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08年度
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
2008年12月01日 18:13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是安全生产方针,每个人讲得都非常熟,但为什么落实不了?这背后除了一些直观可以看得到的,比如管理、制度、腐败等方面的因素外,还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文化。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能比较重视上牌照、百日督查等一些预防的措施、手段,而对于文化这种深层次的东西,我们相对来说做得比较薄弱。
对于中国文化的问题,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力,进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那样一种学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谈的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的发展靠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发展非常快,我国经济在相当一段时间都是两位数的往上增长,或者是7%、8%的增长,这个效率非常高。但相比之下我国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薄弱的。撒切尔夫人所说的不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而是文化实力,我们经常把它叫做软实力。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安全生产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影响到今天,但我们自己有的时候并不重视,没有深刻挖掘以使它能够推动我们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安全文化的内涵
谈到安全文化,应该说早已有之,有生产就有安全问题,有安全问题就有安全文化的表现,就有安全文化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在国际社会上以及在我国的安全生产领域中并没有被广泛的推广。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了核泄漏,燃料爆炸,火灭了以后还冒着烟。这次事故直接导致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当场牺牲,一些消防队员的牺牲。这次核泄漏影响的范围非常大,覆盖大片的农田、村庄,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农作物、家畜以及当地老百姓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在此次事故后出生的一部分婴儿发生肢体残缺。
前苏联和国际原子能组织的专家对这次事故进行了现场考察。我曾经问过一位参加考察的专家,到底是哪一个误操作导致了这次事故。他说,这次事故是一系列误操作导致的,这一系列的误操作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于是最后得到这样的结论:事故不是哪一次、哪一个人操作造成的,是一种文化缺失,安全文化在这个核电站相当薄弱。
什么叫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特性是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一种观点、倾向,加起来的总和成为一种文化。要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安全第一”。我们经常谈安全第一,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做不到安全第一。为什么?主要是安全文化没有落实。“谁排第一”这是一个理念问题,往深一步说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公众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不够,工人的技能水平太低,这是安全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忽视安全规章,工作粗枝大叶,酗酒成风,这是安全行为的问题。安全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理念问题、知识和能力问题、行为问题。
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是去年北京市安全局主持做的,这样给安全文化下一个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这都是理念、信念)、安全知识、安全能力(这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我们给它提炼出三个词:信念、知识、行为。
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才叫做文化。我们经常说到交通安全,看到红灯后走还是不走?前几天我路过一个路口,看到红灯车辆都停了,有一辆改装的三轮车却对红灯视而不见,继续往前冲,差一点和一个面包车撞上,两人当街吵了起来。对此我们看着很另类,因为现在车辆的红绿灯文化已经形成了。但是行人的红绿灯文化还没有形成,经常是大批的人在看到红灯后仍浩浩荡荡地继续过马路,一边走一边看车,计算着自己的速度和车辆的速度,判断会不会发生碰撞。虽然在车流不息的马路中间走来走去是非常危险的,但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了,大家都这样,有两个站着不走的反倒是另类,闯红灯成为习惯就成为文化了。
看一个小案例。对水塔壁进行防腐抗渗处理,用涂料对其进行涂刷,涂刷时用吊篮从上往下走,五个人二十桶漆,还有半桶稀料往下走着刷。降到六十米的时候有两个人抽烟,剩下三个人对此没有反应。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一定出事吧,无所谓啦!这是理念问题。这个地方能抽烟不能抽烟?不知道!这是知识问题。最后竟然有人把没有燃尽的火柴杆丢到了油漆桶内!这是行为方式问题。合起来就表现出这些人作业时候的一种安全文化现象: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安全知识非常贫乏,安全行为非常错误。正是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的氛围中,发生了火灾烧死人的事故。我们从这样一个小的案例可以看到,这就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虚无缥渺的,它有许许多多的表现方式。
