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9年度
解读改革开放30年
2009年02月01日 13:28
我今天想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扼要解读总书记的“12·18”讲话,二是说说邓小平与改革开放30年的关系。
“12·18”重要讲话扼要解读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11个方面总结了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二部分,在“十七大”报告总结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首先,这11个方面的伟大成就的总结是很有逻辑的。先讲的是经济方面的成就,分为4部分。先是从体制改革开始讲,再就是讲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然后是经济发展的成就,接着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也就是民生问题。这4点把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具体受益的情况分开总结,分析了30年来怎么样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取得这些成就,并对这个动力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队建设、港澳台关系进展、外交、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归纳,很全面,逻辑性很强。
然后,胡总书记讲了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总结了十条经验,就是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虽然十七大对“十大结合”做了概括,但没有展开,这“十个结合”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有这样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具体内涵。多年来,我们一直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但结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过去并没有充分展开,没有全面论述。十七大提出的“十个结合”对怎样具体结合、在哪些方面结合作了概括,而锦涛同志这次讲话则详尽地作了展开论述。
二是对改革开放30年历史多维把握,具有与时俱进的全面性。从理论到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党的建设都做了全面的论述。
三是充分体现了党的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的辩证性。因为这十个结合,其前提是矛盾,而且是多方面的矛盾,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它们并不是容易结合好的,结合不好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片面性,或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我们党把这些看起来非常矛盾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了,解决了矛盾。比如,搞市场经济,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我们国家既然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两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非常对立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好了就是经验,结合不好就要犯错误的。有的国家在这个方面没有结合好,所以就出了很多问题。30年我们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就是通过实践经验,通过党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把矛盾对立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功之所在。
这十个结合对于我们党的工作,对于我们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要继续坚持“十个结合”。当然,这“十个结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还会增加新的结合。这样,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理论指导的保证。所以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对我们今后怎么样来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我对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的一些个人体会。下面谈谈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
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大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怎么走过来的?那可以说一年一年的变化都历历在目。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2009年是建国60周年,2011年就是建党90周年。这30年、60年、90年,都要总结历史经验。
在我们党波澜壮阔同时又艰难曲折的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的伟大人物,但在这些伟人中的伟人,从近90年的历史发展来看就是两个,第一是毛泽东,第二是邓小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党的十五大提到,20世纪产生了三大历史伟人,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毛泽东,第三个就是邓小平。孙中山在过去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他不是共产党,但他是我们共产党的伟大先行者。从共产党的历史来说,90年来最伟大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邓小平。
毛泽东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制度保证和政治前提。
关于邓小平,我想他有三大功绩。第一个功绩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功绩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始形态,或者用现在老百姓说的比较直白的话来讲,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父。因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原始形态是他创造的。第三个功绩就是他为我们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这个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就围绕这三条功绩来讲讲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三大关系。
第一个关系,邓小平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时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面临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道路走向何方?是继续走过去的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走解放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时各种思想很活跃。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新路,过去没有人走过。当年他披荆斩棘为开辟改革开放这条道路点燃了三把火。哪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思想解放之火。粉碎四人帮后,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还是恢复我们党的马列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邓小平发动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主题就是破除两个“凡是”。最早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就是邓小平在1977年5月的谈话。报刊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后,邓小平接连发表了三个讲话,坚决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否定两个“凡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肯定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样,实现了由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的思想大解放。
围绕这个思想大解放,确立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由过去的封闭半封闭和僵化半僵化转变为全面改革开放,这才有了80年代中期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一系列的历史大转折。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扫清了改革开放的各种障碍。所以思想大解放这把火,照亮了改革开放的路程。30年来,之所以我们能够创建一个又一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都得益于实践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大解放。
第二把火是农村改革之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在哪里?起点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怎么开始的呢?就是包产到户,这是农民的发明创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安徽、四川等地农民们已经自发地搞包产到户,但这是违背当时政策的,高层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拆集体经济的台,是必须杜绝的。所以这些地方只能偷偷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包产到户是农民一个伟大的创造,而且要进一步使土地流转,使农民充分地享有自主权。过去我们讲包产到户,15年不变,20年不变,30年不变,现在又讲70年不变,我个人理解,这不是固定的数字化表示,它们的意思都是长期不变,只要合适、农民受益,对生产发展有好处,对农村发展有好处,那就要搞下去。当然,制度要不断完善,要逐渐使之规范化,但这个制度是不会动摇的。如果将农村改革比喻为改变中国命运的第一把火炬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它引发的全面改革就是燃遍中国的熊熊火焰。
