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关于楼市那些“钱”的事儿
2014年06月23日 13:31
按揭贷款缘何又贵又难办?
从2013年底到目前这段时间,过买房办按揭贷款经历的人,很可能有这样的困惑:个人征信记录良好,也有稳定的收入和税单,且工资流水清晰,可是银行房贷却很难申请下来;好不容易申请到,首套房贷利率基本都上浮了5%-10%。
按揭贷款缘何又贵又难办?众多专家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银行家们认为贷款风险上升,贷款定价自然要重估。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表示,按揭贷款支持的数量、力度,和房地产销售持有直接的关联,相关系数达到了较高的关联度数值0.64。
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4年5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在连续环比上涨23个月后,首次环比下跌0.32%,十大城市中8个成熟环比下跌,下跌城市超过六成。
2013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推动银行存款成本上升,研究机构称,个人贷款的利差被压缩到不足3%,并且占用大量人力、管理成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认为,在现阶段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整个金融机构会更加谨慎。
5月12日,央行召开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研究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改进住房金融服务有关工作。央行这一举措,被认为指向今年以来银行愈演愈烈的按揭贷款“不愿贷、拖延贷、涨价贷”等情况。时隔半个多月后,记者调研发现,央行的“窗口指导”并未使商业银行房贷收紧的局面得到明显缓解,而个别银行房贷利率甚至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银行信贷掐供需两头 中小房企现资金链断裂
楼市需求端-购房者消费贷款层面,银行在2013年年底就已经收缩房贷业务,是中国楼市热度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在楼市供应端,银行的信贷紧缩,导致房企市场融资也倍显窘态。
在银行开发贷方面,行业的现实情况是,大企业不愁,银行有贷款额度;中等企业大多是债务缠身,周转困难;而小企业,通过高息融资,“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开始出现倒闭。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认为,现阶段,社会融资相对较高,开发商的负债比例高位运行,压力较大。
多元化融资缓解房企压力 风险亦需警惕
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一直是房地产行业的“软肋”。2013年,房地产直接、间接通过银行融资的比例甚至超出五成。随着银行信贷的收紧,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另辟蹊径、拓展融资渠道,股票市场、债券、信托、私募基金都成为房企借道“输血”,缓解资金链压力的角力场。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融资工具的增加,房企越来越偏好高杠杆模式,这都直接加大了融资规模。房企海外融资额高达244亿美元,信托金额也达到1200亿之巨。
根据《2014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199家上市房企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均值分别为11.09%和5.15%,仍处于自2009年以来的下行通道中,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在不断下降,房企的利润空间仍在收窄。
在黄瑜看来,信托的高回报基于房价上涨的预期,现在楼市下行风险大,房企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信托等高回报的潜在风险暴露。
透视房企拿地数据 彰显市场预判
一季度,10个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691.7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83.1%。与此同时,商品房一季度销售面积为201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销售额13263亿元,同比下降5.2%。
然而一边是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的双降、资金链紧张的传闻;另一边形成鲜明反差的,2014年前3个月,企业拿地支出持续增长,土地市场的持续亢奋。
但是,4月拿地热情开始下降,5月拿地数额进一步缩减为71.28亿元,销售20强的标杆房企中,只有万达、保利、金地、恒大、碧桂园小有动作,与去年5月455亿元的拿地额形成巨幅落差。曾经高频出现的“地王”字眼,在媒体报道中几近销声匿迹。
中央VS地方博弈之土地财政依赖
面对楼市的“转向”,这次不见中央的调控之手。
不同于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几次在调控重击下的周期性回落,本轮市场转冷的原因,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更多的是前期房价过快上涨等市场本身风险因素的积累,以及前期成交集中释放带来的需求转档。本次调整是近年来唯一一次主要由市场自身供需变化产生的。
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认为,如果这次政府不出政策干预,本轮楼市调整观望期可能会比2008年、2011年的时间略长一些。
2013年的三中全会,政府确立的“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长远来看,逐步打破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是改革的初衷,然而,这势必会冲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部分地方政府显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随着今年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开发商试图通过降价跑量来回笼资金时,却不料遭遇地方政府“限降令”的截击,交易被卡在了“网签”环节上。杭州、深圳、东莞、南京、上海,很多城市都设置了15%—20%降价上限。
“现在要用市场的信号,绝对不用行政的信号。”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李克强总理不是讲了嘛,政府这个手不要到处乱摸,这就是乱摸的表现,摸得还不对头。”
南宁、无锡、宁波、杭州萧山、天津滨海新区、铜陵,地方政府纷纷开展了各项政策放宽的微调举措,其中潜藏着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未来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隐隐担忧。地方政府需要依靠卖地收入来偿还高企的地方债务本息,今年22%的偿还比令地方政府无法承受一丝一毫的政策偏差。
但真正让地方政府如此敢于放手一搏的,大概还是中央为了保证平稳推进改革,而一再强调的“底线思维”在做支撑。
在黄瑜看来,十八大之后,其实中央对房地产这块并没有说出现新的一些规定,中央一直强调的是宏观要稳,微观要活。“2014年两会之后,无论从住建部发出的声音,还是国务院发出的,都提及分类调控和双向调控。”
中央强调“市场”与“底线”要统筹兼顾,地方在获得了更多话语权的同时,该如何把握这个“微观要活”的度?胡志刚分析,合理放权于地方政府,在尊重市场前提下的分类调控是值得推崇的破题之道。“中央已经讲了,调控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是城市它最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3/7726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