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咬铅笔也会超铅”雷语何其冷血
2014年06月30日 09:05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湖南300多儿童血铅超标 镇长:咬铅笔也会超铅
最近,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的村民反映,当地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民怀疑与村口一家生产电锌的化工厂有关。然而,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
村民反映
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
5月31日,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医院,大浦镇居民毛宝珠拿到了6岁孙子易万军的血铅复诊结果:血铅值为172微克/升。她说,一年前数值是300多,给孙子治了一年多了,光住院就住了3回,血铅降了一些,可还是大大超过了100微克/升的儿童标准值。孩子“老是排铅,血都排出来了”。
易万军的血铅超标是在2012年年底被发现的,因为听说家对面的化工厂里有小孩检查出血铅超标,毛宝珠和丈夫易新怀就带着家里的3个小孩赶到长沙去检查,结果外孙的血铅值为170微克/升多,外孙女170多,孙子易万军317。
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在大浦镇引起了恐慌,很多人带着孩子到医院去做检查,经过统计,至少有300多名儿童查出血铅超标。黄俊军上初中二年级,他的血铅值一度达到了322微克/升。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血铅超标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症状,比如肚子疼,感觉没力气,有的生长发育已经受到了影响。11岁的聂益龙血铅数值最高的时候为248微克/升,医院检查报告显示,他已经表现出发育迟缓的迹象。目前聂益龙的身高138厘米,低于同年龄段儿童身高参考值6.8厘米,体重26公斤,低于同年龄段儿童体重参考值10公斤。聂益龙姑姑说他记性很差,反应慢。
在大浦镇工业园区附近,村民李来银的孙子和孙女的血铅值就一度达到了486和501,属于重度铅中毒。记者在李来银家看到墙壁上挂着很多奖状,李来银说,那都是好几年前两个孩子因为学习好获得的,在血铅超标最重的2012年之后,两个孩子再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奖状了。
离化工厂越近血铅值越高
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村民认为家门口一家名为美伦化工厂的企业就是元凶。在当地居民带领下,记者登上了化工厂附近的一个制高点。美伦化工厂的规模并不大,整个厂区烟尘弥漫,空气中充满了焦糊味。记者注意到,这家化工厂两侧紧邻湘江,其他三面与拥有数万人的居民区几乎零距离。
村民介绍,这家化工厂以前主要生产作为颜料的立德粉,前几年因为市场疲软停产了,改为生产电锌和其它化工原料。
村民在汇总镇上儿童血铅超标情况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离这家化工厂越近,儿童血铅值越高。在美伦化工厂大门的正对面,就是血铅超标比较厉害的几个孩子的家。4岁儿童张怀锡血铅值一度达到268微克/升。记者在张怀锡住过的屋子里,用测距仪测量了一下从窗口到化工厂大门的距离约28米。毛宝珠家距化工厂也只有30多米远。
当地回应
化工厂管理到位监测达标
记者采访过程中,正赶上衡东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到化工厂进行例行检查,并允许居民代表一同进厂。
在电锌车间大门外,远远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环保监察人员也被呛得不停咳嗽。在堆放原料和废渣的车间,记者看到,装满原料和废渣的袋子散乱地放在地上,周围没有降尘除尘的设施。对于涉铅企业国家早有严格规定,要求在生产时严格控制烟尘排放,尽量通过管道等密闭设施进行运输,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装卸原料、运输废渣废物等,都是通过工人的小推车来进行。
然而,带着居民代表转了一圈后,衡东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吴水林评价称:“管理,包括洒水外围,包括厂内管理基本到位。”
这样的观点在衡东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陈嘉那里也获得了支持。“我们现在都是每个礼拜不定时进行监测,目前来说是达标的。我们现在是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在监管这个地方。”
按照当地环保部门和县政府的说法,美伦化工厂各项环保指标都达标。那么,周边那么多儿童血铅超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衡东县环保局局长肖丰岚说:“不能确认厂子是(铅)唯一来源,我们没有(认定)资质。”
衡东县大浦镇镇长苏根林说:“小孩在学校读书,那个圆珠笔、铅笔,用铅笔的时候在嘴里咬,也可以形成超铅。”
检测结果
居民家污染与工厂排污一致
居民陈春娥家与化工厂仅有一墙之隔,记者在她家采访时,正赶上对面的车间在装卸,大量的灰色烟尘从车间顶棚冒出来,直接飘落到她家里。记者扫下陈春娥家窗台和阳台的部分灰尘,送到一家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灰尘中的铅含量高达7780毫克/千克,超过350毫克/千克的国家二级标准,也就是生活居住用地标准的21倍,其它重金属镉、锌、汞等的数值也大大超标。
