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8年度

俄格冲突及背景分析

2008年11月01日 17:50

 

我们所说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冲突,狭义地讲,就是今年8月7号半夜或者凌晨发生的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冲突,进而引发了俄罗斯的军事介入、军事干涉。冲突的时间很短,但一些后续的政治问题、外交问题还在发展。俄罗斯宣布进行军事干涉以后,这场冲突基本上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格鲁吉亚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而且格鲁吉亚的军队在南奥塞梯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拥护,他们被当地人视为入侵者。国际社会上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是格鲁吉亚的入侵者,但南奥塞梯当地民众认为,格鲁吉亚侵犯了他们的主权和领土。这里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背景。

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冲突,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讲起。前苏联解体以后,格鲁吉亚独立,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矛盾,双方在1992年达成了停火协议。目前,格鲁吉亚遇到了一些政治上的麻烦,它的一些主要支持者在关键时刻不帮它,其原因就是格鲁吉亚在解决南奥塞梯问题上使用了武力,违反了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决议内容包括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停止军事冲突,通过谈判解决南奥塞梯的地位问题。俄罗斯部队作为国际维和部队在南奥塞梯驻扎,是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因此,俄罗斯在使用武力时始终强调:其一,格鲁吉亚首先违反了协议;其二,格鲁吉亚在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约造成了四十几名俄罗斯维和人员的伤亡;其三,南奥塞梯大概有60%的人持有俄罗斯护照。没有国家承认南奥塞梯是一个国家,它有60%的居民向俄罗斯政府提交申请,成为了俄罗斯公民,实际上享有俄罗斯侨民的地位。这就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的地方。

格鲁吉亚的“玫瑰色革命”、军事冒险及惨败

俄格冲突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的第二天上午报道出来的。奥运会期间各国停战是奥运会基本的宗旨之一,因为奥运会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国际奥委会通常都会做这样的呼吁,我国政府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宣传,大概几十个退休的将军还发表了一个联合呼吁,呼吁世界各国停战。在我看来,格鲁吉亚总统向南奥塞梯首都发动进攻的时候,他脑子里没有任何关于奥运会倡导和平的概念。

有很多从前苏联分裂出来的国家宣布要走西方民主道路,他们进行了政治选举,但大部分领导人都是前苏联共产党的干部,甚至是军队干部,带有很强的前苏联政治体制的特点。所以,美国在前苏联地区进行策动,使之再进行一次民主化改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颜色革命”。政治运动,用一些非常简单的符号来作为象征,这样比较容易动员群众。在东欧和独联体的国家这些政治运动使用不同的颜色,比如有橙色、粉色,但不用红色,因为红色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颜色。在格鲁吉亚叫“玫瑰色革命”。

实际上这些“颜色革命”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因素。当然,其中有他们内部的因素,一个国家如果国泰民安、治理得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个国家挑动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制造出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因为前苏联地区民主宗教、政治经济问题非常复杂。我们必须看到,“颜色革命”确实有非常复杂的国际背景。我们不可能单纯地说,“颜色革命”就是当地民众的某种诉求。在这么大的地区、国家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这么多几乎相同的政治诉求,其背后都有比较复杂的政治原因。

这个政治原因,就是美国和一些西方主要国家在背后支持、怂恿。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政治上的民主和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美国现在对全球政治民主化干预很深。在美国有很多思想库,为国家公共政策、对外政策提供各种资讯。这些思想库的实际功能在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它的变化就是直接介入到很多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

在格鲁吉亚“玫瑰色革命”过程中,选举出一个总统叫萨卡什维利,他在美国拿到双硕士,拿到美国国会留学生奖学金,然后在哈佛读法律,拿到法学博士。在美国读法律是非常贵的。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是研究国际政治的,现在麻省理工学院。他给我讲,在美国人的概念里面,读法学不是读书,是投资,学费也非常高,而且基本上拿不到奖学金。在美国国会有一个项目,专门资助留学生,格鲁吉亚的现总统萨卡什维利就拿到了这个奖学金。