安全文化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靠人来监督。靠人监督,使其不敢违章,这是一种压制文化,让你不能行为。为了预防爆炸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是发现瓦斯要及时报警,二是从火源上解决。靠谁来管呢?一是设备,二是瓦斯监督员。这就是靠人监督,使人们在井下不敢吸烟。可是总有人居然在井下吸烟,理由是觉得困了、疲劳了,而且想当然地认为周围不一定有瓦斯,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个阶段是制度约束。设立条条框框,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一种强制文化。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保障。采用一些手段,比如对于瓦斯,就有监测器,有自动喷淋,这都是技术保障,用技术使人不能违章。现在有一种技术,火车走弯道的时候,如果弯道限速八十公里,本来火车是一百多、二百多公里的速度,一压上弯道,立刻就有“弯道限速八十”的信号送进来,而且不用人工去给火车减速,有设备自动给火车减速。还有很多的自动闭锁也是如此。这是一种限制性的文化,用技术的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上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这三种做法的侧重点是在行为。但仅仅管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人的思想意识里面去。监督的同时还要告知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在制度约束下的人们还必须清楚为什么这样拟定制度;有了技术保障,还必须知道为什么技术要这样落实。我们把这种让人们明白的做法叫做理念导引,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引导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走,于是人们主动不再违章,这是一种自主文化。
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正确的,就看你怎么样做,人怎么监督,制度怎么约束,技术怎么保障,理念怎么导引,怎样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监督、制度、技术一定要和理念挂钩,一定要贯彻到理念上。树立正确的理念,用理念来指导人的监督、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技术的保障,这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李毅中局长讲,只有安全文化落实了,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才能提高上去。
安全生产的核心层主要是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的宗旨、方针、目标、计划、体制、行为准则。有形的规范也包括一些无形的规范,都在精神层面上。
安全生产的中间层是安全生产的行为,讲的是行为状态,比如说决策方式,把谁排在前面?先研究什么?人力、物力、财力先往哪个方向投?
生产方式到底是安全第一、生产第一,还是效率第一?具体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了抢时间向××××献礼,为了抓效益就把安全放到一边。抢修锅炉时,锅炉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披件浇了点水的棉大衣就跳进去修。为了提前完工,敢于冒着危险到里面去修,这是英雄,这种行为不但没人批评,还要受到表彰。我不赞成这样做。
安全生产的外围层叫做实在状态。我们订出来的条文挂在墙上了,写在纸上了,作为标语贴出去了,但员工作业的环境是否安全?
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加起来构成了总体的安全文化。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看看这个案例里面安全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是怎么体现的?山西锦城有个工厂的住宅楼发生了煤气爆炸,把窗户崩得满地都是,一个人受了重伤。我们看一下厂里保卫科的人员的行为方式如何?保卫科的胡先生正在附近巡逻,正在做他的本职工作,听到爆炸声后,快步走到楼下,关闭了阀门。这是什么理念?爆炸发生后,别的人都纷纷往远处跑,而保卫科的职责是保卫安全,他顺着爆炸声快步跑过来,这是一种尽职尽责的表现。马上关闭阀门这样一种行为意味着他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一个居民给他戴上安全帽,这说明居民的安全知识也很丰富。信念、知识、行为这几个方面都有表现,确实做得不错。
安全文化的作用
安全文化的作用,有多种讲解方式。我在这里把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的五要素结合来说。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和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在五要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把它比成人的灵魂,那么其他四要素就相当于人的躯体。灵魂指挥躯体,躯体实现灵魂的指令。怎么制订法规,怎么落实安全责任,怎么进行安全投入,怎么采纳开发安全科技,当安全文化建设做得好的时候,这四个方面才能做得好,安全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实际上是推动其他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安全文化导引安全法制法规的建设。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法制法规。安全文化是要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的,所定的法制法规首先要考虑到不能出人身事故。我曾在一个企业看到一个标语写得非常好:“安全第一,人的安全绝对第一!”尽管表述不是很顺畅,但表现出一种态度。安全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的,把“以人为本”的精神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成法制法规。
安全是政府管理安全工作的准绳。
安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前两天我们在讨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有人说,企业社会责任不就是捐款,搞点慈善活动吗?我说,不对,企业捐款、搞慈善活动是一种社会责任,但这种社会责任不是底线,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果基本该做的事情不做,只是捐款、搞慈善活动就更不行了,那就成了“涂脂抹粉”,并没有真正尽到责任。首先要保证员工的生命健康,捐不捐款是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先把最低的底线保住。
安全是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我看到建设部有一个材料说,出现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第二年不准招投标,这就是准入的门槛。你保证不了员工的安全,保证不了周围社区、客户的安全,怎么能让你再进入市场呢?
