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9年度

谈谈中法关系

2009年06月01日 14:02

 

主持人(宣讲家网站《大讲堂》编辑):2007年5月以来,法国总统萨科齐全面推动了国内改革,法国内外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历过袭击奥运会火炬事件、中国一些消费者自发抵制家乐福及萨科齐会见达赖事件后,中法关系一度进入了动荡期。为改善中法关系,法国总统萨科齐先后给中国写过三封书信,一封信是向奥运火炬手金晶表示慰问和歉意;二是4月下旬萨科齐特使访华时带给胡锦涛主席的私人信件,主要内容是说中法政治关系没有变化,法国支持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中国统一;三是近期来中国访问的阿克耶带来了萨科齐的第三封书信,正式邀请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冯仲平所长,就这一波三折的中法关系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与广大网友展开深入探讨。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法国总统萨科齐先后在两年内给中国写了三封信,针对这三封书信的不同内容,可否谈谈您个人的看法?

冯仲平:自2007年萨科奇担任法国总统起,大家就很关注他的对华政策。2007年11月萨科齐访问中国,那一次是他刚刚担任总统的当年对中国的访问,访问非常成功。但第二年,出现了奥运火炬事件,年底萨科齐又不顾中国的反对会见达赖,加上去年一年法国舆论媒体在西藏问题上的各种奇谈怪论,因此在他担任总统的不长时间里,中法关系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他通过写前两封信来澄清一些问题,第三封信他提出了邀请,希望通过实现高层互访以彻底地使中法关系排除一些事件的干扰,完全恢复到正常化。就此,大家都认为中法关系在西藏问题上的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

主持人:去年,中法关系多次出现问题,被看作一度跌到了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一位法国部长日前表示,中法之间的动荡时期已经结束,希望两国关系恢复到最好的程度。请问,您是怎么来判断这位部长所说的动荡时期已经结束的说法的?而最好的程度指的又是什么呢?

冯仲平:为什么要提1994年?因为1994年也是一个转折点。1989年后,中法关系非常困难,可以说是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法国倡导对华进行全面制裁,并两次对台湾出售武器:一次是出售护卫舰、军舰,一次是1992年出售60架战斗机。这两个事件使得中法关系陷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我国宣布关闭法国驻广州领事馆,还停止了一些重大项目的合作。一直到1994年1月12日,中法发布联合公报,恢复友好合作关系。

为什么那位部长说中法之间的动荡期已经结束了呢?去年主要是法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表现,萨科齐曾一度把我们中央和达赖的谈判问题与是否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挂起钩来。2008年12月他去波兰会见了达赖,为此,中国推迟了中欧峰会。因为法国在2008年下半年担任欧盟轮执主席国,于是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双方幕后外交活动,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僵局。今年4月1日,G20在伦敦开会时,中法两国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法国在西藏问题上、在对华态度上进行了重新阐述与澄清,同一天胡主席会见了萨科齐。这就意味着中法之间的动荡期已经结束。

我们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是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惠。历史上有两次特别重要的时期,使中法关系达到了高潮。一次是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是西方大国里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那时中法关系特别好。另一次是1997年希拉克担任法国总统时,我国和法国共同倡导建立中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我们第一次和西方大国提出建立这样关系的倡议。我们先和俄罗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然后提出和法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后美国也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来建立合作战略关系的国家很多了,而法国在这方面是走在最前面的。

我认为,中法两国关系的最好状态,应该是双方着力于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个层次上发展。

 

主持人:今年四月份,中法两国的政治来往比较频繁,有中法首脑在伦敦的会晤,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访华,据说希拉克还要来访。我们有一个疑问,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是中法两国关系恶化以后法国政府的刻意安排?

冯仲平:中法之间的高层互访过去一直是很多的。拉法兰是前总理,希拉克是前总统。拉法兰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好几次来过中国,但是中国人对拉法兰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西方国家领导人来中国的访问不是推迟就是取消,只有两个国家的总理如期访问了中国:第一个就是当时担任法国总理的拉法兰,第二个是罗马尼亚总理。当时温家宝总理跟他们讲,患难见真情,困难时期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之后,拉法兰和中国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他成为中法关系一个比较好的使者。我觉得拉法兰的访华,或者是前总统希拉克要来访,你说是刻意安排的,也可以这样讲,但我觉得他们访问中国,肯定是希望尽量地把一些误会消除,因为他们现在已经不是正式领导人了,他们可以来传话、传信。拉法兰去年来的时候,带来了萨科齐的一封信。传信、传话,尽量消除误会,为领导人正式的高层互访做一些铺垫、打一个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也是法国政府乐意看到的。

主持人:在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中法两国进行首脑会晤,并以新闻公报的形式迅速扭转了两国一度恶化的外交关系。请问冯所长,双方是因为怎样急切和长远的政策考虑才促成那次外交活动的呢?

