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7年度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7年10月01日 13:59
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怎样看世界,怎样看现在的国际形势,怎样理解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挑战和任务。我个人从事的专业研究主要是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所以,今天的报告不会很宽泛地讲国际形势,而是集中在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特点上。主要讲三大块内容:一是中美关系的三个基本属性;二是观察当前中美关系的三个视角,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怎么看世界、怎么看中美关系的角度;三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双重超越。
中美关系的三个基本属性
为什么要讲这三个基本属性呢?因为无论是我们的对美研究、新闻报道,还是普通老百姓看美国,经常会在两极之间摆动,也就是说中国人看美国,经常是在爱和恨之间来回摆动。有些时候把美国看得特别好。2007年《环球时报》调查的结果也显示,70%左右的中国老百姓还是把美国看得比较好的,这是很高的比例。这是因为这几年中美关系没大事,相对比较好,布什忙着反恐,打伊拉克,顾不上中国,很多事情都顾不上中国了。这个时候老百姓的意见就比较一边倒,认为美国是朋友。但中美关系远的不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风风雨雨大起大落,往往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这个关系又会急转直下,变成一个很糟糕的问题。所以有很多学者说中美关系叫“峰谷间振荡”,一下子很好,一下子很不好。回头想一想,从1989年政治风波开始,美国对华禁运,然后克林顿上台,年年搞对中国最惠国待遇审查,搞得最厉害的是1993到1994年,要把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和所谓的人权问题挂钩,甚至给我们开了一个清单,十几项,说要不满足这十几项,那最惠国待遇就不给你了。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5年下半年到1996年初,我们搞演习,一下子中美关系到了几乎要打仗的边缘。这个时候美国的决策者一下子好像被惊了一下,说不能不把中国这个国家不当回事。这才发现不对了,这个关系不能这么冲突,所以往回摆。到1997、1998年,江泽民和克林顿总统互访,一下子调子又提得特别高,叫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个口号提得很高。跟着就到了1999年,1999年上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最明显的就是5月8号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炸了我们的大使馆。实际上,中美关系在此前一个月就开始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美国国内的反华潮流高涨,说什么我们有一个间谍偷了美国的核系统情报。最要命的是1999年4月份朱镕基总理到美国访问,当时中美关于WTO的谈判已经差不多,可以达成意向协议了。朱镕基准备带着这个协议签字的,结果克林顿因为国内政治的压力没签。协议没签成,跟着就来了5月8号炸馆事件,一下子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很快到了1999年下半年,克林顿意识到中美关系必须要发展下去,所以就马上利用WTO,一下子签了这个协议,又把这个关系拉回来了。然后就是2001年的总统大选,小布什上台。小布什一上来就说中美不是战略伙伴,是战略竞争对手,跟着又出现了2001年4月1号“南海撞机事件”。
由以上的事实看,中美关系的第一个基本属性是大国性。
中美关系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有其独特性:第一,彼此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和影响,大国和大国打交道与大国和小国打交道的区别就在这。小国你可以哪天不高兴就不去关照它了,但是大国绝对不行,因为大国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第二,大国之间的互动是有一条底线的,就是双方都不能触碰对方的根本利益。举个例子,当年美苏争霸,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偷偷往古巴运核导弹,被美国人发现了。结果,美国派军舰拦截苏联货船,这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人类历史最危险的时刻。两个核大国,真要打起来,世界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当双方触碰到根本利益的底线的时候,作为大国就得三思而后行,就得往后退。小国和大国就不一样,美国说哪天把伊拉克搞翻了,就把他搞翻了,也不至于影响全局。第三,大国关系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简单的道理,就是家大业大,制约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美国在这个世界上一家独大,国际上没有外在的影响能够制约他的外交行为,可是美国这个国家的体制特点、政治结构的分权特性决定了国内有很多的因素会制约他的外交行为。所以美国的外交行为并不像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样,美国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布什总统想打谁就打谁。