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董校长》需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2014年06月30日 10:03

 

【青春校园】

【事件介绍】

 

大学生将《董小姐》改编成《董校长》 求装空调

“董校长 北京的夜晚真的很热 体贴的你 请给我一台空调……”6月3日,一首问校长“要空调”的《董校长》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演唱之后在网络被广泛转载。记者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宿舍里的空调已慢慢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有些学校甚至将“有空调”当做吸引学生报考的“噱头”。

教育专家也认为,社会在进步,学生要空调并非不够“艰苦朴素”,学校应该更加人性化服务,而不是处处让学生被“管教”。

缘起

《董小姐》改编成《董校长》求学校安空调

“董校长北京的夜晚真的很热体贴的你请给我一台空调……爱上巍巍师大可我的寝室没有空调这让我感到绝望董校长……所以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真的董校长你可知道清北人都已有了空调……”又到夏季高温时节,连续的酷暑让宿舍没有空调的大学生们难以忍受。6月3日,一首问校长“要空调”的《董校长》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演唱之后在网络被广泛转载。

这首《董校长》是流行歌曲《董小姐》重新填词而成,歌曲中。“董校长”指的就是北师大的校长董奇。演唱者是北师大法学院的学生彭渤,歌曲一出,十分富有磁性的嗓音让不少学生都留言说“热成那样还能唱出如此安静的歌曲”,应该颁个校园歌手大赛冠军给演唱者。事实上,彭渤还确实参加了今年北师大研究生歌手大赛,并得到了亚军。

至于这些风趣幽默的歌词,最先发到人人网上的李小康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原作者,但从何处转载已经记不太清。虽然源头暂不可考,却引发了一众北师大学生的共鸣,“歌词真相了!”“董校长,你听到了吗?你学生喊你装空调!”

探访

宿舍最高曾有40℃

6月3日下午,记者持温度计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装有中央空调的新教学楼、装电扇的老教学楼、研究生宿舍和建于50年代的老宿舍楼测试温度。该校教7楼的教室门普遍关着,大部分教室正在上课,不少学生在没课的教室内自习。此时室外温度约33℃,记者进入教室,明显感觉凉爽,可听到呼呼的空调冷气声,此时温度计显示为28℃。停留一刻钟后,温度计显示为25℃。在教7楼北面的老教学楼一楼教室内,仅有一名女生在自习。墙上挂着两台电扇,讲台旁也摆有一台可移动电扇。记者测试发现,室温稳定在30℃。学4宿舍楼是一栋南北朝向的12层的研究生宿舍楼,走廊内通风较好,部分宿舍学生并未使用电扇,宿舍向阳面的窗台,温度约31℃。

但在学校西西区本科生宿舍楼顶层宿舍内,记者所测得的温度明显偏高,约为32℃。据学生反映,夏天最热的时候,这里最高能有40多度,“前几天根本没法儿睡觉,这两天还好。”

“温度超过40℃那天,我们实在受不了了,买了四台电扇,还有一台已经下单了。”西西楼顶层的一间物电学院学生宿舍,住着6名大一男生。宿舍窗户上侧,挂着一台可摇头的电扇。而5月底和6月初的几天高温,促使4名男生去超市买了电扇,还有一名男生则又网购了一台。这几台电扇或立在床头,或摆在凳子上,或夹在床架上,均在呼啸着。

“2013年9月来学校,还没见过这几天这么热的。”几名男生笑着说,已看到网上流传的“董校长,装空调”。“听说后勤确定了明年就把空调装好,要是真的,我们万分期待。”为应对宿舍高温,该层另一名男生介绍,晚上睡不着就去水房冲澡,有的室友每晚冲好几次。有的男生实在怕热,甚至泡在洗漱池内解暑。女生则大都选择去教室、图书馆或者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地方避暑。

 

回应

不安空调源于电容不够 明年五一前完工

为什么北大、清华等学校的空调可以装得那么快,北师大却迟迟没有开始?

