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4年度
从考量国家资质出发,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2014年01月01日 18:21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解读需要结合现实实践,才会有意义,尤其是面对难关与难点,能够发现是突破的开始;有能力与水平是进步的开始;特别是需要用心发现。照本宣科,依然是走过场,不利于真实与真情。我们对于国际、国内乃至自身的行业特点,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准确的定位,要去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就会是一个很空的话题。为此,我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评估现状与形势的方法论问题;第二,反省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令人狂躁的扩张;第三,审视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我国所处的位置;第四,审时度势应对金融大时代的挑战。
一、评估现状与形势的方法论问题
解读现状与形势,对于我们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该是一个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去解读呢?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
(一)动态解读经济数据,哪怕是权威数据。这是我们评估现状与形势的一个基础性认识。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每年4月和10月召开春季和秋季会议,这两个机构是世界经济预测的权威机构。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两个机构对于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测呢?是去静态地解读,还是动态地解读呢?
世界经济本身是错综复杂的,经济数据反映的真实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经济本身的分析方法应该是动态的。静态分析的表现是,如果看到世界经济被预测为向上调整,就会一片乐观,认为世界经济就此复苏了,世界经济利好了;如果看到世界经济被预测为向下调整,就会一片悲观,认为经济衰退来临了,二次衰退还要出现。这事实上是一种被调动起来的,时而乐观、时而悲观的极度情绪化的认识。事实上,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在经济非常好的时候,其正面的数据会多一些,增长的指标会突出一些;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或者不景气的时候,其负面的数据会多一些,下降的指标会突出一些。但是无论怎样,任何一个经济体的数据总会是好坏参半。这也是我们动态解读经济数据的现实依据所在。
(二)准确把握国家资质。这是我们评估现状与形势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世界银行把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发达的;二是发展中的;三是转轨的。发达国家拥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还是一个被效仿的经济体制。这类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极其高的。全世界这样的国家有40多个。市场经济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是起步阶段,要快速积累大量的生产力;中级阶段是研发阶段,需要沉下来,搞研发,走出生产力过剩阶段;高级阶段是扩展阶段。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新兴市场国家,一部分发达国家处在市场经济中级阶段;强势国家、霸权国家处在市场经济高级阶段。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比较,比如说在生活能力和水平,生产的创造力上,发达国家都要比我们强。因此,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社科院召开的,对于陷入欧债危机的意大利,我们到底是救还是不救的讨论中,10位专家中有8位专家反对救助意大利。原因就在于,意大利的国家资质高于我国。如果单看债务问题,似乎意大利要比我国差很多。看经济增长问题,意大利似乎也要比我国差很多。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问题是,意大利是个发达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意大利拥有世界名牌产品的三分之一。我们的国民到意大利去旅游,男人要买其品牌的西装、领带、皮鞋,女人要买其品牌的香水、化妆品、皮包。意大利人均收入位列世界第19位,我国人均收入位列世界第99位。
再看,我国GDP已超日本,跻身全球第二,可是我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就拿钢铁行业来说,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可是,我们拥有的主要是粗钢,即钢坯,而日本拥有大量的特种钢、合金钢。钓鱼岛问题引发了国人抵制日货的情绪。我们可以抵制日本生产的汽车,可是我们的家电生产商,包括我们的汽车制造业,乃至军工生产商,离不开从日本进口的特种钢、合金钢。日本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强国。
还比如,美国在搞新能源,我们也在搞新能源。可是,美国的新能源处在商业回报期,我们的新能源处在商业投入期。我们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诸如石油对外依存度跟美国正好相反,我们是在增量,美国是在减量。因此,未来的国际石油价格要涨,美国会有通胀压力吗?中国会不会有通胀压力?因为二者的机制不一样、结构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说来,准确把握国家资质又是我们做出合理决策的根基所在。
二、反省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令人狂躁的扩张
我国依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初级阶段的过程。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积累很快,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基础定位仍然是生产力不足的阶段。因此,我们首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倘若我们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就要全行业、全产业、全地域的全面发展,那么,这样的路径就偏离了我们的国家资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欧洲、日本来说,他们处于扩张阶段,因为他们拥有扩张的品质、扩张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同样讲工业化,美国的落脚点是再一次的工业化,美国的技术核心点是高科技,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页岩技术,它是高级化的市场经济阶段。这样的扩张会收获收益率、回报率、利润。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工业化正在第一次工业化时代,是以来料加工、深加工为主。二者的基点是截然不同的。在认清我国国家资质的情况下,我们来审视一下时下令人狂躁的扩张,即:海外投资的高潮,消费海外的高潮,人民币走向海外的高潮。
(一)我国到海外投资高潮了吗?
