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9年度
美国大选和中美关系问题
2009年02月01日 13:28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美国大选和中美关系问题。2008年12月4日的美国大选投票结束后,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这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思考,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对整个世界、对美国的内政与外交、对中美关系是的影响。今天,我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分成三个部分来讲:第一,介绍大选的基本情况,以及奥巴马当选对美国政治的含义;第二,简单探讨一下,奥巴马的外交议程,就是他当选总统后,美国的外交会往哪个方向走;第三,结合中美关系,谈一谈这次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外交格局的影响。
美国大选的基本情况
现在,全面、综合地回头看这次大选,我觉得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过程很激烈,但结果一边倒。
所谓过程很激烈就是,2008年年初两党开始预选的时候,媒体包括公众舆论关注的程度就很高。两党候选人的推出就很有意思,我们简单概括成:一个黑人、一个女人、一个老人。一个黑人是当选总统的奥巴马。一个女人是当时和奥巴马在民主党内竞争的希拉里,希拉里在党内预选中失败,但最近被奥巴马提名出任下一任政府的国务卿。一个老人是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实际上麦凯恩身边也有一个女人,就是他的副总统候选人——佩林。这让大家觉得2008年的大选竞争会相当激烈。候选人本身的背景也很复杂,种族、性别,包括宗教背景方面,都变得十分多元化,比如奥巴马副总统搭档拜登是一个天主教徒,共和党的候选人罗姆尼是摩门教的。为什么今年的总统大选会呈现如此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局面?我们就得考虑到这次大选发生的背景。
从短期的背景来看,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选举政治本身来讲,这次总统大选是近52年来,没有现任的总统和副总统谋求连任的选举。因为现任总统小布什已经满8年,按照惯例就不能参选下一任总统了。副总统切尼,由于年龄较大,再加上比较保守,不是很得民心,所以他也不参选了。因此这是一个开放的竞争,使很多人觉得有机会参与白宫的竞争。
另一方面,从大选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来看,这次大选的基本背景是布什执政的八年。这八年被很多媒体包括学术界评论为美国全面向右转的八年,是所谓的保守主义革命达到登峰造极的八年。说到美国的保守主义,需要澄清一下概念,美国的保守派的对立面是自由派,一般说右派是保守派,左派是自由派。这和中国人理解的左右派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甚至和欧洲人理解的也不一样。美国的保守派奉行传统的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逻辑,而美国的自由派,或说是左派,实际上有点偏社会主义,讲求更多地照顾社会福利,或是政府要更多地干预市场、干预社会。
在美国战后的历史上,呈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三十年河东,首先得回到上一次美国大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大萧条。大萧条在共和党执政时爆发,然后民主党人罗斯福总统当政后,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所谓凯恩斯主义,就是让政府更多的干预经济、干预社会,增加社会的福利保障。这个阶段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60年代末,差不多30多年,美国不停地向左边偏,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越来越大,对福利国家的研究,一系列比较偏左的措施不断的得到了落实,包括种族平等,黑人解放,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从罗斯福到肯尼迪,一直到约翰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构想,通过民权法案,通过新的移民法案,通过新的选举法案,让种族黑人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偏左的政策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滞涨现象,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另一方面是政府大量的干预社会后,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同时导致社会道德腐化,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吸毒、性解放等事情,社会价值观被打乱了。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开始了往右偏的30年。共和党的一些思想家和政客提出政府不能管老百姓太多,管得太多了,把人娇惯坏了,很多年轻人不上班,靠吃福利也能过日子,追求自由造成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改变这种状态的基本的理念就是,政府应该从不该管的地方撤回来,让经济自己运转,个人的生活自己处理、自己负责。这种潮流从70年代开始,在80年代初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掀起了第一个高峰,是保守派的回潮。到了90年代以后,克林顿虽然是一个民主党的总统,但他开始意识到美国整个社会偏向保守,所以克林顿的政策是他自己说的第三条道路——从左往右偏的道路。