格鲁吉亚是1990年前苏联解体以后独立出来的一个共和国,苏联最后一任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曾经当过格鲁吉亚的总统,它的对外政策一直摇摆不定。总体来说,比较亲西方,但还没有那么强烈。该国几任亲西方的领导人把国内治理得非常糟糕,经济、政治状况不好,政局不稳。

为什么要进行这场“玫瑰色革命”?就是要按照西方的标准,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彻底的民主化、西化。这场革命的领导人是美国毕业的博士。有很多国家、地区的领导人是在美国毕业的。大家知道,李登辉就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拿的博士学位,1995年康奈尔大学曾以校友的身份邀请李登辉去做演讲。康奈尔大学培养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学校定期请他们演讲,其目的是扩大学校的影响。康奈尔大学是私立大学,要从世界各地募集资金,培养了很多领导人,这些人作为校友就回馈给自己的母校很多经济资助。这是美国教育的特点。在“颜色革命”中,可以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看到美国人在教育中大量的投入正不断地收到成效。

萨卡什维利是2005年“颜色革命”时当上格鲁吉亚总统的,他认为,可以依靠亲西方、亲欧美的政策结束格鲁吉亚独立以后一直存在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于是在今年8月8号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他背后有西方国家的支持,有美国的支持,他认为俄罗斯最后要被迫承认这个现实,但结果却是俄罗斯的全面军事介入、军事干涉。现在格鲁吉亚失去了1/5的领土,目前看,恐怕是永久不会再拥有了。格鲁吉亚在1993年跟阿布哈兹打了一场战争,失了12%的领土,实际上格鲁吉亚已经拿不回阿布哈兹了。阿布哈兹原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紧靠俄罗斯,跟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距离太远。当地的居民接近70%是阿布哈兹族人,长期以来,他们认为在民族问题上受到格鲁吉亚人的歧视。格鲁吉亚的主要人口是格鲁吉亚族人,占到60%多;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格鲁吉亚人都不是人口的主要部分。民族分布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也是格鲁吉亚问题的一个根源。

在格鲁吉亚军事冒险行动爆发之前,有几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对格鲁吉亚进行了一次访问。这次访问实际上是对格鲁吉亚亲西方政策的一种鼓励、支持,也算是一种表态,给格鲁吉亚总统的精神鼓舞非常大。她访问时讲了一些话,支持格鲁吉亚的主权领土完整,对新生的民主政权给予全面支持,将提供援助,做了很多承诺。

今年4月,格鲁吉亚正式宣布要参加北约。随着政治变革,国内政局基本稳定,但对外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除了一般的外交政策上要向西方、欧洲靠拢以外,在军事上要加入一个俄罗斯认为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军事同盟即北约。从4月以后,这个地区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了。

今年7月,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两个地区军事行动不断升温,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之间的军事矛盾已经出现了。格鲁吉亚击落了几架无人驾驶侦察机。格鲁吉亚认为,这些侦察机是俄罗斯的,不是阿布哈兹的,也不是南奥塞梯的,认为俄罗斯侵犯了格鲁吉亚的领空。俄罗斯坚决否认,说这些侦察机不是俄罗斯的。然后俄罗斯又击落了格鲁吉亚的无人侦察机。格鲁吉亚说,是俄罗斯人驾驶的米格29击落了格鲁吉亚的无人侦察机。他们还提供了很多证据,有航拍的照片,还有一些俄罗斯飞行员录音,他们认为这都是违反协议的侵犯行为。

 

俄罗斯加强侦查飞行是因为,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在这个地区军事部署的动态已经有所警觉。

现在的问题是,格鲁吉亚事态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的支持是雷声大、雨点小,几乎是没有支持,连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提议都没有,大家都在那儿痛斥俄罗斯,包括美国副总统切尼到格鲁吉亚访问,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外交姿态,他说俄罗斯是一个野蛮的、残暴的国家,但美国对俄罗斯任何的经济制裁提议都没有。现在格鲁吉亚总统非常悲哀,他本来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军事行动,一举结束格鲁吉亚的分裂状态,但结果在军事上遭到惨败。他在外交上又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包括跟俄罗斯断交,继续参加北约的会议,提出各种各样的诉求,拿出各种各样的俄罗斯在事前侵犯格鲁吉亚能控制地区的证据,但始终得不到西方国家实质性的援助和支持。这是他的困境。

