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地动态
【独家微访谈】张春河:让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
2014年06月26日 16:14
随着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47项,位列全球第二。 申遗成功,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大家都知道,文化遗产,保护比申报更加重要。中国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理性开发?为何申遗成功只是开始?如何让中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首都专家微博群、宣讲家网站共同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春河做客微访谈。
遗产的文化价值是第一位
对于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张春河教授认为,它来自于遗产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第一位,起主导作用,经济价值是派生的,居于第二位。因此,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实行产业化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文化遗产产业化还要走链条化发展之路。
“不开发利用是一种浪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地方政府领导、经济部门、旅游行业、房地产商和当地居民;也有人认为遗产的开发利用对遗产本身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文化艺术界、规划行业和文物部门的专家相对较多地持此类观点。
这样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张教授认为,保护遗产,“让民众参与是关键。有两个途径,一是加强保护宣传,二是使其成为开发主体的一部分,而要做到这两条,法律和组织保证是关键。”
最后,对于“申遗”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张教授认为,“申报世界遗产是国际保护的最理想状态,一旦申报成功,就获得国际性的地位,得到国际保护,对所在地的国际形象的提升、经济文化的振兴、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外旅游者的吸引等,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在有效保护基础上才能考虑创造。”
问答精选:
1.贝儿倍儿:张教授您好!您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该从身边的哪些方面做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呢?您最想呼吁大众做些什么来一起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答: 应该强化社会化管理。
2.房龙网王群:中国文化遗产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和开发呢?怎么把这种历史性的文化性的遗产进行有效传播?
答: 让保护遗产的理念与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而不仅仅是个别人商业化利益化的手段。
3.Veronica彤:请问张春河教授,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下,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如何把握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呢?
答:遗产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第一位,起主导作用,经济价值是派生的,居于第二位。因此,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实行产业化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文化遗产产业化还要走链条化发展之路。
4.火箭斯科拉:张教授,如何看待周边国家,譬如韩国与我过竞争申请一些文化遗产,比如端午节,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 确实共享的可以考虑联合申请,像这次的丝绸之路。
5.孙煦很喜庆:老师,运河开发各地程度不一,质量相差很多,怎样进行跨地区整合?
答:跨区域整合,需要跨区域的顶层设计与领导,可考虑类似京津冀一体的工作思路。
6.失眠船长:请问在现阶段普通民众中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错误的却被广泛流传观念么?
答:不开发利用是一种浪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地方政府领导、经济部门、旅游行业、房地产商和当地居民;也有的认为遗产的开发利用对遗产本身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文化艺术界、规划行业和文物部门的专家相对较多地持此类观点。
7.蜡笔丢了小新1234:老师您好,1·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在申遗方面加强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落地执行?毕竟大部分文化遗产还不是中国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答: 目前正在试行的垂直管理制度,有可能是解决方法之一。
8.媛子na:如何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并强化执法力度,对破坏性的人及行为在法律层面上予以制止呢
答: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出更详尽的地方法规。
9.房龙王:花8年时间申遗,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申遗过程是一个平台,是打造品牌、唤醒意识的平台,是形成倒逼机制的平台。
10.风中昏月:张教授您好!总所周知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现在积极的申报确实对遗产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还有很多遗产正在人为的消失,这方面您觉得能够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或是延缓的办法么?
答:我总结是法律保证、组织保证、人才保证、资金保证等。
11.神箭摇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请张老师谈一下,申遗成功与文化保护,以及申遗成功与文化发展文化创造的关系、作用?
答:申报世界遗产是国际保护的最理想状态,一旦申报成功,就获得国际性的地位,得到国际保护,对所在地的国际形象的提升、经济文化的振兴、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外旅游者的吸引等,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在有效保护基础上才能考虑创造。
12.许妞妞木头人:张老师您好!就目前中国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来看,过度开发使越来越多的非遗出现产业化趋势,艺术品的产业化导致艺术价值的不断丧失,如青海唐卡艺术,请问您如何看待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答:唐卡我专门研究过,保护与开发是矛盾,学界往往痛斥,业界往往欢迎。应动用国家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13.没有里程没有碑:张老师您好,对申遗这件事国家向来很积极并花费大量金钱,赚那些名头显示自己是文化大国,刷存在感优越感,利益驱使,在真正保护上我们却很少看到,甚至有的遗产可以预见慢慢消失的未来,对此您怎么看?