2000年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保守主义的趋势在这八年达到了高峰。这个高峰主要表现在布什几大的政策方面:第一是经济上,布什大规模减税,中产阶级以上统统减税;第二是社会政策领域中,推行一系列比较保守的政策,比如重视宗教的作用,反对堕胎,反对强制管理,一系列美国较敏感的社会话题全面偏向保守;第三是外交方面,因为9·11的影响,有一派知识分子,就是我们说的新保守主义,利用了9·11事件的影响,把美国的外交从重视大国关系,重视国家利益的角度,偏向转到去中东搞民主。为什么会发生9.11事件?他们认为,因为伊斯兰的恐怖主义。伊斯兰为什么会产生恐怖主义?是这些地方不民主,给极端主义提供很丰厚的土壤。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在中东搞民主。中东怎么搞民主呢?布什觉得上一场海湾战争没打完,没把萨达姆推翻,属于搞得不彻底。他认为要把萨达姆推翻,认为伊拉克是一个中东地区最容易实现民主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有油,有水,在中东水比油还重要,而且这个地方经济水平很高,教育水平很高,比较容易实现民主化的改造,能造出一个民主的样板。所以,布什政府从2003年把美国的整个对外战略转向了伊拉克,当然很快面临很多的问题。
30年来美国保守主义革命到了2008年大选前,一系列危机爆发出来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大危机。
第一大危机是伊拉克的危机。在伊拉克,美军在军事上很成功,但在政治上彻底失败,尤其是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军在伊拉克陷入一个泥潭,每天都有自己的士兵阵亡,引起了国内的反战情绪。为了负担伊拉克一系列的安全和政治的重建,美国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使美国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第二大危机是能源危机。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到2008年7月,油价从不到40美元一下飙升到147美元。全球都出现了油荒。
第三危机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其实是从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持续了很长时间。
如果把这三大危机加起来做历史的比较,大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是,上一个30年左派的自由主义革命到达顶峰时暴露出来的危机和现在暴露出来的危机是一模一样的。大家回想1972年尼克松上台的时候,当时美国对外打越南战争,国内也有很严重问题,国际上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随后发生金融危机,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跟美元挂钩的金融体制维持不下去了,只好让美元和黄金脱钩,造成美元的巨大贬值。在宏观的历史回顾之后,再回过头看大选,显然在基本面上对民主党是比较有利的。
经过30年,保守派的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不能再这样下去,已经走到比较极端的状态,这样就必须把它改回来。所以这次大选开始的时候,民主党普遍认为这是民主党的一次机会,很有希望重新夺回白宫。当然,这次选举过程也显示出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大家注意到共和党代表大会之后,在9月的前两个星期时双方的支持率是相对势均力敌的。大概有一周多的时间,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佩林的支持率还超过了奥巴马和拜登,这也是美国政治一个基本的反映。从这些年来看,美国政治叫做分裂的政治,45%是偏向自由派的,45%是偏向保守派,剩下的10%是中间派,或者是温和派。选举就看这10%的人往哪儿跑。所以,在9月份初,选举还是有一点悬念,但很快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其实也不能说是突发事件,应该是9月下旬10月初的时候,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的金融危机连锁反应的链条绷断。9月24号“雷曼兄弟”这个158年的老牌投资银行倒闭,使连锁反应到达爆发的临界点,金融危机一下子暴露出来,就成为美国经济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面对这场危机的时候,从个人来讲,奥巴马比麦凯恩表现得要好。奥巴马表现的比较冷静,而且他很早就说过需要认真对待这场危机,这场危机很严重。但麦凯恩一开始对形势的判断就有一点失误,他说美国经济很稳定、很健康,华尔街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没想到话音刚落,雷曼兄弟就倒了,显然美国经济没有他描述的这么好,他的诚信度就出问题。