我看这位总统将来的政治地位不会维持太久,因为现在他要解决的内部矛盾很多,包括军队都认为他是在进行军事冒险。你决定发动这场战争,就是在进行冒险,就是赌俄罗斯不敢出兵,就是赌西方国家会支持你,因为你的军事力量根本不够。本来1991年跟南奥塞梯打,就没有打出结果来,结果是损兵折将,签了一个协议。那个时候南奥塞梯就已经宣布独立了,虽然谁都不承认它,它自己称自己是一个国家,连俄罗斯都没有承认。最后联合国通过一个协议,通过停战、谈判来解决南奥塞梯的地位。1993年又跟阿布哈兹打,又没有结果,这才有了长期停战的局面,持续了十几年。你现在有什么资本,获得什么样的支持来进行这场军事冒险?

虽然欧盟、北约的各种各样的会议,也包括美国官方的声明都在强烈要求俄罗斯尊重格鲁吉亚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俄罗斯在战争结束以后采取了坚决的行动,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宣布承认阿布哈兹是独立国家,现在准备派大使同这两个国家建交。跟进的有白俄罗斯。国际社会都在观望,用武力的方式造成现在这样的结果,按照目前国际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还不能接受。

我国对俄格冲突的态度

我国外交部已经作了表态,希望和平解决,别的没说太多。俄格冲突发生后,当时我们的新闻基本上没有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刚结束,大家还沉浸在兴奋之中。我是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知道的,他们的消息特别快,后来陆陆续续还有采访,问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敏感。

格鲁吉亚有多大?大概6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那么大,对我国来说是小国,离我国又不近,它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然资源也不丰富。格鲁吉亚是一条线,为高加索山脉一个基本的分界,把大陆板块分为欧洲和亚洲。它过去是苏联的一部分,现在因为苏联解体,在这条线上分布了很多国家,在山脉的南边有一些独立共和国,山脉的北边有一些独立共和国。格鲁吉亚是横跨南北山脉,就是这么一个地理位置。

对俄罗斯来说,这个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高加索山脉涉及到俄罗斯国家的南部屏障。波兰的“但泽走廊”就在两个大山脉之间,那是一大片平原,在这个平原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波兰这个国家。如果过了波兰,对俄罗斯来说,基本上就无险可守了。1938年,前苏联跟当时的纳粹德国达成一个协议,就是要瓜分波兰,在希特勒占领波兰的时候,苏联占领了波兰的另一部分,使苏联跟西方之间关系紧张,为“二战”埋下了一个种子,进而引起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对我国来说,格鲁吉亚没有太多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为什么外国媒体还那么关注中国的态度呢?因为中国国家大,在大国的博弈中,中国的份量变得越来越重。对我国来说,外交部的那些话用了很多外交辞令,如果不认真研究、不认真思考,不了解这些问题的背景,很难判断中国为什么采取这样一个立场。

上海合作组织不久前召开了一次会议,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发表了一个宣言。上合组织就是中国、俄罗斯加上中亚几个国家,在上海的一个比较松散的准联盟机构。俄罗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希望各国就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问题表态。美国、欧洲、俄罗斯也希望我国表态。这是比较麻烦的,我国怎么表态都有问题,站在哪边也不好。宣言的第一部分对国际关系准则做了一个阐述,反对单纯依靠武力解决国际间的冲突。原话是:二十一世纪,各国相互依存极大提高,安全和发展日益不可分割,当前任何一个国际问题都不可能通过武力解决,这在客观上降低了武力因素在全球和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所以企图单纯依靠武力解决问题,是完全行不通的,这只会阻碍局部冲突的综合解决。在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地讲,有很强的针对性,实际上包括了不希望格鲁吉亚使用武力解决南奥塞梯问题,就原则上理解,对俄罗斯使用武力介入,也是不赞成的。

