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8年度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问题

2008年11月01日 17:48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背景;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三个阶段;三是从五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严格地讲,从2003年提出到现在也就是五年的时间,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是比较特殊的,而且这个背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能影响中国今后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背景

第一,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问题。

大家要特别注意,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有一个概念基础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阶段性特征出现一些问题,中央才提出科学发展观。关于这个阶段性特征,中央总结得非常全面,十七大报告中有非常系统的概括,我不细说了。

这个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不用说别的,我们就说其中的一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现在人的思想独立性很强,因为很多人的工作比较独立,经济比较独立,所以思考问题也比较独立性。关于选择性,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思想,也可以选择那种思想。关于多变性,人们今天信仰这种思想,明天就可能变成另外一种思想。关于差异性,大家知道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思想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举个例子,移动信息技术出现以后,就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现在有一个“碎读现象”,就是说看东西不会超过两页纸,除了业务上必须的阅读以外,很少有人从头到尾阅读一本著作。手机和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阅读内容一般不会超过三至五段的文字量,特别是手机短信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意识心态产生的冲击非常大,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习惯于要求经典的格言式文字。手机不再是简简单单一个通话工具,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方式。

思想理论也越来越感性化和符号化,就是思想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个手势、一个口号甚至一个形象、一个形象代言人。大家越来越借助于形象化的东西,希望把理论的东西形象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十七大报告是一个很通俗的本子,还要很多人去解读它。一些人为什么读不下去?大家想想,在延安的时候,像陈云这样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去啃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都能啃得下去,现在很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人读十七大报告都读不下去,就是因为人们现在习惯了“碎读”和“格言式文字”。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讲了十几个新变化,这里面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新特征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做了一个判断。

第二,新世纪新阶段存在众多战略机遇、战略约束和风险。

科学发展观应对的是战略机遇,有了机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抓住机遇;有了风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化解风险,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应对机遇和挑战而提出来的。

首先,战略机遇到底有哪些?中央在十六大的时候提出一个概念: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后来锦涛同志在中央的全会上多次强调,这是一个可以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少到2020年。

战略机遇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长时段。所谓长时段,至少是二十年才叫战略机遇。如果五年的话不叫战略机遇,而叫策略机遇。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在每一个世纪头二十年基本上都是打仗,十七世纪的头三十年是英国跟法国打了三十几年,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甚至到四十年都在打仗,所以在一个世纪的头二十年有一个和平时期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平同志讲“翻两番”的时候也是提二十年,我们现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从2000年到2020年,基本上都是以二十年为一个战略机遇单位。二是大空间。所谓大空间,不是说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在世界范围内,不仅仅是在本国家内有作为,还可以跳出本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以作为的空间。三是稀缺性。这种机遇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发生战争的概率非常小,国家关系专家基本认可世界和平可以保持到2026年,这是一个共识。四是大协调。所谓大协调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欧洲的思想家曾研究过,从十八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协调性是不断增强的,像欧盟各国形成了相互协调的机制。中国跟美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磨合,中美关系尽管有摩擦但协调性已经大大增强,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协调性得到解决。五是大叠加。所谓大叠加就是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开发相互影响。过去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是单线的,比如说经济增长慢慢引起了制度变迁,然后一步一步线性增长。现在是很多因素都混杂在一起,“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开发”,有点像原子爆炸一样,在一个时空内突然发威了。

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分为普遍性战略机遇和特殊性战略机遇。所谓普遍性战略机遇,就是不光是对中国,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个机遇。一是刚才讲的世界和平。至少这二十年不会有世界性大战,这并不是说没有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但中国被卷进去的机会很少。这种和平对中国是一个机遇,对世界许多国家都是一个机遇。二是经济全球化正在使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产生市场,当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讲,全世界离开中国制造是很难生活的。如果英国、美国、法国甚至更多的国家,离开了中国制造,他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下降三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三是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矛盾肯定是有,但总的来说,跟各个国家的平行外交,现在我国已经协调得非常好了,这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四是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并且呈现出国际合作化的趋势。在多国之间共同发表论文,联合申请专利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像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我国跟欧洲搞的伽利略计划,我国投入几亿欧元加入GPRS定位的系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科技知识。五是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全球资本市场上,每天都有上万亿美元的资本在流动。这些资本流动就是要找市场,找出路,找一个好项目来赚钱。另外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可以走出去,现在中国大陆在海外办的企业已经接近两万家了,我国的企业在全球所有的主要股市都能上市。应该说,普遍性的战略机遇还是很多的,关键看我们怎么抓住它,用什么思想指导抓住它。