在最关键的时候,奥巴马站出来,说美国应该如何。不管他的话能不能有效的落实,但他毕竟说出一些让选民听进去的话。在那最关键的一个星期,麦凯恩竟然一句话也没说,而且居然做了一个姿态,说要放弃这个星期的选举,要去国会参与救市方案的讨论。其实,麦凯恩是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的表现,但是选民需要听他说话的时候他不说话,再加上他在后几次总统辩论中显得有点不成熟。虽然他比奥巴马老很多,如果当选,他会是美国历史上最老的总统,他今年已经72岁了。结果,反而奥巴马表现的比他冷静,比他成熟。这样就使局面开始一边倒了。
从9月下旬开始直到选举结束,民主党基本上每天都领先十个百分点以上,整个结果没有悬念了。从历史上看,麦凯恩也较倒霉,历来只要出现大危机,对执政党肯定是不利,基本规律是要换党的。美国政治选民不管这个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危机爆发在这个党的任期上,那就换个党试一试。其实,要说承担这次金融危机,克林顿就得负责,从他那时候开始放松对银行的管制,使投机变得越来越活跃。但选民不会那么想,麦凯恩赶上这次金融危机,他无力回天,不是个人的因素,或者某个党的因素造成的,应该说金融危机造成一边倒的结果。
结果是一个什么情况?11月4日大选投票那天,我正好在美国访问,住的宾馆正对着投票站,那天天不亮就听见外面人声鼎沸,从窗口往外一看,应该是上午七点钟开门的投票站,六点半都不到就排了很长很长的队。最后统计,这是美国一百年来投票率最高的一次选举,投票率超过64%,有将近1.3亿的人投票,这在美国政治领域很罕见。因为美国政治选举的特点,不强制投票,投票前还需要登记,一般美国选举的投票率能超过55%,就属于是很高的了,64%的投票率也反映了于美国民众对这次选举看得很重,很早就去排队,就是亟不可待要把小布什赶下台的一种趋势。晚上9点半,俄亥俄州这个关键州被奥巴马拿下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媒体,包括现场的群众已经开始庆祝,因为大局已定了。
2004年大选的时候,我也在美国,那场大选是一直拼到晚上一点,最后还是俄亥俄州,因为这个州比较大,有20张选举人票。历史规律,共和党的候选人只要输掉了俄亥俄州,肯定就输掉大选。那次直到晚上1点多,最后把俄亥俄州的票数统计出来,才发现布什领先了13万张票,也就是一个百分点都不到,使得布什拿下了俄亥俄州的20张票。这次大选晚上9点半结果就出来了,结果一边倒。
在这里,我们说说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老百姓不直接给候选人投票的,是按州来投的,基本的规则叫赢家通吃,在这个州只要赢一个百分点,这个州所有票都归他,这样的选举制度叫做选举人团。选举人团有538张票,传统上只要赢270张票那就赢了。这次奥巴马赢得365张票,麦凯恩只赢得173张票。这么大的差距是最近二三十年所少见的。而且这一次选民票和选举人票还是对应的,奥巴马赢得52.7%,麦凯恩赢得46%。美国选举制度有时会出现选举人票和选民票背离的情况,2000年小布什当选总统就是赢了选举人团的票,但全国选民票里他是落后的。而且52.7%的选民票对于民主党来说也是近30年来罕见的,上一次民主党的候选人选民票超过50%的时候,是1976年的卡特,这是30年前的事了。那天晚上的芝加哥中央广场草坪上,我注意了一下很有意思,奥巴马这边基本上是两类人,一类是年轻人,一类是黑人,黑人眼睛里浸着泪花,40年前黑人奋斗取得政治上平等的地位,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鼓舞了很多黑人,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黑人可以当总统了。但麦凯恩这边基本上以白人为主,年纪大的比较多。
结果一边倒,还体现在同时进行的国会参众两院选举上。2006年民主党已经在参众两院都赢得了多数的地位,这次又将优势局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民主党众议院是拿了总共435个席位中的235个,这次拿下了254个席位,显然大大已经超过共和党。美国参议院任期是6年,每两年换1/3,参议院一共有100个席位。2006年的时候,民主党是49个席位,这一次大选拿到了55个席位,增加了6席,优势很明显。选前,民主党甚至提出拿下60个席位的口号。如果拿下60个,就取得2/3绝对多数了。这意味着国会在参议院通过任何提案都没有困难了,所有法案共和党都无法否决。所以少了5个席位还是很有意义的。意义在哪儿呢?共和党虽然在国会没有占多数,但也不让民主党拿到2/3,就有力量去制衡他了。这样,奥巴马政府开始执政以后,尤其在国内政治的问题包括像工会的组织法,像减税、医疗保险这些敏感的问题,在两党分歧特别大的问题上,如果共和党能够保持一个否决力量的话,国会内部就会发生很激烈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奥巴马的外交议程
有了基本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奥巴马外交议程,也就是说奥巴马当选后在外交上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现在总体来说,判断奥巴马外交走向还为时尚早。这里有一个特别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小布什上台的时候,大家觉得他的外交重点可能转向处理跟中国,处理跟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关系的方面,尤其他说,中美不是战略伙伴关系,是战略竞争对手,使大家对中美关系觉得特别紧张。但有时候天算不如人算,布什上台没多久,9·11事件整个改变了布什外交的方向,从原来的重视大国关系,开始转向以反恐为中心。所以,现在谈奥巴马的外交议程只能是猜测,只能根据他在大选中的讲话,根据民主党历来的外交风格,以及根据目前为止奥巴马外交政策班子的成员以及主要顾问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判断。但具体未来是怎样的?我觉得需要去观察,做这样大致的判断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观察的角度。