北师大后勤管理处处长张强表示,他们从去年初就在考虑给学生宿舍装空调的问题,但现在制约学校装空调的最大问题是电,北师大现在电的总容量不够。“我们宿舍的电线负荷大概是300瓦,但是空调大概需要1000~1500瓦。”张强表示,现在每栋宿舍楼配置的电容量仅够基本的照明和简单小电器的使用。

张强说,学校现在一共有4177间学生宿舍,以每间宿舍安装1.5P的空调计算,加在一起总共需要6265.5KW电容量。各种计算之后,最终得出变压器安装容量要达到8480KVA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北京市供电局批给北师大的电量没有达到要求电量。因此,从去年8月份,校方跟北京市供电总公司进行沟通,要求再给8000KW电容量,5月15日由北京市电力公司下属的海淀区供电局正式批了下来。

“今年安空调的钱也下来了,但不够。学校领导班子表态,国家给的钱如果不够,学校自己勒紧裤腰带,拿出几千万,把这件事情做了……所以今年,我敢明确说了,明年五月一号之前要完工。”

张强表示,安装好的空调线路走线,与照明分开,使用时间不会受到限制,空调可以整晚开着。在安装位置的选择上,考虑到对上铺同学的影响,一般会安放在正对宿舍门的玻璃上方,这样吹着宿舍里两排上下铺之间的过道,噪音之类的影响会小一些。至于电费方面,张强计算说,空调一开一度电五毛多,一小时大约六毛钱,按一天开10小时计算,一个月需要150多元,每人摊下来二三十元。如果有些同学比较困难,后勤也会考虑多开设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服务、值班、打扫等等。

调查

有空调的大学学生如何使用?

正值高考季,在填报志愿时如何选择学校是不少考生最为纠结的问题,除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有没有空调”也是考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近日,一份“高校报考指南”在微博上流行,并获得各校官方微博的转发,而指南的内容就是告诉考生,到底哪所学校有空调。“幸好去年装了,不然今年没人报了怎么办?”一名人大的学生在微博调侃。

装不装空调学生自选

代表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在清华,寝室装不装空调,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因为清华实行的是宿舍空调租赁制度。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03年清华本科生的紫荆公寓全面启用时,校后勤中心就推出了这一制度:校方提供空调,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愿租赁,租金本科四年一共1440元,但租金不包括空调产生的电费。电费的结算方式是:每间寝室有一个电表,除了清华免费发给学生的每人每月6度电,多余的电费由寝室学生共同负担。

记者在紫荆公寓区看到,公寓楼外的空调外挂机不少,约占到公寓房间的八成以上。“1440元分摊到一间寝室的4个人身上,每人才360元,所以绝大多数寝室都装了,还没听说哪个寝室为这个事有矛盾。”清华学堂数学班的一位大三男生说。另一位经管学院的大二男生则表示,各寝室分担电费的方法也有不同:多数寝室是均摊;个别寝室随意一些,比如由条件宽裕的,或主张多开空调的那个人主动多负担一些。

除了新建的紫荆公寓,近年来,清华那些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甚至更古老的公寓楼也陆续完成了电路改造,也能安装空调了。所以,清华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研究生都可以以自愿为前提享受空调。

学校安装空调学生自付电费

代表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

目前北京多数安装空调的高校采用的都是学校出钱安装、学生自付电费的模式,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虽然有空调,但为了鼓励节能减排,这些学校都要求学生自付电费。

人大从去年暑假开始陆续给各个宿舍楼安装空调,新闻学院的刘婷(化名)所在的宿舍今年4月刚刚装好,空调的使用不需要交费,使用固定遥控开关,学生自行控制,何时开都可以,每个宿舍还有一个电表,用电情况一目了然。刘婷说,按照学校的规定,本科生每人每年有90度的用电限额,研究生是144度。“以前学校给的电都用不完,有了空调以后就不太够了。”现在,根据空调的使用情况,人大学生每年需要另交电费50到100元不等。

