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7年度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11月01日 14:01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现在我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初步学习体会,分为三个问题:第一,我国经济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三,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经济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还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我国在经济面貌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显著提高和一个深刻变化”: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一个深刻的变化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我先就这三个显著提高和一个深刻变化做一些说明。

第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GDP总量当时是3624亿元人民币。经过改革开放之初八年的努力,到198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1万亿的水平。这八年当中年平均增加八点多亿元。又经过五年努力,到1991年GDP总量上升到了2万亿元的水平,这五年当中年平均增加2200多亿元。从1992年到2001年这十年期间,我国的GDP总量突破了10万亿元,十年当中年平均增加8800多亿元。2006年我们的GDP总量突破了20万亿元,达到了210875亿元。十六大以来,2003—2006年四年期间,我国GDP总量年平均增加22600多亿元。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扣除价格的因素,2006年GDP总量是1978年的13.3倍,在长达28年中,GDP年平均增长9.7%。其中,近四年来,2003—2006年连续四年我国经济均在10%或略高于10%的位置上增长,分别为10%、10.1%、10.4%和11.1%。这四年年平均增长10.4%。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第二,我国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的时候排在第十位,到2000年我们上升到第六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2000—2004年这五年中,我们均稳定在第六位。到2005年我们上升到第四位,连超法国和英国,连升两位。2006年仍然保持在第四位。

我国GDP总量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的数据,中国排在第四位,总量是26452亿美元。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它的总量是132446万亿美元。我们相当于美国总量的20%,也就是说是五分之一。日本排在第二位,我们相当于日本总量的60.6%,占它的五分之三。德国在28970亿美元的位置上,我们相当于他的91.3%,也就是五分之四。2007年或者2008年我们的总量就很可能超过德国,跃居第三位。

除了GDP经济总量之外,改革开放后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大幅增长,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们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排在第27位,1990年上升到第16位,2000年上升到第8位,到2001年上升到第6位;上升到第6位的时候也就是排在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后面。2002年上升到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4位,04年的时候我们超过日本,上升到第3位,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5年和2006年继续稳居在第三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显著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8%,仅次于美国的29.8%,在世界排名第二。

第三,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现在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人均GDP为代表,考察一下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至1987年,我国人均GDP始终停留在300美元以下。1988年至1994年,上升到300美元至500美元的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均GDP的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突破了800美元,到2001年突破了1000美元,2006年又突破了200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折成美元是2010美元。

考察人均收入水平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外,世界银行每年也搞各国的人均量进行美元折算,他用的是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就是人均GNI。人均GNI也就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人均GNP。世界银行计算的方法,就是把各国人均总收入按照汇率折算,用的是三年的汇率算一个平均数,然后把各国按照自己的货币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折成美元,因此世界银行数据的资料,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我们上面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略有不同,但大体上差不多。

世界银行把各国的情况分成几类。一类是低收入。低收入我们给出1997、1998、1999、2002、2006年的数据,1997年中国是785美元以下算低收入经济体。还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中等收入又分成两等,上中等和下中等,下中等在786—3525美元,上中等是3526—9656美元。高收入经济体1997年的标准是9656美元,它又分成三个等级。

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860美元。1997年之前我们都是属于低收入国家,1997年我们首次进入了下中等,当时的排名是85位。1998年由于汇率折算的原因,低收入标准变成了760美元以下,中等收入从761美元算起,中国当年折算成750美元,我们又回到了低收入经济体行列,排名在145位。

从1999年开始,我们一直稳定进入了下中等经济体的行列,当年折成美元人均国民收入是780美元。在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折算成1100美元,也就是首次突破1000美元,排在第136位。十六大以来,一直到2006年,按世界银行的数据,人均国民收入突破2000美元,达到了2010美元,仍然是下中等行列,但排位上到129位。