我觉得奥巴马当选总统,首先应定位为他是一个危机总统。他的当选是通过一场危机获得一场一边倒的胜利。当选之后,他的首要问题就是应对危机。简单的概括,他的外交就是危机当头。危机当头就意味着他的外交很难是一种预谋好的想法,必须处理当下的事情,所以至少在当选的头一两年里,他的外交会比较现实主义,被动反应式的。我概括了一下奥巴马的外交议程,至少有六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定要去应付的。
第一,应对金融危机。应对金融危机就要求美国要和国际社会,尤其和中国、欧洲、日本、俄罗斯这些主要的大国之间展开一种国际的合作。在华盛顿刚刚结束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上,布什已经开始做出这样的姿态,这次危机不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化的危机。这一点,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不只是美国了,欧洲、亚洲包括中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然,这是大家共同面临的危机,大家需要采取合作、协调的姿态,才能共渡难关。
当然,有一些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是削弱美国霸权的机会。但我觉得大家更多去思考,或者去警惕这个简单的思维,难道美国危机了,大家踢他一脚,然后美国就彻底衰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个人觉得,美国衰弱恐怕不是一件好事。第一,美国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并没有达到很强的状态。我们现在只能说自己很大,但我们并不强。另外,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参与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的循环来实现的。如果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老大的美国要是崩溃了,整个国际体系就陷入很大的混乱,那么就会使中国30年来的发展模式就变得无从着落了,没办法再落实下去,困难就会变得很大。第二,与美国自身一些大国特点有关,首先美元是全球的储备货币,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如石油、铁矿石,以及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定价。这意味着美元是国际的公共物品,如果美元大规模贬值,只能眼见着自己的财富白白流失。中国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中国有1.9万亿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美元贬值,等于我们钱白白的损失掉,那怎么办?就必须尽量使美元稳定,我们才能保证30年辛辛苦苦挣的钱不会一下就没了。另外,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柱就是他的军事力量。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50%,他的舰队,他的全球的部署能力,一方面是其霸权的表现;另一方面能帮他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恐怖主义、海盗等。每个国家不需要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去保护航线,因为美国可以提供军事支持。同时,美国全球战略关系比如跟中国直接相关的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对日本说:咱们俩是同盟,我给你提供保护,你就不要发展你的军事力量,不要发展核武器。所以美日军事同盟一方面保护日本,另一方面美国也在制约着日本。假如由于金融危机,不让美国做老大了,解除美日同盟,让日本拥有真正的军队,让日本拥有核武器,那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中美之间直接的利益冲突点不是特别多,而中日是挨在一块的国家,冲突点很多的,如钓鱼岛问题,如果让日本有核武器的话,中日关系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所以我说事情都有正面反面,墙倒众人推,你得看这个墙是不是承重的墙。
第二,从伊拉克撤军。这是他在大选中的一个举动,也是美国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伊拉克战争到现在已经6年了,美国付出了很大代价,要尽快把这事了结掉。伊拉克的局势最近半年来出现了很大的好转,布什也到伊拉克访问去了。撤军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但也不排除会出现一些变数,因为从伊拉克撤军,还涉及到其他问题。首先是伊拉克国内政治的局面。伊拉克国内的三大派:逊尼派、什叶派、库尔德,如果失去美国这个外来的力量控制的话,这三派能不能捏在一块,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捏不到一块去,这三派要打起内仗,就又没完没了。其次,伊拉克北边是伊朗,伊朗既搞核武器,又是反美力量的政府。如果美军很快撤走的话,伊朗会乘虚而入。因为伊拉克占国内60%人口的什叶派是和伊朗同一派的,所以怎么平衡伊朗的力量,也是一系列的复杂的,不完全是军事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安全的问题,还有一些外交战略问题需要去处理。我想奥巴马要兑现他的诺言,伊拉克的问题,显然是要放在外交日程表很靠前的位置上。