了解美国政治的人都不会这么说,为什么?因为一旦攻击,就要花钱,美国人的钱掌握在国会手上,总统要动一分钱都得到国会去提。国会又有共和党、民主党两党,互相之间要平衡。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老有人问美国人会不会打伊朗,我说从我对美国政治的观察来说,现在还看不出要打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打仗就要动钱,一动钱总统必须通过国会。要国会支持他,那就必须在民众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老百姓要支持。这之前肯定是要造舆论的,就像2002年底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总统为了打伊拉克,整整做了一年的舆论准备。相对来说,我觉得中国的可预测性跟美国有很大不同。中国国内的发展比较快,比较迅速,但目前国际上总的环境还是不那么好的。中国的周边强国特别多,北边有俄罗斯,东边有日本,美国隔着海,再加上什么韩国、东南亚这些国家,包括越南,所以我们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外交行为有很多的牵制,中国也不是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的。相比之下,小国就可以乱来了。最典型的就是咱们旁边的那个小国,经常给我们捣乱。小国可以乱来,大国就不可以乱来。
第二,中美关系最大的属性就是差异。
中美两个国家差异很大,包括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实力,其中,军事实力的差距是特别大的。2007年美国财政年度军费开支378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每年9月份和10月份的最大付款。美国现在军费开支是什么概念?它一年的军费开支占了全球军费总开支的50%。排在它后面的有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这四强的军费总和还抵不上美国一家的开支。所以,美国这种军事实力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最重要的支撑。现在只有美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把兵力投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上去,其他国家都做不到。
还有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因素就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宗教。这一点我们中国人不是特别关注,但是研究美国外交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总体上说,中国是一个不信教的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一个世俗国家,所以我们没有一种宗教的感觉。我们去看好莱坞的电影,或者看美国的一些流行文化,也觉得美国好像是一个很世俗化的国家。但实际上,如果大家真有机会去美国待上一段时间,你就发现,美国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国家,宗教、教会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差异性会在中美打交道的过程中反映出来。因为信教的人最信不过的人就是不信教的人,哪怕你信一个跟我不一样的教,我也认为你是虔诚的。但是什么教都不信,他觉得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因为你心里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这种潜在的心理在美国人跟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反映出来。
强调两国的差异性,有两个意义:一是中美战略关注的不对称。因为美国的实力很强,是全球性的霸主,它的关注点就是全球,它看世界是从全球来看的。那么,中国呢?相对来说,对美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看世界经常是围绕着美国、透过美国看世界,时刻把美国放在中国外交的中心。这就产生了一种视角差异。人家是这种态度,我们是盯着他的态度。这个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个什么情况呢?比如说最近在悉尼的埃菲尔首脑会议上,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和日本人开了一个小会,会中有会,大会开小会,中国人就说,哎,这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呀?是不是想制衡中国?中国人很本能地这么想。往往有时候我们也跑去问美国人,说你们做这个动作到底什么意图啊?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关心这个问题干什么呀?我做这件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你们中国。这种不对称性有时候会造成一种误判,我们经常会想,是不是美国人冲着我们中国人来了,然后我们会做一些反应。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因为美国人要照顾全世界,不是东边着火就是西边着火了,老顾不上中国。克林顿时期,美国外交一直都说中国是新崛起的大国,当然是美国未来最重要的关注点,也就是说真正可能威胁到美国未来的国际地位、战略地位的可能只有中国了。但问题是老顾不上中国,他没时间。克林顿的时候,搞什么科索沃战争,这边着火那边着火,他去扑火。到小布什的时候,中美关系有时候确实很紧张,确实把中国看成一个主要威胁了。结果没想到本·拉登来了,小布什又把整个注意力转移掉了,这六年都在反恐。