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2年度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2年02月01日 13:54
信息产业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IP,另一个是IQ。IP是创新,是知识产权。IQ是人才,是智商。所以说,IT这个产业,其实就由两个因素组成,即人才和创新。我们没有特别大的厂房、没有流水线,也没有很多的工人,所拥有的就是“人脑”和“电脑”。
创新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次革命都是由创新,都是由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革命而引发的。农业社会由于耕犁技术的发展,从畜牧走向犁耕。到十八世纪,由于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那时候人类通过引擎摆脱了对体力的限制。到二十世纪末,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个时候延伸了人的智力和脑力。特别是最近20年的网络革命,消除了时空对人的限制。过去看书就一定要到图书馆去,或是把书买回来。现在网上几乎可以看到所有的书籍。过去交的朋友就是身边的邻居和亲戚,现在很多朋友可能是在网上结交的。过去买东西要到商店,现在网上就可以买。这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才会带来新的产能。
创新最早的定义是熊彼特提出的。他说创新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引用了新的函数,新的函数引进之后,整个生产曲线的过程和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创新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发明是不一样的,发明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东西,而创新是一种战略性的东西。创新本身是多维的,包含技术、市场、管理和文化等。
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创新的是商业模式和文化,技术方面少了一些。但是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可能更偏向技术,比如因特尔、谷歌、微软,都是以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而戴尔是通过直销等一些商业模式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所以每个企业可能定位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竞争的差异化,然后在竞争中取胜。
技术的创新对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要,但技术原创只是其中一部分。技术上我们讲究3A的模式,不仅要有原创,“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适用”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什么样的技术同样重要。
中国的电视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的电视在1990年以前,全部都是国外生产的。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国产电视机的市场份额忽然变成了世界第一。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电视产业腾飞了呢?其实一开始整个的显像管、传输、通讯、接收等主要部件或技术都是基于国外的,但是我们国内做了一点小的改动,就是把电视机的接收功能、抗干扰功能、稳压功能做得比国外好。因为在国外电源本身比较稳定,信号比较强。可是中国很多边远地区接不到信号。这么一个简单的创新,使中国彩电的市场份额一下上升到了全球百分之六七十。
另外一个例子是联想。联想在1997、1998年之前,市场份额一直很低,主流电脑都是戴尔、HP等国外的品牌。后来联想在电脑上增加了一个功能,叫一键上网。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上网注册,而联想的这个技术很简单,第一次选好之后,就可以一键上网。柳传志先生说,自从有了一键上网这个功能,联想的市场份额一下从8%到了17%。可见,有的时候很简单的一个应用对于某一个市场、某一群用户群确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从战略的制定、技术的孵化、产品的研发到推入市场,需要整体的规划。创新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越来越快速。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的四大发明,周期是上千年。到了蒸汽机的发明,周期就是百年了。电报、电话、无线电是几十年的周期。现在到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日新月异,速度越来越快。当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第二,技术创新具有越来越多的突变性。每一次突变就会带来产业的一些大地震,很多老牌的企业不存在了,新的企业会起来。过去的突变性可能周期是二三十年,现在也就是五年,甚至更短。IT产业周期相当快,不断有突变。
第三,全球化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现在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人才、市场、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在全球的范围开展,特别是人才和技术,基本上跨越国界了。像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三百多名外国人,而微软总部在西雅图,有三千多名中国人,现在完全跨越国界。技术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美国技术,美国也可以使用中国技术。技术不分地域,只分是谁的专利。但是很多方面还是有地域性的,其中一个就是文化管理,包括产品、服务等,这个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我说现在是技术人才全球化,产品多样化、市场本地化、服务个性化。
一个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差异。不管是跨国企业在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管理、战略、市场的不同。一个企业在中国没有成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找到很多的借口,其实最终不成功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因为有很多公司成功了,有些公司拿中国的监管、体制说事,我觉得这都是借口。
IT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IT产业发展趋势。
IT产业一个完整的周期基本上是10—15年,每过10—15年就会有一个大的变革。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节点。未来的发展将是从PC时代走向互联时代的趋势。现在微软、因特尔这样的传统PC公司,也开始拥抱互联网时代。
到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说PC就消失了,不重要了。恰恰相反,PC的定义、功能在不断的开拓和延伸。所以我认为,PC的发展趋势是走向PC+,而不是后PC。也就是说PC的定义在延伸,它不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也是一个通讯的工具,还是控制的平台和娱乐的中心。
另外, PC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比如说PC变成了钱包、电话、变成汽车、电视,可以说PC是无所不在的,有电的地方就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就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就有互联网。现在是人和人相连,人和物相连,物和物相连,以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智能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云”里面。
计算机的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是大型机,后来到小型机,再到微型机,到个人电脑,现在走向“云+端”的架构。云计算这两年是一个特别火的字眼,但是究竟什么叫云计算?它能做什么?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能带来什么影响呢?
