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免费诊所”虽关,但值得称赞!

2014年06月23日 14:47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河南首家"免费诊所"悄然关门 开业不足7个月

6月4日下午,关门落锁的“国平义务诊所”。门头上的招牌已不见踪影,留下六个大字模糊的轮廓。

开业时就被问“能维持多久”

“能运转一天,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天。”

创办人周国平当时的回答让人回味。

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做公益事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

2013年11月11日,纬五路与经一路口,被誉为河南首家免费诊所的“国平义务诊所”悄然开张。

2014年6月,它悄悄关了门。

它出了什么问题?

开业时就面对“能维持多久”的问题。

之所以得到各方关注,用诊所创办人周国平的话说:“这个诊所是医改的一个很小的探索,免费诊所实现了医药分开,促进了分级医疗,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它的存在就有意义。在这里看病,医生免费开方,患者自行去药店买药;退休老专家提供‘义务诊断、就医咨询和简易康复治疗’;接受卫生部门和红会监管……”

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自诊所开业时就被不断提及。

周国平曾告诉郑州晚报记者:“资金链会不会断,这个我真的无法保证,我只能说,只要诊所能运转一天,我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天。”

6月4日中午,网络上出现了《河南首家“免费诊所”运营数月后悄然关门》的消息:3日下午,诊所正在搬家。周国平的外甥苗先生称:大约一个月前,舅舅考虑到自己和其他几位坐诊老大夫的身体,无奈将“免费诊所”关了。

记者拨打周国平的手机,停机。

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

如今看来,“免费诊所”被事先不看好的人言中:“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

6月4日下午3点半,纬五路与经一路口的“国平义务诊所”关门落锁,门头上的招牌已不见踪影,留下六个大字模糊的轮廓。二楼窗户上,白底红字的一行大字“义诊为民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还在。

在诊所门前卖水果的崔女士说,这个诊所曾经非常红火,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中午还给来诊疗的患者、环卫工人、流浪乞讨者甚至附近医院陪病人的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午餐。但大概一个月前,基本不接诊了,“最近几天诊所开始往外搬东西,看样子是不干了,昨天还有人搬桌椅板凳,今天门锁上了,听说这里看病是免费的,关了挺可惜的。”

这处繁华的街道,并没有因“国平义务诊所”的消失改变多少,喧闹依旧。

 

红十字会:诊所关停有两个主要原因

“国平义务诊所”受卫生行政部门和郑州市红十字会的监管。周国平曾说:“我们的账目要经过市红十字会的审计,是公开的,符合条件的报销,不能报销的我自己出。除了那家爱心企业的赞助,目前社会上也有爱心人士的几百几千元一笔的捐款,我都上交给红会统一管理。”

因周国平手机停机,记者联系到郑州市红十字会宣传部的负责人李祥新。

李祥新说,他们接到不少媒体的采访要求,大家关心的都是一个问题:“免费诊所”为什么关门了?

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两个:

一、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诊所有9名固定志愿者:4名退休的护士和5名专家。其中,赵长水等3位老专家80多岁了,每天的病号太多,高峰时达200多人,虽然后来实施了限号(每天限100人),老专家们依然忙得不可开交,连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腾不出来,先后病倒。特别是周国平,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前段时间肾功能也出现问题,在郑大一附院住院治疗将近一个月,现在刚刚出院。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志愿者们还坚持了一段时间给患者做常规检查,但无法诊断,只能停下来。

二、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开办诊所,房租、装修、购置医疗设备花了近200万元,除去一家企业和红十字会支持的100多万元外,周国平的家人、朋友也资助了不少。压力最大并且持续性的开支还是房租。这个位置属于黄金地段,当初租的时候房租是60多万,房东还要继续涨房租。毕竟这是私人的房子,不能因为你租房做公益事业就给予减免。所以,红会和周国平商量后,决定放弃这里,寻找其他合适的场所,等到各方面条件具备后,再重新启动“免费诊所”。

李祥新提供了周国平的新手机号,提醒记者,周国平正在恢复时期,如果采访,时间别太长。

对话

周国平:等我好了,“免费诊所”一定要继续

6月4日下午5点40分,记者打通了周国平的电话。

郑州晚报:诊所关停是因为你和老专家们的身体原因吗?

周国平:是的。我1993年就查出了糖尿病和高血压,2009年心脏里装了一个起搏器,最近两年肾功能又出现问题,并且逐步加重。我现在每天都要打胰岛素,最多的时候一天打三针。我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病人。我这种情况是不适合长时间接诊的,但做“免费诊所”后,看到病人大老远来了,不忍心推出门外,而且看病是很累人的,看不好是要出医疗事故的,只能超负荷工作。我请的几个老专家也一样,赵长水大夫做过两次肝癌手术,大家都在坚持着。可是,我和几个老专家累病后,诊所没了主心骨,年轻的志愿者没人指挥,不能合理安排,并且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事情,慢慢就坚持不下去了。既然我们的身体实在不允许,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了,所以不如暂停。

郑州晚报:外界推测诊所是“资金问题而导致经营困难”,有这方面的因素吗?