第三,如何稳定阿富汗局势,恐怕是眼下更为急迫的问题,继续推进反恐战争,就发现其实恐怖主义是有规律的,恐怖主义其实是一小群人,总是一个地方控制严了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去,总是在薄弱的地方找事。现在,伊拉克局势相对稳定了,他就跑到阿富汗去,尤其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地区,这是个两不管的地方,是个落后的部落区,地形很复杂。所以大家现在通过媒体也看到了,在南亚尤其是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这个局面变得很复杂,那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也变成相当复杂棘手的问题。首先,牵扯到巴基斯坦稳定的问题。巴基斯坦刚刚推翻穆沙拉夫军政权,现有的民选政府在政治上比较混乱,一定程度上相当腐败。巴基斯坦,在历史上本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是英国人撤走以后遗留的问题,这个国家没有全国的统一力量。巴基斯坦之所以经常有军政府,原因就是巴基斯坦军队是唯一的全国性的统和力量。所以军人在政治中心上影响非常大,民主派经常是地方派,打来打去都是为私人的利益。另外,西北部部落区的普什图人跟阿富汗的关系非常密切,使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有边界的问题,所以跟阿富汗的关系就变得很敏感。东边克什米尔与印度的关系也很紧张。巴基斯坦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乘虚而入的本·拉登基地组织,局势随时有可能失控。所以,这是个奥巴马不得不对付的问题,当然他在选举的时候,已经很明确提到,反恐的主战场不在伊拉克,而在阿富汗。相信他执政以后,很快会在阿富汗投入很大的兵力,包括处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继续推进反恐的斗争。
虽然这次大选反恐问题不再是主要议题,反恐战争,它的对手不是一个国家。但反恐的问题不像其他战争,比如说两国交战,一方说我们不打了,签个停战协定吧,另一方说OK,就行了。恐怖主义是你不管他了,他也会来找你。所以美国不停地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避免再发生类似9·11的时间,危险随时存在,就逼着奥巴马必须要处理这个事情。
第四,伊朗、朝鲜的核问题,这也是美国国家安全一个比较紧迫的危险。9·11后美国认为其面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中国的挑战,也不是来自俄罗斯的复兴,而是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恐怖分子要有一个核炸弹,哪怕是比较低级的核炸弹,它不会发生核爆炸,但是会造成核泄漏、核辐射。如果恐怖分子得到这种东西,把它运到美国街头一丢,这是美国人担心的最大的危险。所以,美国这些年来一边反恐推广民主,一边对核扩散的问题抓得特别严。现在,研发核武器敏感国家首先就是伊朗。伊朗本身就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而且是从1979年就开始与美国闹,闹到现在也没闹完的敌对国家,对美国来说是心腹大患。另外一个国家就是朝鲜。因为朝鲜导弹的运载能力有限,不一定能打到美国本土,但能打到日本,所以日本人更头疼。但美国人担心什么?担心朝鲜搞核武器、核材料,然后又卖给伊斯兰,卖给恐怖分子。这两个问题显然需要奥巴马花很多时间去处理。
第五,能源、气候变化问题。能源价格暴涨,出现了所谓的能源短缺。所以,奥巴马提出要开发新能源。另外,与跟能源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是最近几年来国际上的热点话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造成全球升温,可能造成人类无法生存,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京都议定书》,在国际上是有争议的,包括科学家之间也有争议,但现在主流的意见都认为,尤其是在西方的民众当中,认为能源与气候变化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布什政府觉得这两个问题不重要,尽量往后拖,拖的策略就是把中国扯进去,说中国是最大的排放国,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一定让中国进来。中国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京都议定书》只规定发达国家有这个义务。奥巴马上台后,民主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会有很大的变化,会从小布什的消极转向积极。这对中国外交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布什比较消极,所以国际压力是中国和美国一起扛的。奥巴马转向积极,所有的压力就压到中国头上了,中国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要去应对它。
第六,全球的民主化。奥巴马当然不会用小布什那样简单的武力方式去推广民主化,他会做一些更细微的,更基础性的促进全球民主化的工作,包括在全球推广法制,推广对人权的保护,以及对一些相关联的全球公共性问题包括大规模疾病、贫穷、饥饿等问题,可能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
在奥巴马的外交议程中,现在看起来会在以上六个方面有所侧重。当然,如果再加一条的话,就是突发事件,会不会再来一个类似9·11的事件使整个议程发生变化?还需要观察。
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外交格局的影响