十六大以来的近五年,我国人均GDP、GNI的提高,使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

第四,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进入不断完善的新阶段。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以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并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不断完善,商品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为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的基础条件和必要的市场格局。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宏观调控的加强,没有市场供求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今天是难以走向又好又快轨道的。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年高度计划体制下的短缺时代,商品短缺催生票证,短缺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当年一系列的票证。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告别了票证。从时间上说,我国票证历史开始于1953年,结束于1993年,纵横40年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生活的风风雨雨。从票证购买的商品种类来说,1953年开始于粮食,1993年结束于粮食。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揭开了北京市票证历史。1959年4月上旬有了肉票。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发的肉票,日期是1—10号,底下特别注明:“遗失不补,过期作废”。到了1959年10月,由十天一张票扩展到了半个月一张票,到了1961年不再十天一张票,或者半个月一张票,半市斤一张票,市场有肉就拿票买,市场没有肉拿票也没有用。1962年,一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必须用8种以上主要票证,包括粮票、油票、肉票、糕点票、衣着购买票、鞋票、布票、购货券等。1962年6月,北京市商品票证数目达到了顶峰——102种。到1991年的一张糖票分量很重,1991年6月份一张糖票5市斤,说明形势已经接近于取消票证了。票证的历史让人们深刻领略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票证这个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产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呈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以上第一个新要求方面中,总书记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翻两番”的目标由原来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改为“人均”。这是一个新提法。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也就是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经提前在2006年实现了。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个含义很深刻。

第一,我们的目标由过去强调“总量”变为现在强调“人均”,是为了突出强调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已经很大,已居世界第四位,可说是GDP总量的大国。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量却很低,刚才也讲到了,2006年刚突破了200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29位,仍属下中等经济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在中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干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我们的目标由强调“总量”变为强调“人均”,还由过去单纯突出强调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转变为突出强调改善和提高民生。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主要表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反映的是民生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量这个指标更贴近民众,更容易为民众所理解和把握。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是946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是840美元,按照我国人民币的计算是7858元,这是一个基数。到2020年要翻两番,这个目标大体上达到3500美元左右。目标的这一变化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三、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谈了八个方面: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七,深入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第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们做一下说明: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条之所以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四大国,再往前走不能光是靠加大投入、增加污染,靠环境的破坏再继续扩大我们的总量规模,我们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入手,保证今后发展的可持续,特别是保证国际竞争力。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还是不够,还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作为经济强国重要的标志就是,必须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因此,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出,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们要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这是非常艰巨,但也是很光荣的任务。在未来我们的发展征程中,着力培养、造就出一批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大的决策。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前的提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次把“增长”两个字换成了“发展”,这个变化也说明它有深刻的内涵。讲经济增长一般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总量规模增长了百分之多少,蛋糕做大了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投入了多少的资源,是不是使环境受到的污染,使能源消耗很高,发展增长的成本体现不出来。现在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换成“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仅要总量增长,而且还要强调增长的成本,我们要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体现了要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好”字放在前面。把“好”字放在前面,就是在经济增长中我们更要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三个具体的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协调拉动。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个很重要,我们当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升级,由吃穿用向住和行升级,这样就要求第二产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当中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一点。而重化工业的发展正好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所以我们强调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虽然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它的产值比重在整个GDP里将逐步下降,但是它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三产业在能耗上和环境保护上比第二产业有它的优越性,我们现在要大力推动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能不能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所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今后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提法。十七大报告还提出,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个转变也跟前面提到的第一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紧密相连的。十七大报告中三个具体的转变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具体的注释。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才讲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有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三农”问题,不能随着农业比重的下降而使其重要性下降。恰恰相反,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提出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同时,在这个当中也特别强调,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的科学进步,强调农业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物价连续多年处在比较低稳的水平,2006年11月份以来略有上升。11月份以来猪肉价格的上升稍微高了一点,上到了4%,这都是跟农业的发展有关系的。特别是粮食,虽然近30年来连续取得了丰收,今年大体上看也还是个丰收年份,我们手中有了粮,心中就不慌,整个物价水平就有了把握。这就彰显出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关系到物价总水平要保持一个低稳的状态,这样也保证了我们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三农”这条里,我们在十七大报告中赫然看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很重要的着力点。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里继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也是十七大一个重要的提法。切实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我们的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个现在也成为一个世界上的大问题。所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重申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由四部分组成: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里特别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道路,前面有一个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里又提出来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个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一个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促进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就是完善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深入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优化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都做了规定。同时指出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一条对于保证国民经济既高速又平稳健康发展很重要。

 