周国平:房租确实很高,但钱不是诊所关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自己身体的情况,这次住院瘦了20多斤,力不从心。钱目前还是有的,在市红十字会的账上还有30多万元。但钱一定要花到刀刃上,等我身体养好了,计划寻找一个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合作,对内给老人们义诊,也可以对外给患者义诊,把费用省下来用于可持续发展。我个人想挣钱很容易,有不少民营医院请我去做管理,在免费诊所运行的时候,也有民营医院想谈盈利性的合作,都被我拒绝了。爱心事业是不能掺杂功利因素的。“免费诊所”一定还会继续下去,可能会换个地方,换种形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好!

讨论

质疑、否定:关门很正常,不是他们能干的

@健康传播庞红卫:一个常态社会中的理想国,破灭的有点早了点。

@中原无双_:根本无须免费,不收高价就行了。特别是免费午餐,没必要。国人素质在那放着呢,去蹭吃的肯定不少。

@王建群V:这本身就不是长久之计,关闭是早晚的,没有后续人才,单凭几个老人,势单力薄。而且免费提供午餐,在中国估计还没人的财力可以达到。

@医路风雨行:关门很正常。不是他们能干的,不是他们应该干的。

支持,肯定: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丿SX灬天乙:最起码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给了后人一些警示,我们该如何去做。

@旅行魏视:免费医疗不是慈善。这是国家应该为公民提供的生命保障!我已经很敬仰这位医生以及他的同事。免费医疗需要国家重视!

@二顺i:这种纯免费的义务永恒不了,要有一定的机制,不是说不可以收费,最少的成本费还是要有的,才能让爱心接力下去,毕竟我们还不是大同社会。

@河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有多少人在做好人好事,其中不乏一些一心想要贡献社会,结果只能以失败收场。当这些事情见诸报端,被抛到公众的视野中来时,已然被定性成为失败案例。所到之处只能引来一阵唏嘘和感叹之声,别无其他。事实不该是这样的。

 

“免费诊所”不妨回归平价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几位退休老大夫发挥余热,创办“免费诊所”,为民众义务诊疗看病,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午饭。毫无疑问,这种理想主义的公益性慈善举动非常让人尊敬和感动,而且此举既能降低低收入群众的看病费用,又能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在高房租的当下,“免费诊所”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坐诊老大夫年纪太大,身体健康不太好,而前来看病的患者数量又太多。这两大因素就决定了“免费诊所”不可能是长久之计,选择关门早在很多人意料之内,只是没有想到“免费诊所”只坚持了7个月。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虽然渴望有免费医疗,可以免费看病,但是更在乎的是看病费收费标准知否合理。只要收费合理,收费不太高,能看得起病,患者及其家属就很能接受,也会认定这是公益性项目,不会因为收费就否定了其公益性的本质属性。事实上“免费诊所”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长期持久的开展下去,让更多的患者可以不必去人流量大、费用高的医院看病,惠及更多的人,比在短期之内让少数人享受免费治疗更务实,更有意义。

因此,几位退休老医生创办“免费诊所”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患者享受实惠,应当完全运营机制。一方面,争取向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寻求帮助,争取资金援助,维持“免费诊所”的经营开支,特别是卫生主管部门对于这样的公益性项目,支持力度不妨再大一点,如果可以尽可能帮助解决“免费诊所”的场地问题。另一方面,治本之策是,“免费诊所”在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的前提下,不应该继续走免费为患者看病这条路,而应当回归平价道路,既让普通民众远离价格昂贵的医疗费,又让收取的看病费能够维持“免费诊所”正常运营开销,从而保障“免费诊所”能够持久经营下去。

“免费诊所”关门无损其存在价值

外界对它为什么突然关门歇业进行了种种猜测,其实真正的原因远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复杂。按照诊所创办人吴国平和“免费诊所”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说法,诊所关门的主要原因就两个:一是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甚至有专家因为过度劳累而先后病倒住院,导致诊所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二是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连年看涨,超过了“免费诊所”所能承受的能力。

也就是说,“免费诊所”关门既不是政府和社会对其有什么阻碍,也不是因为得不到患者的认可与支持。而且按照吴国平本人的说法,等他的身体好了,他会选择一个不要场地房租的福利机构,比如养老院等,继续把“免费诊所”办下去,所以“免费诊所”只是暂时关门而已。

退一步说,即便“免费诊所”关门了,也丝毫无损它曾经存在过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免费诊所”虽小,但它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却可以称得上是对医疗改革的一种民间尝试,有益探索。比如实现了医药分开,促进了分级治疗,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而这恰恰是当前国家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它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教训,所积累的经验,完全可以成为国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借鉴。

另一方面,“免费诊所”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社会责任,公益精神,在其半年多的生命周期里,已经把这种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传递给了无数人。

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它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即便是失败了,也无损它曾经存在的价值,也是在为成功积累经验。所以我们理应对“免费诊所”多点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冷眼旁观,冷嘲热讽。

 