首先,可以很明确做出一个判断就是,中美关系不是奥巴马关注的重点,所以,不用太担心奥巴马上台就会把矛头对向中国,我觉得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第一,在奥巴马的大选中,中国就不是一个问题。今年是中美建交30年,我们说中美关系历来有个所谓的大周期规律。往年美国总统大选,只要换党,中美关系总要出事。1980年民主党换党,从卡特换到里根,就弄了一些事。里根到老布什是一党,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1992年大选,从老布什换成克林顿又是一个换党,又是很多的问题,比如每年都要最惠国待遇的审查,人权问题,还有不扩散问题等等,直到1997、1998年才稳定下来了。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也有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中美关系很不稳定,布什说中国不是战略伙伴,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执政百天的时候,接受电视采访说,美国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这是很出格的明显鼓励台独的话。还有2004年的4月1号南海撞机事件。政党的更替执政,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些因素影响到中美关系。
但2008年的大选,在辩论过程中间,中国就不是一个话题,没有人提中国。说到中国,双方说的话基本一样,说中美关系很重要,中国是美国未来很重要的伙伴,要重视中美关系。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中美关系,逐渐在美国国内政治中达成一种共识,政党的更替就不会影响中美关系。
虽说中美关系不是关注的重点,但还是能看出来,奥巴马对中美关系显得还是有所思考的。这表现在奥巴马的执行团队,尤其在对华政策方面的一批顾问上。现在,国内有很多媒体在关注这些,其实说起来还有点早。因为第二层级的官员还没有任命。目前,奥巴马只进行到部长级的任命。实际上,真正负责对华事务的是局级官员,这级官员包括负责中央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副国务卿,或是国防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这级官员还没有浮出水面,所以现在很难判断。总体来说,大家看到,奥巴马的亚洲政策顾问里熟悉中国的专家特别多,有一批老面孔、老朋友,像兰普顿、李侃如等人。兰普顿有时候谈到中美关系特别有信心,说的比中国人想的还好。有时候中国人说好像没那么好吧,他说他们年龄大,看的时间长,知道中国现在肯定很好。所以,奥巴马有一批特别了解中国的人在做中国政策班子,对中美关系比较熟悉,不会犯错误,不会像克林顿、小布什刚上台时根本不懂外交,也不懂中美关系,有时候根据国内政治意识形态来做判断,有时就会带来一些麻烦。
我觉得希拉里成为国务卿,是对中美关系或者对美国外交中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现在很难对希拉里作出判断。希拉里,一方面她在白宫呆了8年,当了8年的第一夫人,显然她对外交,对中美关系多少有些了解,有些经验。另一方面,希拉里比较关注人权问题。中国人对希拉里第一印象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她在北京的讲话,她在会上特别严厉地指责中国人权问题。所以希拉里担任国务卿到底对中美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变量,得需要观察。因为希拉里是一个强势的人物,作为国务卿,她怎么处理和总统的关系?怎么处理跟副总统的关系?这里就变得很复杂。因为国会名义上是奥巴马说了算,但希拉里这个在华盛顿出了名的能抓权的女人,她要真的当了国务卿,国务院弄不好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另外,副总统拜登在参议院当了几十年外交委员会主席,这个老资格的从事外交的政治家,希拉里显然把他的风头盖住了,副总统肯定不舒服。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事任免的麻烦,因为大家身边都有一群人,如果国务院被希拉里控制住的话,拜登的人就安排不了了,会使得他的外交团队有一些麻烦,如何协调处理关系需要一个磨合期。
第二,对于中美关系,更重要的就要看这些年中美关系本身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总的来说是相当乐观的,而且是不停地走向稳定,使大家对中美关系越来越有信心的。我们这些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以往每到大选的时候就没底,都在看会不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冲击;今年看大选,我们心里相对有点超脱了,因为我们的基本面已经相当稳定了。对这些年的中美关系,我概括了一点就是“双重超越性”,也就是现在中美关系确实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提升,或者说是超越。
第一个“超越”是在全球层面上,中美关系开始超越双边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所以,现在中美两国包括我们学者去美国访问,跟美国的学者讨论,有时候讨论中美关系对双边关系基本不讨论,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讨论的。我们经常讨论的是,中美在非洲是什么关系?在东亚合作上,中美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局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是不是需要协调?在反恐问题上,最典型的就是朝核问题,朝核六方会谈等于把中国推到前台,成为一个主导,然后进行协调。所以,越来越多的所谓第三方因素是中美关系都在讨论的重点。
