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2年度
绘画艺术前景与作品价值
2012年07月01日 13:10
今天这个时代是发展的时代,发展速度和发展层面是一般人难以估计的。我从事架上绘画,并且在传统绘画领域研究学习发展。在今天来看,究竟传统也就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精华和经典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或者对现在这样特别的发展时期有什么意义?我说说个人的感受。
大家知道,首先,现在在艺术上的发展,最大的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就是个人、个体价值的部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彰显;其次,我们的观念跟不上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的观念必须转变。转变后的观念加上我们的个性,这就是当下艺术界最有价值的东西。
架上绘画艺术的前景
现在有两个可能不太被重视的问题。一个是架上绘画是不是死亡了?或者说如今架上绘画还有什么价值?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油画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这六百年来,人类近代文明发展进程比较快,出现了非常多的经典,非常多的高水准的对时代贡献非常大的绘画艺术作品。
我个人觉得,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艺术,在今天中国横向展开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能想象到的各种可能性似乎都被展开、被挖掘了。今天的绘画艺术和十九世纪、十五世纪已经很不一样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搞一种样式,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添加或自己的发现去发展这个样式。另外,到今天,中国人从事油画的时间虽然不超过百年,但现在中国油画的从事人群之众,有才能的人之多,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见。所以,现在哪一个人想关起门来换一种观念、做一种尝试,就能拿出一种新的样式,让大家觉得非常新鲜,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了。
再一点就是观念艺术。其实,用绘画来表达观念是很蹩脚的。观念艺术根本不需要非利用绘画艺术来表达。观念艺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现在已经拓展到只要有一种特殊的观念,甚至根本不需要自己做,把这个观念付诸于一个方案,然后找一群人来实现,有可能用农民来实现,有可能找一个木匠来实现,还有可能找一些电脑专家实现,再一个就是他自己去行为。所以,观念艺术如果用绘画来表现,其实是很蹩脚的一种方式,或者它只能代表很小的一个范围。
艺术,特别是油画艺术、架上绘画艺术究竟在哪里才有可能发展?在今天它是不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况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在从事油画,但油画本身又面临这样一种状态:大家是不是还能鼓捣一个新的可能性呢?在目前已经没有这个可能性,或者说是极小的可能性,即使鼓捣出来,也是很边缘、很蹩脚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的文化历史上,中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从世界范围看,绘画是中华民族的长项。西方的绘画很晚才出现,当时中国的最高峰已经过去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发展的比较早。另外,中国文明对在世界文明的贡献中,我认为绘画占了很重要的一个比重。西方油画的历史上的高水平和我们现在油画的高水平是另外一个话题。欧洲十九世纪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期,他们在绘画上的最高水平没有超过中国人的水平,欧洲最好的一些画家,只能说在绘画史上有他,而不能说是最高峰。这是世界大范围内讨论的关于绘画的高度是不是在今天的问题。
如今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信息的时代,国际上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甚至是各种信仰、价值观的冲突,还有各种知识,包括古代的、现代的、非洲的、欧洲的、美洲的、未来的、过去的冲突或是碰撞,使得这个时代是一个特别焦虑的时代。在焦虑的时代中,每一个人都会觉得目不暇接,而且哪个价值观都好像很难作为一个确定的信念。各种的可能性和分歧出现以后,很难消化,很难选择。所以今天最发达的是怀疑主义,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那么信任,什么事情都要通过一个新的方式去怀疑,但这种怀疑其实会造成一个人的痛苦和没有依靠。人类文明发展了这么久,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在碰撞中产生了混乱和无助、无所适从或是无从判断,这是我们现在的一种状态。
绘画艺术作品的价值
在现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大变化的时期,我们谈绘画,无论是讲座还是教学,大家问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画画还有前途吗?画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么多人在从事绘画,这样画下去能进步吗?还能够做出成绩吗?
