城市的清洁卫生、规范有序与摊贩的养家糊口、生存发展出现对立时,城管与商贩的躲猫猫已然会继续存在。

对此,只有改变管理理念,加强执法人员与商贩间的沟通,在民生里子与城市面子之间找到平衡点,城管和小贩才能真正互相理解和支持。

愿角色互换带来城市良性治理

城管与小贩的紧张关系,一直是舆论与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城管撵小贩,小贩躲城管;城管暴力执法,小贩暴力抗法;甚至相互间发生伤害对方生命的残暴行为。城管与小贩间的每一次冲突,都能引起舆论高潮,网络上也分为两个阵营,多数人是对城管的谴责和对小贩的同情,也有少数对城管表示理解,否定小贩的乱摆乱占行为。从媒体的报道看,洛阳市另辟蹊径,城管与小贩互换角色的做法导致“一个焦躁一个被撵”,相互间体验到了对方的难处与艰辛。但角色互换只是暂时的,城市的清洁卫生、规范有序与摊贩的养家糊口、生存发展才是永恒的话题。城市管理者能从中汲取经验,制定出平衡好各方利益,有效治理城市的良策才是根本。

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管理有序,道路清洁,交通规范,城管的责任也正在于此。但小贩赖以安身立命的谋生问题更是城市管理者所不能忽略。再者,小贩的经营行为也为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市民并不排斥小贩,他们反对的只是乱摆乱占的行为。而且,如果一概禁止小贩摆摊经营,除了加剧冲突外,小贩的过多失业也会让政府承担更多的管理成本,同时带来更大社会治安隐患,降低市民安全感,反而不利于整个城市水平与形象的提升。

可见,城市管理与小贩摆摊不是天生的对立矛盾关系,可能只是管理服务不到位。洛阳互换角色后双方“佼佼者”的互相理解和体谅,也说明他们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决策者有智慧和能力找出利于双方发展的切入点。在城市的发展扩建中,完全可以在繁荣地带为小贩留出其赖以生存的摆摊之地,特别是在居民生活集中的地方,更应设立摆摊场所,还可为相应小贩提供相应服务,办理所需证件。同时严格小贩经营行为,杜绝无证经营,胡乱摆摊、影响交通、乱丢垃圾、制造噪音、侵扰居民安宁生活的行为。

城市管理者需要做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赶出小贩,而是变成管理、监督与服务者。在如何为小贩排忧解难、如何监督小贩规范经营,如何处理小贩与消费者纠纷上下功夫。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城市需要城管维护秩序,小贩需要摆摊生存发展,武断地忽视各方利益,谁都无法接受。唯有找准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小贩生存三者间的共同利益所在,平衡好各方权益,良性规范各方行为,才是城市长远发展之道。

 

【启示与思考】

在过往叙事中,城管常被塑造为拥有权力身份的强者,小贩则被视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弱者,“小贩城管互换角色”,不仅是身份和标签上的变更,也是角色权利义务和角色规范的更换。互换角色,让彼此有了一个参与式观察的机会,能近距离感受对方的艰辛与无奈,消除距离感和隔阂感。

在一些人看来,“小贩城管互换角色”治标不治本,难以根本解决城管与小贩的冲突。但公共政策的尽善尽美,也离不开细节推动和公众参与。“小贩城管互换角色”虽不具备大面积复制的可能性,却传递出难能可贵的制度善意——在利益多元时代,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协调,需从加深了解、增强互动开始。

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设身处地的理解,不同利益群体间的裂痕就会消弭很多,公共生活才会更温暖。尽管实现利益协调要做的事还很多,“小贩互换城管角色”只是第一步,却仍值得肯定。

通过“互换角色”让双方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以便让城管工作更好的开展。其实人跟人之间都是如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有些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理解和沟通最重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3/772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