答:近几年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了,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14.-大菁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人的义务,但民众对这个概念似乎很淡泊,怎样才能更好的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呢,让它渗入到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中
答:让民众参与是关键。有两个途径,一是加强保护宣传,二是使其成为开发主体的一部分,而要做到这两条,法律和组织保证是关键。
15.Mister丨王: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终结篇章,恰恰是挑战的开篇。但成功之后能躲过各种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
答:适度旅游开发,多元化衍生文化产品开发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16.幸运的麦兜儿: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我们中国自己是否能高度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我觉得现在谈开发都是其次,怎么遏止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保护性拆除”的行为?
答: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但保护不能是静态的,不只是消极应对、单一控制,从而使具有多种极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变成了政府的一种负担,那样是不可能做好保护工作的。
17.香河县令:张老师您好!我觉得文化保护时时刻刻都要做,保护的目的不是申遗。中国有很多好的文化内容在逐渐消失,您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国内有哪些公益或是政府组织在为文化保护做努力?谢谢。
答:地方政府对申遗有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考虑的,缺乏商业利益的遗产,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没兴趣,这时需要国家的力量去保护。
18.举事立人:我国专利申请量最多利用率却很少,古生物化石储量大科研人才却极少,文化遗产多传承和保护水平却十分低下。请问专家,如何破解?
答:国家应该在科技人才培训上加大投入。可考虑建立中国文化遗产科学院、中国文物修复技术学院等。
19.大V直播间:丽江、平遥古城近年来饱受游客青睐,导致各地扎堆复建古城成为时尚。但“修旧”能否“如旧”?翻修古城墙,是不是“伪文物”?
答:在核心区域应该是修旧如旧,但在延伸区域,可以在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按风格一致协调的原则做开发。
20.趴pa童鞋:有些地方政府把申遗作为政绩工程,过度开发的现象并不鲜见,是否应当先把政府这只手放在“保护”上,而不应该在“商业开发”上乱摸?
答:这些现象和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有关。国家有所有权,地区有管理权和有经营权。保护资金不足导致过度开发。
21.阿里萨瑞:申遗在我国似乎只是规定而非普及,赢了数字却输了了解、研究和应用。遗产是一种文化和定力,申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了增强国民确定自身为特定文化和社会群体的手段。相对于数字,或许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答:申遗过程往往是一个打造品牌的过程,同时也是唤醒人们重视保护遗产的过程。
22.没有看到过的自己:据新闻说,从地方到国家至少已经为运河申遗投入了100亿元的资金,每年在申遗工作上的花费也都不少,这些钱花的值么?
答:国家实力包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内看,软实力对硬实力成长的作用表现在对国内各种资源的协调与优化组合,从国际看,软实力对硬实力成长的作用表现为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物质索取成本和交换代价的降低。
23.班主frank:申遗成功能给普通百姓带来哪些实惠?会不会反而提高了亲近的门槛呢?
答:申遗成功大概有四方面的好处。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比较重要的遗产,确定其保护区的范围(分重点和一般)、建设的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每个区域内的可为与不可为行为,明确具体负责和配合部门的职责。如地方法规可对文化遗产(或文物)的界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经费来源和使用、利用原则、任职人员资格、责任、应急措施、抢救办法、违法惩处等等制订具体的标准或作出明确规定。除了国家层面的上位法律,各级地方政府还应该出台一些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强的地方法规,要尽量避免下位法照抄上位法、太原则、太笼统、不具体的条文。首先是法律保证。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法律,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但这些法律,一是不健全,二是缺乏下位法律法规做保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我想还是要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词,即系统的方法。关于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哪些问题,我想主要问题一是保护不够,二是开发过度。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6/773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