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应“理性”看待官员自杀现象
2014年06月24日 09:57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今年已有七名官员自杀身亡两人自杀原因不明
6月5日上午,山东潍坊新闻网发布消息称,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白峰在其住地附近自缢身亡。经公安机关现场初步勘查认定,符合自杀特征,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担任潍坊副市长6年
现年55岁,担任常务副市长要职,在公众眼中,陈白峰符合年富力强、事业成功的官员特征,但因何自缢身亡?
潍坊新闻网称,据其亲属介绍,陈白峰有多年抑郁症病史。但坊间仍在猜测其自缢身亡的具体原因。
2002年至2008年,陈白峰曾在山东昌邑市(县级市)当了6年市委书记。近日,百度“昌邑吧”有网友称,“有点震惊,春节时还是好好的。”还有网友称,“他才55,是什么让他如此抑郁?”另一名网友跟帖称,“是抑郁症,好像已经很长时间了,压力太大了吧”。
2008年1月,陈白峰担任潍坊市副市长,至今已在潍坊工作6年。至5日晚,潍坊官网的市政府领导介绍板块,陈白峰仍排在第二位,挂有其简历、分工等信息:“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负责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等。
上月多次出现在报道中
上月,陈白峰还多次出现在潍坊官网和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上月初,陈白峰参加了潍坊市的重点项目调度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问题整治工作调度会;月中曾到潍坊市坊子区调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出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最近一次出现在报道中是5月21日,当天陈白峰出席了潍坊工业发展论坛。
担任潍坊常务副市长前,陈白峰是分管质量工作的副市长。据中国质量报2011年7月报道,陈白峰曾表示,“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是潍坊闪亮的名片,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产品质量打造成一张与风筝媲美的城市名片,使其真正飞得高、叫得响、行得远!”
不包括陈白峰在内,据公开报道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名官员自杀身亡,如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徐业安、湖南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等。
7人中,两人自杀原因不明,一人为立案侦查后跳楼身亡,另4人都有身体欠佳以及抑郁等情绪问题。
非正常死亡官员何时当休矣?
近年来,官员自杀的新闻可谓是屡见不鲜,上至省部级、厅局级、下至县处级、科级,几乎涵盖了每个层级。可以说,人们对于官员的自杀或多或少都会感有惋惜和猜测, 而现今官员自杀事件也是愈演愈烈。
其实,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几乎时有发生。除个别官员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官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长期抑郁所致,工作压力大是造成部分干部心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那么,陈白峰究竟是为何自杀?我们不敢妄加推测。只是,据其亲属介绍,陈白峰同志有多年抑郁症病史。试问,如果真的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抑郁而选择自杀,那么相关部门是否能够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干部呢?
诚然,官员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其自杀不同于普通人,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问题。
显而易见,“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前官员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工作,来自于现有的行政体制。因此,干部管理部门要从构建工作机制入手,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正确疏导、细心引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干部的心理压力问题。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适时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咨询,为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领导干部提供及时、良好的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和重要力量,只有从源头减少压力,才能保护好党员干部,才能让干部切实为百姓服好务、办好事。
对官员自杀事件,舆论应多些宽容
尽管陈白峰自杀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调查,但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总是让人悲伤。近段时间里,官员的自杀事件,俨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往对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秘而不宣”,导致了公众对此类事件的高度敏感,其间不乏窥视、消遣甚至起哄看热闹的成分。对此,除了官方及时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减少质疑和传言之外,舆论也当保持理性和冷静。
毕竟,官员自杀事件各有不同,需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此类事件的集中出现,有反腐可能涉及个别人的原因,也有各种冲突矛盾之下,官员心理压力骤增的因素。应该看到,在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中,因压力而导致的抑郁自杀,占有相当的比例。遗憾的是,舆论对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时常只停留于浅层次的好奇,缺少更为深入的关怀和思考。
比如,因抑郁症而自杀,这类事件出现于官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身上,公众所表现出的态度大为不同。前不久,几位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社会环境的压力、业界的生存状态、专业的救助方式、自我心理调节等多角度之上。而在官员自杀事件中,舆论更关注 “抑郁”的说法是否真实,对于自杀者本身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及破解之道等则轻描淡写。
作为社会的政治精英,官员面对种种压力本属正常。不想承担压力,不愿为民做事,不应为官。理想的干部选拔体系,应该是“任人唯贤”,但在现实中,也有庸官、坏官、贪官。贪腐的存在,制造了官民之间的对立,也加剧了舆论对官员群体的不满。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实际就是从“吏治”的角度,改变官员作风,重塑官民关系。反贪反腐,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这是官员必须也必然要承受的压力。
除此之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改革的诉求,也是官员需要承受的压力。相比于反腐败的刚性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表现得并不明显。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不贪不腐,少做事、不做事,也可仕途平安。要想让这样的庸官感受到压力,必须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制度上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改革,进而消灭庸官懒政存在的土壤。
相比之下,想干事、愿意干事的官员,则面临更大的压力。社会矛盾的加剧、深入改革的难度、舆论的逐步开放,都使得他们压力重重。
不做事无人知晓、天下太平,一旦做事,甚至做错了事,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客观而言,有担当想做事的官员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绝不比任何一个群体小。如果我们鼓励改革创新,鼓励不墨守成规,如果我们关注转型期的社会环境、生存状态,为什么不能对“有所为”的官员们承受的压力多一些理解?