“云+端”的变化对整个IT产业、服务业都有着巨大的震动,也使产业模式在发生变化。最初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在一起,没有软件这个产业,只是分大型机、小型机。软件为硬件服务,每种机器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开发工具、不同的用户界面。到了PC时代,才真正产生了软件产业。所以,盖茨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的产业,让软件和硬件相对的独立。有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应用软件,现在还有服务这种模式。但是过去这些年,软件主要是作为一种产品,可以在网上买,也可以刻成光盘。现在正在发生变化,走向“产品+服务”的模式,甚至很多情况下,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
在上一个时代,IT的发展主要是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主导。现在看来,中国、印度已经成为了三个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中国的手机、游戏、PC、服务器、通讯等领域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成为整个IT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过去这些年,IT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战役都是平台之争、操作系统之争。在PC时代,有三种操作系统。第一是比较封闭的,比如苹果系统。第二种是完全开放的、开源的,像Linux系统。开源就是免费的系统。第三就是微软,是半开放系统。在PC时代,可以说微软的体系是比较占主流的,一直占90%以上的份额。现在整个产业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十年会有三大战役,会有三个平台激烈的竞争,谁掌握了这三个平台,将会在IT产业占到主导权。
第一个大的平台,就是云计算的平台。云的平台目前在美国有三个公司做得很大。一个是微软Windows Azure平台,另一个是亚马逊的IC3的平台,还有一个是谷歌Chrome Os平台。这种技术在别的国家还在进行研发。我认为云的平台有很多的机会,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云里面有技术,有产业,更多的是服务。服务业有很大的区域性。
第二个平台,就是端的平台。端的平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平台,另一个是手机和PC互相的渗入。最终将是手机、iPad(平板)和PC成为一个平台。不会再是两个不同的平台,但是可能会有好几家。
目前在手机的操作系统上,可以说是微软、苹果和谷歌安卓三国演义。在将来的10年、15年,可能更长时间,基本上再不会有新的平台。未来将是一种融合。最近我看到国内很多企业在做手机操作系统,我觉得风险很大,我不很看好他们。如果我们国家在10年前开始研发这个平台,而不是PC平台的话,我想会有机会。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系统,我们再来加入有些晚。
第三个平台,就是基于和跨越“云+端”上面的一个应用的平台。包括社交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搜索的平台。这个刚刚开始,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不仅是在国内,在全球都有机会。
我讲了三大平台。端的平台基本上已定,现在还看不出微软、苹果、谷歌这三家谁会赢,但是别人很少再有机会。在云方面的应用平台,大家还有很多机会。
第二,产业发展定律。
对于产业发展定律,我总结出四大定律。在产业界的定律,往往不像科学定律那么严谨,更多的是经验定律。这只是一种趋势的总结以及对趋势的预测。
一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对计算本身的性能的一种预测。内容就是每18个月,电脑速度和容量就会加倍。后面还有一个修改的摩尔定律,就是12个月就加倍。30多年了,一直很准确,未来的10年、15年,可能还会沿着同样的速度发展。
二是贝尔定律。贝尔定律和摩尔定律很像,内容是同样的芯片,同样的性能,12个月或者18个月,价钱就会便宜。我们无论买电脑也好,买手机也好,可以发现,过了12个月或18个月,确实价钱就便宜了一半。
三是吉尔德定律。内容是主干网的带宽每六个月就加倍。这个基本也是准确的。现在谷歌网的带宽基本可以到无限大了。通讯的瓶颈是服务器,服务器的吞吐速度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速度是关键的限制点。
