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高校招生秀“女神”没必要上纲上线

2014年06月27日 12:05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清华招生办转发“上清华变白富美”微博引质疑

近日,“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一些清华女生晒出自己刚入学和将毕业的对比照片,网友评价称“上完大学,变成‘女神’了。”清华大学招生办官方微博也转发推广了这次晒照片活动,在高考录取季即将到来之际,此举被网友质疑是借晒照片大做“招生广告”。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回应称,“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已远远超出本意,恶意揣测更是不必。

清华女生网上晒对比照片

晒照片的尝鲜者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林丽。据清华大学招生办人士回忆,6月14日前后,林丽在自己的人人网上,上传了两张个人照,对比了自己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和今年即将硕士毕业时的变化。

刚入学时,林丽皮肤略黑,待硕士毕业时,俨然成了一名“白富美”,引来不少讨论,在清华师生间“点燃”了晒照片的时尚。

“很多学生也上传照片,老师们也讨论这事。”清华招生办该人士说,考虑到这些女生照片确实反映了她们在清华这几年的变化,体现了清华学子的风范,招生办在官方微博上转发推广了几张对比照。

但该人士表示,他们并未想到此后,网上将此事总结成“上清华变白富美”,变成话题推广开来。

随之而来的,除了赞美外,还有“招生广告”、“出卖色相”等质疑。

清华招生办官微回应质疑

对此,清华招生办表示,“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已远远超出本意,林丽“自黑”的一个举动发酵成今日的局面,甚至上升到对这些女生乃至对清华的恶意揣测,更是不必。

清华招生办通过官方微博“清小华”回应此事时表示,在清华度过一段时光后,女生容貌气质有变化不值得大惊小怪,人格的塑造才是最重要的,“愿每一个接触到清华人的你,都能感受到我们从外貌到内心,散发的满满正能量。”

 

盘点·高校招生奇招

1、“快到老师碗里来”

6月初,成都理工、西南财经等多所四川高校联合推出一份被网友称作“史上最认真的选校指南”。各家高校均有一名或多名老师,手捧“你是某某大学的菜,快到老师碗里来”的写字板拍下照片,宣传各自学校。发布方称,出镜的都是各家高校气质出众、教书一等一、课堂出勤率爆表的老师,通过此举来吸引考生。

2、“美人计”

去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刊登出一张美女毕业生图片,被网友热捧为“人大女神”,一度因访问量急剧上升致使官网无法正常访问。

此外,北外、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大等众多大学的官网主页也都使用过“美人计”。

3、“我们有空调”

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则通过一张夏日学生在寝室紧捂棉被的照片展示学校福利:“我们有空调”。

此外,“不断电、不断网、不查寝、洗澡不排队、景色优美、空气好没雾霾”等福利也频频出现在众高校的招生宣传上。

4、晒录取通知书

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近日发布了一组图片,为交大建校118年来各式“录取通知书”的照片,称“(各家高校)都在晒‘录取通知书’抢生源”。

热议

质疑:“上清华变白富美”属于自带“美图秀秀”

现在的女孩子,都爱玩个自拍啥的,尤其是即将告别生活数年的母校,搞一些别致的照片来纪念这段葱茏岁月,并不鲜见,这大概就是晒照片的“源头”——有一点兴奋、有一点感伤,也有一点搞怪。如果说清华女生初期是无意、好玩的话,清华大学招生办在官方微博上转发推广了对比照,就是明显有心了。

清华大学招生办回应称,“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已远远超出本意。但稍稍具备一点传播知识的人都知道,但凡一个话题的形成都有着有形无形的推手,将“清华”与“白富美”如此紧密勾连,目的指向异常明确,在这个招考大战即将开打的敏感时代,难以洗刷“招生广告”的嫌疑。