第二,安全文化保障安全责任的落实。现在谈到企业文化,很多人都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诚信文化,诚信文化首先就是自己说的话要算数,言必信,行必果,安全责任是对行为的一种承诺,就是说一旦承担这个责任,就要落实这个承诺。我经常说,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这就是承诺,是对个人、企业也包括家庭的一种承诺。要做到这些就要履行安全责任,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
安全文化建设有两个主体,政府是监管的主体,承担的是监管责任,企业是法人主体,承担作为法定代表人的安全的主要责任。两个责任,两个主体分别来落实。我们看一个小的案例,作为领导者要承担什么责任?作为员工要承担什么样的安全责任?两个架子工,站在68.6米高的脚手架下面的横挡管上,准备紧外加墙立柱管下面的架条。一个系了安全带一个没有系,组长提醒没系安全带的工人:你得系上安全带。他回答说:不用系,从来都不系,没出过事。结果下横档左侧的直管夹头螺栓没有拧紧,人踩上去后横管脱落,两个人都掉下去了。系着安全带的人悬吊在空中,没有系安全带的工人,掉到31米高的一个架子上当场死亡。要追究的话,组长有没有责任?组长是最基层的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只管自己干活,必须首先要做到安全第一,虽然组长给工人指出了安全隐患,但工人说没关系就放任他吗?这是不允许的。接下来看个人的责任,许多人都是这样的,在考虑安全问题的时候,不去考虑自己应该对谁承担责任。
我有一次到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去,在车间看到几个师傅在说,外国人的命真值钱啊!什么意思呢?原来有一台进口设备坏了,咱们修不了,请外国专家来修。结果外国专家的操作过程那叫一个繁琐,穿着安全服,安全帽,系着安全带,从上到下打扮整齐了,然后架上一个三角梯子,把梯子架好,左右推了推确认不会发生滑动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水平仪,往梯子上一放,确定横杆是水平的。我跟那几个师傅说,不要嘲笑他,他的命值钱,他在家里面是父亲、丈夫、兄弟,我们也一样啊,如果人死了,他的家庭损失和我们家庭的损失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的安全意识比我们强,他知道登那个梯子承担着什么责任,首先对他自己负责,其次对他的家庭负责,还要对现在干活的这个企业以及派他来干活的那个企业负责。
国外的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员工如果不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而导致了事故,或者没有导致事故,但被别人检举出来,不但员工要承担责任,企业领导也要承担责任。
第三,安全文化推动安全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安全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为什么安全科技的发展必须用安全文化来推动?有什么样的理念才会上什么样的设备,有一个先进的文化理念,所上的科学技术手段就能适合社会的发展。
推动安全科技的发展是两个方面:安全科学和安全技术。现在,我们对安全科学重视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不用学习安全科学,靠经验管理就足够了。最简单的一个安全科学就是轨迹交叉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同时同地发生就会导致事故。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两者的排列组合出现四种状态:人安全,物也安全,事故不发生;物安全,人不安全,事故不发生;人安全,物不安全,事故也不发生;人不安全,物也不安全,事故发生,这就是轨迹交叉理论。
不研究安全科学,就会出现一系列管理中的不当。比如有一个电力生产单位,如果出现电器误操作,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一种是人身伤亡,一种是造成大面积停电,导致社会经济运行不正常。于是单位下令,出现严重电器误操作的一律下岗回家,取消劳动合同。应该说这样的决定没有问题,因为事故的后果太严重了。但有规定就行了吗?有时候压力过大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改变正常的运作状态。我们看奥运会时发现,有的运动员在比赛时发挥很好,而有的运动员是训练型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所有的球打得极漂亮,到比赛时却一个也打不出来了。为什么?有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强,有的人相对较弱。
我们对一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中度以上的压力感占50%多,只有40%多的压力感属于正常。应该有点压力,但不要太大了,过度的压力就使人失常,这是一种安全科学,不研究这个,一味地用压力来解决安全,不考虑它的副作用,不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的可靠性不如物的可靠性,刚才我们说了轨迹交叉论,在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时候,用物的安全来保证事故不发生,也就是说提高物的可靠性,用物来保证本质安全。
第一,防误装置。即使出现误操作人也不会受到伤害,经济上也不会受到损失,这样的做法很多。像刚才我们说拉错了闸的,现在换另外一种方法,在操作之前,把调度令一步一步输入计算机,输完后再验证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做出一把电子钥匙,拿着这把钥匙去操作,这样就不会出事故了,这就是防误操作的装置。
第二,故障安全法。比如防火门,这边着火了,那边的门落下来,尽量少烧一点东西。在西班牙访问的时候,我们包了一辆车,每天早晨,司机拿出一张卡来插到仪表盘的槽里,晚上拿出来签个字再收起来。我问,那卡是做什么用的?他说,那是安全行车的记录卡,它记录跑了多少公里,休息了多少长时间,速度是多少。他们有规定,每三个小时必须休息半小时,规定每天最多跑多少小时,最多跑多少公里,连续跑只能跑6天,跑完6天必须休息一天。卡片记录下司机每天的行车情况,假定违反了规定就要受处罚,这是用技术手段保证行车安全,免得疲劳驾驶。现在我国交通事故里,疲劳驾驶占得比例越来越大。