冯仲平:去年中法关系最困难的局面,不仅是萨科齐会见达赖的事,还有在2008年我们实现百年梦想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有人干扰、破坏奥运这件事,这让人们对法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抵制家乐福,就是这样一种情绪的宣泄。这个事情以后,中法高层往来就陷入了僵局。我们推迟峰会以后,高层互访停止,中法政治关系冷淡下来。这种情况下,法国人非常着急。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有核大国,维护大国地位是法国认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好办法,也是法国的最高目标。所以萨科齐上台后对对华关系的僵局很着急,法国外交部也很着急,不断地释放出很多的善意、不断地搞一些外交上的安排,希望能够打破僵局。中国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你和中国关系搞不好,怎么在世界上处理问题?再加上去年20国峰会是法国萨科齐倡导、推动的,他极力想通过20国峰会加强全球的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4月2号在伦敦开会的时候,萨科齐也是非常积极的。他的理念就是要加强全球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但在伦敦若是法国国家元首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两个人居然不说话、不来往,你想想,这与整个大气氛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因此,金融危机加上法国维护其大国地位的考虑,推动了法国要尽快结束双方的这种不正常关系。中国也不愿意看到中法关系这样僵持下去。

主持人:西方也有不少媒体把这份新闻公报解读为法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华的一次比较彻底的外交妥协。您是怎么看这一解读的?

冯仲平:你注意看一下新闻公报,我觉得法国是认识到了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尽管他没有这样说。法国这么一个大国,新闻公报里面要他认错可能比较难,但你可以看到公报一开始就讲,法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这个话怎么理解呢?我在想它的实际含义就是说,过去至少去年萨科齐上台以后,他对西藏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要性肯定是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否则的话,他不会说我现在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反过来的一种表达。我们为什么去年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坚定呢?因为这是中国重大的核心利益,涉及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问题,所以我们对法国的反击是非常有力的。新闻公报里说,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台独,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三句话,标志着法国萨科齐政府在西藏问题上态度的转变。我觉得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调整,在有的人那里就说是彻底妥协。

 

主持人:很多网友觉得,萨科齐在西藏问题上绕了一个大圈子,然后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法国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是通过“变脸”取得了不少好处。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冯仲平:我们要给萨科齐一个机会。确实,去年他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了。我觉得他发表这个公报,白纸黑字,应该讲,这是一个教训。如果法国不吸取这个教训,中法关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和前总统希拉克相比,萨科齐本人在从政思路和个性上都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冯仲平:他们两个的态度不一样。萨科齐是移民后代,他父亲1943年从匈牙利逃亡出来到法国当兵,1949年以后复员。萨科齐在一个场合中说,上学时特别怕看自己的信,因为信封的名字是尼古拉·斯特凡纳,人家会嘲笑他这不是法国人的名字。这种背景下长大的萨科齐是靠拼搏上来的,他的执政经历比较丰富:28岁当市长,35岁就成了当时法国国民议会最年轻的议员,52岁成为法国30年来最年轻的总统,所以他的有些做法不是那么墨守陈规。他上台后提出,他的政策要和希拉克的政策发生决裂。一年多过去了,人们也在看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讲,奥巴马是喊着变革的口号上台的,萨科齐总统在2007年也是高举着变革的大旗上台的,他讲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变革。萨科齐上台后,他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和希拉克完全不一样。他崇尚自由,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话,他一直在推动改革法国的经济政策,尽量减少福利,从而提高法国的国际竞争力。他上台的时候法国的经济很不好,失业率很高,他想极力扭转这种状况,但金融危机后改革的步伐就放慢了。国际上的外交方面,他和希拉克的政策也很不同。有人说萨科齐和希拉克外交上的不同主要是风格上的不同,可能风格上的不同是大家一眼能够看到的。在外交政策上,也有了一些较大的调整。

主持人:我们从媒体舆论来看,很多人认为萨科齐时代的法国与希拉克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如说萨科齐本人可能更希望与美国合作;他这个人更加重视现实利益,不是从战略角度考量中法关系;对于希拉克时期考虑的政治多极化他也不是特别认同。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冯仲平: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外交影响很大,领导人有个人的主张、看法和风格。我认为,这在法国的内政外交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是有着紧密关系的。希拉克在台上的时候,外交方面特别主张要搞多极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和法国的关系在1997年能达到非常好的时期,两个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因所在。我们和法国建交以后,重视发展中法关系,带动了中国和欧洲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希拉克总统在任的时候,推动欧盟解除对华禁售的问题。法国在90年代初向台湾出售武器,希拉克在90年代中期包括到2000年后在他两任总统期间,极力在推动欧盟和其他国家一起取消对华武器禁售。中国一贯认为,既然中国和法国、中国和欧盟是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国家如果还坚持“六四”以后的对华制裁的冷战思维的话,是与我们双方的关系极不相称的。中国一直推动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售的禁令,法国一直在推动这个工作。所有这些出于一个外交战略的立场,就是希拉克总统认为世界应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他的外交政策应该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和平衡。希拉克讲的最多的就是平衡,要平衡一下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这个问题上,中法有共同的语言,这也奠定了在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中法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

