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2年度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07月01日 13:07
在解读天气情况,作出晴天、多云、下雨等天气判断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一些气象指标,诸如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照射强度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理,在解读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也需要借助一些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我们何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指标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评估与合理预期呢?这就涉及到经济指标分析的方法论问题。所以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经济指标分析方论。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方法论
我国常用宏观经济指标可以归结为六大类,包括:产出类指标、收入类指标、物价指标、贸易类指标、就业指标、货币指标。这些经济指标对于宏观经济的描述各有偏重,并且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经济指标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地稳定观察,并且具有较扎实的宏观经济学的功底,对这些经济指标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这些经济数据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便会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第一类产出类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生产性的指标,它在具体核算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时候,往往会漏掉一些东西,诸如自给性劳动、地下经济,还有一些牵扯到犯罪的活动比如走私,这些活动就没有被计入到GDP中,由此导致了GDP被低估。其中自给性劳动通常是我们在统计中漏掉最多的部分。随着家庭劳动日益的市场化,自给性的家庭劳动会进入市场,因而被计入到GDP中,带来GDP的攀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有多大的提升。另外,GDP因为某些因素也会被高估。假如有两个国家,一国国泰民安,另一国社会动荡。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社会动荡的国家要在防范犯罪方面更多地投入,由此会使该国的GDP上升。这种GDP的上升并不代表该国国民的幸福度更高。此外,由于不安全食品、山寨产品等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以及忽略环境污染,GDP核算也可能被虚高。所以当我们评价GDP高与低的时候,要清楚一国GDP的核算方法。
当我们考察GDP的时候,经常听到媒体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GDP增加了,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感的上升?这里面的原因包括刚才讲到的GDP在核算中被高估与低估涉及到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闲暇。在西方经济学中,幸福指数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消费;二是闲暇。通常我们会认为,随着自身消费水平的提高,幸福感会上升。事实上,消费感的上升与闲暇是有冲突的。利用闲暇,我们可以去听听音乐,逛逛街,陪陪家人,可以看着蓝天发呆,放松自己的身心等,这都是幸福。但是当我们追求更高的消费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劳动、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得更高的收入,由此我们的闲暇被挤占了。所以当我们工作越来越辛苦,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幸福指数可能是在下降。因此,GDP提高了不一定代表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受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经济的成功表现在我国主要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上。2010年,中国有220种工业品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包括钢铁、煤炭、水泥、汽车等;在农产品中,粮食、棉花、肉类、禽蛋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以猪肉为例,猪肉是中国肉类消费品中的第一大品种。2010年、2011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000多万吨,其中猪肉产量是5000多万吨,占肉类产量的64%。我国的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接近50%。现在,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很快会成为第一大进口国,还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前两天网上公布说,我国的央行是全球最富有的央行。可是我国在生产如此多GDP的同时也消耗掉了很多的资源。其中铜、镍、铁、锡、锌、铅等金属资源的消耗量占到全球40%以上,高的达到47%,低的占到41%。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大国,全球铁矿石贸易中约50%以上的铁矿石是由中国进口的。我国石油的消费在2010年已经超过了55%需要进口,氧化铝的50%需要进口,铜矿石的60%需要进口。可见,把我国GDP水平与产出相比,我们的消耗量要更大一点。如此的经济增长,中国还有多大的可持续性?全球资源还能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多长时间?