四是以太定律。内容是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我们平时用的局域网,家里最早的网络或者公司的网大多是用的以太网。以太网的发明人说,我们如果投入是N,N个东西连在一块,那我的效益就是N次方。打电话,俩人说话,是一到一。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是一到N,N个用途。网络上连在一块,效益就是N次方。这“N次方”的效益,一直没有完全的爆发出来。直到最近,有两个东西使它真正地显示出了N次方的效果,一个是Facebook,一个是Twitter。国内有很多类似Facebook这样的网站,像人人网等社交类的网站。类似于Twitter的,国内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特别是微博,真正把N次方的效应发挥出来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转发。比如你有很少粉丝,你转发,别人再转发。转发以后,就有了一个N次方的效应,这个是很有爆发力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功能带来的各种各样效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对于新闻传播以及一些政策和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微博”这一事物刚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那时我就预测,微博在中国一定有市场。因为它结合了三种文化。首先它是短信文化。在美国你写个短信没有人理你,大家都不看的。可是在我们国内人们喜欢用手机写短信。微博很短,是属于短信文化。第二,它又是一个社交的文化。短信一般是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或者另外几个人,而微博是很多人在一块,可以一起沟通。第三,它是E—mail文化。它可以把信息存在那里,大家一起讨论,还可以放些照片在上面,而短信传照片就不这么方便。微博把这些功能全结合到一块了。所以我认为微博的生命力很大。
第三,IT产业技术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最近几年手机使用越来越方便了,PC越来越好用、越来越自然,移动互联发展起来了,然后发现显示屏越来越丰富、精度越来越高,这就是一些技术发展趋势。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两个最关键的技术。
一个是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这个产业包括PC、移动、互联网三个组成部分。大家最近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过去一些特别知名的手机制造公司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最近都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它们出现了难以生存的问题,所以这些公司都在靠向IT公司。比如摩托罗拉靠向谷歌,诺基亚靠向微软。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能会说是产品定位的问题,管理不太好或者市场把握不准等。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产业的变化。手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通讯的产品,而是一个计算机。手机里面最重要的是软件和操作性,所以这些手机的企业要与操作系统公司、平台公司合并。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智能手机的存货量已经超过了PC的存货量。从去年年末开始,智能手机数量超过了十亿,占整个手机市场的20%,这个趋势还在加快。
其二,手机是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有操作系统、有软件,有服务,有运用。
其三,自然用户界面传感越来越精确。大家看一些新的手机,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里面有定位信息、方向信息,加速信息等。可以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知道你在做什么。
再一个是云移动和云计算。
大量的智能、数据、信息存在云里面。带宽也越来越宽,3G、5G、甚至更宽的。可以把各种信息调出来,手机成了无所不能的东西,比如社交、买东西,定位等,可以控制各种信息。手机互联这个产业会远远超过PC的产业。PC本来是桌面电脑,后来进化到桌面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比桌面互联网大五倍。手机互联可以为你做很多事,比如订日程、办公室工作、各种音乐下载、语音室、订酒店、看电视、订机票等,基本上你想做的事都可以做。
云计算其实是“云+端”的计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个人参数最大程度地均衡。参数包括存储、通讯、带宽、还包括整个的计算。