第八,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里牵扯到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的模式。在这里又特别指出,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前面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里又提出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确保整个经济还有金融安全,包括我们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问题,要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我们的承受能力等,逐步完善我们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确保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经过建国初期1950年、1951、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1953年起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到现在,经济增长率共经历了十次周期波动。其中,从1953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共经历了5个周期。在这5个周期中,曾有三次“大起大落”。每次“大起”,经济增长率的峰位都在20%左右。1953年开始进行五年计划的时候,因为刚刚从战争年代进入和平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我们缺乏经验,一起手的时候经济增长率很高,达到了15.6%,超出了15%。在1954年、1955年经济增长率往回调,1954年回调到5.2%,1955年回掉了5.8%。1956又上到15%的高度,57年回调到5.1%。这样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年以来的第一个周期,1953年是一个启动年,1954—1956年经济上去了,1957年下去了。

为什么1953年上到15%,接着经济增长率就回调?因为这样的高速增长会遇到三大瓶颈的制约:第一,生产资料的供给跟不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电、油、材等生产资料供应紧张,这样使得过高的投资必须得降下来。第二个瓶颈制约是工业消费品的制约。刚才我们回顾了票证的历史,那时现有的工业生产力生产生产资料还不够,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形成了制约。第三大瓶颈制约就是农业的制约。在经济高速增长再遇到农业的自然灾害,粮食减少、棉花减少,第二年马上影响到广大城市居民粮食的供给。三大瓶颈制约一直到20世纪末之前制约着我们经济的增长。

1957年我们经济做了一些调整之后,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以后,在这个基础上,1958年大跃进。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到了21.3%。这么高的经济增长也立刻遇到三大瓶颈的制约。到1959年,经济增长又维持了一年以后,从1960年开始经济进入了负增长,也就是经济总量规模下降了。到1961年,经济下降最深,是负27.3%。1962年还是负增长,负的6.6%。这样的话,1958年以后到1962年形成了第二个周期。最高峰1958年21.3%,最低谷1961年负27.3%,高峰和低谷之间的落差是48.6个百分点,这个给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62年,我们党集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大的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到1963年、1964年,经济增长又上升,1964年上升到18.3%,1964年经济高速增长跟当时的形势有关,进入了国防建设的高潮。当时鉴于国际和周边形势,在三年困难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还有中苏关系的破裂,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保卫我们红色的政权,我们加紧了国防建设。随后,1967—1968年经济回调下来,再加上1966年5月我们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生活遭到了破坏。这样就形成了1963到1964年大起之后,1967到1968年负增长的低谷,这就是第三个周期。

 

经过1967、1968年的负增长,到1969、1970年,经济又增长上去了,1970年上到19.4%的高度,这就是我们当时国防建设后期高潮。到1972年,经济又回调下来,回调到3.8%,这样就形成了第四个周期。随后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我们看到,1973年经济增长,1974年调下来,1975年又有一次增长,1976年又掉下来。整个72至76年上下很微弱。如果我们把建国以来经济增长率绘成一条红色的曲线并把它当做一个经济肌体的心电图,我们摸脉搏可以看到72—76年这个经济体脉搏的跳动很微弱,当时叫做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就是第五个周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人民热情很高,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前面五个周期可以看到,1958年、1964年、1970年三个有代表性的高峰,经济增长率都在20%左右,58年是21.3%,64年是18.3%,70年是19.4%。高达2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难以持久的,经济形成了大起大落的特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段,全国人民粉碎“四人帮”以后热情很高,经济增长又起来了。1978年上升到11.7%,突破了10%。由于我们刚从“文化大革命”过来,整个国民经济遭到破坏,也难以支撑高的增长。78年、80年、81年,这三年又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形成了第六个周期,也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周期。1981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5.2%,1984年经济又上升到15.2%。到85、86年,经济增长又开始回调,这就形成了第七个周期。86年经济增长率回调到8.3%,但是还没有调到位,因此87年经济又上去了,上到11.6%,88年仍然是11.3%,都突破了11%。因此是难以持续的,89年、90年经济又回落了,回落到89年的4.1%,和90年的3.8%,这样就形成了第八个周期。8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87—88年随着物价的放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经济的过热,物价也上升。87—88年商品零售价上升到18.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到18.8%,都上升到了18%以上,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物价上涨的高峰。

第一个物价上涨的高峰是60年代初期,60年、61年、62年,当时物品极其短缺,物价往上走。1961年物价上升到16.2%,这是建国以来最高峰。改革开放以来对物价进行放开,随着经济的增长过热,物价也就随着上升,1987—1988年物价上涨到18%以上。这样的情况迫使我们在1988年之后的89—90年进行了调整,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率回落到4.1%,形成了第九个周期。由于经济做了一定的调整,1991年回升,1992年经济增长又到了高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回答了在当时国内外所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