第二类收入类指标,主要是国民总收入GNI。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初期,劳动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不大,所以各国主要以GNP作为经济核算的指标。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大,按“国民”原则统计国民收入无法准确衡量一定区域范围的生产总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用GDP代替GN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新标准,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在这个公式的两个调整项中,我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我国创造的价值总和。因此,中国的GDP通常高于GNP,但实际上我国的国民收入并没有GDP显示的那么高。由此,从开放经济的角度亦可以理解为什么赞同我们的GDP增加了,而幸福感并没有太高的提升。
第三类物价指标,主要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日常生活中大家对这个指标的关注度比较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主要反映的是消费者所面临的消费和服务的变动情况。中国现在是八大类,CPI同比数据等于这八大类每一类的权重乘以它的波动幅度,加权平均得出。所以CPI变动大小关键看两个:一是权重有多大;二是波动幅度有多大。权重大、波动幅度又大的类别肯定是主导CPI的最主要因素。我国食品类价格在CPI中占到30%,它的涨和跌直接影响了CPI,成为影响我国CPI的主导因素。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反映的是生产者所面对的价格,指的是三大产业中每一产业的投入品价格指数与产成品价格指数之和。我国的PPI实际上只是第二产业的产成品价格指数,它没有包括第二产业的投入品价格指数,更没有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费用在内。如果用这样价格指数作为中国的PPI,肯定是以偏概全。尽管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的比例最大,但它毕竟只是一个领域的部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PPI与国际通用的PPI是不一样的。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新商品房价格没有进入CPI,而是被计入在GDP核算中的房地产业中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项目内。对于新商品房价格的核算方式在国际上口径不一。对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购买的新商品房和购买的冰箱有什么区别?二者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大,它们都属于衣食住行中的部分。冰箱是放物品的、住房是容纳人的。冰箱越用越便宜,如果被作为二手冰箱卖掉,卖的价格是越来越低。而二手房的卖价则是会超出原来的购入价。这里的区别在哪儿呢?冰箱是轮子推着过来的,房子依附于地产。可见,房子的升值更多地在于土地升值。由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盟统计局对于新商品房采取的核算方法是,将购房者购买新房时的总房价扣除地价,剩下的部分作为耐用消费品,并将这个价格的变动计入CPI。美国对于新商品房在被买的那一瞬间与我国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是作为投资品被计入GDP核算,而不是作为消费品。但是当购房者开始居住的时候,就开始估算自有住房发生的相关费用。中国与美国对于自有住房的估算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在估算自有住房虚拟租金时采用的是房屋建筑成本的折旧;美国则是按照市场的估算价格来计算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居住类价格在CPI核算中占到42%;我国居住类价格在CPI核算中现在只占到17%多。我国对于新商品房价格的这种核算并没有相对合适地在CPI中获得反映,由此我们匹配了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指标。
第四类贸易类指标,包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是我国对外经济往来核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进出口贸易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净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主要涉及的是国内贸易,包括商业、餐饮业、工业等零售额,它是反映国内市场活动是否旺盛的一个指标。通常我们讲,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内需、投资、出口。从经济指标项目核算的角度来看,“三架马车”包括: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形成、进出口。按照支出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拉动经济增长的应该是“四架马车”,包括居民消费、国内私人总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在美国的数据统计中,“政府购买”项目的全称叫“政府购买与公共投资”。在我国,“政府购买”被加到了“居民消费”项目里面,叫做“最终消费”,就是说,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把“公共投资”加到了“总投资”里面,因此,固定资产形成或者说总投资=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在我国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调整,使得“四架马车”变成了“三架马车”。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始终没有上去。这两年在经济转型中,我国尽量让“三架马车”协调发展,尽量扩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从“三架马车”的角度来讲,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小。因为我国最终消费需求项目中包括政府购买项目,而我国政府消费这一块基本没有疲软过,疲软的是居民消费。
第五类就业指标,就是失业率。我国采取的失业率统计口径是户籍设定、年龄设定。户籍设定为城镇人口、城镇居民;年龄设定为男50岁,女45岁。200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高时为4.3%,低时为4.1%。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标准,这可谓是充分就业了。事实上,2008年、2009年是中国经济很糟糕的时候,但是我国的失业率并没有反映出这种不景气的局面。我国失业率失真的原因主要在于失业统计口径的户籍设定。我国现在有2.5亿农民工,他们从第一产业出来进入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诸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以及其他一般性的服务行业。因此,用失业率衡量一国经济好坏的时候,只考虑在二、三产业中的城市人口,肯定是有偏颇的。在美国,看经济景气或者不景气,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失业率,CPI是往后靠的。但是在中国,如果要比照失业率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话,最后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这着实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为此,一些相关学术机构做过一些尝试,2009年中国社科院根据2008年调查样本做了一项居民失业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失业率达到9.4%,这是官方公布的失业率的两倍还多。可见,中国失业率的核算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六类货币指标,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贷款基准利率、财政收入、外汇储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其中最常见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可以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截至2011年12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8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M2的增长目标为14%左右,比2011年有微幅增长。