在围墙外,记者找到了美伦化工厂的排污沟,它直接通往湘江。记者和检测人员用重金属扫描仪对沟边淤泥进行检测,发现多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检测人员提取了淤泥样本回实验室精确检测,结果显示:铅含量33400毫克/千克(三级标准500毫克/千克),锌112000毫克/千克(三级标准500毫克/千克),镉10100毫克/千克(三级标准1.0毫克/千克),砷1190毫克/千克(三级标准40毫克/千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表示,工厂排放污染物的重金属比例,或者说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附近居民家窗台上重金属污染比例完全一致,说明家庭里面的重金属污染,来源于工厂排污。另外,家庭里面这么重的铅污染,可以断定会对生活在周边的居民,特别是儿童,产生相应的健康影响,二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大浦镇政府提供给居民的一份文件显示,2012年5月,衡东县环保局组织了相关专家,对美伦化工厂产能只有1万吨的电锌项目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报告书进行了评审,并同意项目建设。然而,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常务理事蒋继穆仔细阅读这份文件后表示,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已经明确规定,2007年以后,新建和改扩建的生产规模都要求在10万吨以上,这个项目违反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原本就不应该批准建设。
事件进展:涉污企业被关停
铅是已知毒性最大、累积性极强的重金属之一,我国儿童血铅的健康标准值为100微克/升,高于这个标准就是铅中毒。据相关媒体披露,衡东县大浦镇经检测有300多名儿童血铅超过这一标准,高的达到了322微克/升。一些村民反映,大浦镇美仑颜料化工有限公司可能是“元凶”,这家公司的粉尘、废水的污染没有有效处理,粉尘直接飘到居民家里,废水直接排放到湘江中。
衡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大浦镇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曝光后,衡东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事件调查组,启动调查程序。责成县环保部门对涉污企业迅速关停彻查,实施停电、拆除生产设备等关停措施。责成县公安机关对涉嫌企业责任人依法调查,县纪检监察部门对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履职调查。同时,成立专门班子赶赴大浦镇重点检查其他涉污企业,摸底排查血铅超标儿童人数,发放牛奶和相关药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疏导和安抚工作。
“咬铅笔也可能超铅”何其冷血
且不说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并不含铅,在大浦镇300多名“铅中毒”儿童中,部分年幼者尚未入学,根本没接触过铅笔,当作何解?当地官员“咬铅笔也超铅”的言论,不仅透出无知,更显出对数百儿童所遭侵害的冷血旁观心态,难怪引来网上板砖横飞,有网友直呼“铅笔躺枪”。
央视报道中有两个细节予人深刻印象:其一,按国家规定,涉铅企业须通过密闭设施运输原料,并严格控制烟尘排放,但该厂虽贴有含铅的危险物标志,却没有密闭的运输设施和降尘除尘设施,以至于在车间大门外,刺鼻的味道就将环保监察人员呛得不停咳嗽;其二,住所离这家化工厂越近的儿童,血铅超标的比例越大。由此,确实应该怀疑儿童“铅中毒”与化工厂排污存在高度关联。
吊诡的是,衡东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和县环保局局长表示,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对该化工厂实施监管,每周不定时监测,结果为排污达标;而就儿童“铅中毒”原因,仅以一句“不能确定”敷衍。显然,当地政府部门站在了化工厂一边,对儿童“铅中毒”则几乎是放任不管。这种状况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暂且存疑,但最起码公权力明显偏离了公共安全的航道。这种“中毒”不浅的畸形政绩观,才是儿童“铅中毒”的祸首。
5年前,陕西凤翔县600多儿童“铅中毒”事件曾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原国家卫生部派出两批专家参与检测和治疗,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对“铅中毒”儿童彻底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借鉴此例,处理衡东县儿童“铅中毒”事件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更高阶层的行政权力介入,首先对血铅超标儿童组织检查和治疗,同时,查明污染源并进行处罚和侵害追偿,并对渎职诿过的地方官员严厉究责。
个体案例需要依法究责以抚平社会伤痕,共性问题则需要调整机制予以纠偏,各地频发的儿童“铅中毒”事件,总不能都以媒体关注的形式来获取解决的希望。是以,必须强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的严肃性,并对牺牲环境和民众健康的“破坏式”发展当头棒喝。
300儿童血铅超标要严查官员渎职
令人纳闷的是,衡东当地的回应,丝毫未提及那位雷人镇长的问题。身为一镇最高行政官员,对于企业污染熟视无睹,对于本镇300多名儿童的生命健康毫不关心,这样的镇长当得称职吗?为何当地不对雷人镇长进行处理?