反过来说,我们一直把对美外交看得很重,所以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要避开美国的战略同盟。这是我们外交战略很重要的一点。这样的话,使得我们总想避开它的锋芒,而他正好又顾不上你。这样就造成一种战略的不对称性,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战略发展的空间。这个也就是2002年十六大报告里面提到的,就是说未来20年是我们可以抓住的、也必须牢牢抓住的战略机遇期。我认为,这个战略机遇期概念提出来的背后思路,就因为这种中美战略关注的不对称,所以,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战略机遇期,就是在美国人真正把矛头对准我们之前,我们要尽快发展。现在已经过去5年了,还有15年。二是中国不能忽视美国。这个其实跟咱们国内的一些发展思路有关。我在美国的时候,看见一个报道,国内某经济学家说人均GDP到了一千美元的时候,中国每百人应该拥有多少辆汽车,然后美国的数据是什么,日本的数据是什么。我当时看了那个报道特别气愤,美国才多少人口啊,两亿七千万,它的国土面积是936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土面积装多少个汽车都没关系,把同样的指标放在中国来,人均达到美国的标准,估计中国整个环境污染、交通状况根本没办法处理,让谁听了都紧张。所以很多时候,你不能简单地做国际的比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复制美国的模式。
中美关系的第三个属性就是不确定性。
第一个不确定就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不确定。冷战时期,美国的目标很明确,一心一意应付、遏制苏联,苏联解体后,他找不到敌人了。有一个比喻,说他杀死了一条猛龙,然后才发现自己进入一个更加危险的丛林中,因为如果有一条龙在,你还知道敌人存在,现在一条龙没了,这个树林里面不知道哪条小虫小蛇会咬他一口,所以他觉得更加不安全,有种受威胁的感觉。这样,美国的外交就来回摇摆,就有各种各样的方向、主义、偏向。克林顿的时候就强调全球主义、周边主义,强调民主人权,搞人道主义。到小布什,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一个政策叫ABC政策,就是凡克林顿同意的他都反对的意思,结果把克林顿的外交整个倒了一个方向,搞保守主义、单边主义。伊拉克战争应该说是小布什整个单边主义外交走到了一个极点。我记得那个时候,国际上包括中国国内有很多讨论,说美国会不会成为一个新帝国,也就是说美国的这种霸权扩张是不是没有约束?打完伊拉克下一个该是谁,叙利亚、伊朗、朝鲜?再往下是不是中国?也有这种讨论。我在《环球时报》写了一篇文章,我说伊拉克就是美帝国的边疆,他的战略边疆到此为止。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另外一种担忧出现了,如果在伊拉克这样巨大的消耗下去之后,他会不会缩回去?我们现在看见的美国是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的美国,是不断扩张的美国。但是千万不要忘记,1945年以前的美国是一个孤立主义的美国,就是它是随时可以缩回去的,而且在他的政治文化中间有很强的孤立主义情绪。这个情绪怎么来的呢?跟美国整个历史的特殊性相关,因为美国这个国家老实说是世界上一个特别特殊的国家,或者说是一个超级幸运的国家。他立国200多年,在西半球一直很顺利,为什么?它东边西边是两个大洋,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跟加勒比海小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国,他是在这样一个地缘政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天然很安全。这样,美国老百姓养成一种信念,就是说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幸运?因为我们是上帝的子民,上帝把这么一块好的、肥沃的土壤给了我们,而我们就带着这个人类最先进的自由民主教育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在这里和谐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关我什么事?就是说,美国其实有两条逻辑:一是我们活得很好,那么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模式传播到全世界去。这是一种支撑美国扩张的逻辑。另外一条相反的逻辑就是,我们生活得很好,我们为什么要管别人的事?美国的孩子为什么要去为其他的国家流血?美国人一旦反战就会喊出这个口号。在伊拉克问题上,这个口号就出现了。说伊拉克那帮贱民,道德水平、人格都不如我们高,我们凭什么要给他们流血去?我们要花那么多钱给他们?一旦这个思想占主位的话,美国人就会很自然地说出来。
那么,美国扩张我们觉得是一个威胁,美国要缩回去是不是威胁?我个人觉得也是。美国缩回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东边那个小强国——日本。为什么?就是说战后,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享受比较稳定的环境?因为日本是被美国人看着的。美国人并不信任日本,他们吃过日本的大亏,到现在还是这个心理,日本怎么算是一个大国呢?日本连一个正常国家都算不上,哪有一个正常国家国土上驻的是其他大国的军队呀?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是大量的。就是说,其实日本到现在还被美国罩着。美国一方面说我是保护你,反过来也是说我看着你。我美国给你日本提供核保护,你自己不要发展核武器。如果美国人说国际上的事情我不管了,我缩回去了,反正这个地方太平了,日子好过了。听到这样的话,日本会怎么反应?日本怎么发展?现在日本这个迹象已经出来了。最近几年,从小泉开始,就是说日本要做一个正常国家。正常国家是什么概念?