这涉及到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提法。2005年9月,当时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在一个演讲中提到,美国要让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个概念很新鲜,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认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意思是,30年前美国想让中国进入到国际体系,那时中国比较弱,比较穷,也比较小,所以就让中国可以“免票”进入,有些费用、有些事情中国可以不用管,责任可以不用承担。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变得比较强大,就不能老是逃票了。这车不是那么容易开的,美国得负担很多的责任,当老大也不容易,现在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有些事中国能不能帮着管一管,不能再免费搭车了,也得买票。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为什么让中国成为利益攸关方。利益是什么意思?全球的稳定、全球化的经济运转,中美两家在这个国际体系中都有利益,而且利益是相关联的,不能让一家去处理麻烦,另一家就享清福,这不行。
当然,国内也有人担心这个概念提法是不是过高了,抬高中国国际地位,让中国负担太多责任,结果把中国拖进去。当然凡事都是两面,要看到底是哪一面更重要。我觉得我们领导人,总体上是正面的接受这个概念积极的意义。大家注意到,2005年11月份小布什到北京来访问,胡主席在会见小布什的时候说,中美关系已经开始超越双边,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影响,这是中国政府的回应。“有全球性的影响”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承担一些国际的责任。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去美国访问,布什在白宫欢迎仪式上讲,作为国际体系中间有重大利益的双方中美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胡主席在答谢讲话里讲,中美关系不仅要成为利益攸关方,而且要成为建设性的合作者。2007年9月6号,在APEC悉尼峰会上,两国领导人再次见面,在公报中,中方有一个提法是,中美两国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一层一层的讲话递进,也能反映出现在中美关系在全球层面上不是冲突和对立的。
第二个超越是中美关系越来越多超越国家关系,变成两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经济全球化,双边的商品、贸易、经济、人员来往很密切,使社会之间有很多千丝万屡的关系和利益。这些利益有些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有些是摩擦的,有些是共同的。
比如说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我们靠美国的市场来保证我们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2008年时中国已经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钱给最大的发达国家。因为如果你不借给他钱,他没钱买你的东西了,你的工厂就得关门。由于有这样的循环在里面,中美关系就变得很复杂了,就很难简单判断中美两个国家是敌人还是朋友。因为在有些领域上有冲突,在很多领域又有合作。所以,两国的关系越来越深入到两个社会的内部。
在以上两个基本的前提之下,我们看过去七八年来的中美关系,总体上是一种良性的合作互动,中美关系两边的政治基础也在不断的加强,总体上使这个关系越来越具有抗风险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稳定。这种稳定,总体来说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尤其服务于战略机遇期的对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2002年十六大的时候,党中央就提出来战略机遇期。未来20年,我们可以抓住,而且必须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这20年,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使我们有时间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在这种战略机遇期之内,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显然对于我们未来长远的战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的话,我个人觉得奥巴马上台后,未来的中美关系,还是向大局稳定,合作的领域不断的扩展,双方更加良性互动,这么一个方向继续发展。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平晶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9/0201/7728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