当然,应当担责的,不只是一个镇长而已。事实上,衡东县“血铅超标”事件,并非只有这一起,此前据《新世纪》杂志报道,早在2012年衡东县大浦镇就出现儿童血铅超标现象,当时,有11位儿童偶然被发现铅中毒,最高超标近四倍,此事在当地引起恐慌。彼时,带着孩子去衡阳、长沙血检的家长络绎不绝。
而且,当地的环境污染,也不仅是铅污染,当地大浦工业园内冶炼、化工企业密集,由于许多企业常年污染,当地出产的稻米出现重金属镉和铅超标,从土壤、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出现严重污染。一些民众晚上睡觉能被工厂的废气给呛醒,许多人家日常饮用水全靠桶装水。
当地民众受污染戕害这么多年,媒体也进行了曝光,但时至今日,污染却没有改观,如今再次出现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的事件。当地政府官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对污染长期放任,这已经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而根据最高检的公布立案标准,“使一定区域内的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的”,应予立案。据此,当地检方应当启动职务犯罪调查。
还应看到,“环境监管失职罪”,只是针对“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以环保部门官员为主。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对于类似这种地方的环境污染,环保部门固然难辞其咎,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才是始作俑者。
这些年来,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刑事追究逐渐增多,但绝大部分案件,追究的只是环保部门官员的责任,而那些排污企业最大的后台——地方主政官员,却可以逃避法律责任,至多党纪政纪处分上添一笔,这就使一些官员更加有恃无恐,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源也在于此。其实,按照2013年“两高”《渎职犯罪解释(一)》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虽然不符合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规定,但是符合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规定的,可以按照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以防止放纵一些领导干部的渎职犯罪。
可见,就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而言,要刑事追究的不仅是环保部门,是哪些官员违规批准了这些污染企业,哪些官员在漠视甚至阻挠治污,哪些官员对受害民众长期的申诉和上访充耳不闻,哪些官员对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进行掩盖,这些都应追究到底。
环保部发言人此前曾表示,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群发性健康危害事件的,从企业的立项、审批、验收、生产和监管各环节,依法依纪对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员实施问责。所以接下来,衡东当地不能只是交出几个替罪羊,而应当向社会公布一份全面的“问责清单”。
有关镇长铅笔论的思考
由无知而发出的“雷语”,当然会无理。如果“雷语”仅是出于无知,人们也只是笑笑而已,不至于愤慨。可此事却有颇多蹊跷处。村口明明有生产电锌的化工厂,300多名儿童铅超标,按常理,这两者的关联度应是最大的,为何当地官员偏偏引导人们往“咬铅笔”的方向联想?稍加分析便发现,无知、无理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的“三无”:未经任何调查、不查任何资料,却想当然地认为“咬铅笔”也可能超铅并信口开河,此是无畏;极力想摆脱污染责任,口不择言欲“嫁祸”于无辜的铅笔,是谓无良;对于事关人们生命、健康的污染问题,冷冰冰地强调“管理到位、监测达标”,而不认真去查找可能存在的漏洞,可说无为。
纵观近些年官场上屡屡出现的各种“雷词雷语”,莫不是无知、无畏、无理、无良、无为这“五无”交织的结果。从“保护性拆除”到“心理暗示诱发中毒”,从“国务院?好遥远啊”到“威胁我就是威胁党”,以及“戴避孕套不算强奸”、“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之类,莫不显示“五无”中的权力之傲慢。这其中折射出的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派和作风,才是最令群众担心和不能接受的。
无知并不可怕,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觉,都有可能犯常识性错误,通过学习便可纠正。最可怕的,是无知还不自知,甚至狂妄。有这种习惯的官员,不仅会出“雷语”,睁眼说瞎话,更可能罔顾客观事实,进行“拍脑袋决策”。那对于工作造成的危害,比“雷语”对群众感情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
值得玩味的是,官员的“雷语”虽然“奇葩”,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总是存在着一群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应和者。就说这名“铅笔镇长”,在曝出笑料之后,就有人试图为其圆场。由此看来,克服官员“雷语”终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就内而言,官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作风建设,注重群众感受;就外来说,要根治阿谀奉承的马屁之风、铲除“雷语”生存的土壤。
【启示与思考】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血铅超标中的铅,是重金属铅元素,它是已知毒性最大、累积性极强的重金属之一,长期蓄积于人体,严重危害神经、造血系统及消化系统,对婴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影响尤其严重;而铅笔的铅芯,其主要原料是石墨和粘土,与重金属铅风马牛不相及。“咬铅笔也可能血铅超标”之说,其实是人们对铅笔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咬铅笔也可能血铅超标”的奇谈怪论,再次暴露出的,其实不是基层官员的无知无耻,而是权力对污染企业的极力庇护,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百姓利益的极端无视。即使化工厂整个厂区烟尘弥漫,空气中充满了焦煳味,刺鼻的味道把环保监察人员呛得不停咳嗽,也声称该厂“各项环保指标都达标”,权利在逐利面前,溃烂到了让人惊讶的程度!
300多儿童超标的血铅,不只是这家化工厂通过空气和流水渗透在他们稚嫩的血液之中的,更是权力为违法排污企业夜以继日的撑腰给集体注入的。他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兴奋,却对民众的生命健康表现出冰冷的无情,让300多儿童的血液灌满铅样的沉重,他们秀的已经不是知识与智商的下线,更是一群地方官员集体的人性下线,法治下线。
没有一以贯之的权力癫狂,是信口扯不出咬铅笔“也可能超铅”这样荒谬论断的。这是衡东官员面对民众“它不走我走,我不走它走”的矛盾冲突,所发出的最具蔑视民意意味的挑逗,更是权力对于民众权利的挑战。这样的官员不走,民众的心便会散。这种权力的冷漠若不改变,下一个血铅事件,就难以避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30/773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