存贷款基准利率中的负利率问题是大家所经常关注的。我国自2010年2月CPI达到2.7%后,开始进入负利率时代。国家统计局2012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2月CPI同比上涨3.2%,低于3.5%(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此已维持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告一段落。另外,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也是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整时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分析。按照2010年官方汇率测算,我国2010年GDP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中国与美国平均增长速度,按照汇率变化模拟测算,预测中国经济将于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所则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中国GDP是14.8万亿,美国是14.6万亿。由此,中国超过美国不是在2016年,而是在2010年。可见,因测算方法不同,推导出了中美经济发展的不同结论。如果我们对上述三种测算方法即官方汇率的测算、IMF的测算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模型测算,加以综合考虑,可以推测出中国本身的经济实力要比我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更加雄厚一点,换言之,中国超过美国的时间要比官方公布的时间早一点。
2008年到2009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幅缩窄,GDP开始由2007年14.2%的增长率直接下降了接近五个点。但是,与国际上同期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全球最快的国家。2011年我国季度GDP的增幅分别是9.7%、9.6%、9.1%、8.9%。可见,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长呈现逐季下降,趋于放缓的态势。2011年我国GDP达47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是9.2%的增幅。2012年我国第一季度GDP增幅为8.1%,同比涨幅下降。这是2009年以来我国GDP涨幅的第三个低点。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前两个季度曾经出现过6.2%和7.9%的GDP涨幅,是非常低的涨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是7.5%,在过去连续八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都是8%。那么,怎么看经济增长速度由8%调到7.5%的信号?是不是我国经济真的出了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谨慎、乐观的信号。
首先,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GDP年平均9.8%的高增长。这在全球来看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调整。按照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刚好也开始步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就是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渐增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3%、4%。美国现在百分之二点几的增长都属于经济复苏。事实上,经济规模越大,每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数量越多。此外,经济发展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到了放缓阶段,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其次,中国在2008年以后的十年或者是二十年不会再像1978年—2008年有接近10%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能调低到8.5%左右。2011年北京经济增长速度只有8.1%,在全国增速是排在倒数的。这与北京2011年一些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包括首钢外迁、汽车摇号限购、房地产市场限购等。当然,如果经济放慢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获得了优化,那么这个慢也是值得的。应该说,中速优质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境界,北京现在已经做到了。
(二)三大产业结构分析。从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来看,由快到慢依次是二三一,也就是说我国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01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1%、46.8%和43.1%,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是最高的,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呈现一二三格局,现在是二三一格局,将来的目标是三二一格局,即三产业占比第一、其次二产业、一产业。2008年美日三大产业结构比率是1.8:22:76。北京2011年三大产业在GDP所占比重分别是0.86:23.4:75.75。可见,北京已经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也就是说北京的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与北京以及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就是要做强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如果全国三十几个省份全部和北京的发展模式一样,可行吗?比如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也走北京当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那我国所需要的消费品从哪儿来?粮食从哪儿来?假如中国主粮绝收了,全部依靠外援,那么现在全球主粮的贸易量只够中国人吃五个月的。为此,中央有一个“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说法,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必须保证在95%以上。如果我国大量依靠国际粮食市场,那对全球粮食市场来讲是一种灾难,并且全球粮价因之暴涨,进而对我国粮食的购买力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如果我国产业结构没有一个内部的平衡,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也是不可靠的。
(三)物价水平分析。我们通常讲的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主要依据的是CPI同比指标。2011年我国CPI的同比指标是比较高的,增长最高的时候达到6.5%,最低的时候也是4.1%。2012年前三个月我国CPI同比分别是4.5%、3.2%、3.6%;环比一月份涨1.5%,二月份降0.1%,三月份又涨0.2%。可见,2012年2月CPI环比为负增长;同比低于3.5%,因为3.5%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所以我们说在2012年2月份出现了正利率时代,但是到了3月份马上又回归了负利率。那么,怎么看当前我国的物价走势?2011年中国CPI主要是由猪肉价格波幅过大所引起的。因此,人们戏说中国的CPI是中国的猪指数。2011年6月一直到现在,我国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在六、七月份最高,达到50%多,后来有所下降,但是还在30%—40%。如果当月CPI有五个点的同比涨幅,大概就有一个点是由猪肉价格上涨所影响的。当前我国猪肉价格在同比逐月回落,2012年3月份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只上升了9%多,猪肉价格对CPI的价格影响也随之弱化,只占到11%。2012年3月份蔬菜价格涨幅过快。鲜菜价格环比涨6.1%,同比涨了20%多,成为拉动我国3月份CPI上涨的第一大因素。分析我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2012年3月PPI出现了两年来首次同比负增长。因此,分析2012年3月的中国经济,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看,我国经济是热的,因为它超过了我国一年3.5%的存款利率。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存在,CPI的涨幅还不是特别小。如果从生产领域来看,我国的经济出现了明显冷的迹象,因为PPI出现了负增长。