什么是云?什么又是云计算?云计算其实有很多版本和定义。我认为可以把云计算理解为一个更高度规范化、高度清晰架构的互联网。它能够提供几个功能。其一,提供资源。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互联资源,强大的计算资源,提供海量存储功能,提供巨大的带宽资源等。其二,提供一个平台。云上面的操作系统,像Windows一样,这个平台可以开发东西,也可以提供服务。我们知道PC这么多年一直用Windows。Windows技术好,用户界面方便,更重要一点它是一个平台,软件可以共享,可以兼容。真正的云平台就是要使云计算成为一个主流。其三,平台之上要提供运用、数据、服务。以搜索为例,搜索需要巨大的计算量,需要很多存储,速度要很快。所以说这个“云”是云计算逼出来的,一定要进入云状态。因为现在信息的爆炸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动态化,我必须要快速整合、发布、运用。所以云达到的效果,就是把整个的信息、计算绑在一起。过去用电要用自己的发电机发电,现在只要接上电网,就有电了。对于云来讲,只要有手机,就可以进入终端,接上之后,就有信息,就有计算,就有数据了,就可以存储,大家就可以沟通了。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数据加软件、加平台、加具体设施、加服务。所以云应该是使事情变得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
讲到数据的存储,最关键的就是云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花很多钱、耗费很多的资源才能建立起来。大型计算机往往要用几十万台的服务器,要花上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云要很长时间才能建好,而且往往是大公司做。因为小公司很难建立一个基础设施,可以在云上面做服务、做运营。另外,建数据中心很贵,使用也更贵。在云里面散热、用电等的耗费比一开始买硬件、软件、设施时还要贵。所以说并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能够建起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条件,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需求做规划。
对于云计算,我觉得我们国家要制定一个战略,制定出一些新的部署计划。云计算是IT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新的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的神经中枢和引擎,应尽早部署制定。对此我提了四个建议。
其一,建议企业和政府共同投入建立基金。其二,要积极的参与全球的云计算的标准的制定。云计算的标准、产业规划应该是全球开放的。如果封闭起来,是很难把这个产业做大的。影响整个云计算的技术开放方式应该是参与并且领导国际的标准。其三,建立研发的科研团队。其四是自然用户界面。
计算机最难的、也是最难突破的部分,往往是自然用户界面。在通讯方面有1G、2G、3G,在计算机方面是不分的。在每一次给计算机定义的时候,往往要附这个界面。早期的PC用的是文字性的输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图形用户界面产生。现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自然界面。计算机的图形不仅仅是坐标而且是语音、手势,是表情。用户界面最高的境界是没有用户界面,个人就是用户界面。大家最近看到一些产品,iPhone、iPad,它们都充分利用了多点的触摸。人在游戏机前自由的去运动,计算机用视频可以捕捉所有的信息:我的坐标,我的表情,我的语音等整个的运动。这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可以用在手机上面、电脑上面、电视上面,可以彻底改变我们以后的沟通方式。
所以我认为,这是我自己看到的最大的技术方面的突破。这种效果可能在以后的5年甚至10年才会看得出来,可能所产生的效果比我们过去看到的很多东西都要大,可能会有和图形用户界面、云计算同样大的影响力。
信息产业中的管理科学
有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叫《基业长青》。其中讲到一个好的公司,一定要经过三个考验。首先,要跨越时间。它的标准是50年。可能这对中国太久了,我们改革开放才30年。他是讲美国,美国有300年的历史,如果一个公司50年了还能存在、还在发展,像GE、IBM这样的公司,才叫跨越时间的考验。微软还算不上,因为微软现在才30多年。第二,要跨越不同的领导人。不仅仅是创始人,而是换一个领导人、换一个CEO、换一个董事长,还可以同样的成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亚洲国家的企业。一些家族企业,包括台湾、中国大陆都有这样的问题。比如台积电的老总已经80多岁了,退休了五年发现公司运转不行,80多岁又回来执掌公司。现在中国大陆很多公司都有同样的问题,创始人想休息了或者年纪大了想交班的时候,找不着接班人。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像IBM、GE这样的企业,大家往往都不知道谁是CEO,但是它还可以同样的成功。第三,要跨越不同的产品线。一个企业往往开始时有个很聪明的创始人,用一个好的主意做成了一件产品,可以做得相当好。但是当产品产业方面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能够进入新的产品或新的产业。很多企业都是遇到这样的困难,最后就无法生存了。