其实日本要成为一个大国,或者日本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在日本驻兵。所以,国际形势的很多东西都是双面交织在一起的,美国的扩张是一个影响,美国缩回去对中国同样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中国国内发展带来的不确定。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主要的表现是通过国内发展来影响世界,即“改变自己、影响世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实从来都不是通过一种主动的外交行为来实现的,中国所有的国际影响力都是通过自身发展自然发散出来的。现在,由于我们过去30年的积极发展,所谓的中国崛起的概念,最早提出来是针对另外一个概念即“中国威胁论”的。因为我们现在发展是自然的,本来体积就大、人口就多,稍微经济发展好一点,老百姓过上一点好日子,影响力马上就开始发挥出来了。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特点。现在,有很多人会更详细地讲中国国内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在这边就不罗嗦了。就是人均一千美元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国家,发展到人均一千美元的时候都是高度不稳定的时候。比较穷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单一,也比较稳定,整体富起来了也稳定,就是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最不稳定了。现在,我们的领导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很有针对性的。
那么,把美国对外战略的不确定性和中国国内发展的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所以,中美既可能成为朋友,也可能成为对手。中美关系到底是什么状况?我认为,说来说去四个字——“非敌非友”。
从2004年底开始,中美双方的战略界都有一个辩论,就是关于美国方面对华到底应该怎么定位;中国方面也同样在争论,对美到底应该怎么定位?这个争论当时在美国国内是分三派的。一派叫屠龙派,这一派主张反华,说中国这条龙在张牙舞爪,我们要杀它,主张遏制、防范中国人。另一派叫什么呢?拥抱熊猫派。熊猫是中国可爱的国际形象。这一派主张对中国友好,或者主张促进中美关系、对华接触。还有一派叫骑墙派,对中国既主张接触又主张遏制,既主张合作又主张防范。他们这一派常用“对冲”这个词。“对冲”是从对冲基金引来的概念。对华叫对冲战略。所谓对冲基金就是说我这边投一点,那边也投一点,两边都投一点,万一这边要出问题了,那边保本。美国对华政策也是,对防范这边投一点,合作这边也投一点,两边万一哪个出问题了,还能保全。
这里有一张佐立克拥抱熊猫的照片,我为什么放这张照片呢?佐立克是当时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去年不干了,说因为在政府里面挣钱太少,就去公司当了副总裁。他现在是世界银行的行长。他在任常务副国务卿的时候,其实不是一个明显的拥抱熊猫派。他原来不研究中国,也不太处理中国关系。他实际上是做生意的,但他是一个很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主张从现实的状况来处理中美关系。结果他当了常务副国务卿之后,在制定新的对华战略里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那么这张照片为什么放在这里?我刚才讲了,美国国内对华政策辩论有三大派,有一派是拥抱熊猫派,就是他2004年6月到中国来访问,他果然来拥抱了熊猫。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说我拥抱了熊猫。为什么拥抱熊猫?他当然知道拥抱熊猫的政治含义是什么。他故意说,也没什么,既然见到了熊猫了,我就抱一下。这张照片在我们国内影响很大,后来他辞职的时候,美国国务卿赖斯在欢送会上专门提到,说佐立克这个人很有胆略和战略眼光,甚至很勇敢地拥抱了一只熊猫,这都是一语双关的。为什么呢?佐立克2005年9月在美国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演讲,演讲标题叫“从成员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他演讲的主题就是说,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鼓励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过去30年,中国成为了国际社会中的一员,而且已经在这里面取得了很大的利益。那么现在,中国在成为一员之后,美国下一个目标就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个词很别扭,是一个比较生僻的词,不太常用。所以这个词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国内这些搞美国关系研究的都很纳闷,也很郁闷,说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翻译?这里面有很多的翻译,最简单的翻译是“股东”。美国方面不太接受股东,说股东这个关系太密切了,合伙做生意。美国国务院的中文标准翻译是“获得利益相关方”,而我们外交部翻译是“利益攸关方”,大家就琢磨相关和攸关这两个词到底什么含义,攸关的分量更重一点。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实际上翻译者对于这个词的理解背后还涉及到美国对华政策,提出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想干什么?那么国内实际上也在翻译,一开始的看法是侧重前面那方面,即“负责任”。那么美国人提这个概念是不是在下圈套?他让你负责任,负谁的责任?说白了,负美国的责任,中国人替美国人买单。另外一种看法是,美国人现在不把你看成敌人,或者也不把你看成一个竞争对手,他说我们不管是股东还是不是股东,至少有一些共同的利益,有一些共同的筹码,所以我们得合伙做这个事。这是一种合作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合作的空间。