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分析。2011年以来我国限购、限贷、限价,“限”成了楼市的关键词。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中国房价上涨的趋势逐渐收敛。我认为中国商品房市场发展的政策应该定位在三句话:一是鼓励消费;二是抑制投资;三是打击投机。我国处于城市化的阶段,处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商品房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正成为居民消费中最大的一块,所以我们不能把商品房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资本品,不能把商品房市场演变成一个投资氛围浓厚的投资品市场。就是说可以有投资,但是要遏制投机,尽量没有投机。鉴于房地产市场在GDP贡献很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力很大,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非常谨慎。2012年3月70个大中城市有46个房价下降,房价整体下行,但是下降幅度很少。8个城市房价上涨,同比来看上涨的幅度在收窄。从这个层面来讲,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有成效的,但是与政府的预期目标相比,与准备购房的消费者预期目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的争论一直很大,精英阶层、普通工薪阶层、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包括学者都有很大的分歧。
(四)对外贸易状况分析。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形势还不错,但是进出口已经有所下降。在2012年我国第一季度前两个月甚至出现逆差,第一季度第三个月比较好,因此2012年第一季度进出口总体来说是顺差,但是顺差只有6.7亿。因此,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这也是我国现在制订扩大内需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我国内部,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压力的增加、资源价格的上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已经越来越小。同时,由于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他们更低的劳动成本对中国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再有,近几年美国金融海啸,加之现在的欧债危机,两大发达经济体日子都不大好过。另外,2012年3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已经连续五个月出现了负增长,外资形势不太景气。这里面既有欧债危机的影响,也有美国经济回暖导致资金外逃的影响,还有国内房地产调控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国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已经彻底改变,扩大内需尤为重要。
(五)货币指标分析。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直到2010年、2011年,我国货币投放量都比较大。测算通货膨胀压力有一个经验公式:通胀的压力=一国M2的增速-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于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所以通胀的压力可能是不当期的。因此,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超发的货币可能会带来不当期的通胀压力,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要比2011年多:
一是国内楼市调控会不会带来经济硬着陆,会不会有楼市崩盘的可能性?悲观派认为,现在楼市的限购会带来整个房地产行业大面积的倒闭,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我认为不会如此。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每年城市新增人口大概有一千万,只要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是过高,这些人可能会采取购房而不是租房的形式进入到房地产市场。并且这两年我国对楼市进行调控挤压了一大批刚需,就是在房价高的时候买不起,等着房价下降。
二是国内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现在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在温州试点,包括前一段出现的吴英案,这种民间借贷的高利贷现象反映了我国正规融资渠道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找到一些有效的政策工具或者说金融工具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资源型价格上调周期的到来。资源型价格上调价意味着我国工业投入品的价格在上涨,意味着我国居民所面对的能源价格,诸如电、水、气、油等在上涨。这使得我国经济面临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产生未富先老的影响。形象地说,就是在一个价格水平下可以无限量招募农民工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再招农民工必须要涨工资。并且我国过去在人口比例中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高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已经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即是未富先老。
五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八连增了,能实现九连增吗?如果不能实现九连增,那么粮食市场运行以及粮食价格的变化对我国CPI,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
六是国际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发达经济体里面,我国高度关注欧债,欧洲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另外,新兴经济体经济风险在加大,并且受区域性政治局势的影响,国际一些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对中国既有利好也有利空。利好是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增加;利空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一些资金回流美国,会加速外资的撤离。并且美国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比如贸易摩擦、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等等,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影响。
具体地讲,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8.1%,第二季度可能是8.5%。2012年前两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是还在国家规定的7.5%的目标以上。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由过去靠大量劳动力的增加,劳动时间投入的增加,机器设备投入的增加来维持的粗放增长,逐渐转化为靠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式的这种转变实际上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可持续的一个保障。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富裕劳动力变得逐渐短缺,并且从劳动力到土地到自然资源的价格都在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长适时放缓,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第二,固定资产增速在回落。有学者讲,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钢筋水泥基础之上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大量依靠基建。诚然,我国的基础设施有历史欠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仅仅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好比是有路,客流物流没跟上。由此,这种固定资产、固定资本的形成对经济的增长只能是一次性的拉动。只有货畅其流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另外,从2011年6月开始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在50%,甚至在11月跌破50%,这表明我国工业增加值也在低位徘徊。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对于PMI的数据统计,由于统计样本不太一样,所以我国官方公布的PMI数据和外方公布的PMI数据结果是有差异的。我国官方公布数据样本中,大中企业要多一点;外方公布的数据样本中,小企业要多一点。由此我国采购物流协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我国PMI数据要略高于外方核算的数据。把两个数据结合在一起考察会对中国工业的好坏看得更准确一点。据此分析,2011年6月、7月直到现在我国实体经济处于一个低位徘徊的状况。