“免费诊所”即使暂停也值得肯定

从“悄然开张”到“悄悄关门”,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是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免费诊所”从概念上就颇具吸引力。不论是实现了医药分开,还是促进了分级医疗,抑或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尽管存在时间谈不上长久,“免费诊所”的样本价值却不容小觑。作为医改的个体探索,“免费诊所”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为老百姓的医疗诉求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出口。

对于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难免力不从心。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遭遇的“有病无钱莫进来”,让他们见识了人性的麻木与冷漠,也见证了制度之爱的缺失。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不可能完全涵盖老百姓所有医疗需求的格局下,“免费诊所”的出现,至少提供了“病者有其医”的可能。

根据当地红十字会宣传部负责人的说法,“免费诊所”的暂停,确实是基于人和物的重压而不得已。不过,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也好,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也罢,“免费诊所”的暂停,是主客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缺乏政府制度“补血”、背离市场机制、完全依靠民间力量“输血”的医疗方式,不可避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生存困境。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公共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单纯依靠或者忽略某一方面的力量往往都是不可取的。回到“免费诊所”来看,一方面,“免费诊所”缺乏公共财政投入,在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中处于一个孤立的节点;另一方面,“免费诊所”看病不收一分钱,患者拿着医生开出的药方自己到药店去买药,完全打破了“以药养医”的医疗顽疾,虽然修复了医患关系,却陷入了难以持续的尴尬之中。

面对“免费诊所”,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医务工作者,用“医者仁心”的爱与关心,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以朴素人性的责任和担当,共同支撑“免费诊所”的运行,尽管时间不长,却依然让人感动。

在物质丰盈时代,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求;为老百姓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显然离不开公众参与。作为公众参与的一次尝试,暂停的“免费诊所”不管是否继续运作,其示范作用都不容忽视。

免费诊所留给我们什么遗产?

免费诊所关门的命运,从创办伊始就注定了。义诊的几位老专家大都在80岁以上,体力精力有限,难以应付每天大量病人慕名而来。同时,缺乏收入来源,单靠创办者和爱心人士的捐款,难以维持诊所的正常运营。

在许多人看来,免费诊所关门,再次言中了“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然而,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免费诊所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首先,免费诊所“医药分开、分级医疗”的管理模式,可成为医改的努力方向。在免费诊所,医生免费开方,患者自行去药店买药,减少了医生回扣、药品加成等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诊所还提供就医咨询,根据病情引导患者去相应的医疗机构就诊,不再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从而有力实现了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深化医改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决策部署,来自民间基层的智慧结晶也值得汲取借鉴。

其次,免费诊所的公益色彩值得推广。免费检查看病,免费测血糖、血压,为贫困病人提供免费午餐,免费诊所提供的一系列公益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从侧面折射出公众对于公益医疗服务的期待。公益不应只是少数人的自发行为,必须由政府出面承担应有责任。或许,全民免费医疗条件尚不成熟,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确保患者享受到低价优质医疗服务,是当下各级政府应该去做且能够做好的事情。

再次,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应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励弘扬。免费诊所的几位老专家,都是退休后自愿前来义务坐诊。中国自古就有“医为仁术”之说,如何不让经济利益绑架医者医德,让每名医生都能“堂堂正正给病人看病”,这是留给政府和社会的思考题。

轻轻地,免费诊所走了,正如它轻轻地来。不过,我们却不能“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期待有关部门利用好免费诊所留下的宝贵遗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将免费诊所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启示与思考】

只靠爱心,显然支撑不了“免费诊所”。据称其原因,一是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诊所9名固定志愿者中,有3位老专家已80多岁,每天的病号太多,老专家们忙得不可开交,先后病倒;二是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

而这当然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如网友所说:“不是他们能干的,不是他们应该干的。”确实,于现在看病贵、看病难的背景之下,靠爱心人士的微薄之力,要支撑一家每天开诊的“免费诊所”,即使有源源不断的善款接济,但可数的医生尤其是专家资源,也难以应对根本就不相称的需求。

尽管如此。于现在一个专家号就动辄几百上千,“免费诊所”如此直观地让医疗回归公益的本义。而全民参加医保,人人享有医保,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因此如网友所说,“免费诊所”“需要国家重视!”

当然,由政府来办“免费诊所”,或并不现实。但于“免费诊所”并非就可以无所作为。实际上,应该追问的是,当地相关部门于“免费诊所”,又做了些什么。广而言之,“免费诊所”正是政府作为的一个方向,比如随着财政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以更多的资金反哺市民。而这也正是人们期望的“免费诊所”的“撬动”意义。

在实践中,一个公益项目,首先是有明确而特定的服务对象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各项工作。但“国平义务诊所”并无特定服务对象,是对不特定的所有人提供服务。这样的定位,使得诊所只是成为义诊专家的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而不是在运作一个公益项目。事实上,一个免费诊所也不可能对整个医疗体制造成影响。

因此,“国平义务诊所”的关门,只是一个考虑不太成熟、出发点与公益项目运作规律有所偏差的公益试验。但对于发起者和一直坚守奉献的专家们,当保持对他们足够的敬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3/7726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