 

专家观点

空调已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

从几年前学生呼唤宿舍装空调被指责不够“艰苦朴素”到高校主动为学生安装空调,甚至将“有空调”当做吸引学生报考的“噱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是高校的观念在改变。

熊丙奇认为,很多人批评学生要空调是图安逸,这其实是十分落后的教育观,宿舍里的空调于大学生的生活,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大学为学生宿舍装空调,是改善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条件。而很多学校强调的安装空调“有困难”,无非是因为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十分巨大,但在熊丙奇看来,这都是可以克服的。

熊丙奇说,大学宿舍之于大学生,就是学生出钱租借的一个地方,作为“房东”,学生公寓管理者应该提供相应的基本生活设施,甚至包括厨房,从教育角度说,既增加了学校的人性化服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不是处处让学生被“管教”。熊丙奇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针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必须更新,这是教育因材施教的要求,也是教育富有人文关怀的必须。

《董校长》歌词节选

董校长 你从没觉得北京很热

就算你和我一样 生活在夏天

董校长 我也是个怕热的动物

嘴上一句带过 心里却一直嚷嚷

董校长 北京的夜晚真的很热

体贴的你 请给我一台空调

所以那些谣言都不是真的 董校长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爱心的坏校长

爱上巍巍师大 可我的寝室没有空调

这让我感到绝望 董校长

董校长 你可知道师大的学子

在五月的早晨 终于丢失了睡眠

所以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真的董校长 你可知道清北人都已有了空调

我想和你一样 享受凉爽空调

装空调吧 董校长 快行动吧 董校长

学生为避暑地铁“蹭”空调

11日,记者了解到,北师大除留学生、交换生居住的新松公寓装有空调外,学校其余16座宿舍楼内均未安装空调。

北师大大四毕业生张同学的寝室共有6个人。每到夏天,当每个人都打开电脑后,屋内温度常能达到40 以上,常常逼得他们离开寝室避暑。

在《董校长》MV中,以照片的形式展现了学生酷暑难耐的降温方式,有的直接泡在水池里,有的将凉席铺在地上,自己趴在上面,可谓各出“奇招”。

张同学和同学们常用的“招数”是,每天起早赶到有空调的图书馆自习,直到晚上10点多闭馆才离开。到了期末考试,图书馆满座时,他甚至会拿着复习资料,到附近地铁站里“蹭”空调。

北师大学生唱《董校长》呼吁装空调 感受互动的温度

在许多人看来,大学生向学校要空调是“要啥自行车”或“要啥手表”的问题。原因有许多,比如,为所有的大学生宿舍装上空调是很费钱的事,你看,北师大装完空调的总预算投资会在六七千万元间,而这部分钱可能多数来源于公共财政;再者,空调这玩艺儿,又像奢侈品,开着空调打DOTA,也总会陷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质疑。那么,北师大学生宿舍的空调,到底应不应该装呢?

对于大学宿舍里装空调一事,笔者的意见是,有能力的可以为之,无能力的可以暂缓。我们不可苛求北师大学生享乐,也不应责问北师大管理者的大度。更要看到的是,在这一个学生发出民生诉求与管理方积极做出回应的过程中,当下大学难有的一种正确态度——积极互动、接地气,能真正尊重学生诉求,能关心学生实际困难,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这边有了表达诉求的《董校长》,而校方后勤管理处那里有了《行动代表我的心》;学生这边在网上疯狂晒图,而学校负责人也明确表态“勒紧裤腰带也要装上空调”。应该说,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学管理者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现象。虽然这说起来很平常,但在行政化、官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这显然算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标杆。