我比较主张接受后一种说法。实际上,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也接受了这个词的正面意义。2006年4月,胡主席去美国访问的时候,先是布什在办公场地欢迎胡主席的讲话,说在当前的国际体制中有一个“S”,说我们中美两个都是利益攸关方。这个明显就是说,我们美国要说中国负责任,绝对不是负美国的责任,是我们共同负国际体系的责任。这就把这个概念放在中美发展平等的概念上理解了。接着在午宴上,胡主席的讲话回应了布什上午的话,说中美不仅要成为利益攸关方,而且要成为建设性合作伙伴。我们是接受这个概念并再往前推了一步。我们一直在肯定中美之间现在这种积极合作的方面。那么,佐立克2007年3月份在上海发表一个演讲,他把这个概念称为全球利益攸关方。这个概念是什么东西呢?我打了一个比方,相当于中美合伙开公司,可能他们美国人说是股东的利益,我们说是内部的利益。虽然理解有区别,但我觉得现在的状况是,中美确实就是开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中美双方站在一条船上,如同开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双方都各占一点股份,美国的股份大些,我们的股份小些。这个股份公司经营什么项目呢?就经营一个内容——经济“全球化”。
观察当前中美关系的三个视角
我们看现在的中美关系,从哪个方面看?有的问题纷繁复杂,相互矛盾的现象很多,到底应该怎么看?我给大家提供以下三个视角:
第一,全球化的视角。
刚才也说了,中美现在是要开经济全球化的公司,这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全球化的定义就不用多说了,我觉得在中美关系中间有一个判断,就是中美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一点要肯定。当然,这个受益有大有小,美国人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美国人老不承认。中国有所受益,相对受益少些。什么叫相对受益?就是挣了十块钱,人家挣八块你挣两块。这里面很经典的案例是芭比娃娃,芭比娃娃卖到美国超市是十美元,中国人真正踏踏实实挣在口袋里的只有一个美元。
现在在中国说全球化,一般是从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上来讲,大家都认为全球化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们出了国就会发现,世界上说全球化好的国家很少,尤其是老百姓,反全球化的力量是越来越强。因为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各个国家的收益不均衡。真正像中国或者美国这样,能够在全球化里面踏踏实实得到利益的国家并不多。很多国家要么被全球化抛在一边,像非洲,要么就赶不上全球化,或者在全球化中间有损失。包括美国的一些制造业因为全球化向外转型,还有像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有人开玩笑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间,非洲越来越变成一个野生动物园,欧洲越来越变成一个博物馆”。就是说这两个地方基本没有在全球化中间得益,甚至可能是受损的。再加上全球化在国内群体中间造成的收益不平衡:有些跨国公司,包括中国的,像咱们北京CBD的一些白领,那些人叫真正的全球人,他们挣钱是在全球挣的,他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相反,很多美国工厂搬到中国来了,像美国那些丢了工作的老工人,那么他在全球化中间是受损的,中国国内也同样有这样的群体,在全球化中间至少收益是不大的。
所以,全球化带来全球经济的增量是发展的,是一个很大的繁荣,但增加的那些财富,分配是极端不平衡的。每到年底的时候,经常有新闻报道说公司的总裁今年的红包达到多少,达到几千万美元。工人听到后就不满,就激发了很大的社会矛盾。就是说这种全球化现在也造就了很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全球化不是自然的发展,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持续下去。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那个时候世界也都是全球化的,自由贸易、金融呀,自由来往都很繁荣,经济发展也很好;但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了,就是说它不会自然地永久地持续下去,有很多因素会干扰它、中断它。那么,我们很多历史学家也在怀疑或者是担心,现在所说的全球化到底能维持多久?接下来这个世纪会不会又有一些什么灾难?中美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所以维持现存的全球化的发展,维持现存国际体系的稳定是符合中美最大利益的。既然中美在这个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而且利益不小,那么就基本上决定了中美是可以合作的。
另外,中美全球化期间也是结构性的相互依赖。大家可以读一读《地球是扁平的》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说地球到底是不是扁平的。那里面就讲,全球化之后,国家之间的竞争没有了,产业什么都靠着国际流动。书里面很多讲的是印度人,因为作者写这本书之前,在印度待了好几个月。
第二,地缘战略的视角。
