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持续“阵痛”:“高考后综合症”
2014年06月27日 09:15
“独木桥”成“心头患”
毕业于长春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林子杭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是高考结束,他对照网上“标准答案”自我估分却大失所望,为此,他的情绪低落,甚至变得暴躁。
这样的状态,让林子杭的母亲冯杰感到焦虑,不得不请假回家陪伴儿子。而当高考成绩公布后,林子杭才发现,网上的“标准答案”是非标准的,他的高考成绩并不比平时成绩低,不禁由悲转喜……然而,他如此这般的心理变化,让母亲病了一场。
(图片:6月15日,2014年吉林省高考文科试卷在东北师范大学有序进行。)
像林子杭这样,高考后心烦气躁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感觉没有发挥好,没有表现出自己应有的实际水平,情绪变得低落,甚或伴随出现强迫行为,自怨自责,负疚心理强烈。
与考生相比,家长的心理压力也不小。高考结束后,考生家长张光明非常惆怅。
“高考成绩一经公布,女儿发现自己的成绩与平时相差30分,就吃不好、睡不香,一直自责,甚至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出来。于是,我一夜急白了头发……”45岁的张光明指着自己发白的鬓角说。
“在与孩子一起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我经常梦见自己回到当年高考,卷子发下来了,可我一点儿没复习,看着别人刷刷地答题,自己心急如焚,考试内容多半是看不懂的数学,或者是从未背诵过的历史,常常在一身冷汗中惊醒。”考生家长张静蕾说,“24年前,自己就被高考煎熬着,如今再次与女儿一起承受高考的煎熬。”
(图片:2014年,安徽省51万余名考生参加高考,计划招生357480人。)
吉林大学心理系教授胡远超坦言,高考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应激(压力)源,其意义在于——很多时候超越了高考本身,且成为学生家长寄托自己人生价值、希望,以及尊严的一个交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出现不同程度典型的应激反应属于常见现象。
家长是“病根”
长期致力于学生考前辅导与考后心理工作的吉林北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键认为,现在很多考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长的期待。
“倘若考不上大学,就得像父母一样,一辈子干农活!”考生黄文波说,“父母的这几句话,总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浑身的汗毛都在颤栗。我家里条件不好,想上个技校早点挣钱,但父母非让我给家里争光,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大学。”
今年第二次参加高考的黄媛媛更是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尽管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却永远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当年他们因为家境不济没有上大学,所以一直认为,只有我考上大学,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在这样的压力下,黄媛媛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差生”。去年高考虽然过了本科线,但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最终按父母意愿选择“复读”。
(图片:各地举办2014年高招咨询大会)
记者还发现,很多父母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也让孩子产生巨大压力。“我知道他们一直为了等我高考结束才离婚,我心理上一直害怕高考的到来。”刘云说,“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考前家中异常宁静,让自己心情更加痛苦。”
沈键认为,由于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承担他们未曾实现的人生追求,因此,孩子一直在负重前行,尤其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会产生矛盾。“家长虽然嘴上不说,但态度、表情,以及口头禅,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最善于研究家长的情绪和心理。”
拒绝过度渲染
“从社会大氛围来看,所有的相关人员、机构、媒体,往往会把高考的影响、决定性过分渲染,商场等更是借‘高考’大肆宣扬。有时候初衷是好的,但是对考生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尤其是没有考好的考生,内心的压力会更大。”长春市二实验中学心理教师康成说。
(图片:6月10日,刚结束高考的涪陵二中的考生们通过体验激流勇进来释放压力。)
有考生认为,之所以压力情绪无法疏解,主要是因为把高考看得太重。
曾多次执教高三毕业班的长春市第一五零中学教师孙玉范认为,全社会应当为高考“松绑”,尤其是学校更应当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不与学生过多强调高考的重要性、紧迫性,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与大学毕业以及自学成材的成功人士展开交流,通过对比让大家领悟到,在人生道路上自己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心理学专家指出,“高考后综合症”的预防与调节,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沈健认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他们做。父母为独生子女设定的目标就是高考。因此,很多孩子把高考当成了“战场”,一旦高考失利根本无法面对。
“家长在考前不要过分渲染高考,在孩子高考后一定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积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高考,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胡远超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7/773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