这个宣言还有一部分,针对南奥塞梯问题有一段专门的表述:本组织成员国对不久前围绕南奥塞梯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深感担忧。这是第一个表态,其态度就是呼吁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现有问题,致力于劝和、促谈。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态度?各位也许还记得科索沃问题。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要求南联盟停止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还炸了中国驻南联盟的使馆,引起了中国非常强烈的抗议。在那次军事行动以后,南联盟的军队全部退出了科索沃,科索沃由联合国委托北约的部队托管,就是北约的部队在那儿维和。维和到今年,科索沃宣布独立,那些欧洲国家大部分都承认了,美国也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南联盟的那次军事行动唯一的结果是使南联盟永远失去了科索沃。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快十年了,我们都快忘了,那时候觉得是一个很大的事情。现在科索沃独立,我国还是跟当年一样表态:这个问题要有关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中国没有承认科索沃独立,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是非常难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不能通过武力解决,它是一个国家的内政。从历史上讲,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都曾经是独立的王国、公国,后来逐渐形成了格鲁吉亚,他们也没有天然成为格鲁吉亚的一部分,但通过不断兼并战争,阿布哈兹成了格鲁吉亚的一部分。格鲁吉亚本来是独立的,成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因为内部也有格鲁吉亚的共产党支持,在1921年被苏联红军占领。占领以后,在这个过程中,奥塞梯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公国,后来以高加索山脉为线划成了南北两部分,一部分是山脉以南的奥塞梯,划到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里面,山脉以北自己成立了一个加盟共和国。

在苏联的体制内,南奥塞梯问题已经形成了这个局面,以前奥塞梯南边的这部分成了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它北边这部分成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本身跟北奥塞梯加盟共和国是平等的地位,也是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样南奥塞梯觉得自己成了格鲁吉亚一部分以后,地位低于北奥塞梯的居民了。这是南奥塞梯为什么在格鲁吉亚共和国1990年独立以后想分离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历史的因素。

不管怎么说,在格鲁吉亚共和国这个国家被国际社会承认为独立国家的时候,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都是格鲁吉亚的一部分,这个分离的过程是一个和平的、双方同意的过程,不是单方面宣布独立,也不应该用武力加以解决的一个过程。你的民族政策或者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状况,造成这一部分居民不愿意和你在一起生活了,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谈判,它是一个政治进程,不能是单方面宣布独立的进程。你在民族政策上,也不能单纯靠武力镇压来解决。

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1993年、1994年的时候,我从美国回来,受俄罗斯使馆的邀请参加他们的一次外交活动。俄罗斯使馆原来是苏联使馆,但那时已经被分割了。俄罗斯的领事带我在里面转,说这里面过去全是苏联的使馆,现在分裂了,财产应该是俄罗斯的,可是那些分裂出去的国家没有大使馆怎么办?就临时把这个楼分了。国家分了,大使馆也分了,插了好多各式各样的国旗。2004年我又去了一次,俄罗斯大使馆面貌一新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又重新振兴了,那些分离的国家,从前苏联大使馆全搬出去了,他们都自己选馆址,自己建使馆。

这样一个分裂主义的潮流在“二战”到冷战结束以后又一次兴起。我们就看到了不断发生因为国家的分裂、一些民族想分裂而导致的流血冲突,这从国际法上是不能接受的。我国也反对任何国家和一个大国用武力介入一个国家内部这种类型的冲突,就是支持一方从另一方脱离,从自己的国家主体上脱离,这是我国坚决不能支持的,所以我国从来没有赞成俄罗斯用这种方式来介入这场冲突。

在这个冲突的背后确实有大国之间的博弈,它是美国强力实行单边主义政策来推行它的霸权政策的一个产物。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又认为俄罗斯这样的行动带有自卫、带有反对霸权主义统治的含义,所以我国也没有像当年就是1999年谴责北约那样公开地谴责俄罗斯的武力行动。因为不管怎么说,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两个共和国将来的前途是什么,毕竟是他们和格鲁吉亚这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问题要通过谈判,不能单方面地宣布独立。如果单方面的宣布独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没有规则。