为什么要把地缘这个战略放在里面?因为现在人看世界、战略家看世界,包括很多民工看世界,往往会从一种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看。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世界,有一个问题,要有待于一个时间过程,或者说要有待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经验来证明这个问题。就是说,大国能不能和平崛起?因为自近代以来,所有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是经过战争的。德国前首相俾斯麦说的,铁血归一,铁与血才能打造一个大国。很明显,德国、日本就是这样,在西方学者脑海里面是血淋淋的记忆。
现在中国也在谈崛起,当然,中央的提法是和平发展,对于和平崛起这样的命题,很多西方的战略家是怀疑的。我觉得有几条因素可以讲:
第一点很重要,就是核武器。我们现在是一个核时代,核武器时代大国之间热战是不可想象的。不仅热战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核大国打仗,大家就是同归于尽。即使热仗打不起来,打冷战,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是不是可能?我觉得中美之间现在也很难出现这种情况。现在的中美关系和当年的美苏之间很大的区别在哪?美苏之间是不做买卖的,没有贸易的关系。中美现在的贸易大得不得了,中国现在的出口GDP将近1/3是跟对美贸易连在一块的。美国现在也是,很大一块也是在中国,中国买他的债券。现在双方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中美关系倒退到美苏关系打冷仗的时代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点,我觉得是一个主观的方面,可预见的是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的全球化。首先一条就是我刚才讲的全球化,中美双方都是受益者。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面是得利的。另外一个方面,也跟刚才讲的跟美日关系的发展有关。它也抑制了某种危险,对中国的利益相对有利。就是说,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我说的这是一个定义区域,至少是20年,从现在算还有15年。15年以后怎么样我们再说,那个时候形势可能变化了。其实我们中央领导人的政策也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了,就是胡锦涛在2002年说的一句话,我们欢迎美国在亚太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句话反过来的含义就是,我承认你美国在东亚的霸权地位,你们别跟中国过不去就是了,要对中国好一点。
第三,国内政治的视角。
国内政治这个因素现在应该说是中美关系中间最活跃、也是最不可测的因素了。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可预见的未来如果要出事,可能就在这个因素上出问题。这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我刚才讲的,美国对外战略没有一个明确的强大敌人,所以就没有一个重心。这个时候使得美国国内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利益集团、各种各样的政治意见就会浮出来,因为美国的决策体制比较开放,各种机制都会影响整个外交的决策。这个时候国内政治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克林顿时期,在外交上始终摆来摆去,不知道该干什么。他自己其实也说了,是为了拼经济,所以他一上台就使劲地拼经济,把美国经济搞得可以,但是他的外交确实是很弱的。他自己也说了,他不打算把外交放在前面。那么,这里面尤其干扰中美关系很多是关于政治的因素。像我刚才讲到的,1999年4月份WTO协议决策,朱总理空手而归那次。还包括李文和事件,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还包括所谓人权问题。还有,是跟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化的效应是两面的,它可能会带来好的,也可能带来不好的。那么由于它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在经济全球化中没有受益甚至受损的就要跳起来反对,得益的那一派就支持全球化,就要维护中美关系。那么这就会在美国的国内政治体系中相互博弈,相互去争夺对华政策的影响。
美国的决策体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很大。这是一张美国国会的照片,是美国华盛顿标志性建筑,华盛顿所有的楼都不会比这个国会高。美国国会为什么放在这?就是说美国所谓的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主要的传导渠道就是国会。国会有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是一百人,美国50个州,每个州出2名,任期六年。它的任期比较长,比较稳定。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众议院,435名众议员,任期只有两年。也就是说这个众议院选区都很小,因为美国总共两亿多人口,那么一个选区可能也就几十万人口。这个时候,他们又是每两年要选一次,所以这就意味着众议院议员要时刻跟老百姓保持密切的关系。这在政治上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就是国会政治高度地方化,就是一小撮人,比如说这个选区有一个工厂关门了,可能造成几百人失业,他们就跑去找议员,说你看看,中国人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议员必须要接受,因为几百个人的饭碗对于他能不能继续当选是天大的事。这两年我们看到的中美经贸关系的大量问题都是这么产生的。
中美关系的双重超越
最后,和大家探讨一下现在中美关系的状况。就是我所说的双重超越。
