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2年度

近期宏观经济热点与政策

2012年09月01日 13:23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一下近期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上半年的数字都出来了,总的来讲,有好有坏,有喜有忧。究竟后面会怎么样?就此,我想和大家做进一步探讨。

应该说“十一五”那五年奠定了我国“十二五”的发展基础。第一,2010年我国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我国出口稳定地超过美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那么,进口加出口的外贸怎么样?因为美国进口着实是太多了,所以美国还是外贸最大的国家。我国外贸有望在2013年、2014年超过美国。第三,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这讲的不是总值,而是工业附加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中国经济规模能达到世界第一呢?我感觉,如果再给中国10年的稳定,中国能赶上美国;再给中国15年的稳定,中国就能超过美国。对此,美国人也在研究。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研究的结果是,2040年中国超过美国;小布什上台的时候,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30年超过美国;奥巴马上台又让人研究,四大智库告诉他,2020到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一定超过美国。按照20世纪30、40年代炼钢、煤炭、发电三大指标看:1999年我国钢产量就超过了美国。现在我国钢产量是美国的六、七倍。考察钢产量有两个指标:一是人均钢产量。这个指标我国已经在世界前列了。中国13亿人口,一年可以炼到6.5亿吨钢,人均半吨钢。二是社会钢铁保有量。这个指标我国就不行了。俄罗斯社会钢铁保有量最多,在它17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概有40亿吨钢;美国9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概有37、38亿吨钢;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大概只有20亿吨左右的钢。我国社会钢铁保有量离基础设施过关至少还差一半。按照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制造业和汽车业为主的标准看:我国2010年汽车业、制造业双超美国。我国现在是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也是汽车最大销售国。有同志说,中国的车都是组装的。那么,世界上哪辆车不是组装的?哪辆车都是组装的!规模量产的车都是组装的。又说,那关键零部件中国生产不出来。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就基本不自己生产了。还说,中国人在设计上不行。我们看,宝马是德国车,却是意大利人设计的,由乔治亚罗汽车设计公司设计。在全球化的今天,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分工。如果脱离分工,重陷我国当年那种狭隘的自力更生,是毫无意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是专利问题。我国的专利申请和批准在2010年超过美国。我国专利中相当大的比重是外观专利,而美国专利中比重最大的是发明专利。这是宏观上的差距。从微观上看,现在在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真的不是微软,不是索尼,也不是三星,是我国的华为。而华为申请的专利基本上都是发明专利。可见,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超过美国是有一定基础的。

然而,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是世界经济的老大。自有人类历史开始,中国90%的发展时间稳居世界第一。明嘉靖年间,我国一个丝绸工厂约有1500张织机,两班倒,昼夜生产,工人人数达到三千。与此同时的西欧一般也就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规模,几十人的手工工厂就算是很大规模了。我国即使是到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乾隆年间,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乾隆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三成,工业附加价值也占全世界的三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建造的汉阳钢铁厂产钢最多达千万吨。1920年中国曾向美国出口4艘万吨巨轮。茅盾就曾在《子夜》中描述上海的期货、股票、汇率等,繁华一时。如此这般还不能说中国就是世界最强。

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是在19世纪末,但是美国真正主宰世界,成为世界中心,却是在“二战”基本结束,确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算起来,美国经过了50年,以美元顶替掉英镑,确立起了自己的核心地位。依此类推,如果2023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这样再过50年,人民币顶替掉美元,中国才算是最强。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太大。对此,华盛顿K街研究显示,美国已是胸有成竹。假若谁提出搞一个世界货币替代掉美元,那么,美国人就告诉你,美元就是那个所谓的世界货币。就此,美国人在国际会议上辩论说,美元是美国人发行的,你们用没用?事实上是用了,无论是外贸还是金融交易都用了。美国人质问,美国人发行的货币,你们凭什么用?回答,你发行的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作为一种负债,为什么不能用啊?美国人反唇相讥,既然大家都用了,凭什么让我一人负责啊?所以,我看美元将来有一个挺缺德的趋势,即是美国人发行,世界都用,然后大家负责。换言之,你接受了美元,我美国欠债那是美国的负债,同时是你的资产;你不接受美元了,也好办。你债权国的资产没有了,我的负债也没有了。所以,美国人现在根本就不怕欠债。