事实上,如果不加注明这是清华大学的女学生,就这般随意放到网上,恐怕没有谁能够辨别,因为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青春靓丽的女孩子照片汗牛充栋。何况,俗语早有说法,女大十八变,告别紧张的高中生活,青春荷尔蒙的滋润、几年都市生活的熏陶,即便是流水线上的女工,也早已白皙细腻,焕然一新。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所谓“刚入学时,林丽皮肤略黑”,极可能是进大学时军训后拍下的,简直令人捧腹。清华招生办该人士说,在清华度过一段时光后,女生容貌气质有变化不值得大惊小怪,考虑到这些女生照片确实反映了她们在清华这几年的变化,体现了清华学子的风范,故而推广,但是,如此肤浅、低劣地对比和沾沾自喜,实在有伤大雅。

一张张漂亮的自晒照片,就赋予白富美的美誉,白则白矣,美则美矣,富在哪里?是富在知识的积累还是金钱的堆砌?富从何来,是显赫的大学财富排行榜,还是大学的名头与学生的容颜一起打包吆喝?

我们并不反对高校晒一晒学生的青春靓照,但去年人大女神走红,今年清华大学就推广“前后对比女神照”,还有其他院校跟风,一时间“美人计”层出不穷,倒显得清雅校园俗不可耐。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形容是傻子。弃水木清华的诸多优势不顾,靠美女来吸引眼球,这样低层次的“美容”广告随处可见,身为举全国之力、执学术牛耳的名牌大学,能否有点创意、有点深度、有点底蕴?

目前,网络上和手机里都流行“美图秀秀”等软件,可以很轻易地将被拍摄者的缺陷隐去,优点美化放大。“上清华变白富美”属于自带“美图秀秀”,大秀了大学的牌匾、美女和外在,渲染了庸俗、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却消褪了塑造品格、培养大师、追求科学的校园气质和大学精神。

 

支持:“上清华变白富美”,也是自我修炼

说实话,读高中时,每每提到清华女生,我一个固有的印象就是戴着眼镜,黑黄皮肤,身穿衬衫牛仔裤的女学霸们。而在五年前,当我走进清华园时,校园里环肥燕瘦的各色美女让“考上清华的都是丑女学霸”的命题在我心中瞬间崩塌。

我想“上清华变白富美”活动很大程度上和人们对清华女生的这种成见有关。清华女生的照片发在网络上之后,赞美“内外兼修”者有之,批评“只学会了美图秀秀”者亦有之。观点的分歧难免,而从我的角度来说,在清华的本硕五年,给我的改变确实惊人。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换句话来说,就是将十几岁的少年,培养成二十几岁的青年。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多数人的中学时代,对美的追求实际上是被压抑的,我们穿着同样的校服,梳着同样的发型,不允许染烫头发,也不允许戴首饰,我们对于其他同学,尤其是一些“学霸”同学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此。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发现自己的美。

或许有人会说,发现美重在发现内在美。姑且不论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区分是否合理,单是将容貌气质的美好和内心的充实对立起来的观点实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容貌气质往往与其内心修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看看那些被公认为“大师”的民国时代学者的照片,有几人是气质猥琐,不修边幅的?清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的平台,给予了我们提升自己修养和气度的环境,让我们发现自己美丽的一面,最终让我们从十几岁的少年,真正成为了二十几岁的青年。

所以,那些变成了“白富美”的女生,说是穿衣打扮也好,说是美图秀秀也好,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认识到了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修为的提升。

“上清华变白富美”不该被质疑

“丑小鸭”变成了“白富美”;“男屌丝”变成了“高富帅”,面对清华大学官方微博转发推广的这组照片,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质疑者主要是认为清华大学这是在借晒照片为自己做“招生广告”,更有激进的网友表示拿清华女学生的照片说事有“出卖色相”之嫌。而在我看来,这些质疑的网友实在有些既不解风情,又小题大做。

即便清华大学真是为自己做“招生广告”,那又有什么不好?以往一些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都是罗列学校的重点学科、师资力量、教学成就等等,可以说既枯燥无味,又缺乏吸引力,但不管是晒校园美女还是晒校园美景,都可以让准大学生们在报考的时候对大学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印象,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效率自然要好得多,也体现了高校在招生宣传方面的一种创新与智慧,何错之有?