第三,物价指数会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运行。虽然2012年1月我国CPI增速为4.5%,比较高,三月份又降到3.6%,看起来还是比较高,但从全年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会比较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在放缓,这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当投资速度放缓,当消费需求不是特别旺盛的时候,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特别大。第二,从2010年到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政策转向收紧。虽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还会对我们构成一定的影响。2012年我国CPI会走低,徘徊于3.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物价水平处于低位。因为同比增速的下滑不意味着物价下滑,只有同比负增长才是物价的走低。另外,对于物价上涨我们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处于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虽然现在经济增速在放缓,但还是处于次高速增长,因此会有一些温和的物价上涨。2005年到2010年我国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2%,土地交易价格累计上涨79.2%,农村用工成本累计上涨1.36倍,就是说我国的投入品、原材料、劳动价格从2005年到2010年一直在上涨,这个上涨最终都会转化到消费品和服务上,进而导致我国CPI的上涨。此外,2011年9月以后我国猪肉价格开始从高位往下走,猪肉价格出现连续十周的回落。在山东这样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从猪肉价格的走势来看,我国CPI往上走的压力在放缓。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评析
怎么看我国经济的放缓,包括经济转型?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因此,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刻不容缓。
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靠的是要素投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国家环保部部长曾经有一个学习心得,说我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消耗了资源、创造了GDP、污染了环境。这是我国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实际上,我国的资源禀赋是非常差的,我国土地资源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资源只有三分之一、矿产资源只有二分之一、水资源只有四分之一、森林资源只有六分之一、草地资源只有三分之一。比如说北京,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北京还能繁荣多久?北京离楼兰古国还有多远?即便是南水北调之后对北京水资源供需缺口的弥补也只有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寄希望于海水淡化技术的突破。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制约因素,在给华北一些地区做“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很多项目最后在可行性论证的时候都是因为水资源的缺乏,而不得不放弃。在矿产资源方面,我国石油、煤炭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的十分之一、天然气不足二十分之一、主要金属的人均储量只有四分之一。到2020年如果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缺口都超过50%,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要保民生。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惠及于民。在过去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GDP的增长速度快于居民收入。有时候,我国居民收入连CPI都跑不赢,更不要说跑赢GDP。所以在中国要保民生更多地惠及于民,在收入分配体制上更多地向居民、向劳动者倾斜。就是要把更多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普通百姓分享。另外,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消费、来自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民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此外,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解决养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这是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关注民生,保民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好很难。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它对GDP的贡献很大。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为了增加就业、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食品领域的参假、造假甚至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视而不见。由此导致了我们的经济增长上去了、税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但是给社会带来的是不安全的食品,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食品。过去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目标给予更多的关注,“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渐把政策的重心转向民生。让百姓在看到GDP增长的同时又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三要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一是缩小城乡差距。2008年、2009年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33:1,达到了峰值。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考虑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把二元社会变成一元社会,包括弱化户籍制度。二是缩小收入差距。要作大中等收入、缩小低收入、控制高收入,就是要把整个社会做成橄榄形。三是缩小地区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让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发展。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701/7735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