那么,我国跟美国的根本差距究竟在哪?在于经济结构上。第一,我国的工业附加价值跟美国的工业附加价值几乎差不多大。但是,我国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整个经济近一半;美国占8.9%。第二,我国的工业附加价值更多的来源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而美国更多的则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第三,我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根本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同样的工业附加价值,美国是由1150万工人生产的,我国是由1.7亿工人生产的。就是说,一个美国员工可以干到14到15个中国员工的贡献。从工资差距来看,中国与美国全国平均工资差距是1:5.5,制造业的工资差距是2.7:21.5。由此看来,美国一个员工干了15个中国员工的活儿,只拿了不到8个中国员工的工资。可见,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如果我国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即便是涨工资,那也只能是名义收入越高,物价跑得越快。

具体到2012年,回过头来看,你会体会到:一是增速放缓,物价上扬;二是资产价格胶着,房市不升不降、股市不死不活;三是结构调整实际并不顺利。

第一,增速放缓。今年的增长先低后高,物价先平后翘。现在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不太好,但是逐渐会好转。通常,我国一个年度的GDP新增财富在最后一个季度占到全年的30%以上。所以,只要我国经济下半年恢复起来,问题不是太大。我国增长速度2009年第一季度6.1%,2010年第一季度11.9%,2011年第一季度9.7%,今年第一季度8.1%,在逐步下滑。增速超过12%叫过热,掉下7%叫过冷,在这之间九点几、八点几最理想。但是,宏观掉下一个点无所谓,可是微观掉下一个点可不得了。为什么?我国50万亿人民币GDP,宏观掉一个点无非是掉五千亿的事儿,可是对微观而言,就是五千亿的消费没了,五千亿的生产没了。微观企业的损失是100%。现在谈的最多是宏观怎么转换模式,怎么调整结构。微观的困难往往想象不足。事实上,微观是基础,微观做不好,宏观也好不了。因此,宏观在进行模式转换的时候,微观的困难必须想的更充分一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有活力、繁荣,除了统计局的各项指标外,通过饭馆上座率、宾馆入住率、公路、铁路载货量、高尔夫球场活跃量、飞机贵宾舱上座率、用电量等指数也可一叶知秋。中国经济的特点是第一产业保稳定,第二产业保速度,第三产业保就业。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只要这个产业好了,有吃有喝,社会就稳定。第二产业炼钢、炼铁、造船、造车,只要这个产业上去了,速度就下不来。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高端的金融业,中端的旅游业,低端的餐饮业。只要这个产业起来,大家都有活儿干。只要能把一、二、三产业,同时煤、电、油、运、粮这五个方面处理好,我国经济问题不大。我国今年物价指标定的是4%,应该能够完成。从宏观调控来看,必须要把增长与物价结合起来考虑。增长减物价要保证大于3%,日子就能过。

去年年底乐观派预计我国今年很可能有9%的增长,悲观派预计要掉下8%去。我觉得今年增速过8%,大约徘徊在8.1%到8.2%。今年年初觉得最难的两个行业,一个是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比如建材、钢铁、重型运输设备。另外一个是外贸。外贸干脆就说,这日子没法过。尤其是一、二月份很难受。事实上,对于一二月份不要太叫真。因为一、二月份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春节,通常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算彻底过完节。2012年1月有春节,不干活;2011年1月没春节,干活。因此,拿今年不干活的月份与去年干活的月份相比,还想要一个正增长,不可能。2012年1月不出负增长就难能可贵了。可是,2011年2月有春节,2012年2月没春节。所以,今年2月有那么高的增长速度,那是干活与不干活的差别造成的。并不足以说明实质性的问题。今年2月令人奇怪的一点是外贸逆差达314亿美元。在今年1月预测的时候,都说外贸是逆差。好的说250亿美元,坏的说270亿美元。结果是外贸逆差达到314亿美元。对此,大家都喊糟糕,我说挺好。因为考虑到中国进口的结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再加上散件。这么大的外贸逆差说明了我国能源进口的多、资源进口的多、零部件散件进口的多。由此可以判定,今年2月我们开始干活了。事实上,中国现在不只是建设离不开进口,生活也离不开进口。比如我国的石油,自己去年生产两亿吨,进口了两亿五千四百万吨。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6.5%,而且每年升高一个多百分点。去年我国自行生产的大豆不到1300万吨,进口了近5500万吨。当年WTO洽谈的时候,大豆不是按照粮食谈的,而是按照油料作物谈的,即100%开放。就是说进口大豆就是进口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我对进口大豆本身倒没什么看法,唯一担心的就是转基因这件事情。孟山都做试验,把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放在那个地方,小白鼠只吃非转基因食品,宁肯最后饿死也不动转基因食品。我国居民现在用油量是健康用油量的三倍。如果能够做到人人健康用油,我国就不用进口那么多大豆了。