1959年,沃尔沃推出了由NilsBohlin发明的安全带,改变了整个汽车世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最大贡献的发明之一。这个发明充分体现了发明者的社会责任,Bohlin没有把安全带这项发明申请专利,而是贡献给了全世界。据统计,自从汽车上使用了安全带以后,在车祸中死亡的人数下降了70%。这就是一种技术保障,即使出现事故,利用技术避免事故的发展。现在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车祸死亡比例在全世界不算最高,也名列前茅。开车不系安全带的人很多,即使坐在副驾驶上,上了高速,很多人也不系安全带,他们可能认为只要拉住车厢上的那个把手,就算出事也没有关系。我告诉大家一个数字吧,每小时50公里的车速,50公斤的人,假定突然之间发生碰撞,这个人撞出去的力有3吨那么大。
第四,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投入的增加。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安全经济的课题,安全经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你的投入会给你带来多少安全的效益,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你有多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安全投入大约是1:7。日本相对低一些,是1:3左右。1:7这个比例很大,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安全投入产生的效益是滞后的,二是安全投入产生的效益是隐形的,因此使得急功近利的人不愿意投入。所以我们强调安全的文化,要有超前观念、全局观念。既然安全效益是滞后的,那么一定要提前投入,将来才能见到效益。要有全局观念,处理好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安全投入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安全投入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精力等几个方面的投入。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这是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纲要里边提到的,纲要里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形成了政府依法治安、服务促安的监管安全文化,企业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生产安全文化,市民关注安全、主动防护的社会安全文化,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美好氛围。
现在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我国横穿马路的时候,你看那些浩浩荡荡的人群里边,偶尔也有外国人跟着一块儿走。这就是一种氛围,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里,闯红灯是正常的,不闯红灯反倒是不正常的。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我觉得有点儿悲哀。
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我简单介绍一下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国际原子能组织在谈到安全文化时提出三个阶段,有的分得更细一些,分成了五个阶段,我采用三个阶段来跟大家介绍。
第一,被动执行阶段。被动执行就是所采用的安全措施,所制订的安全规章制度,所进行的安全投入等都是被动的,都是执行上级的命令,不这样做就不行,为了保证不挨罚,为了让企业发展下去,不得不这样做。
第二,主动管理阶段。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主动管理或者管理主动,从一级领导到中层干部到直接从事安全工程管理的工程师都已经知道:安全非常重要,必须要狠抓安全。也就是说,在管理层上已经主动了,但员工仍然是被动的。
第三,全员自律阶段。包括普通员工在内,所有的人都自觉抓安全,全员自律,自己约束自己。我曾经到一个厂,这个厂正在建设期间,有一条大标语:能指出你违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但我在许多企业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调查就是这样一句话:发现他人违章,你能不能主动去给他指出?比较好的单位,有80%的人能做到;比较差的单位,只有50%的人能做到。在座谈中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做不到,员工说得也很坦率:指出别人违章,那我得考虑考虑他将对我怎么看,假定他违章被罚了,他马上就找我来,都是你小子给我告的状。弄得我里外不是人,我何必去说。我又问,如果因为他们的违章而导致了事故,对他本人造成伤害,对他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对企业造成伤害,我们不应该给他指出来吗?员工们说:到不了那种程度吧!这就是一种文化!前面我们说三不伤害: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还应该再加一句,帮助他人不被伤害,能做到这四条,就到了第三个阶段。
安全文化建设
关于安全文化,我们介绍了很多舶来品,都是外国人写的,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一定要有中国特色。
有一个荷兰人通过对IBM在世界各国公司的研究,对各国的文化进行了一个测量,提出来一个跨文化指标。其中有四个维度。第一,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倾向于个人的观点还是倾向于集体的观点?第二,权力距离。有权的人和没权的人之间的距离是大还是小?第三,不确定性规避。对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你的规避意识是强还是弱?第四,阳刚还是阴柔,也有人说应该翻译为男人化还是女人化,或者事业型的还是生活型的,意思就是,你追求干出更多事业、取得更多成绩,还是追求更多的生活舒适。
如果用这四个维度进行衡量,我们在三个维度上特点明显。