近几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美术大赛的组织工作。比如说,一个全国性的大赛,有时候我们是从七八万件作品中去选取几百件作品,再在几百件作品中去选几件作品获奖,最后选出来的结果,所有的评委都不禁怀疑,怎么获金奖的比不上历史上同样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获奖的人的水平和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横向地被摊煎饼一样摊开了,那么纵向上的积累、深度和提高水平很难形成。文化是什么东西?有人群就有文化,但文化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文明,文明是靠积累的。积累是什么?积累是一代一代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的经验。中国人最骄傲的是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今天的我们和古代的文明、和前面的人积累起来的东西有什么关联?好多做法,现在一提起来就认为它们已经过时了,反对它,要扔掉它。我们要放下这个“包袱”,然后从头开始,建立全新的东西。所以,今天的艺术家其实是很难做的,关键一点就是好像要从自己开始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还要有价值、有意义,否则就是仅仅一个人玩闹的东西。因为艺术的价值就是在人类历史上或者人群中产生共鸣,共鸣越大,价值越高,同时它还是不会过时的。历史上成为经典的作品在它被创造出来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时间越久远,只要有人传承着,就会越来越辉煌。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是人类的两大科学。在自然科学上,我们谁也不知道在生物、外太空、核能等方面会有怎样的发现、发展。在人文科学的文化艺术方面,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艺术品代表着人类积累起来的高度,但文化是以人传的,如果人不在,或下面的人不继承了,那么这个文化就断了。例如,古埃及的文化现在只有在旅游点看到,它的文明究竟是什么?它从审美形式上给我们真正的影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转到了欧洲其他地方的。这是因为文化、艺术、信念等和人、生命、精神和情感联系得非常紧密,它不是物质性的,必须是靠人去发展、传承。然而,传承和发展是很难预料的事情,即使我坚信它会有一种发展方式,但很难说清楚究竟是怎样。
我们从最常见的艺术品看看传承和发展的脉路,以西方的绘画艺术、油画艺术为例。首先是死人的肖像。这些人像是画在木板上,是用蜡彩画的。蜡彩就是用颜色粉调成一种画,画的时候底下要加热,趁热的时候画上去,凝固以后就画好了。蜡彩的好处就是不易变色,最古老的蜡彩到现在都保留着它的颜色。这种画在棺木上的绘画和后来绘画的关系我就不细说了。
到了文艺复兴的早期。弗兰西斯卡画了一个耶稣复活的圣经故事,这是一个石壁画,画在墙壁上,颜料和墙壁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保存的时间较长。材料是用颜色粉调入了一种油来处理。弗兰西斯卡画的还不是油画,他的绘画和古希腊或是古埃及的绘画有很多关联,并不是一个人完全没有学习前人就突然会画了。
马萨乔是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在几何形体和光影、透视等绘画原理上有所发现。另外,虽然他画的是圣经故事,但观察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当时处于文艺复兴前期,是个最伟大的开始,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绘画的认识与原理上有进步,就是透视的发现、几何形体的表达、人物光影上的发现。第二方面就是观察现实,用现实中的人来表现作品。文艺复兴是用人性来表达神性,画家必须去观察现实的人,但把人画出来的时候,人性里有神性的部分恍然也出来了,而不是单单画人的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影响非常大。很多近现代的绘画吸取了这个时期的很多东西。
接下来是十七世纪的画家鲁本斯,当时他的画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大片,整个欧洲都想得到他的东西。那个时候,在马萨乔和弗兰西斯卡等人的基础上,经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发展,由于自然规律和绘画规律的总结,再加上他自己的情绪表达,他的绘画技能和表现力等方面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期的伦勃朗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在油画五百多年的历史里,油画的集大成者应该是伦勃朗,从油画的表现力、丰富性以及绘画元素的使用来看,在他之后就没有一个在绘画上全面发挥的大师。在名作《夜巡》中,人物众多,除了透视、几何形体、人物组合、观察外,更重要的是又增加了一种很特殊的光影。每增加一个元素,在绘画上的难度就会增加。当然,如果难度只停留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但伦勃朗在表现力上确实有出彩。当然今天看来,好像这样大场面、全因素的作品,人们似乎更喜欢看电影,用新的艺术方式去取代绘画。伦勃朗一生画过几十张自画像,他的自画像不是完全的形象记录,更重要的是表现他的内心和他在绘画上发展出来的高度,每一张都有新的探索。他中后期的一幅自画像上,最白的和最黑的地方、最清晰的和最虚的地方、纸上厚染的和薄染的地方,突出强调出来的和推远地方都达到了一个极限。世界上所有的画家一讲到伦勃朗,不管喜欢不喜欢,都非常佩服敬重。今天的画家没有这种精神,也没有这样的状态去探究绘画的奥妙,所以很难达到这样水平。不是说伦勃朗达到这个水平,后面的人就可以接着这个水平往前走。伦勃朗去世了,后来的人只能在自己的方式里积累前进。我们来看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文明,不要说我们是否超过或者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前走,都必须把他们掌握,你可以不去做,但可以往前发展。