 

西方经济学有一基本理论,生产最重要取决于需求,生产什么东西不算多费劲,费劲的是要把这个卖掉。而需求从哪里来呢?从现在给出的2012年一到六月份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内需我们叫社会零售总额,即消费这一块增长的一点都不比去年低。在投资方面,我国上半年也有20%的增长。出口一、二月份不行,到五、六月份呈现爆棚式增长,即我国上半年的出口也没下降。由此说明我国是有需求的。但是,有需求为什么生产不足呢?问题可能在于,有需求、想生产,但是没有流动性。换言之,没有充裕的贷款。那么,到底中国经济有没有流动性?为此,我国开始降存准率。降0.5个存准率等于是向社会扔出去近五千亿的流动性。由去年到现在我国存准率降了三回,结果显示,银行具有流动性。倘若没有流动性,降存准率就可以了。可是具有了有流动性,企业不借钱,那就是不愿意干。为什么有需求,有流动性,企业不愿意干呢?就是利润太差。怎么办?要降低企业成本,要提高企业利润。

中国央行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另外,全球都降息。如果人家搞QE3,即第三次量化宽松。你不与人家同步,意味着人家把全球搞成通货膨胀,你替人家扛着;人家把全球搞成通货紧缩,你还替人家背着。如果我国降息之后到八月份还不行,还得降,再不就得减税。现在也放出这话来了,叫做结构性减税。即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换言之,左手给你减,右手捞回来。现在我国整个财政开支中的70%都用于民生。用于民生的财政开支和用于投资的财政开支不是一回事。用于投资的财政开支可以是一次性的,好比是把钱拿出去修一座桥,桥修完了,在桥头修一座收费站,就可以挣钱了。用于民生的财政开支是永续性的开支。永续性的开支要求有永续性的收入。一旦没有了,就会变成希腊现在这个样子。

由于我国财政开支的结构变得更多地关注民生,于是我国的财政开支就变成了刚性开支。因此,如果进行结构性减税,第一步很可能做的是出口退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消费、投资、出口。中国的消费由改革开放到现在增长一直是排全球第一的,没有哪个国家消费能比中国涨得快。我国再想消费快,几乎不可能了。看我国的投资方面,那四万亿出去之后,现在批评四万亿的人比支持四万亿的人多。现在也不敢把四万亿2.0版再拿出来使用。由此就剩出口了。除了欧洲情况比较糟糕,美国整个的消费是在恢复的。金砖国家也是在恢复的。日本也是在恢复。因此,把外需弄起来,我总感觉还行。其实,汇率对出口影响不大,真正大的是出口退税。我国今年四月份集中处理了一批出口退税,五月份出口就爆棚。

我国汇率已经涨30%,可是贸易顺差依然下不来。从我国的外贸结构来看,基本上出不了逆差。我国外贸的一半是加工贸易。就是进口零部件,在这边儿组装,然后卖最终产品。这个过程要想出贸易逆差,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最终产品的售价比零部件成本价还低。这事儿根本不可能发生。

另外,我国转换外贸的增长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加中国在产品中的附加价值。这也是在增加贸易顺差。由此可见,我们的目标是要降低贸易顺差,手段却是在增加它。此外,现在中国人不生产牛仔裤,欧洲人要光屁股。中国人不生产鞋,美国人要光着脚满地跑。现在世界分工格局几乎已经定板了。这个时候非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制造产品涨价。即便是涨价了,他们还是得要中国的产品。因此,中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从根上解决不了。