除了普遍的战略机遇,还有两个特殊的战略机遇。第一是我们在海外有五千多万华侨,这个优势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有俄罗斯学者讲到中国崛起时认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华侨的优势。我国现在有五千多万海外华人,而且发展还是很迅速的。这些华人拥有的海外资产达到两万多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些华人在海外有很多非常强大的关系,他们跟海外政治界、经济界关系都非常好,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来开拓我国的市场。广东90%的外资都是从广东出去的华侨给引进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国际的资本慢慢进来。第二是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正在显现,而且主要是正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模式,而且世界各国对中国模式的影响也比较认可,特别是通过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模式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中国经济的密切程度提高,现在中国经济一旦打喷嚏,很多经济体就要感冒。中国经济现在增长速度是10%,如果中国经济降到6%,很多国家的经济马上就是负增长,所以他们也不希望中国经济衰退,这是我们要好好利用的一个优势。

其次,战略风险有哪些?科学发展观除了要识别战略机遇、抓住战略机遇外,还要识别、化解战略风险。我认为中国面临的战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存在。美国2007年底的GDP是14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规模的30%。美国经济的GDP总量相当于日本、法国、德国三个国家的总和,是中国的8倍左右,是俄罗斯的20倍。美国的军费开支2004年是4800亿美元,现在已经到了6000多亿美元,是我国的20倍,而且美国在全球有3000多个军事基地。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海外驻军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还有,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通讯技术领域,美国领先欧洲五年,领先日本十年。美国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等很多国际机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利用这些国际机构来贯彻自己的意志。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认为,美国目前在世界舞台上处于史无前例的主宰地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起主导作用的霸权。罗马帝国顶多是在欧洲这个领域里主宰了欧洲国家,亚洲的国家罗马帝国是够不到的。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霸权,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毕竟世界的空间就这么大,我国在发展中,跟美国肯定有迎头相撞的地方,不可能老是温文尔雅,这是存在战略风险的地方。最近这两三年还好一点,大家知道前几年,又是科索沃炸我国大使馆,又是南海坠机事件,出了不少事情。

 

二是世界资源约束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再加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新中国成立快六十年了,我们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但矿炭资源消耗增长了40倍。现在每增加一块钱的GDP需要投资高达五块钱,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增加一块钱的GDP只需要不到三块钱。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美国第一。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占到消费量的50%,到2010年60%靠进口,这个风险非常巨大。现在中国在五十多个国家有油田,我们到处在找石油,中亚地区、非洲地区、拉美地区。这些地方战乱非常多,尤其是非洲。海上石油线是美国控制的,美国的军队随时都可以把我国的石油线卡断。在非洲有很多森林,人家几百年都砍不完的,而在我国一个礼拜就有一个山头不见了,我们对纸张的需求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对世界资源饥渴的程度现在还能满足,那么再过个三五年满足不了怎么办?这个风险非常大,科学发展观已经看到这个问题。

 三是国际经济体制的约束。很多国家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私有化,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直接影响到我国跟别的国家做贸易时,他们给不给我们公平的贸易政策,所以我国入世以后,还要入市。现在有二三十个国家承认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但很多国家不承认我们,包括美国,他们认为只有我们搞自由选举,搞多党制,才叫市场经济。

这个国际经济体制对我们的约束很大,到2008年初,中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已经超过了两千起,为全球之最,而且这些反倾销大部分是以中国企业的失败而告终,我们胜出率不到36%。为什么?人家就认为你是一个不公平的市场经济,不反垄断,国家还有补贴。中国企业受到很多的指责,在并购国外企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经常被认为有政府背景而不允许收购。

四是实体经济不断虚拟化。虚拟经济更加虚拟,这是新世纪一个很大的特点。虚拟到什么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统计,截至2006年,全球的GDP总值是48.2万亿美元,全球股票总市值是50.8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是190.4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市值是487.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就是所谓的期货,房子变成股票,把股票继续虚拟,进一步虚拟把它期权化,就变得无影无踪了。