第三把火是开放之火。倡导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与开放,一个是对内的,一个是对外的,为什么要支持搞经济特区呢?粉碎四人帮以后,因为政策放开了,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在深圳、珠海等一些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听了汇报之后明确表示支持,说想法很好,但思想还可以进一步放开,何必叫加工区呢?就叫经济特区,不是很好嘛。过去我们在延安,就叫陕甘宁特区。中央没有钱,搞特区,我们只能给一个政策,你们自己去杀出一条血路来。最后,中央就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后来又把海南岛全岛建成特区,逐步对外开放沿海14个大中城市。后来不仅沿海城市开放,四面八方的沿边地区,跟国外接壤的口岸,沿江、沿河、沿路,只要能开放就全部开放,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之后,中国加入了WTO,整个的开放就形成了一个大气候。过去我们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要加一句话,就是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都希望中国出来救市,这是什么样的变化?1974年,邓小平第一次到联合国开会的时候,外汇储备极少,一个代表团有几十人,只筹集到三四千美元。回国时,想带一点礼品,大的买不起,只能买点牛角面包,回来给周恩来、聂荣臻等留法勤工俭学的老朋友品尝一下。而现在,我们的外汇有2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家可以算算,30年翻了多少番?这次救市,我们国家拿出4万亿人民币,别人希望我们能解囊相助,但我们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稳住了,就解决了世界很大的危机。
我们30年发展变化太大了,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钢、粮食、棉花,主要产品都是世界第一。高速公路,过去是零,现在仅次于美国。进出口贸易,过去是封闭的,现在是世界第三。GDP总量,过去是排在世界第十位,现在超过德国,变成世界第三位。因为这三把火一烧,才有了翻天覆地的举世瞩目的变化。
第二个关系是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始形态,或者我打个比喻,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父,我想有这么几条理由。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呢?核心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是哪里来的呢?这来源于十二大开幕时邓小平说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经过十五大、十六大,不断地简化,把“建设”和“有”、“的”几个字删去,并无损于它的内涵。所以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演变而来的。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
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宣讲的时候,好多同志觉得很难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觉得这是不是非毛化?很多人思想疙瘩解不开,我觉得这是误解。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十七大报告表述得很清楚,当代中国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毛泽东思想不是这30年里创立的,当然不能包括进来。我们党从建立到现在90年间,实现了两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属于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如果把毛泽东思想包括进来,那就合二为一,就没有第一次飞跃了。另外,不包括并不等于否定毛泽东思想,也不等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渊源关系,它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我7月份到青海去考察了长江的源头。过去我读中学时知道巴颜喀拉山南麓是长江的源头,但现在经过地理勘察,发现它的源头在唐古拉山山口,青海、西藏交界的地方,那是长江之源,但那里不叫长江,叫沱沱河,然后叫通天河,再往后到金沙江,再往后大渡河。真正的长江从哪里算起?长江第一城是四川的宜宾,从宜宾开始一直到长江入海口,这是长江。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相当于从四川宜宾开始的长江,在它之前的就是毛泽东思想,它的源头,是渊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义体系就是这种剪不断的渊源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但我们并不否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并不否认它的渊源关系,也并不否认它是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呢?因为邓小平最初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已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冠之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简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说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因此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在那时是统一的。到了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时,指出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样,邓小平理论的本源性开始显现。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将这个理论链条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把它简称为集装箱理论,大的集装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装了邓小平理论,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装了科学发展观,包括以后我们还要把不断发展的新理论装进去。这个理论体系是立足于邓小平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在阐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时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称谓时指出,这个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没有别的理论能够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这个评价在我党的历史上很罕见。大家知道,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评价很高,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时没有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因为那时候有一个认识的问题,认为马列主义是主干,毛泽东思想是支干,是主和次的问题,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学生和老师不能平起平坐。但到了1997年,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是主干和支干的关系,而是历史的前一段和后一段的问题。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社会主义从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但事实上,社会主义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取得胜利。苏联解体后,现在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国家,而中国既是社会主义大国,又是发展中大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的若干理论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就此而言,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既然如此,以其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邓小平理论的“金砖四论”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上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和进步发生了最直接的重大影响。现在人们把在全球经济起举足轻重做作用的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称为“金砖四国”,而邓小平理论中有四个理论对改革开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称之为“金砖四论”,是哪四论呢?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的。这个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奠基之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平均GDP增长率为9.8%,其中初级阶段理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发展大起大落,这几年我们一直匀速发展,保持头脑清醒。要充分认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不能忘乎所以,不要形势好的时候就头脑发热,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使经济快速、匀速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理论的标志性理论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没有这个理论,邓小平理论就不能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不是搞市场经济的,是搞计划经济的。