我们不用我们的剩余资金,不用我们的财富去投资西部、投资农村、投资中小企业、投资我们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而到海外投资,抄房地产的底,抄西方债券的底。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疯狂。更何况,海外投资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细节问题,诸如:对于海外的复杂状况,我们清楚吗?我们的管理理念、语言、法律理念、法律概念跟海外对接吗?所以,当前我们的投资应该是海外、国内并举。
(二)我国到消费海外高潮了吗?
我们国内老百姓愿意看到人民币升值,拿着人民币换外币,怎么换怎么值钱,诸如:到国外读书、旅游都便宜了。可是我们想过吗?我们到海外去做的所有事情,它拉动的并不是我们本国的经济,而是他国的经济。这是一种很膨胀的发展情绪、发展状况。因此,我们的问题是,一要找准投资的方向;二要找准消费的位置。现在我们要用人民币去做实体、搞实业,而不是投机套利。
(三)我国到人民币走向海外高潮了吗?
美元的货币供应量60%在全世界,只有40%在美国的本土。这就告诉我们,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全世界美元的霸权,而不仅仅是为了美国的经济。欧洲的货币供应量,日本的货币供应量80%在本土,只有20%在全世界;我国的货币供应量99%在本土,只有1%在海外。并且我国的1%在海外和美国的60%在海外,欧洲、日本的20%在海外,其身份不一样。我国的货币没有自由兑换,不具有储备货币的地位。
2012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了一个文,我们的浮动区间扩大了。就此媒体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人民币浮动区间扩大了,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即将实现了吧?我问记者,浮动区间怎么扩大的?记者回答说,千分之五变成了百分之一。我又反问记者,我们还有多少没有放开?记者的语调一下降了下来,还有99%没有放开。1%和99%哪头重,哪头轻,哪头主,哪头次,我们一目了然。况且我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国1%的浮动区间是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不是真正的外汇市场,更不是全民的外汇市场。因此,我们努力地使人民币走国际化,这是在制造矛盾,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人民币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自由兑换的道路。这是我们应有的根本目标。
可见,时下我们投资海外高潮、消费海外高潮、人民币走向海外高潮,并不对症中国,它是在消耗我们的积累,而不是在激发我们奋斗和生产创新的过程。
三、审视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我国所处的位置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这是一个不能抗拒的命题,但是,无论是从事产业还是行业,只有搞懂我国所处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的位置,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一)美国的债务会崩盘吗?
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行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国际货币体制格局从美元一支独霸变成了三足鼎立。可是,金融危机了,美元一支独霸重新回归。美元确实是有问题的货币,美元的问题在哪?巨额的财政赤字,过量的贸易赤字,巨大的债务负担。但是,美国已经看到了自身的问题,所以他拼命地储备黄金,拼命地储备石油,这都是未来美元风险的底线。美国人正在构架新的国际金融体制,即以美元为主,以黄金为辅,以石油为辅。黄金是筹码,石油是工具。美国人要的不是和货币关联,要的是和美元定价和报价的资源关联。
2011年美国债务被炒作为债务危机;2012年美国债务被炒作为财政悬崖;2013年美国债务被炒作为政府停摆、政府关门。值得总结的是,美国人多年以来靠借债度日,多次提高债务上线。尽管美国的两党、两院有分歧,但是美国的国家战略是不可抗拒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是需要服从的,就是最终要确保美国政府的信誉。因此,美国的债务不会崩盘,美元不会崩溃。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和美元平起平坐,不是抗衡和抵御美元,而是要理性讨论如何在强势美元的状态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到底在干什么?
简单地解读,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就是印钞票。2011年,美联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界,其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叫做扭曲操作,就是卖短买长。它把短的卖出来,把长的买回去,这是在锁定资产、锁定规模、锁定利润,它是在收缩流动性。美国经历了四轮的QE,整个的金融市场被美元定价、美元报价所垄断,美国把金融的概念推向了全世界。我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国际金融,那时候的国际金融外汇资本、黄金、利率、银行,现在的国际金融、石油、资源、大宗商品、农产品,哪一个商品不跟国际金融挂钩,哪一个商品不跟美元定价和报价挂钩,美元的QE覆盖了全世界的市场,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
美国QE了,我们也要QE?美国QE是面对全世界,它的货币资质告诉我们,他拿捏的非常得当,一点都没有超标,其70%的货币供应量跟其经济总量的值比,没有过线。我们过了多少?!我们一直在喊,我们缺钱,钱荒。我们缺钱吗?我们是缺钱呢,还是钱用的不科学,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美国现如今遭遇的金融危机是传统的金融危机吗?