原来产品与产品相互交换,接着用贝壳交换,后来用金属交换,再后来用纸币交换。现在不光是纸币,还有信用卡、期货,期货之外又进一步期货化,已经虚拟到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股票本身被虚拟了,在股票之外有金融,金融进一步虚拟出金融衍生品,尤其是美国人不停地制造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美国人的创意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们可以把打赌都期货化。比如有两个人打赌,甲预计今年北京冬天下五十毫米的雪,乙预计下一百毫米的雪,这个打赌可以到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去做期货。为了打这个赌,甲拿出五十美元,乙拿出一千美元,最后根据实际的降雪量判断谁更靠近,把这个钱按比例给分了。虚拟经济已经背离了实体经济,只是金融资产在运转,无影无踪。

当年恩格斯曾经讲到,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是这样的:一开始是运动慢慢地加快,然后慢步转成快步,然后工业的快步变成了跑步,然后跑步又变成工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向着崩溃的边沿,如此反复而已。恩格斯这一段话已经触及到了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的特性。如果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更加虚拟化,有点像过去我们讲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到了这样一个危险程度。

美国人讲,过去的实体经济很好把握,在二三十年前就能预见,但判断虚拟经济就很难。从世界五百强可以看出虚拟经济造成的影响。安然公司就是被虚拟经济给拖垮的。现在公司大,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壮,一夜之间可能倒闭。现在的经济很繁荣,但也很脆弱,越大越脆弱。虚拟经济出现以后,产生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

 五是新自由主义。把国外特别是英美的所谓主流经济学搬到中国来,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多影响。特别是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主张金融私有化,把金融放开,国家不要管金融了,就是搞所谓的国外汇率完全随行就市。如果中国随行就市,那么在这次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中中国企业将不止倒十万家,可能一百万家企业都会倒闭,这种金融自由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消极的影响。新自由主义还主张社会主义的一切都要市场化,包括教育市场化、医院市场化。

六是台海问题,国家统一与分裂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危险的,尽管现在看来我们跟台湾当局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比较有风险的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事关我国的战略。当然,除了台湾问题,还有藏独、疆独等问题。

七是社会制度问题。现在世界独存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就是中国,越南和柬埔寨都是小国,影响不大。意识形态冲突还是存在的,美国人讲得很清楚,美国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铲除恐怖主义,二是遏制中国崛起,他们不希望共产主义的中国崛起,而是希望中国走自由化的道路。

八是邪教。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根本解决法轮功问题,1992年出现,1999年浮出水面,一直到现在。

九是自然灾害和疫情。十六大以来,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疫情非常多。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五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今年的自然灾害非常多。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在八千到一万亿人民币之间,损失非常巨大。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十是群体事件。近年来有很多群体事件。最近发生了贵州公安事件、山西农用车事件、还有云南胶农跟公安的冲突事件。

面对如此众多的风险,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总的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非是为了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根本的背景。

第三,国际社会的背景。

联合国一直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法大会,有183个国家代表团参加,当时中国是李鹏同志参加了大会,而且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很多文件。中国根据联合国的要求在1994年通过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有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每年都有主题,每年的报告对中国的发展都会提出一些意见。1996年最重要一个报告就是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提出要避免五种增长的发展的重要观点:无工作的增长、无声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和无未来的增长。

无工作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很快,比如每年增长10%,但失业率也在逐年增加。我国现在GDP增长很快,但不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尤其每年上百万大学生不能就业,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无工作的增长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

无声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中没有扩大民众的参与和政治民主。增长对老百姓来说是被动的增长,只是为他们增长,而不是由他们增长,发展中要有老百姓的声音。现在政府花了很多钱给老百姓办了好事以后还被骂,为什么?就是政府解决的问题跟老百姓想解决的问题对不上。这个问题就是发展中的无声的增长,科学发展观也在解决这个问题。

无情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了,穷人的状况没有改善,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实的问题。GDP每年增长10%,工资收入每年只涨5%。高楼大厦一个一个盖起来,我住的房子却没有改善,这就是无情的增长。钱到哪里去了?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到这个程度以后,一定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给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下了一个定义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为什么说符合穷人利益?因为俄罗斯每年平均15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政府拿这些钱给老百姓提高福利,职工的平均工资是每三年翻一番。我们知道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每年是6%,财政收入增长是20%,但是人均工资增长是30%。