第一,个人还是集体。我们国家更强调集体意识,这并不是说解放后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更加强调集体,多少年来我国的文化都是这样。在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时,我们要强调这一点,要考虑怎么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我们的安全文化、安全生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赖集体。两类人依赖集体,一类人是弱者,弱者特别希望有个集体,自己在集体中能受到保护;再有一类是非常聪明的人,他需要团队。
第二,权力距离。中国的权力距离明显大于外国。传统文化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得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履行什么责任。中国从古到今,领导说话非常有分量,所以中国许多文件都写一把手责任制。这也是我国的传统。在安全生产里,要注意发挥领导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领导观念的改变,领导安全文化观念的树立,这对一个企业的安全至关重要。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将来如果有了风险我怎么办?对于将来,我是不是提早就要有一些准备?调查发现,中国人的居安思危、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不强。我们甚至有人在不确定时也往好的方面想,不愿意说那些不确定的。比如,如果今天你出去要坐船,一般没人跟你说:千万别碰上风,翻了船。这样说不吉利。许多工人的不确定性规避意识都极弱,这就是现实,因此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功夫。
第四,阳刚还是阴柔。关于这一点我就不说了。
潜流安全文化
我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潜流文化所起的作用被忽视了。
我们假定现在由领导主导的、由上级策划的这种安全文化叫做主流安全文化;员工心里所想、在下边的议论、在下边的行为方式叫做潜流文化。这种潜流文化不在表面,一般不能直接看到,但它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存在于员工个人或者非正式群体中。什么叫非正式群体?车间、班组、厂、公司是正式群体;三五一群、俩人一伙儿、一帮一派叫非正式群体。潜流安全文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大部分是消极的,我们要会挖掘其中的积极部分。如果要强行推动主流安全文化,潜流安全文化就会反弹。
潜流安全文化有时在深层次发挥着支配作用,上边说得再热闹,不如下边几句话,而且传播得很快,一个传一个,没有文件,弄个段子,就给传开了。
潜流安全文化具有不确定性,但也可能是安全阀。如果管理不好,它会经常惹事儿,上面说东,下面往西,潜流文化过强,会阻止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导致单位事故频发。如果管理得当,它至少是一个泄气筒,是一个安全阀,下面有意见就让他们说说吧,让大家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完就好了,现在压力那么大,还不许人说话,都憋在肚子里,可能又惹出别的事儿。
如果对潜流文化管理得再好一些,它还可以成为整容镜,把潜流文化里边的各种意见都拿过来,一条一条对照,看看能不能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有所启发。
通过研究潜流安全文化,了解员工到底在想什么,建设一个双赢的安全文化。绝不能让员工认为,建设安全文化只是领导的事,它既是单位里的,也是个人的,是大家的。我们不能只强调一旦出现事故会影响多少产值,关键的是充分考虑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保障,把员工的安全劳动和个人、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我想强调一下,每次谈到安全文化时候,总有一种片面说法,把文化和制度对立起来,把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对立起来。其实,它们完全是一致的,关键就在于怎样管理。人的监督、制度、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一些规范。制度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规则,一定要注意“社会”这两个字,为什么要限制每个人的行为?因为社会需要这样。另外一个解释是,人类社会为了有序进行,需要制订一些制度,用这些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制度就这样产生的,人类社会不能杂乱无章。
制度和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制度是为了规范行为的,被规范的行为逐渐养成习惯,这些习惯最后升华成为文化,然后反过来,文化也会影响制度,制度再规范行为,行为再养成习惯,习惯再成为文化,就这样循环。所以,安全制度是安全文化的载体,而安全文化是安全制度的内化。制度和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千万不能形成对立。
简单再谈一下安全动机的激励和安全理念的确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这个期望就带来了一些需要,这些需要就激发起了动机,这些动机就指导着人们形成了一些理念,这个理念就导演人们的行为方式,然后行为方式又激发起了新的期望。这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讲的是我们工作的永无止境,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就说安全吧,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安全,这包括生命的安全、职业的安全,这种需要就激发一种安全工作的动机,有动机就形成了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指导着人们去做事儿,人们的行为在一定情况下又产生新的期望,这就叫做期望激发需要,需要决定动机,动机形成理念,理念导向行为。
好,今天上午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1201/773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