如果一边要求改革创新,一边又拒绝官员试错,不允许他们说错话、做错事,那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制度体系、舆论环境,在遏制贪腐、打击庸官懒政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官员们多做事,敢于试错,破旧立新。
理解了官员们所面临的压力,对于官员的自杀事件,或许就会多一份冷静和思考。反腐败、整顿作风、整治庸官的压力不能减,缓解官员的压力,为想做事的官员创造条件,亦当有所为。
陈白峰“自缢身亡”应披露更多细节
抑郁的说法准不准,现在还难说,因为官方尚未有定论。但根据官员自杀消息发布的流程来说,家属口中的抑郁说法一定程度上是暂时得到官方认可的。这倒不是说这一说法就一定能解释官员的自杀,而是相比各种自杀的原因,抑郁症的解释,似乎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官员自杀引起的负面效应。
鉴于过往的类似新闻,当副市长陈白峰与抑郁搭上线后,很多人不由得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官员为何多抑郁?官员的抑郁从何而来?
根据潍坊市政府网站“市长分工”,陈白峰负责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三区”建设、区域经济合作、能源建设、发改、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工作。而在社会的印象里,这些工作往往“油水”很大,能够主管这些工作的官员,压力诚然不小,但能够窃取利益的诱惑也很大。进而,是否是腐败被发现后,才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官员抑郁,从而走向自杀的结局,这便成了公众的质疑。
或许,有些联想是很不靠谱的,或者最终会被另外的事实所证伪。但这种忘却逝者避讳的联想,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与“不善意”,都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对于社会来说,自杀官员背后有无腐败,尽管公众不知道,但是否清廉公众同样不知道——因财产等各种信息的保密,官员无法在社会公众那里自证清廉。
包括官员财产信息以及官员自杀后官方持以冷处理态度导致的信息不透明,更加滋长了公众的疑虑,还使得普通公众产生观察官员自杀的两个不同视角——自杀现象中的官员和官员行为中的自杀,混在了一起。前者,是大家所需要怜悯与同情的抑郁自杀,而后者则是需要解答公众对官员腐败等权力滥用的质疑。
两者的混同,不仅仅无益于官员自杀现象的理性分析,也是对其他官员的一种不负责,毕竟有些官员的自杀,的的确确是抑郁,比如汶川地震后那些心理遭遇巨大创伤的官员,无法承受现实的悲伤而自我终结生命。
于是,陈白峰究竟是“抑郁死”还是另有隐情,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自杀”,需要深入调查,官方应当以对待一个公共事件的态度和程序,来处理官员自杀事件,公开调查结果,告知社会更多真相。因此,陈白峰的自缢身亡,不应止步于简单而又含混的“抑郁症”,潍坊方面有必要亦有义务,披露更为详细的状况。
此外,如果陈白峰真的是因抑郁症而自杀,潍坊官方就得吸取教训,不应该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提拔到压力大的领导岗位,从保护生命的角度和保护官员身心健康出发,建议系统排查官员心理健康状况。
【启示与思考】
近段时间,官员自杀现象俨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公众对此类事件高度敏感也引发了各界舆论不同的“声音骚动”,有的是用讽刺、消遣的字眼在“娱乐”官员自杀现象,有的是起哄看热闹,有的是惋惜关注,等等这些,一时间把官员自杀现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笔者认为,公众无论从何角度看待这类现象,都应该有一颗真正理性的心,有一种辩证的态度。其一,如果是自杀者贪污腐化、祸国殃民,他的自杀可能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政治精英,官员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隐性压力挑战,他们的身心健康极易在发展的诉求、舆论的压力、突发事件的应对、刚性反腐中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成为威胁官员生命的最大隐患。
官员抑郁死亡,其真相不能烂尾。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类似的官员非正常死亡案例表明,官员因抑郁死亡事件常常会沦为盖棺无定论式的草率了结;甚至于即便一些进入反腐调查视线的案件也常常因为关键人物的非正常死亡而烂尾。官员抑郁死、真相不了了之既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认真,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死者的不负责任。仅仅用简单一句“抑郁症、压力大”来解释官员非正常死亡现象难以让公众信服。无论官员因何而死,有关部门都应该启动死亡原因调查程序,并在掌握真相之后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布相关信息。
对此事件,除了官方及时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减少质疑和传言之外,舆论也当保持理性和冷静。当公众理解了官员们所面临的压力,对于官员的自杀事件或许就会多一份冷静和思考。
最后,在惋惜官员自杀现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官员们身心健康方面的关心关注,不能只压担子不给粮草,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应该探索更多、更直接、更有效的干部关心关爱机制,当好干部的“出气筒”和“心理医生”,“治疗”干部成长中的“病灶顽疾”,使各级干部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有一股积极进取的劲,进而保持干部队伍的和谐稳定,创业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4/772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