双重超越是什么意思?第一个叫超越双边面向全球。这话不是我讲的,是胡锦涛主席的原话。2005年11月,胡主席在布什来访的时候说,中美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双边贸易,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这是一个超越。第二个超越就是刚才讲的叫超越国家、受益社会。
2007年3月份,我跟外交部的一个专家学者团去华盛顿做了一个访问,谈了很多,也见了一些政府的官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现在来谈中美关系,都已经不多谈中美双边的事情。那么谈什么问题呢?大量的是第三方的问题。现在有专业术语叫中美关系的第三方的问题。什么叫第三方呢?中美非、中美拉、中美朝核、中美东亚,大量的是这些问题。就是说在这些关系中,中美是一个应该怎么协调的关系。
这些关系中,最核心、最大的中美第三方就是朝鲜核问题。朝鲜核问题我们做了213声明出来,就是说朝鲜去年核实验一系列危机之后,朝鲜核问题终于突破出来,一路上美国人见了我们都说真好,这回可算把朝鲜核问题解决了。
朝核问题的解决,突破口就在2006年4月份胡锦涛去访问。那次访问中间设晚宴,按照外交惯例,像这种晚宴都是礼节性的,一般是主宾、主宾的夫人,然后是美国总统,然后是他的夫人,应该是错开坐的。胡锦涛主席来之前小布什跑到白宫专门提出来,说那样安排不行,我跟胡主席仅有在正式场合的会谈是不够的,所以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跟胡主席坐一块。两个领导人坐一块,这是违反外交礼宾的常识的。因为按照外交礼宾常识,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之间应该坐着一位夫人。这两个领导人在吃饭期间一直窃窃私语,他们两个一直在谈,谈什么问题?后来我了解到,谈的就是朝核问题。就是说这次会晤双方形成了一个共识,要着手解决朝核问题,中美在朝核问题上要有一个协调的立场。胡主席回来以后,2006年5月份去朝鲜访问,实际上是把这个意思带到朝鲜的。这个时候北朝鲜感觉很不安,他原来总觉得中美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有矛盾,可以利用。小国外交的特点就是大国要是全联起手来了,小国就没脾气。只要大国之间有矛盾,小国就敢玩大国。结果这个消息一过去,朝鲜就干了一系列的事情,7月份搞一次实验,10月份搞一次实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一系列激烈的反应,主要目的就是一个,想在中美之间制造一个破绽或者裂缝。结果,中美在这两次实验的反应立场极其协调,我们前所未有地用了“悍然”这两个字。我们对朝鲜从来没有用过“悍然”两个字,那次发表声明里面用了“悍然”。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进行了实验。
就是说,中国实际上一直是起主导的。朝鲜一看没脾气了,又耍了一手,就是2006年在柏林,朝鲜代表和美国代表有一个直接接触。他接触的时候跟美国怎么说?说你看,朝鲜核问题,你干嘛非拉着中国来,拉中国搞会谈,谈了这么多年,什么成果都没有,你不要拉中国了,中国没什么用,我们两个直接谈就行了。但是,这个时候美国人说朝鲜这种小国,千万不能说你跟他直接谈,他就想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插一个杠子,让你们相互之间产生猜疑和矛盾,他就有机会了。美国的代表说了一句话,说你们这个意见我们接受,但是要达成协议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在北京六方会谈的场合上进行。这是他坚持的一条,一定在六方会谈的场合,也就是说要中美之间联合举行。2007年3月份他们又在纽约谈了一次,美国人很明确,说朝核问题上,我们绝对不和北朝鲜单独进行。因为美国人根深蒂固不信任北朝鲜的话,所以他坚持这条原则。所以,咱们看2007年年初很微妙的,213声明之后,又拖了一段时间,他就想看中美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矛盾。一看挺一致,他没办法。现在你看,所有的东西已经落实了,他没脾气了。
下面简单讲讲非洲。非洲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有一点冤,就是说美国没有真正的政治利益牵扯在里面。为什么出现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呢?因为苏丹达尔富尔是阿拉伯人,压迫了黑人,千万别忘了美国有一大堆的黑人,黑人的利益在美国是很大的,他觉得黑人是被压迫的,所以他使劲要解决这个问题。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石油在那里采油,跟苏丹达尔富尔总统巴希尔关系不错。我们就觉得苏丹达尔富尔的人权并没有美国人所说的那么严重,确实有一些矛盾,但是谁杀了谁还不知道呢。美国那边一边倒,就说巴希尔政府屠杀了人,所以就有一点意见的分歧。另外,实际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就是劝双方政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当然,因为我们跟巴希尔关系好,那么他们那帮人不分青红皂白,说你看中国人给巴希尔修宫殿,给一个屠夫修宫殿,甚至强调抵制奥运会。但最近呢,好了,我们派了苏丹问题特使,然后巴希尔听到我们的劝告,接受了。其实分歧就在一点上,可以说苏丹达尔富尔发生问题,就是联合国进去不进去的问题。巴希尔刚开始不愿意,后来,我们沈阳军区派了一个工兵营去了。那么,在跟西方交流这一点上,我们的劝说在中间起了作用。类似朝鲜的情况,就是你不跟他搞好关系,说什么话他都不听你的。我们不去给巴希尔修宫殿,巴希尔会听我们的吗?大家看最近,关于这个话题议论就很少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这个问题是今年刚冒出来的,在中美关系里面比较重要。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意思就是说实际上中国变化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问题,涉及到咱们国内的发展问题。