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2年度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的现状与机制

2012年10月01日 13:35

 

编者: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员和企业走出去,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变得也更加重要和迫切。然而很多国人并不很了解这一块。兹刊发几位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以供大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李志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关于海外利益保护这个问题,第一,它是一个利益问题,是很多企业要直接面对的;第二,它更是外交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经常面对的问题。第三,我认为也有个学术问题,它需要学界的参与和支持。希望我们今天的讨论能为我国未来的海外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思考。

为什么会有“海外利益保护”这样一个题目?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以及企业走出去,据统计2000年我国大陆居民出境人数突破1000万,之后基本上是以大于20%的速度在递增。去年,我国出境的人数达到7000多万,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的人都出国。2011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累积有600亿美元,遍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行各业。2010年我国对外劳务人员有84万多人。出去之后,就有很多风险,比如香港旅行团在菲律宾被劫持,湄公河惨案,中水电公司苏丹遇袭事件,利比亚大撤侨。近年来,我国外交部每年处理的领事保护事件达3万多起。如何保护我国如此庞大的海外利益,让我们的海外利益得到更好地实现,有哪些机制、哪些手段可以运用?关于海外利益保护机制问题,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去借鉴。下面请来自企业界中石油的李晓峰老师发言。

李晓峰(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能够参加这个讨论,非常荣幸。我主要谈一谈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基本拓展情况及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是抛出更多的问题,请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给予指导。

目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30多个国家,有几百个油气操作项目,这是一个基本情况。如果按区域来分,主要是五大区。

第一个区域是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区,主要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姆河流域,这些国家的油气资源都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俄罗斯。但是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目前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都在空前加强,他们是经常调整油气资源税收,或者相关的政策法规经常发生变化,这就使我国海外石油公司的收益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区域是非洲区,主要是苏丹、尼日利亚、安哥拉、尼日尔、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非洲油气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现在主要面临一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把它称为资源陷阱、投资陷阱,就是这些国家政治上比较腐败,也比较动荡,社区、部落的势力比较活跃,社会环境很复杂。

第三个区域是中东地区,这是最核心的一个区域,主要是伊朗、伊拉克、沙特、叙利亚、阿曼这五个国家。世界上几个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博弈很激烈,现在叙利亚这块儿搞得比较强烈,而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叙利亚,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伊朗。目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沙特、叙利亚、阿曼的投资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这就对国家能源安全利益、企业利益以及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第四个区域是美洲区域,主要是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加拿大、美国。现在中海油在美国和阿根廷的业务比较多,中石化在巴西的业务比较多,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南美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强烈,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比较大,我国石油公司的操作难度比较大,利益就很受影响。这些国家虽然没有中东地区那么乱,但抢劫、勒索这类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在南美工作,身上要放两个钱包,一个钱包是用来给别人抢的,另外一个钱包留点钱能够回家的。北美主要说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比较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进入美国主要是去学习他们的技术,目前中海油在美国海区有一个深海操作项目。在加拿大主要是一些非常规的油气,加拿大致密气、油沙的储量是世界第一的,如果单从储量上讲,不考虑开发成本,加拿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北美工作人员的安全倒是能够给予保障,主要问题集中在签证上,低成本人力资源是派不过去的,所以我们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非常规的油气操作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其次在员工方面更多地需要聘用人家本国人,这样从工期和人力成本方面考虑,我们的收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还有怎么签订双方的协议,比如免税、互派、技术服务、工程领域的敞开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目前,从石油公司的角度说,如何保障三种利益显得至关重要。一是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利益。三大石油公司所代表的有国企的利益也有民企的利益,还有外国公司的利益,但作为中国的石油公司,一方面承担着收益的职责,也承担着本国能源保障的责任。二是如何保障公司的商业利益。三是在中东、非洲以及南美如何保障公司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我抛出这三种利益的问题,对如何保障好,实现好,恳请大家给出建议。

黄智虎(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我今天谈的所有观点,纯属个人见解。我主要谈一下中国海外企业与国家形象。