接下来是维米尔。十七、十八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前叶,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地区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委拉斯贵支、格列柯等,他们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延续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东西,但他们表达的意境更加贴近现实,或者贴近作者的心灵。在处理上,他们的水平是一样的,他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哈尔斯是一个很特殊的画家,他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元素以后,他的性格是比较豪放的,能够快速抓住比较激情的、动感的东西。与维米尔形成对比,维米尔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很纯净、很干净;哈尔斯是很火热、很激烈的、很个性。除了个性,他们作为油画家对绘画元素的掌握是决定他们绘画高度、表达个性的一种重要能力。再一个就是他们发现的美感都是从真实生活里面得出的,这个时候画作已经不再是表现圣经故事了,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许就在周围的生活中去挖掘一种境界或一种表现力、一种美感。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体验上挖掘出,这就是他个人的创新性的东西,或者是他个性里独具特点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委拉斯贵支比作中国书法里的王羲之,也就是说他的画可以作为典范。很多艺术家说委拉斯贵支是有个性的。委拉斯贵支不强调个性,他努力进入一种绘画艺术的共性里面,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去了解真理。俄国画家苏里柯夫说他是画真理的画家,是画家中的画家。委拉斯贵支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绘画的正确性,其实这个时候他的个性是很强的,委拉斯贵支是个很儒雅的人,当他的绘画全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很自然流露出一些他自己的东西。绘画都是画出来的,也就是书写出来的,都是在真实的观察中提炼和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表面看是一个真实,实际上比真实要超越很多。从抽象意境看,音乐角度看它的节奏感,以及画作的表现力是来自于绘画性,并不是他发现了一个很怪的人,表现出异样的、不同的内容,这是误导,是他努力的让自己发挥到一个水平上,最后达到炉火纯青,代表作是《教宗英诺森十世像》。委拉斯贵支被雇佣为国王绘画,但他最后把绘画上所有的才能和他的个性,创造出的这种真实。比他年长的鲁本斯看到委拉斯贵支的画以后,对他也很推崇,因为委拉斯贵支发现了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在前人的绘画里是没有的。实际上,我们回头看看他的真实,从客观情况上看,这种真实是在今天看来不以为然,但他达到的内在的真实在当时是很有表现力的。
在委拉斯贵支去世以后,西班牙出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画家——戈雅。他在绘画的把握上、能力上不如委拉斯贵支,比较没有那么提炼,没有那么概括,但这不影响他在艺术上的表现。绘画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就是一个表现力,用绘画的元素达到他个人的表达,这体现在戈雅身上,很多人认为他是现代绘画之父。
从十八世纪的法国夏尔丹的画作看,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绘画落后于荷兰和西班牙。到了十九世纪的安格尔,法国也好、俄罗斯也好,整个欧洲又回看文艺复兴,那个时候他们带着很虔诚的态度去意大利学习或追随艺术性。这种追随和学习开启了整个法国十九世纪,包括俄罗斯十九世纪的辉煌。在达维特、普桑之后,到安格尔已经是第三代了,他在意大利待了18年。《泉》是他晚年的一件作品,是在70多岁画的。有人说油画在年轻时候能画好的,但对真正的好画家来说不是这样的,他的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更单纯,甚至更概括,能看出来这个时候好像有一种法国的贵族气息,好像与文艺复兴时甚至和十八世纪的质朴和大方不一样了。但我们说安格尔有一个特点,如果他没有把文艺复兴,特别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感和传承放在他的艺术里,那么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很俗的。就是因为他加上那样的内涵,他的作品就变得很高雅,有一种传承,所以他的画并不是凭空的