包括现在胡主席讲的科学发展观能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的问题。过去我们比较注重GDP,对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恶化重视不够,管得也不行。现在能不能把这个真正能够落实下去,那我们的气候变化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大量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所以我们在外交上就很难接受,简单地接受这个气候变化。主要的矛盾点在哪?就是1992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当时提出两条原则,叫有差别的共同责任。减少气体排放,事实上全部国家都有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去做。也就是说从2012开始,发达国家有一个明确的减排指标,就是必须要减少多少立方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没有硬指标的。但现在美国人首先否决了这个问题,说你不减排,对人类不负责。反正舆论炒起来以后压力很大,小布什想了一个损招,他说那也行,确实气体排放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但现在我们美国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中国是老二,凭什么我老大要强制减排你老二就不减排,我们再达成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得把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一块包括进来,咱们达成一个减排。中国当然不干了。现在美国人说中国人不减排我们美国人也不减排。现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美就是这么一个状况,两个扯在一块了,扯来扯去扯不清楚。但是我们中国现在的确很重视这个环境问题,已采取坚决措施,在抓紧解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很多燃煤不达标的小电厂都已关停。
中美关系中现在危险的趋势就是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刚才讲的美国国会会把经贸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解决,这个时候就很麻烦了。中美关系有一个因素在里面,中国这几年对美的出口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整个亚洲的对美出口没有大幅增加,相反,除了日本之外,韩国、东南亚很多国家对美出口是下降的。这个现象是奇怪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这个发展结构,东亚国家尤其最明显的是韩国,大量地把他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也就是说原来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统统算到中国头上来。在这一链条上,中国人真正赚到的钱并不多,芭比娃娃10美元我们赚1美元,利润是被他们拿走的。
那么,现在美国人说贸易赤字那么大,逼人民币升值,这一点可能会打击中国的出口,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因为一些国家随时可以把生产线转到更远的地方去,转到越南、印度尼西亚、东南亚。当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我们这种低端的出口加工型的企业,现在这个影响从人民币不断升值以来是相当明显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人民币升值?实际上这里面有国内的战略考虑。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永久建立在低水平的出口加工,这样不仅中国的产业不能往上升级,另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受不了中国的压力,外贸环境会持续的恶化,所以这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说人民币汇率要缓慢地升?目的就是汇率上去以后,低水平加工这一块能得到促进改变。实际上这一块我们挣不了多少钱,10美元挣1美元这种血汗工厂也划不来。促进中国的企业进入升级,能够10美元我们挣3个美元到4个美元到5个美元,这个效率会高一点。有这么一个战略考虑在里面,所以我们同意人民币升值,但是我们绝对反对让它快升,那样中国经济是承受不了的。
关于中美关系,打一个比方说,就像一栋不很漂亮的大楼,很难看,很不美观,不光美国人看着不满意,中国人看也觉得不满意。两边都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不管你满意不满意,这个结构已经下来了,钢筋水泥、各个部件纵横交错,牢牢凝固在一起,谁都很难改变。这里面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因为基础已经基本成形,所以这个大楼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不管你满意不满意,你都得承认这么一个客观现实的存在。
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多讲了,谢谢各位!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航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7/1001/7736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