第二,资产价格胶着。对于房市,中央讲的很清楚,抑制的是房价过快增长,从来没有提过促使它崩盘。大家客观地想想,北京房价从2000多元涨到20000多元,涨的过程对中国经济是什么影响,大家都看到了,也品味到了。那么,房价如果下来 50%会产生什么结果?产生什么现象?你见到过吗?你试过吗?没有,没有的情况下没法预测,这是第一;第二,有哪位领导敢试试全国房价崩30%,会是什么情况?没人敢试。从其他国家来看,美国房价一崩,闹的是世界危机;日本房价一崩,闹的是20年停滞不前;西班牙房价一崩,债务扛不下去了;香港房价一崩,弄出一堆负资产阶级。因此,现在最好是控制住房价,不要让它过快增长。房价不涨了,要买房的人感觉有了希望;房价没有大幅度下跌,已经买房的人感觉资产没有缩水。同时,36000万套保障房给真正困难的人以很大的希望。其实,无论政府还是银行都不希望房价下降。有房人,不希望房价降那么,没房的人希望房价降吗?你说希望,错了。没房的人也就是交首付刹那间比较纠结,首付交完后转身就开始想,怎么还不涨?事实上,房子有两种功能:一是安居,二是投机。看一座城市的房价关键要分析,这座城市的房价是由安居因素决定的,还是投机因素决定的。由安居因素决定,遵循的是商品规律,由投机因素决定,遵循的是金融规律。我国只要把安居功能好好地发展起来,把投机功能抑制住,中国的房价有法解决。我国住房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我国城镇的自有住房率达到89.68%。晚上你到大街上去看,有人站在大街上没地去的吗?没有吧。无非住的是买的、或是租的、或是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真觉得房市不要大起大落,要稳住。

股市现在不死不活,不好弄在什么地方呢?因为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有效配置资源。在资本市场中间主体有三个:一是投资者。它看准的是股市的财富效应,进去要发财。二是企业。它是看准了股市或者资本市场的集资效应,进去要圈钱。三是国家。国家进来之后就是为了利用资本市场的这种能力,把企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化。三个主体目标不一样,有想赚钱的,有想圈钱的,有想治理结构的。三方的交叉点就是有效配置资源。如果股市能够做到有效配置资源,三方的要求就都能满足;如果股市背离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就成赌市了。赌场的特点不是配置资源,而是配置收入。现在中国牵扯到资本市场的人太多了,好几亿。如果资本市场回归不到其应有的功能上,便会岌岌可危。因此,股市必须要围绕着有效配置资源来做。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结构调整陷入两难境地。要调整就必须放缓速度,可是,放缓速度跟稳增长又形成一对矛盾。问题是转换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它是手段还是目的?它是过程还是结果?它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有没有一个尽善尽美,好的不能再好的模式结构摆在那儿,让全体中国人努力朝那个方向走?没有。因此,我们就得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世界环境考虑产业结构调整这件事情。形象地来看产业结构的转换,最低端的经济体是树上结什么,地底下埋什么,揪下来、挖出来卖了。稍微发展一点,就把这些原料加工成产品。再往前发展原料不够了,进口原料,加工之后再卖,这叫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我国现就处在这个阶段。再往前走就是我投资你生产。再往前走,我连投资都不做了。我教你投资,你去投资,他来生产。时下,国际上投行厉害的很。再往前走,估计就得卖“胡思乱想”了,诸如软件。

事实上,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来没停顿过。1980年我去蛇口,那儿有一个三洋收音机厂,定位为高科技。我疑惑,一个收音机也高科技?问后方知,这个收音机里面没有晶体管,里面是集成电路,里面有百八个零部件。尽管当时中国生产出了水压机,生产出了万吨巨轮,但是真正的流水线生产水平就是百级零部件的水平。不管怎样,我国在生产收音机方面已经与国际的生产方式接轨了。1979年,我国开始进口黑白电视,1982年开始组装黑白电视,同时进口彩色电视,1985年开始大规模组装彩色电视。1995年,中国的彩电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时的中国家电生产水平达到千把个零部件。中国在千级零部件的产品上已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了。然后,我国进军小汽车领域。入市的时候,我们特别担心小汽车领域被冲垮了,那时候我们自己的车真的不行。你看看现在,我国组装的车基本上在2005年都过关了。现在我国做动车组,做大飞机,那是千万、百万级的零件。

 

结构调整不顺利并不只是我们一个国家,全球结构调整都不顺利。2008、2009年次贷危机以后,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英国首相布朗,他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恢复制造业;欧盟2010年搞了2020欧洲战略,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美国绿色法案以及奥巴马讲五年出口翻一番,创造200万个工作岗位;日本搞第三条道路。可见,全球几乎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可却没有一个是顺利的。

