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对家风保持温情和敬意
2014年06月30日 14:02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
徐勇今年以来,家风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不少媒体发起话题讨论。大师们的家风、明星们的家风、普通人的家风,学人的阐释,大众的感悟,交相辉映。到底什么是家风,古今家风有哪些不同,重拾家风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
■家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家风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
■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长时期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现代小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成趋势的情势下,家风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齐家是从修身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一环,夯实了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就有可能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一定程度地治疗现今社会的种种道德创伤。
■历史和传统从本体的意义上说,是从过去经过现在而走向未来的,而从认识的意义上说正好相反,它是由未来经过现在而指向过去的。对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评判,出发点在未来而非过去。
家风是一个中性概念
记者:你觉得到底什么是“家风”?
徐勇:在我看来,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和习性。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一种特定的习性,这就是家风。
记者:家风绝对美好吗?
徐勇:今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发起讨论家风,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有错误理解。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家风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美好期许而已,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所谓的“良好家风”,不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么?
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独特之处。这种不同,这种独特并不必然正面,并不一定都好。所以,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家风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
城镇化不会导致家风消逝
记者:城镇化会导致家风式微吗?古今家风有哪些不同,怎么看待这些不同呢?
徐勇:我并不认为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家风就会必然式微,乃至消逝。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存在。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在传统社会、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家风表现得更为浓郁一些,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
我们也要承认,家风的培植和传承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正如《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所说:“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信仰或行动范型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长时期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现代小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成趋势的情势下,家风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古今家风的另外一个差别,也表现为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现代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往往是三口之家,而传统家庭则是数代同堂、人数成百上千的大家族。同一个家族的人,遵循着只对自己具有约束力的家规族范。定期在祠堂宣读讲解,使得族人对自家的规范有着十分明确的认同。这也就是说,单纯从影响面来说,传统家风比现代家风要大得多。
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
记者:家风与家规、家训、家教有何不同?现今重提、重拾家风的意义在哪里?
徐勇:家风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风习,它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如何立身处世,一是怎样居家治生。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强制效力,目的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光大,即所谓的“保家亢宗”。
相对于家风而言,家训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形诸口头、见诸文字的,是可视可见的。家风有别于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但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了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家风的教育途径与家教也不同,它是一种不必刻意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过去则有“渐渍家风”的说法。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现在重提家风,热议家风,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有意义的。比如,当央视记者在采访询问“你的家风是什么”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在思考,是呀,我的家风又是什么呢?做长辈的在想,我们给后辈传导的是什么呢?做晚辈的在思考,我们从前辈那里继承的又是什么呢?整个社会重拾家风,培植和践行家风,能让我们从自发走向自觉。齐家是从修身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一环,夯实了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就有可能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一定程度地治疗现今社会的种种道德创伤。
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一些特殊时期,我们对包括家风在内的传统文化近乎敌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过往,审视当下,迎接未来?
徐勇:的确,近百年来,包括家风在内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做了经济落后的替罪羊。由于经济落后,由于被动挨打,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有一种态度是,抱着一种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自己不思进取,却怪传统的包袱太重;自己无所作为,而委过于祖先的惰性;认为一切的不如人意,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而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没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
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现在,更是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当中。历史构筑了我们现实的基础,过去贯穿在现在,我们是传统的子孙,而且现在不能也不可能割断这种关系。对于历史存留的资源,我认为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一种机械、抽象的说法,我认同的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历史和传统从本体的意义上说,是从过去经过现在而走向未来的,而从认识的意义上说正好相反,它是由未来经过现在而指向过去的。对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评判,出发点在未来而非过去。
在中国经济已经起飞的今天,我们应该反思过往,着眼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未来,立足人类文明的背景,以“温情和敬意”对待滋养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包括传统家风在内的传统文化,并将它纳入到新文化建设中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630/7735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