传统的金融危机体现的是一系列失控,诸如价格失控、机构失控、政策失控。现如今,美国的价格是可控的。过去的金融危机是股票暴跌、资本撤离,现在的金融危机是股票暴涨、资本涌入。美国经济不好,可是美国的股市在涨,道理从何而来?美国的上市公司有价值,美国的股票有价格。反观我国,我们的上市公司,利润在缩水,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在下滑,究其原因,我们的上市公司做的不是精品,而是恶性竞争,同质化竞争。
在这场始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本土申请破产的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在本土申请破产,现在开始还债。雷曼兄弟是美国的投行,美国的投行叫跨国公司,美国的跨国公司本土只是架构,全球是主板。我们的跨国公司本土是主板,海外是分支。虽然美国的跨国公司雷曼在本土申请破产,但全世界的雷曼还在挣钱。2011年3月6日,雷曼开始还债,其现金流是650亿美元,2008年雷曼申请破产的时候,其现金流是60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内,雷曼的现金流在累加,在增多。这就是美国独特的金融危机。亚洲经历了危机,亚洲四小龙没了;墨西哥经历了危机,墨西哥世界银行楷模的模式没了;美国经历了危机,美元的霸权在回归。我们见过这样的金融危机吗?
四、审时度势应对金融大时代的挑战
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弱的,我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倘若我们不顾及这一国家资质去寻求发展的路径,那么,就会非常的浮躁,非常的膨胀。
(一)如何看待金融大时代的来临。
金融大时代来临了,就是以金融为主吗?不是的。经济是命,金融是辅。金融大时代恰恰是以经济的繁荣和发达为前提的。美国并没有放弃实体经济、实业经济。它在进行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美国有失业问题,因为它的产业在升级换代,国民的知识、技能跟不上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结构,所以他的国民在学习,在对技术、知识进行补充。反过来,美国国民的就业素质又进一步地推升美国国家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中国状态要有价值,不能只有价格。
传统时代我们应对通货膨胀,往往是通胀来了,就要加息;通胀走了,就要降息。因为传统时代的基础要素是流动性不足。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流动性过剩,甚至是流动性泛滥的时代。我国50万亿的GDP总量,100万亿的货币供应量。过去流动性不足,物价的循环是由需求决定的。现在流动性过剩,物价是由投资决定的,也是由投机决定的。由此就有了诸如“蒜你狠”的现象?蒜农把大蒜种下去,炒家把整个蒜地买了下来,一旦大蒜收获,就在期货市场炒作大蒜的价格,把蒜价推到最高点,方才出手卖蒜。现在物价原理的循环已经跟需求没有太大关系了,大家在投资套利,投机取巧。这个市场循环的过程在发生剧变。如果我们依然按照传统套路,是无法很好地做到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现阶段的中国状态要有价值,不能只有价格。我们应该理性下来,平和下来。放眼时下的中国,投机似乎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诸如做投机基金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显得时髦、时尚。而我们更多的是不专业,无策略。中国大妈战胜了华尔街的金融大鳄,是赞扬中国大妈吗?是讽刺中国技术。中国大妈买的是市金,华尔街大鳄买的是期金。显然,二者买的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我们还是超规律、越位经济的。
(三)在美元与欧元的较量中反观自身。
我们怎么看待美元和欧元的较量?美国人特别懂得最粗浅的道理:货币升值,会削弱竞争力;货币贬值,会增强竞争力。因为欧洲总体的价值汇率水平均衡点只有1.24,所以美国守住了1.30,这是一个关键点。超标的货币是冒险,是有风险的。国际舆论,美国因素拼命呼吁,财政救助。欧洲有财政来源吗?没有;欧洲有财政政策吗?没有。财政救助是把欧元推向死亡。欧洲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才会有财政来源,有了财政来源才能解决债务问题,这叫正循环。反观我国的状态,难道我们就需要资金,我们就需要投资吗?难道我们有了钱,有了资金,我们的经济就能好吗?没有思路,没有方向,没有作为,有再多的钱,够用吗?管用吗?这需要我们认真的梳理。
我国宏观经济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关口。行业企业要干什么,国家的决策和政策要干什么,我们个人的投资、技术和经验要干什么,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侧重点。怎么样去拿捏,怎么样去把握,对我们现在至关重要。缩小价格和价值的差异,缩小贫富差异,缩小城乡差异,是我们所有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只有把我国从大国转变为强国,把生产力转化为创造力,我国才会在世界上再度崛起。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1/773677.shtml