而萨科齐上台以后,他对多极化的看法,对美国的政策,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是领导人的理念问题。萨科齐从来不提多极化,但他上台后,2008年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叫相对大国论。他这个相对大国论让我看,就是多极化的另外一种说法,但是他不用多极化这个词,因为多极化听起来特别刺耳,美国对多极化非常敏感。萨科齐说,我不讲多极化。实际上,萨科齐已经承认多极化的现实了,他认为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全球化的挑战太多了,各国之间必须要合作,以前是平衡美国,现在是拉着美国,加强和美国的合作。有人说他是亲美,就是从这儿来的。有人说萨科齐上台以后,法国的多极化的政策有一点后退,实际上是这样的。

主持人:在过去一年中,中法关系有过两个最大的潜在因素,第一个是中国举办了奥运会,第二个是世界出现了金融危机。您认为这两大事件给中法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冯仲平:从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讲,奥运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我们中国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后来和苏联政治集团解除了关系,后来西方国家也对我们进行制裁、封锁,我们和西方国家也没有多少关系。我们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我们讲改革,还要讲开放呢?就是要打开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我们开放,并不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开放,而主要是对西方阵营开放,西方阵营主要是欧美这些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后来我们提出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又发表了和谐世界的思想。核心的主张的提出就是由于国际上有一种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担心。在这个背景下,2008年的奥运会等于是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一个真诚的大国,我们主张和平的外交、和平的发展。为什么西方人还是说中国有威胁的呢?实际上你到西方国家看一看,西方国家对中国很不了解,中国人其实对外国人的事情也不了解,奥运会为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个人认为,奥运会也是中国和世界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对中法关系、中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样,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让这个世界重新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为什么过去世界上一发生大的事情,比如说经济危机,西方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开一个七国集团会议,而这一次为什么要搞二十国集团峰会呢?二十国集团能够把中国这些国家包括进去,没有中国,世界金融危机的应对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所以我觉得金融危机对中国和法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机遇。挑战也有,我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这可能对中法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金融危机发生后,每个国家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民族主义、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上涨。大家都要保护自我,却忘记这个世界已经是全球化的世界,你的增长和我的增长、你的衰退和我的衰退密切相关。这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主持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发生了很大转变。您认为法国目前在中国与欧美的外交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冯仲平: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大国关系,再一个是中国和欧洲的地区关系,再一个就是双边关系,法国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很重要的一个支柱,我相信很多网民也知道,中国的外交,首先要把周边国家的关系搞好。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这些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的份量很重,我们和这些大国的关系也很重要。法国在大国外交上,包括金融危机以后,推动20国集团峰会的召开,尽管地位下降了,但是它还是一个外交大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里面有一票否决权,你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所以在大国关系上,在我们中国要解决一些全球性重大热点问题提出倡议时,法国是我们重要的一票。在地区层面,我们平时讲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怎么样。中欧关系中,法国和德国、英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尤其是法国,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和我们国家的关系,对整个中国和欧洲关系的好坏影响很大。第三个层面是,我们和法国的双边关系。中法关系在我们对欧美关系的大的外交中,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应该说今年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年份,在今后的这段时间里,您认为中法两国还会有哪些互动?可否给我们预测一下双方政府间的来往最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冯仲平:现在两个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很重要,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老百姓之间的非官方关系。由于中法关系刚刚经历了这么一个困难时期,可能目前一段时间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恢复、改善双方政府间的往来。特别是萨科齐总统发出邀请,希望胡主席能够访问法国,这还是属于政府的互动,是正常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中法关系要搞好,能够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态势,我觉得要两条腿走路才行,要政府的关系、非政府的关系、民间的关系三者齐头并进。我觉得,中法政府间的往来应该是友好互动,以后就是带动、推动民间关系的发展。

主持人:金融危机将是今后一两年内制约和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未来一段时间您认为中法关系是否还会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

冯仲平:现在大家都在说反危机,萨科齐也这样讲,中国领导人也如此。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是目前最大的事情。我觉得中法关系不确定的因素还有。毕竟法国是一个西方国家,他的意识形态和我们不一样,很多主张、看法和我们是有分歧的,但这并不可怕,世界上哪有两个国家的关系没有任何问题的?摩擦、矛盾、纠纷是正常的,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中法关系在很好的时候,也不是说我们之间的分歧就没有了,民主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分歧都有,只是当时双方领导人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战略的高度,能够用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两个国家都应该从如何对世界做更大贡献这样一个高度来处理两国的关系,这样的话,中法关系才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本文源自宣讲家网、搜狐网共同制作的“第一时评”)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9/0601/7731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