最佳领导人是把物质和智慧结合到一块。首先,领导要有智慧、诚信、信誉,对员工、客户要仁慈,有勇气,还要有决定力。然后,要有一个法律管理体系。我比较佩服的一个领导人是GE公司原来的CEO杰克·韦尔奇。他讲“人才是4E+P”。第一个E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就是作为一个员工也好、一个领导人也好,你自己要对你做的事很喜欢,有正面的能量。第二个E是别人。不仅自己要很兴奋,还要使整个的团队很兴奋,也就是要能影响别人。正面的能量往往是可以传染的。第三个E是竞争力。一个人在企业里面,一定要明白我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到底能给这个团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第四个E是执行力。在这方面他特别强调“停止一件事情的能力”。因为在企业里面,往往开始一件事很容易,但是停止一件事情却很困难。最后一个P就是激情,这个最重要。没有激情,前面那四点都没有任何的用处。
另外,还有很多的理论家讲到领导力的问题。《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介绍了五种老总,分别展示了五个不同层次的领导力。第一层,个人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技能。第二层,要能够影响到别人。第三层,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自己做得好又能影响别人,还可以分配资源和管理人。第四层,领导者要有远见,要有战略。第五层是最难做到的,是属于一种魅力,要能够成为公司的灵魂,能有一种宗教性的吸引力。比如像乔布斯、盖茨这样的人。我认为这种能力往往是无法培养的,可能有天生的成份。
我们研发集团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也有一些准则。首先,要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品格,在公司里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把很多的技术、源代码按各个层次交给不同的人去负责。这时一定要信任你,才会给你最大程度的决策力。这个时候的员工也一定要有诚信,否则的话,把源代码拿出去卖了,然后卷铺盖跑了,公司会损失很大。所以好的人品很重要。第二,开阔的视野。IT产业总在发展、总在变化,你要了解最新的趋势、了解最新的技术。第三,要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现在做一个软件,不是两三个人在自己家里面就可以做的,你需要有很多的合作。第四,要有跨文化的工作能力。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开发一个软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最后,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来追求,而不仅仅是打工。
这么多年,我和很多人一起工作,学到很多东西。我也在观察不同的领导人,包括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人,他们到底有哪些共性。其实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十分外向,有些人很内敛,有些人又很热情,有些人可能显得比较冷酷一些。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讲话还结巴,有些人很喜欢在媒体上露面,有些人从来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样。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共性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使命感。所有这些人,做项目也好、办公司也好,他并不是只为了赚钱,而是真的想要做件事。比如乔布斯、盖茨这些人和别人在一块,从来不谈商业模式,不谈能卖多少台机器,谈的更多的是我这个东西怎么样能让大家喜欢,我这个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使命感。
第二,有一种简化问题、抽象问题的能力。一些看起来很复杂、很混乱的东西,这些人用简单的语言就能把它讲明白。
其实一个真正伟大的、持续发展的企业就是要把事情做简单。比如英特尔就是要做好芯片,微软就是结合网络做操作系统,谷歌要整合全球的信息,Facebook要把全球的人连在一块,迪斯尼让人们生活更有乐趣,GE要让人们生活更亮,所以做灯泡。这些都是十分简单明确的。