俄罗斯要控制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是有战略需求的。这个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控制了南奥塞梯,对美国来说一个重要的打击就是切断了美国试图从哈萨克斯坦这边修建的一条从里海出口的天然气管道。因为这个天然气管道要通过这个地区,要通过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拉住美国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美国可以通过格鲁吉亚修这个管道。俄罗斯在这个地区制造紧张局势,投资商立刻就不干了,如果发生战争,这个油管到时候一下被人给炸断了,投资就打水漂了。他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欧洲还是要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他考虑得非常复杂。所以他有他的动机,他不只是维护自己国家的公民,支持当地的民族解放,有他自己的战略动机。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战略上看到,它是对美国、对北约重大的战略反击行动,这对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遏制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扩张势头是有其特殊作用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对美国这种扩张势头,有一个国家来平衡它,转移一下我国面临的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压力,又有战略上的好处。

 

我国一直在强调和平发展,但南奥塞梯的冲突告诉我们,国际政治400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对基本面的东西还是要坚持的,就是实力政治还在起着极大的作用,我们不敢说它起着绝对的作用,但还是起着极大的作用。这个实力政治是什么?具体到俄格冲突来说,就是俄罗斯可以两天就摧毁格鲁吉亚军队的全部抵抗,使格鲁吉亚的首都面临着被直接占领的危险。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一个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但在战略上有反对霸权主义含义,它反对北约东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结束以后不断向东扩张,已经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基本安全,把它地缘上的空间全部挤压了。西边已经是控制了所有的东欧地区,在南边又要延伸到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为什么在南奥塞梯采取这么坚决的行动?因为在高加索山脉南部的这三个共和国里面,格鲁吉亚是西方在高加索南部地区遏制俄罗斯的最后一个战略基地,北约将其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发展,“玫瑰色革命”以后走得更快了,这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

今年9月9日欧盟峰会时说,我们不跟俄罗斯打冷战。俄罗斯新总统的回应是,俄罗斯不怕你们打冷战。在欧盟峰会专门讨论南奥塞梯问题的前一天,俄罗斯宣布,坚决反对在这次会上讨论对俄罗斯的制裁问题。俄罗斯还宣布,为了维修天然气管道,停供欧洲天然气30个小时。然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个问题跟南奥塞梯没有任何的关系。实际上,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俄罗斯控制了欧洲天然气用量的30%,也有人说40%,俄罗斯用这个实际行动告诉欧盟:你们如果敢制裁的话,这就是后果。欧洲的经济能力能不能承受这样的后果?欧洲的民众愿不愿意为了格鲁吉亚这样一个400万人口、6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付出这样的代价?欧洲的一些政治家、战略家反对俄罗斯,把势力延伸到这个地方,其实欧洲很多民众是不知道的。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那些一天到晚考虑政治的战略家才知道。俄罗斯之所以敢于反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手里有资源牌。另外,这些年来,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一直非常好,石油一直在涨价,靠着石油,俄罗斯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

我看了一个资料,北约东扩最早是在1990年柏林墙倒塌的时候,东西德统一,当时戈尔巴乔夫就同意了。过去苏联人是不同意的,现在戈尔巴乔夫同意了,他跟里根签了一个协议,北约的军队不能部署到德国以外的地区,就是北约的军队不能因为德国统一就向东扩张。后来苏联解体了,美国说,这个协议不算数了,于是北约一步一步东扩。

叶利钦当总统的时候,他觉得民主能够解决俄罗斯所有的问题,他对西方特别欣赏。那时,他说北约东扩是好事。当时俄罗斯的外交部长讲过一句话,他说北约东扩有什么好怕的,就是西方把市场经济和资金技术向东扩张,我们俄罗斯也应该张开双臂欢迎。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觉得美国和西欧国家还是把俄罗斯当作敌人防范,虽然俄罗斯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民主化到了极端,搞市场经济要休克疗法,把国民经济搞得一塌糊涂。