但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千万不要把过去的计划经济在历史上的作用一笔抹杀,那样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发展。原来由于思想的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自改革开放初期,就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它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它跟资本相结合叫做资本市场经济,跟社会主义相结合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经过10多年来的逐步完善和丰富,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快车道。我们经济发展这么快,就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是社会主义主体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就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体,这是邓小平讲“一国两制”时提出来,这个思想有普遍意义。这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上,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此外,在文化政策上,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结合;在政党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政治关系上,随着港澳回归祖国,我国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为主体,在少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等。现在看来,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某些非社会主义的成分还未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因此允许它们的存在,要靠我们的政策,靠法律制度来规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状况会存在相当长时间。30年来,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不断完善这样的制度和政策,这个理论成为国家取得巨大成绩和进步的一个强大推动力。
第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我们熟读的包括老祖宗在内的无数“本本”都没有定义过这个问题。我们过去的工作重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集中主要精力抓生产力发展问题,而且长期的计划经济又束缚生产力发展,所以经过多年的观察、总结经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然,要实现这个本质还有个过程,我们在工作之中需要不断调整政策,重点是为了共同富裕。所以,后来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要扶植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解决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本质目的。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上述四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基本理论。
第三个关系是邓小平与奠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关系。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还规划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曾将奋斗目标规定为:把我们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逐渐明确,十三大将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六字表述持续了20年,直至2006年10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才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把发展目标明确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不仅规划了这个总的目标,而且对这八字内涵或做了具体论述,为逐步实现这八字目标作了巨大努力。
首先,邓小平与“富强”目标。富强是什么概念呢?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末要翻一番,这个目标实现了;第二步是到上世纪末再要翻一番,这也实现了;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即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翻两番,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为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七大时一测算,到2020年左右,就可以实现人均5000美元的目标,也就是可以提前30年,并且超额1000美元实现富强的目标。
其次,邓小平与“民主”目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所谓民主,在中国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十分强调这一点。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障人民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30年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目标在有序地向前推进。比如说普选,大陆现在是在县级以下可普选,因为目前人口多,人口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以及一些具体的困难,所以现在还不能在所有地方都搞普选,但这不等于永远不能搞,条件成熟就能普选,也需要普选,因为这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
第三,邓小平与“文明”目标。民主是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虽然现代文明我们落后了,但我们在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我们的物质文明要发展,精神文明也要不断发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讲得非常清楚。当然,现代文明的内涵也不断在丰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还提出了“生态文明”,所以在文明方面,要按照邓小平提出的目标不断努力。
第四,邓小平与“和谐”目标。虽然“和谐”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与邓小平没有直接关系。但从“和谐”理论的形成来说,也离不开邓小平。从总的方面而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理论层面看,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诸如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2006年10月,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是“和谐”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缘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目前,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社会和谐发展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就是沿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的问题。我觉得,只要坚持锦涛同志讲话中的“五不”,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不动摇,就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谁动摇就可能被老百姓打倒。不懈怠,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抓发展。不折腾,这很重要,一方面是不再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不整人;另一方面就是不要形势大好就头脑发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不搞动乱,一动乱就不稳定了。邓小平说稳定压倒一切,一搞动乱,就前功尽弃了。不僵化,就是要思想解放。不停滞,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坚持这“五不”,我想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了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总结一下,邓小平给我们点燃了“三把火”,用“四论”点亮了四盏灯,最后为我们奉献一个“八卦图“,就是八个字的奋斗目标。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沿着这条道路,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我想,几十年之后,我们国家会有很大的变化。那时候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一定在神州大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就要靠我们在座的,包括我们的孩子们,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一代往下传,实现伟大的工程。这就是我个人对总书记报告,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及怎么样认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的学习体会。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对之处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报告人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平晶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9/0201/7728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