在微软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个人进公司之后,会给你安排一个导师,我的导师有幸就是盖茨本人。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和工作无关的、一对一的聊天机会。你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不过你问他的问题,他大多都解答不了。但是他可以帮助你思考。过去我开玩笑说,每次和盖茨开完会之后,你就会觉得脑袋很清晰,每次和鲍尔开完会之后,你就觉得充满了能量,觉得特别有劲。所以每个人可能带来的东西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抽象问题、简化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要有自信。有些领导人讲话声音小小的,也不接受媒体采访,十分的低调。我发现一些台湾的领导人,口才比我们国企的老总差得很多,但是你看他们,特别是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一种自信。尽管他讲话可能很婉转,但是他让你相信他可以做成。我认为企业规模大了之后,领导和员工沟通的时间会很少。这个时候,领导必须要给员工带来的就是一种信心,认为跟着他没错,只要他是我们领导人,那我们公司一定有希望。
第四,要有判断力。当自己在公司做到CTO、CEO这样职位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聪明人,而且这些聪明人都有不同的主意,他们讲的话都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很重要的就是选哪些人,选哪些主意,你必须做个决定。在企业里面,往往最糟糕的决定就是不做决定。其实有的时候,无论路是怎样走的,最后都可以走到站点。但是如果你停在某个地方,你就等于错过了某个机会。好的领导人可能做正确决定的机率大一点。他也会犯错误,但是大的方向,他是把握得比较准的,而且犯了错之后,他知道怎么样去调整。
第五,要有良好的心态。林百里是全球最大的做笔记本电脑的公司的创始人。他给我讲过很多他当年创业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做笔记本电脑时,大家都说电脑就放在桌面上用,哪有人会拿着到处走的?大家都认为笔记本电脑产业不会是大的产业,同时也不相信它的质量。那时候他的公司只有几个人。他做好之后,挨家挨户敲门卖电脑,大部分人不理他,认为他是做推销的,就把他打发了。有一次他去敲一家的门,敲门之后,他给人家展示这个笔记本电脑,那户人十分的不客气,把门一摔,这个电脑就被砸到地下去了。林百里也不急,他把笔记本电脑拿起来说,你看我的电脑还没有砸坏,你还买吗?那人就被他感动了,买了这个电脑。我讲这个例子就是想说,不管你多成功,其实心态一定要好,而且心态好的时候,一切会有转机。
在我的公司里面,和我一块工作的人评价说,我是个老好人。我自己也同意,我觉得我受之无愧。在公司里面,特别是像微软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包容,有的时候沟通力差一点,性格孤僻一点,我觉得都可以包容,只要把他放到不同的地方就行了,不让他碰管理就行。但有三种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第一,是双面人。这种人喜欢玩办公室政治。他对老板一个版本,对同事一个版本,对他属下又是一个版本。这样的人,不管多聪明,都要赶快清除出这个队伍。第二,是负面人。这种人对任何事情都要抱怨,对任何现实的东西都不满意。这种人一定要赶快清除,因为正面的能量可以传染,负面的能量传染得更快。第三,是对什么都不在意、玩世不恭、没有任何激情的人。这样的人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最好也不要用他。
我觉得,每个人不管是做技术、做管理、做研发还是做市场,管理和领导力本身很难重复,大家要根据自己的一些优势和不足,找到一个好的团队,最终把整个目标达成。
马云说,最理想的团队是刘备+五虎上将+诸葛亮。但是这种配对是千年不遇的。在现实中是什么团队呢?更多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个团队也不错,唐僧能力比较差,但是方向很清楚,就是要去取经;孙悟空本事很大,但老犯错误;猪八戒属于工作不努力,每天享受生活,但是很会巴结领导,让领导很高兴的人;沙和尚是很好的职业经理人,每天什么都不问,努力工作,八小时一打卡。这样的团队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团队,这种团队最后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也能取到真经,最后获得成功。
总而言之,整个信息产业在发生着一个巨大的变革,我们可以称为“一二三四”——一个云;两个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三个中心,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四个目的,即要提供内容,提供社区、提供通讯、提供商务。创新很重要,但是创新是靠人,所以说IT等于IP+IQ,也就是创新+聪明的人。好的团队就是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团队,大家一起努力最终一定能达到目的。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仲良)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01/773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