奥巴马面对金融危机,制定的五年出口翻一番的计划。创造的200万个就业岗位,要求其中有80万个岗位必须在制造业。为此,当时奥巴马把乔布斯请到白宫问,IPhoneIPad能不能从中国撤回来,在美国生产?乔布斯告诉他,这事儿不可能。乔布斯举了一个例子说,他拿到IPhone样机,发觉屏幕不亮。马上打电话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之后,中国这边连夜动员工人撤换掉80万台手机的屏幕。乔布斯说,这种事情可能在美国发生吗?如果在美国不可能发生的话,美国生产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去跟中国生产的东西竞争。2012年一、二月份,美国在华商会和美国大学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39%的在华美资企业都有撤回美国和转战东南亚的意愿。将近三成的日资企业也有这种意愿。为什么外企纷纷提出要转移走呢?主要是这些企业感觉中国飞速上涨的成本势头根本没有办法被遏制住,甚至连遏制住的希望都看不出来。最近中国经济不是那么快速地发展之后,我国大宗产品的价格下来了,涨幅也趋于平缓,大家感觉受得住了。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开始,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30%。由此意味着,这么一段时间里我国出口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其劳动生产率就得提高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水平。为此,我国企业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那么,中国经济究竟何去何从呢?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2012年没问题,问题将出在2013年。经济学界的“章鱼保罗”——纽约大学教授卢比尼在2006年7月写了一篇文章说,美国要经过12个环节崩盘。第一个环节,房价下降;第二环节,按揭还不上;第三个环节,以按揭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出问题;第四个环节,消费信贷还不上等等。这12个环节就把美国说死了。之后,他在纽约成立了卢比尼宏观经济预测公司。预测说日本要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就长期衰退了。预测说欧洲要出现债务危机,欧洲就债务危机了。

卢比尼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如果出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外需不强;二是房地产出问题。不过,2012年中国问题不大。因为中国房地产现状是有意为之。所以等到经济不景气时可以采取措施再把它调整上来。卢比尼预测中国2013年以后硬着陆的风险达40%。投资大师索罗斯在2011年6月物价最不好的时候讲,中国通货膨胀恐怕只能通过硬着陆来控制。就是通过经济减速来控制。事实的确如此。

通货膨胀往往有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过度需求。只要银行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消费和投资的成本一下就被抑制住了。二是工资造成的问题。提高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同步,这样就会造成工资物价螺旋,如此下去越攀越高,越不好弄。三是结构性的原因。当年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承包制,增产的是粮食;城里给工人发奖金,增产的是日用品。因此,那个年代,吃穿用的增长意味着GDP的增长。现在GDP的物质内容是什么?是高楼大厦、高铁高速、基础设施。哪个能吃?哪个也不能吃。但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我国GDP获得高速增长。为此,老百姓强烈要求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于是货币工资提的很快。但是,我国吃穿用的产量、质量没有跟上。另外,当收入提高以后,人们要追求好的吃穿用。然而好的吃穿用的产量更少。在这种情况下,GDP转化为货币收入,就变成较多的货币争夺较少的吃穿用,造成物价上扬。因此,如果想要让物价基本平稳,只有转换生产结构。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符合大家需要的。

世界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讲,中国在2013年年终之前,面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将达到60%。2011年年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回答“中国经济会崩盘吗”的问题时答道,世界经济已经饱受欧洲债务危机之苦,我们真的不希望一个新的经济危机。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存在危机的隐患,主要有两个:一是房地产;二是影子金融体系。影子金融体系就是高利贷。从大数讲,我国有两个18万亿,两个10万亿。

第一个18万亿,实际是10.7万亿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借债,也有人说是18万亿。这18万亿现在的处理办法:一是展期,即延期交割,减少浮亏。展期意味着借新债还旧债。靠国家替你发债,还的是利息。只要利息维持在那儿,搁着那儿就不会有问题。二是发债,地方现在强烈要求自主发债。可是一旦自主发债了,全国就乱套了。所以,对此国务院采取的措施是每年配发一定的额度,由中央替发,中央担保。发债筹来的款一方面用于地方,一方面还银行的钱。所以,这18万亿不会有太大问题。第二个18万亿是老百姓在黄金、艺术品、古董、玉石上的投资。中国人投资黄金基本上是在每盎司1200进行的。现在依然还在每盎司1500以上。所以问题不是太大。其他诸如艺术品、古董、玉石等上的投资,国家不会管,也无需管。是真是假搁在那儿就是了,不会有问题。