和安格尔同时期的是德拉克洛瓦。如果说绘画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热情型、力量型或者是表现型的,另外一个部分理智型、稳健型、经典型或者说典雅型的,那么他们正好就是这两个方面的代表。所以,他们虽然有争论,在现实中,谁也不能取代谁。所以,我们说艺术家个性很珍贵,能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方面,但他们一定要在共性上达到一个水平,如果单单强调个人的不同,其实没有多少价值,要在共性水平上能做到一定高度。因为像安格尔那样表现希腊方式的画家有很多,为什么他们俩可以达到这个水准?就是因为他们内涵、心理的力量和这种境界和高度。他们和伦勃朗那个时期的绘画没有什么两样,可能技法上特别是表达的情绪上有不同,但他所采用的元素、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看米勒,其实从技术到能力上看,绘画历史发展到他那个时候应该说有点退步,或者说变得更加陈旧,更加拘谨,好像表达力更加没有历史上那么伟大。但米勒在十九世纪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是他的心灵,他的信仰,他的精神。当时,米勒的出现让法国人甚至是欧洲人认为又一个文艺复兴来了,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我们看他画的《拾穗者》,反映的是很平常的生活,在技法上也很质朴,甚至不如前人,但在绘画的内涵和境界的表现上却有承载。
柯罗是安格尔之后一位非常有诗意的画家。看了他的《珍珠女郎》就非常想把它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放在一起做一些研究。但柯罗有着十九世纪欧洲农村的诗意,这种美感就好像更加亲切、质朴,有一种可以和现代人沟通的东西。
马奈是一个反叛者,他的画在当时认为是一个不得了的革命,现在看来他和传统走得不远,他在绘画上吸收了一点日本版画的特点,从内容上稍稍有点拓展,成为当时很前卫的艺术家。但这和前面的关系很大,他和库贝尔的关联很紧,他不断地去西班牙,他最欣赏的画家是荷兰的哈尔斯、西班牙的戈雅,他一辈子向他们学习。但他在内容、内涵,还有情感、情绪上和当时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特别是色彩,这时的色彩出现印象主义的光色这种新的认识以后,比古代的色彩更加鲜明。所以这种表现就变得大刀阔斧。《草地上的午餐》是马奈晚期的作品,把人体和着衣的绅士放在一起的表现方式,是当时学院派所不能忍受的。马奈在绘画上的发展,使得法国后面产生了塞尚和整个印象主义在绘画上的变革。
印象主义德加的《年轻女人像》和毕沙罗的《路弗西安城堡栗色的树》和《红屋顶》,从内容没有什么奇特,从表现上却表达的一种在绘画方面的发泄。
那么塞尚又回到绘画的本体,就是把给绘画上增加的文学性、音乐性等所有东西去掉,用绘画本身的元素重新组合表现力,所以他在绘画史上特别重要。其实,他和前面的马萨乔以及希腊时期、埃及时期强调的东西,在原理上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他还是用这样一个原理,只是他把绘画又转回到绘画的本体来。然后用他自己的眼睛、用色彩、用结构去观察事物。
毕加索追求黑人的目标、更原始的艺术,反而变得更加现代。所以,传承和发展这两样东西不能偏废,只做一样不可行的。
照相机出现以后,取景上的变化对绘画的影响很大。这是在绘画中间停下来的部分,也受到东方绘画的很多影响。他们不再把写实绘画做得那么到位,在绘画中更加强调人欲,以及在绘画上的那种气和表现。
谢洛夫是十九世纪末巡回画派中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色彩是真的,后来就是成为印象主义的色彩,但绘画的原理是一样的,书写绘画性就是虚实、强弱那种节奏表现得更强一些。马蒂斯把绘画更加简略化,扔掉很多元素,强调最青春的意念。但在绘画的构成、形、表情、意境都是一样的。马蒂斯到了一个更简练的程度,要继续往下走,已经很难了。但他仍然是塞尚的原理,是色块之间、几何形体之间构成的审美和节奏上的东西。
看了这些熟悉的绘画,我们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绘画没有断过,从马萨乔那个时期开始,特别是近代绘画,它们前后之间是有关系的,后人的一点点发展是有限的,如果离开前人,后人不可能获得成功,不可能有那样的发展。如果没有毕沙罗,就不可能有塞尚;没有塞尚就不可能有毕加索;没有梵高也不可能有马蒂斯,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传承和发展产生的一种创造,是文明的不断延续和更新。
在西方艺术史上,绘画已经达到如此高的高度,我们今天再去绘画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看这段的历史就知道,绘画在人类的文化里像音乐、舞蹈一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需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高度,这和历史是有关联的,所以每一代人对内涵以及表达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凌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701/773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