当下大学里,职能部门、管理部门林立,什么部、什么办、什么处,可谓名目繁多,而这些部、办、处,更多的是像一些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存在的目的,本应该就是为学生而服务的,但是,因为大学里的官僚化和行政化,这些职能部门更多地愿意表现出“对上负责”的媚态,而不愿意表现出“对学生负责”的担当,说白了,就是只想为校领导服务,而不想为学生服务。于是,几乎每一所大学里都有了一个如政府衙门一样的办公楼。

办公楼就办公楼,可是办公楼上的空调“一个都不能少”,而在教学楼与宿舍楼上的空调却总是“多一个也不装”。大学,也越来越不像是大学生们的大学,而像是校领导的大学。对于我国几千万大学生而言,感受到“大学不怎么关心学生”的悲凉,几乎已经成了情感共鸣。这显然不应该是大学正常的生态。

因此,这绝非是简单的装不装空调命题,而是大学装不装官府、校领导装不装领导的问题。装空调,意味着大学校领导的思维正在朝下转向,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大学精神的回归。我们乐见更多的大学,尤其是处于火炉城市的大学能够为学生装空调,更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够与学生有更多的良性互动和情感交流——而只有大学多关心关心学生,大学才有希望。

“求空调”诉求需良性互动化解

近年来,每逢高温夏季到来之际,国内很多高校宿舍没有安装空调的大学生都会通过各种表达形式向学校“求空调”,比如去年湖南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打油诗“有空调”,前些日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改编《江城子》向校长“喊话”“求空调”等。

在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居民家中普通的家用电器的当下,特别是很多高校早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向学校喊话“求空调”,即便反映了90后的大学生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但是,大学生的“求空调”诉求并不过分,属于正当诉求。毕竟高校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再拿过去大学校园的生活条件要求今天的大学生,时代不同,大学生的生活就该不一样。

然而,对于学生“求空调”的诉求,高校应当积极予以回应,与学生之间进行理性对话。高校不管是像北师大一样满足学生的诉求,给出安装空调的时间表,还是拒绝学生的诉求,拒不为学生安装空调,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把拒绝的理由说清楚、讲明白,冷静和温情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

高校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空调”诉求,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可能确实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没有能力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高校老校区的学生宿舍建设时间比较早,电线也比较老化,很难同时带动几千台乃至上万台空调,必须先改线路才能安装空调,只能等到寒暑假才能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每所高校的经济状况不同,高校同时为每一间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并整改线路,这不是一笔小费用,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需要几千万元,不是任何一所高校都能承受得起。从这个角度说,如果高校拒绝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学生没有必要过于指责和批评,认定高校不在乎、不重视学生的诉求。

总之,只有实现高校管理方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争取对方的更多认同,才能化解“求空调”的诉求以及可能引发的矛盾和不满。

 

【启示与思考】

炎炎夏日,一首由《董小姐》重新填词改编而来的《董校长》,以向校长“要空调”为主题,迅速爆红网络。

学生用改编歌曲的方式表达诉求,学校用类似的方式回应,这显然是有些另类的。因为相比于改编歌曲,隔空喊话,还有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的办法。但为了引起重视,促成问题解决,学生们选择了改编歌曲的另类办法表达诉求,我们也应给予充分理解。至少,相比此前一些学校学生嫌学校食堂饭菜不好,继而采用打砸食堂等办法以表达要求等而言,《董校长》的诉求方式,其中包含了理性,包含了智慧。而且学校方面再用《行动代表我的心》回应,也算是公开了相关信息,说明了情况,实现了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互动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完善,学校与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特别是学生,有权利向学校表达自身要求和意见。但在表达方式和沟通渠道等方面,无疑还是相对比较有限甚至不够畅通的。特别是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没有被足够尊重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和打砸食堂之类的事情。这是对学生权利意识、守法意识等的考验,无疑也是对学校管理能力、尊重学生意识等的考验。为此,北师大的学子与学校之间,用改编歌曲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另类范本。尽管其并不值得提倡,但其中的理性却值得肯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30/773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