再说两个10万亿。第一个10万亿是高利贷。全国高利贷显山露水的足有10万亿。如果这个崩盘了,银行可能会难受一点。我觉得国家没准备把它接过去。再有一个10万亿就是房地产。这是要千方百计盘活的。六月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空置房屋381.2万户,空置率达28.9%。从安居角度看,中国就是今天不盖房了,大家都有地儿去。所以,房子这事儿不用太担心,房价高不到哪儿去了。

总之,想方设法处理的是地方的融资平台,用展期和发展的办法延缓其爆发。能延展10年就算是安全着陆了。另外就是剩下不多的10万亿的房地产沉淀资金和盘不活的资产,如果能把它盘活了,问题也不大。所以说对于2013年崩盘,我是划一个问号的。

每年瑞典外交部长都会召开中国论坛会议,一年两次。春天开政治,夏天开经济。今年美国的、欧洲、亚洲的近180名研究中国问题的资深专家都去了,觉得中国问题多。我也觉得中国不是没有问题,但是不太赞成他们对于中国的评论,不过也得重视他们的看法。总理在今年两会把今年的增长速度定位为7.5%,这是八年来最低的了。对此,学者从理性判断,中国不去追求高速度了,腾出时间,预留出空间,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来看是利好的消息。

为什么市场对中国7.5%的增长速度不看好?关键得搞清楚这个7.5%是因还是果?如果这个7.5%是因,是要主动放慢速度为后面的发展打基础,那一定是利好消息;如果它是果,则就意味着在国际环境、国内条件的夹击下,我国增长速度根本到不了8%,是被迫接受一个7.5%,那它就是利空消息了。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预示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并基本完成了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中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风险也越来越大。经济模式的焦虑,公平效率的两难,路径锁定的忧叹,金融危机的困扰,如何跨越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明确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如何更顺利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这些难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从一般性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从国际环境来看,现在欧债有危机。其实我从来没觉得美国有事儿。经济无非两个动力:一是消费,二是创新。论消费中国跟美国几乎不要去比。中国13亿人,7.4万亿的GDP,消费3万多亿。就是13.4亿人消费3万多亿美元。美国3亿人,15万亿的GDP,每年消费10.7万亿。就是3亿人消费10.7万亿,达70%的消费率。我国产品现在在国际上不是没需求了,是我们的竞争力在下降,我们的市场份额在往下掉。从创新角度看,在今天称之为产业的诸如汽车、炼钢、造船、化工,哪个产业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及其衍生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的产业?几乎找不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到2020年中国必须以创新型国家面目出现在世界上。上世纪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世界银行让大家投票选出影响人类近现代进程的50种重要的发明产品。其中有31种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包括电灯、电话、轮船、飞机、互联网。其中只有一项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就是北京大学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中国人可以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出一百多个字来。可是,却干不出一次工业革命来。这是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需要自责的。真正影响人类进程的发明创造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天斗,与地斗。换言之就是和人类生存的时间、空间进行博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和谐、折中。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天人合一。电话把声音的时空压缩为0,飞机把两点距离越压越短,生命科学把人在时空中的续存尽量地拓展。

由此说来,美国经济根本就没有太大的事儿。欧盟2010年债务占GDP比重80%,美国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00%, 日本债务占GDP比例近2倍。我国如果只算中央跟省这一级也达到50%了,如果四级政府都算上的话也80%了。如果欧盟是一个大家庭的话,欠债不就是老大欠老二的,老二欠老三的,根本没什么关系。可怕的不在债,而在于金融。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是有豁免权的。自去年11月以来,希腊政府已正式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和对冲基金等私人投资者就其债务减计问题展开谈判。按照10月底欧盟领导人达成的希腊第二轮救助协议,私人投资者同意自愿接受希腊债务名义减计50%。谁能带兵把雅典占了?买债券是投资行为。好比在股市里炒股,哪有赚了笑,赔了就要带兵占人家首都的。所以,事儿不在欠债,事儿在银行。银行得有资产,资产可以是真金白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资产。欧洲这1300家商业银行买了很多欧洲国家发行的债权做资产。债权减计50%意味着以债权表现在银行资产马上缩水50%。资产一缩水,银行就出问题了。