再回到照片本身来,从进入大学前的平凡质朴到大学毕业时的气质典雅,这本身就是高校对学生培养和教育成功的一种表现,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有什么好质疑的?应该说,大学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既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应该包括外在气质上的改变,甚至说包括穿着的得体,谈吐的优雅等等。以前也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淑女班”,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吗?怎么到了清华大学女生的身上,就要被质疑呢?

有人也许会说,大学更应该关注大学生内在的一些东西,而不应该只关注他们容貌着装、举止仪态这些外在的东西。这话当然没错,但他们经过四年或者是更长时间的学习,从大学顺利毕业,并且获得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学历,拿到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就已经是对他们大学学习成功的一种证明了,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内在的东西没有外在的东西更好表现而已,但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晒出的照片就觉得他们是徒有其表。

实际上,这几年国内大学在大学展示、招生宣传上,确实变得越来越有创意,也越来越有新意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都曾经在自己的网站晒出“校花照”,被网友调侃是“美人计”;再比如不断电、不断网、有空调、洗澡不排队、空气没污染,也成为一些大学宣传推介自己的看点。所有这些,其实都反映出了大学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创意和智慧,都是在给准大学生们报考大学时提供参考,这值得肯定,不该被质疑。

 

【启示与思考】

这些年,各大高校为了招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尽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妙。去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刊登出一名美女毕业生的图片,被网友热捧为“人大女神”,之后北外、中国政法大学等众多大学,也纷纷跟风使用“美人计”。此外,“我们有空调、不断电、不断网、空气好没雾霾”等也成为高校招生的宣传语。如今,另类招生宣传又添新案例,“上清华变白富美”成为这个夏天最抢眼的广告语。

对此事,有人褒奖有人质疑。褒奖者认为,宣传太给力了,对比强烈的照片,就是生动形象的励志片。而质疑者则认为,高校招生宣传不是“美容广告”,也不是PS大赛,更不能以“出卖色相”为代价。其实,无论是轻松幽默的调侃,还是一本正经的质疑,这些参与评说的人,都必然是一边欣赏着照片一边进行着评述。这意味着,在招生宣传引发争议时,其广告效应已经凸显。

本是一件欢乐愉快的事情,一引发争议,便硬被打回到一本正经的老道。清华招生办官微对此进行了一板一眼的回复,称一些解读超越了事件本身,并表示,“来清华不一定能够美化你的容颜,但你们能看到的是学长逐渐大方得体,学姐不断成熟自信,她教会你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努力奋斗。”其实多数人,都能明白这浅显易懂的道理。

其实一开始,清华招生办官微不过是卖萌而已,这不仅很符合当下招生的需要,也显得很接地气。至于网友“出卖色相”、“非美容广告”等措辞,也大多只是心急口快的调侃而已,并没有太多的恶意。既然清华官微敢卖萌,那网友就敢调侃。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娱人娱己”而已,的确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其实,无论是古板的官方招生宣传,还是新颖的“女神”或“男神”,不过是以各自的形式来展现各自大学的一个侧面。热情奔放也好,含蓄内敛也罢,背后是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演绎,没有必要将招生宣传提升到道德层面进行无界限的拔高或贬低。这种动辄贴标签的做法非但不会有助于客观审视高校宣传带来的美感,反而会徒增不必要的烦扰。岂不知,招生宣传不过是宣传学校的一个载体,与学校本身不能划等号,以偏概全就会入歧途了。不过,透过宣传形式的变化,倒有助于我们思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背后可能隐藏着“见贤思齐”的美好愿景。

风格各异的“男神女神”的出现,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倒不失为一缕新风,有助于涤荡高校以往僵化的面孔,有助于从这个细节入手,促进高校“接地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27/7733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