现在,北约东扩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俄罗斯被挤得没有退路的程度,所以俄罗斯一定要找个地方反击,让那些还想加入北约的前苏联的国家考虑后果,这是俄罗斯的一个反击。第二个反击,就是对美国发展战略武器、破坏全球战略平衡的一个反击。但这个反击的结果是个反效果,所谓全球战略平衡,尼克松访华以后,跑到苏联签了一个第一阶段战略武器协议,就是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1973年又签了第二个,在这个基础上,又破坏不执行,双方进行军备竞争。一方面限制核弹头的数量、限制运载核弹头的导弹的数量、射程,一方面又不断发展新的。到1985年又签署限制中导条约,中程导弹射程不远,不能打到美国,但是能够打到美国的盟国,这个也要限制。后来,陆陆续续又达成关于反导弹武器的协议。

限制在冷战时期有一个什么含义呢?就是说你可以发展反导武器,但是你必须有几个城市可以让我的导弹能够摧毁,就是这个意思,恐怖地平衡。这一整套是冷战时期形成的,冷战后还在形成。到小布什的时候,它被根本破坏了。小布什宣布限制武器,中程导弹的协议我不签了,因为我可以在很多地方部署中程导弹,你们已经没有军事基地了,我不怕你用中程导弹,我可以把导弹一直部署到你的家门口,但是你的导弹只能部署到你的本土上,所以我不在乎这个了。此外,我可以任意部署我的盾,发展我的剑,我的盾牌越多,我越不怕你攻击,我攻击你的时候我就越没有顾忌。当我的盾变得非常强大的时候,我就可以肆意地攻击别人,所以现在在防御性武器和攻击性武器之间很难划一个界限,道理就在这儿。

对于美国的这种做法,我国也反对,但现在中美关系不坏,我们通常不谈。美国现在在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基本上已经部署完了。过去很清楚,你想把日本作为一个基地来攻击别国,比如说攻击中国,那日本肯定是不愿意的,因为中国路基的大部分导弹打不到美国,但是打到日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建完了,只是因为我们跟美国没有这么紧张的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交涉。我国发展战略武器,军费逐年增加,比较多地注重战略武器的发展,也跟我们的安全局势有关。

在欧洲,美国的部署就是要推进到东欧国家。因为导弹防御需要时间,导弹发射起来以后,最好只要你一发射,我就发现,发现以后,迅速计算出来你的弹道,才能把你摧毁。因此,美国要尽快往前推,而这就对俄罗斯的战略打击力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俄罗斯采取的对格鲁吉亚的攻击行动,造成了反后果。波兰和捷克本来一直在犹豫,最近这一两个星期都跟美国签了,捷克是允许美国部署反导弹系统的雷达,波兰是允许部署十个导弹发射基地,但是他们国内还有争论。美国不在这儿建导弹发射基地,美俄要是打起来,就跟这两国没有关系,美国在这儿建立了发射基地,基地的周围就可能成为军事打击的目标。俄罗斯现在已经公开讲,你们签了协议,只要你们建发射基地,那我们的导弹就要把波兰和捷克这些军事基地锁定为打击目标。捷克国内现在也在争论这个问题,但他想进入欧盟,想加入北约,就必须付出代价。其实,捷克多了几个雷达站,能解决捷克的什么安全问题啊?反而可能变得更不安全了,本来捷克不是俄罗斯的目标,因为有了这些个雷达站,就成了俄罗斯的目标了。

从全局来看,俄罗斯确实是对美国谋求全球军事霸权的一个制约,也是一个反击,他也有自己政策的失误。这对中国来说变得比较棘手,作出反应变得比较麻烦。对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去年,我们就很注重研究美俄关系,我一直的看法就是,美俄关系最好不要矛盾太多。有人觉得美俄矛盾多了,我们可以从中寻找战略利益,但我们也有很多的麻烦,我们跟两家关系都不错,要拿捏好分寸,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周边环境比较稳定、比较安全、比较平和,这样我们国家可以集中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不要太多卷入到这些现在看不出来是大是小的国际纠纷中去。

有一些地区冲突热点带来的后果不可预测性太高,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中国政府采取这样一个比较灵活的立场,客观地讲,叫不介入的立场,就是坚持国际法,坚持国家在现在的状态下最恰当的利益选择,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政策。

对于俄格冲突这个事态,我个人基本的判断也就这样了。这个冲突下一轮交锋在什么地方,或者到此为止,都很难讲,也许将来慢慢就弥合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主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1101/7736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