不过,现在没事儿了。欧洲央行行长由德国人换成了意大利人。固执僵化的德国人解决财政问题的做法就是紧缩,流动性一紧缩就完了。潇洒风流的意大利人面对财政问题的做法是实施长期再融资安排。直接给各个银行放贷,1%的利息三年期。但是这个钱只能买欧洲国家的债权。由此解了困了。本来美国人把钱都吸走了,没有人买欧洲债权,欧洲就债务危机了。现在人家自己发钱,自己买债权。而且新的债权买了就当资产,马上流动性就充分了。并且这次6月28、29日欧洲峰会肯定了这一做法。欧洲央行直接向欧洲的商业银行贷款,不用经过主权国家。以前,欧洲央行把钱借给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再来救它的商业银行。所以只要救,主权国家的债务就会增加。现在欧洲央行直接对欧洲商业银行放贷,主权国家的债务不增,银行又活过来了。但是这里有一条,你拿欧洲央行的钱,欧洲央行要对你进行监管。这下子呆坏账也不会多了。所以,欧洲最难的时候混过去了。再有半年的滞后,欧洲就准备活过来了。

再看我国国内成本压力的缓解问题。国际上对于缓解成本压力有三招儿:一是发明创造。欧洲、美国就是用创新来缓解高成本压力的。这一条我国一时半会儿用不上。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我们有空间。企业要发展,最根本地离不开工人。可是真正意义上工人队伍的培养很不容易。只有几代人都是工人,在他的血液中才能出现工人的基因。他们才会敬业、有责任、有纪律,有技术的敏感度。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以此衡量,英国工人、德国工人,甚至看日本工人,那都不能叫工人。中国工人也不够合格。等到终于变成工人而不叫农民工的时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三是规模经济。中国现在厉害就厉害在规模大。现在的问题是,国外给中国提出的改革方案都告诉你,只要把航空母舰全部改造成舢板,中国的改革就算完成了。如果不改,就说中国这个垄断有问题。我开会就问他们这些所谓的出谋划策者,为什么中国的大企业就得改成舢板,你那个就不改?他说,你那个叫国家垄断。我说,国家垄断跟私人垄断是不是都叫垄断,在市场的行为是一样的吧。咱们学经济学说到垄断的时候分过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这一条吗?他说,没有。大家想想,世界500强哪个公司在世界上没有垄断?都有垄断。你再想想,世界哪个国家不在培育自己的五百强?都在培育。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今天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会是中国明天的发展模式,尤其美国今天增长的路径更不能是中国明天经济发展必须走的路。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巨大成果是毋庸置疑的。1978年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时,中国国土1/3面积上的人们生活水平甚至不如20世纪30年代,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但这就是事实。如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计算到建国60年,即2009年,正好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如果把60年中国的新增财富,即GDP加在一起,大约是250万亿元人民币。前30年一共生产了中国经济新增财富的2%,而改革开放这30年则积累了60年98%的财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8年多,新增长的财富则是这60年的2/3。因此,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是动态的,它是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孜孜追求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是对于未来需求趋势的把握。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时候,人们纷纷把眼光投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的IT和网络,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金融衍生工具。

凭借着全球化,技术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两个发明又向全世界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扩散。全球化其实就是市场的统一和市场游戏规则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从技术角度帮助IT业走向世界;而从金融角度,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推广,一切都证券化了。然而恰恰就是后者出了问题,使整个世界经济进入失衡状态,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都扭曲了,造成财富的灰飞烟灭。问题是,虚拟经济的风险无法被消除,只能转移。美国虚拟经济产生的种种风险,借着全球化这条大船,很快地被转移到了全世界。现在,全球经济危机已在“二次探底”声中逐渐远去,但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在新的一代美国人身上是否依然如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恐怕没有问题,但如果美国的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转折,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中国的经济结构就必然“被”调整了。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调整,可以套用交通规则中的一句话:“一停、二看、三通过”。先求生存,其次站稳,最后看准,然后再下手调整。

在这里,我们期待十八大的召开。我想:第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这面大旗一定会高举;第二,转换模式,调整结构这件事情肯定要很务实地去做。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判断。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901/773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