我国正好相反,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加是38%,GDP增长是10%,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是6%、7%。广东提出一个工资倍增计划:五年工资翻一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知道,今年年初美国拿出几千亿美元,每个家庭给一千美元,一家最多不能超过两千美元。香港、澳门、还有新加坡都给国民分红。经济增长一定要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不要光政府兜里的钱多得不得了,如何让老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这是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无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毁灭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没有未来的增长就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实际上,1996年就给我们提出警告了,科学发展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三个阶段

科学发展观形成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形成。从2003年初到2003年底,这一年初步形成。2003年胡锦涛在广东考察非典时提出,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要有一个新的思路。特别提出协调,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初步的论述。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完整地用到“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他讲,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提出来。当时是这么表述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二个阶段是逐步完善。2004年初到2007年10月,这两三年的时间是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个阶段是系统论述。系统论述阶段就是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实际上是拓展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科学发展观放到体系里面来判断。十七大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拓展了对科学发展观核心的认识,拓展了对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认识,拓展了方法的认识。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五个角度

第一,从科学体系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现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出发,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科学体系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过程中形成三个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科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先有三个科学体系,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体系,二者是个性化体系跟普遍化体系的关系。

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李长春同志在2007年2月5号的公开讲话中讲到,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哲学基础。这个科学体系是怎么构成的?它是由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建设等。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政治保障是党的领导,外部条件是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什么作用?邓小平理论是这个体系的开山之作,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在这个体系中少了谁也不行,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科学产物。

科学发展跟解放思想密切相关,它是解放思想的一个科学产物。很多人说,解放思想都讲了三十年了,年年讲,月月讲,恨不得日日讲,思想解放得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要解放思想?而且科学发展观还把解放思想提得那么高?胡锦涛讲到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讲解放思想,而且讲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贯彻的核心。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全球化,面对全球化,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解放思想不仅要突破旧框框,而且要突破新框框。新框框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过去我们打破别人的旧框框容易,但没想到现在我们给自己造成了一些束缚。美国有一个著名记者曾经说过,任何失败都不值得忧虑,倒是任何成功都值得反省。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很多的失败就是因为太成功了,把自己成功那一套经验给固化了。

我经常讲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个老头去卖草帽,有一天草帽没卖完,推着半车子草帽回家,路上很累,在一个大树底下把帽子扣在头上躺着睡觉,他醒来发现他的草帽不见了,是树上的猴子把他的草帽拿走戴在头上了。这个老头就想了,猴子喜欢模仿人。于是他把帽子从头上拿下来扔在地上,那些猴子就学他,把帽子“哗哗”地扔下来,然后他把帽子收起来推着车子回家了。到家后跟他的儿子孙子说,以后你们碰到这种情况就这么办。又过了很多年,他的孙子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帽子被猴子拿走了,他想起了爷爷的话,也把帽子扔到地上,结果过了半天,没有一个猴子扔帽子。过了一会从旁边跑来一个猴子,从地上把那个帽子捡起来,扣在头上说了一句话:你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还固守过去的经验,这样就要失败,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解放思想。

以前我们有祖传秘方,比如说爷爷菜刀打得非常好,方圆五十里都知道他们家菜刀打得好,然后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手艺,方圆五十里还是一个优秀的铁匠。现在经济全球化了,人家用碳纤维做的刀削铁如泥,比钢刀好得多,在方圆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百年的祖传秘方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里打得粉碎。很多祖传秘方都不灵了,这就是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冲击,因此科学发展观面对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

怎解放思想解放呢?一是要消除误解。比如说我们现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虽然把经济增长方式变成了经济发展方式,改了两个字,但实际上大家理解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线性到循环,这是一个误解。真正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关键是从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优先发展到符合大众利益的优先发展。所谓发展方式转变,不是说仅仅从粗放到集约,最关键的是增长、发展符合谁的利益。比如挖煤,如果说从个人利益来讲,一定要挖里面最核心的、最好挖的、赚钱的那一部分,这么挖进去以后,剩下的就没有办法挖了,都浪费了,不粗放才怪。但如果符合大众利益就不会这样,一点点去挖,至少能挖到80%到90%。