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这不但体现在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中,甚至在国外民众的印象里,我国的负面形象也是多于正面形象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这与我国在海外企业的表现以及媒体对他们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整体形象也不佳。中国所有的海外企业往往都会被贴上中国的标签,这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像麦当劳、肯德基是美国公司,他们在中国出事的时候,别人不会说这是美国的问题,是美国怎么怎么样,只会说这是这个公司的问题。但是往往中国的公司,在国外出事,别人就要追根溯源,说这就是中国的问题,这就会危机到中国的国家形象。

 

我当过几年的外交官,在非洲工作过,也在美国工作过。我有一个感受,我们为企业做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的一些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国外交资源的使用,已经到了一种滥用的地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国家的外交。当然这中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利益,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外交负担,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举个例子,我国在赞比亚有一个铜矿的项目,这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一个标志性项目。这个铜矿做得相当不错,它的整个经营状况以及盈利状况都是不错的。但是一个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出事是不可能的,每年都可能有劳资谈判、职工罢工、安全生产事故等。那一年我还在赞比亚,我们这个铜矿企业所在的园区里面的另外一家中国的企业发生了爆炸,炸死了当地46个人,结果这个帐却算到这个铜矿企业头上,而最后都算到了中国政府头上。我们中国政府派去了慰问团,那段时间报纸上长篇累牍的都是关于中国的恶评,这些不仅影响到这个铜矿企业,还导致这一事件的整个善后的工作也非常被动,只能通过我国使馆层面、外交层面、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件事。同时有一个可供比较的事件,我国的这个公司中国人和当地雇员加在一起是2000人的规模,年产2万吨铜,在当地是一个中游的企业,当地最大的一个企业是印度投资的,它的员工是20000人,年产20万吨铜。这个公司出事比我们的公司多,也是罢工、骚乱,然后出动警察,造成开枪打死人。但是这个印度企业出事之后,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媒体说过这些事跟印度有什么关系,最多换一个总经理,这个公司又重新开始运营,一切很快就悄无声息了。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过程中,国家的色彩确确实实太严重了。我们的企业家在海外跟当地的人吃饭,最后都说祝中国和这个国家的友谊万古长青这类的话,就像外交官一样。但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就跟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着差别。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数是国企,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跟政府是不可分的。这些企业在海外的企业运营方式也非常像国内的国企。二是我国在海外投资的行业以能源类、资源类居多,这些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不同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它确实需要国家的推动。三是我们投资的地区大部分在世界上不发达的地区,非洲、拉美、亚洲一些不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法制不健全,行政比较腐败,各方面的设施都不完善。很多时候单靠企业自身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就会感觉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愿意更多地通过国家的力量,就是说利用外交资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四是我国政府对自我的职能定位,我们乐于宣传我们走出去的政策、走出去的成果,也就是说倾向于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政府的官员也很关心这些项目,而且这种关心有时候表现得非常直接。这样的话,那些个企业也认为,自己跟中国政府是有关系的,跟中国的整个国家利益是有非常大的关联的。五是跟中国的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文化中有喜欢走上层路线的传统,实用主义非常明显。到了海外之后,在这一点上甚至比在国内还放大了。在非洲、拉美以及其他不发达的地方,一个企业可能需要通过行贿、钻法律的空子,也就是走一些其他的途径才能解决问题。但是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社会环境、劳工权益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关于建议,我想谈几点。一是从政府的层面,应该更多地服务和引导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的形象好了,本身对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二是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要寻求一种突破,可以学习国外一些企业先进的做法,而不是更多地强调我们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的,或者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什么样的。三是要力图实现一个多层面的保护,企业希望通过国家的方式、外交的方式、军事的方式保护企业的利益,这肯定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其实商会也可以保护企业利益,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在巴西圣保罗有日本街、韩国街、中国街,警察经常骚扰他们,收保护费什么的。在巴西的日裔被选出了一个议员,这个议员向警察局施加压力,最后没人找日本街的麻烦了。某一天,一个最凶悍的警察突然暴死在韩国街上,不知道谁干的,查不出来,从此警察就再也不敢去了。而在中国街警察来收保护费大家就交,后来有人提议说成立一个商会,有一些人说了就开始干,有一些人说了之后并没有行动,还有的人不同意,最后商会也没有建起来,这样的状态一直在延续。中国人在海外的不团结现象,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四是要更多地利用当地资源,充分运用我们的合作伙伴或者说当地的专业机构、公司这方面的力量,才可能真正形成对我们企业的保护。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李颖)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001/7735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