经过80年代的高速增长,80年代末期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由10%几回调到3%—4%。这个时候我们周边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亚洲四小虎陆续高速增长。日本60年代初第一次进行了海外转移,转移到四小龙地区,包括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80年代初,日本第二次海外转移和四小龙国家地区第一次海外转移,这时候80年代初四小虎就跟着崛起,还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我们在89至90年做了调整,经济增长率在3%—4%。这样的话,小平同志提出来,我们必须还要加快发展,否则的话,老百姓一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还是要尽量加快发展,但是提出又快又好的发展,也就是更加注重经济效率,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另外,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我们的改革开放还要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怎样推进?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改革开放要继续向前推进。

在1992年南巡讲话推动下,随后党又召开了十四大,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时期。但是,在1992年的时候,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在80年代改革的过程中价格的改革,还没有从整个原有的计划体制过渡过来。92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盲目扩张冲动的问题就表现出来,经济又上升到14.2%。随后到1996年,又进行了软着陆的调整,这样经济增长率就回到了10%以内,物价上升率在94年上升到20%以上以后,也降回10%以内。1996年软着陆以后,93—96年这四年,每年以平均一个百分点平稳回落。1999年经济增长率又连续回落了三年,这主要是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3月份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周边的国家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也受到了影响。加上改革的深化,消费需求出现了相对不足,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我们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金融政策拖住了经济增长率,1997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降到7.6%。从2000年开始,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这是第十个周期,一直到2007年。1999年是第九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年份,经济增长率7.6%,2000年进入了第十个周期。2000—200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回升到8.4%和8.3%,从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2002—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10.4%,11.1%,2007年预计全年为11.5%左右。这样我们就看到本轮经济周期波动新的特点,也是近几年经济在高增长中出现的新的特点。

 

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只有短短一二年。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984年、1987年、1992年是四个高峰,这四个高峰经济增长率也都突破了11%以上,也就是经济一两年中就很快过热起来,然后又宏观调控回调下来。但第十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从2000年进入到2007年底已经持续了八年。经济连续八年在11%左右的适度增长期间内平稳较快运行,这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部分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周期波动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三)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世界所瞩目。特别是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也来研究和总结中国经济的增长经验,或者叫中国模式。2007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也是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家的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Spence,Michael)连续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两篇文章,研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问题。一篇文章是《国民财富:为什么中国增长得这么快》,第二篇文章是《国民财富:是什么推动了高增长率?》。

斯彭斯在其第一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高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现象。他给“持续高增长”下了一个定义:“高”是指GDP增长超过7%,“持续”是指超过25年。按此定义,他指出,有11个发展中经济体实现了持续高增长,新加坡、香港、台湾地区、韩国、泰国、马耳他、阿曼、印度尼西亚、博茨瓦纳、马来西亚和中国。他强调指出,中国是最新进入的一个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案例。按照斯彭斯的文章,我们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库的资料以及有关方面的资料,把这11个经济体在他们持续高增长阶段的GDP增长率整理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比看一下各个经济体持续高增长的特点。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新加坡,从1961年开始进入了持续高增长,到1997年结束,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结束了高增长,经济增长率回落下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一共是37年。香港地区从1962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1988年,持续了27年。台湾地区从1962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1994年持续了33年。然后是韩国,韩国从1963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2002年,持续高增长40年。泰国60年代中期进入持续高增长,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夕结束了持续高增长,一共是31年。

马尔他是欧洲地中海一个比较小的岛国,从1966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1992年,一共持续了27年。阿曼增长起落则比较明显。阿曼从1967年进入高增长,头两年增长率非常高,超出了35%,达到70%多的增长率。而印尼从1968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夕结束,持续了29年。博茨瓦纳从1969年进入持续高增长,到2000年,持续了20年。马来西亚是从1971年进入高增长,到1997年,持续了27年。

而中国从1977年经济增长超过了7%,1977年,也就是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一年,一直到现在2006年,我们已经持续了30年。其他的十个经济体都已经相继结束了持续高增长的阶段,而我们中国持续高增长势头仍然在保持。我们和1953年以来十个周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曲线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在我们今天的基础上,也就是十六大以来,我们经济在10%左右高位平稳增长,这为我们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以上所讲,仅供大家在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中参考。谢谢大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7/1101/773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