二是要敢于大胆设想,要敢于突破前人设置的一些观念障碍。很多东西我们要有一些突破性的想法,具体的例子我就不细说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要敢于大胆的假设,但也要小心求证。

三是要善于普遍的联想。联想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善于在工作中结合与集成的问题。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十七大讲了十个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可能要把结合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中国人很会结合,很多东西在国外结合不了的,在中国就能够结合。比如我刚才讲的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在国外是不可思议的,但中国人做到了,把市场跟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

在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结合、集成,这是一个方法。比如我们现在讲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有文化,第二有高科技,第三还要有金融手段,三者融在一起才叫文化创意。我们知道英国现在一共有大大小小拍卖企业五百多家,最著名的是克里斯蒂、索斯比这两家。这两家拍卖行一年能拍出去二十万件艺术品,平均每家每天大概三百多件,每一家的纯利润都不少于十亿英镑。为什么?它是一个文化活动,再一个它有金融手段,保证安全。比如我们现在拍卖一幅梵高的画,一亿美元,如果金融不安全,我把一亿美金打到你的账户上,我拿不到画,或者我拿到了画,你没拿到钱,这个问题很麻烦,所以要确保金融安全。再一个是高科技,包括艺术品的鉴定、运输、保存,每个环节都有高技术因素。所以,我们把文化创意产业简单地理解为做动漫、搞设计等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在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上面,还要运用高科技,还要有金融手段。

四是要敢于预想,就是能够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的今天,关注世界经济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东西都是关联在一起的,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关注世界的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对于我们今后经济发展的判断非常重要。

五是要敢于逆想,就是要有逆向思维。比如我们老讲民主是好东西,讲民主可以防止一些重大抉择的失误等。但反过来想,民主还有很多问题,民主不光是一个好东西还有很多坏东西。我们在选举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但也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时候。那谁来制约民主的那些坏毛病?如果民主出现了多数人暴政,这就需要逆想,反过来想问题。现在很多决策都实行民主决策,为什么照样还出这么大的失误?这个问题大家要特别注意。

六是要破除僵化的思想。这里的破除僵化思想就是要破除马教条、西教条、古教条。马教条是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这个就不用说了。西教条就是对一些西方理论的盲从,认为只要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比如说只有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新自由主义才能救中国等,这是西教条。古教条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僵化理解。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行,西方的自由主义也不行,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拯救世界。这些思想都是要破除的。

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这个简单提一下,中国文化特别讲究经验,师傅带徒弟,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但很少有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学的公式基本上都是欧洲人的,很少有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每次党代会都有经验,但这一次希望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以下几个规律:一是两个趋向的规律,工业化初期的时候,农业支持工业;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乡村。二是人均GDP达到一千至三千美元以后,经济社会两种趋势的问题,搞得好的国家继续发展,搞不好可能处于停滞。当然这个规律受到很多人的置疑,但科学发展观在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三是制度定型的问题。邓小平1992年提出,用三十年的时间制度定型,后来每一届,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在讲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开放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型”是什么?就是规律,告诉你一个模样,按照这个“型”发展。

第四,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纬度上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跟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要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是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廉洁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通过科学发展观要把社会主义塑造一下,还要把社会塑造一下。不光从生产力的角度,还要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塑造,所以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说起来很复杂,简单地说,基本上就是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两个决裂。两个必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有空间的,不要现在就试图去全面替代它。两个决裂,共产主义就是跟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然后跟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种决裂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决裂是要保证制度特性的。还有一个联合体,就是说要搞一个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结合中国的国情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刚才讲了,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我们最主要的国情,而且与这个国情相结合的不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任何一个有生命的思想都必须跟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第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丰富科学发展观,这是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所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还是科学技术的科学,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我们讲的节约型发展、清洁发展都很重要。还有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安全发展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胡锦涛特别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认识,这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现在我国事故死亡率太高,2007年我国各种事故死亡(不包括交通死亡)达十多万人,总量非常大,安全发展确实非常令人担忧。

总的来讲,可以从科学体系、解放思想的科学产物、科学社会主义、科学规律、科学技术这几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含义。我粗线条地介绍一下,将来大家随着学习的深化,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会比我今天讲的这些丰富得多。

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1101/7736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